《罗斯福+文本文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罗斯福+文本文档- 第4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促使罗斯福对自己的政策作出反思,并进而作出积极调整的因素在不断地出现。9月12日,格鲁大使给罗斯福发来电函,格鲁把当前的日本描绘成鲜廉寡耻、掠夺成性的国家,他反对进一步安抚日本或试图仅仅以表示异议的方法维护美国的利益。9月27日,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订。它规定〃德意承认并尊重日本在大东亚建设新秩序的领导权〃,〃缔约国中任何一国受到目前不在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中的一国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互援助。”它还声明条约并不影响缔约各国与苏联现有重大政治关系。该条约的目的显然是主要针对美国的,它在于防止美国同英国联合抗击柏林或直接在远东抗击日本。对日本而言,它也是一项确保德国支持它向南扩张,并帮助它在北方解决同苏联分歧的方法。这时,英国已对日本南进体制的进一步确立作出了积极反应,伦敦宣布将于10月17日重新开放滇缅公路,丘吉尔要求罗斯福派遣一支越大越好的舰队到新加坡,以阻止日本作出强烈的反应。

    罗斯福决定以积极的姿态抗拒日本。他在10月12日的演说中宣称:“欧洲和亚洲独裁国家的结合,绝不会使我们在为自身生存和民主事业而昂首前进的道路上止步不前,绝不会停止我们对正为遏制它们而战斗的几乎是最后的自由民族的帮助,它们正在远离我们国门的地方抵抗侵略者。……美国人民、所有美洲国家的人民都反对绥靖主义。〃3周后,罗斯福竞选连任取得胜利,大大减轻了他采取强硬行动的顾忌。

    日、意、德三国同盟订立后,蒋介石意识到,中国战场在全球冲突中的战略价值提高了。而且太平洋战争一旦爆发,〃英美专恃海空军以谋远东,对日胜利实感不足〃,必须依靠中国提供〃大量陆军之协助,始克有济〃。因此,他加紧与日本进行秘密谈判,制造中国将改变外交方向的气氛,以此要挟英美扩大对华援助,把中国的抗战作为与英美讨价还价的筹码。日本此时加紧诱降以稳住中国战场,以便没有多大拖累地南进。日本还准备在近期内正式承认汪伪政权。约翰逊大使立即向华盛顿示警,称除非给予蒋介石新的财政和政治援助以示支持,否则重庆政权将迅速垮台。蒋介石此前已放出风来,说如果英美不愿与中国认真合作,中国将重新考虑〃自己的地位〃,以〃决定适应此新局面之未来政策〃。

    这一招立竿见影,基于总体战略考虑的〃罗斯总统本人表现了主动精神,催促他的下属迅速采取行动〃。他让摩根索在24小时内付给中国5000万美元贷款。次日,即11月30日,日本正式承认汪伪政权,罗斯福当即宣布贷款1亿美元给中国政府,并决定购买6000万美元的中国黑钨、锑和锡。不久,又从英国订货单上调拨100架驱逐机给中国,用来保卫滇缅公路。罗斯福在8个月后的声明中指出,〃美国对华财政援助,自然在中国受到热情的欢迎。此项宣布极其有助于提高中国国币信用和支撑起外汇价值。它也是加强不仅重庆而且全中国各民主反轴心集团精神上和物质上应变能力的进一步手段。但它只是本政府对于现在正英勇抵抗侵略国进攻的爱国民主的中国人民提供援助所采取行动之一。〃罗斯福在教育人民的〃炉边谈话〃中指出:“在亚洲,中华民族进行的另一场伟大防御战争则在拖住日本人。〃显然,罗斯福已意识到美日矛盾只有通过战争才能最终予以解决。

    1941年春,日本进攻东南亚。〃先欧后亚〃的战略使罗斯福决定最大限度地拖住日本,推迟那必然要来到的战争日期,为己方争取准备时间。这以后的对日绥靖政策已转变为服务于这个目标的一种手段,与此前的相比已大异其趣,只是在形式上还带有绥靖政策的意味。可能在这个过程中罗斯福有些过虑,因为日本尚未完成偷袭珍珠港的各项准备工作,在6月22日以前还担心苏联,故也需要美国虚与委蛇以争取时间。

    罗斯福通过与日本马拉松式的毫无进展的谈判、有限地在太平洋地区显示实力、依据租借法拓展或增加援外范围等方式,以稳住日本,从而避免过早地卷入太平洋战争,因为〃先欧后亚〃的战略使他时时在担心资源短缺,力量不够,而不足以同希特勒作战。因此,罗斯福无意切断供给日本的全部石油,“他认为放松套在日本脖子上的绞索再不时猛拽一下可能更好一些〃。直到7月24日,罗斯福还在对文职国防志愿人员解释说,向日本出口石油是为了美英自身的利益,可以使日本人不入侵荷属东印度,从而延缓南太平洋的战争。但就在他说这些话的当天,日军开始进犯印支南部。罗斯福便于次日下令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实际上将在美的与日本权益有关的全部金融、进出口贸易等交由美国政府管制。他在这天的声明说,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外交政策已竭尽全力了。1941年7月26日,美国陆军远东司令部成立,由菲律宾军事顾问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出任司令官。在随后直到珍珠港事变的几个月间,美国破译了200多份日本外务省与日驻美大使馆之间的密电,日本驻檀香山总领事馆所发出的军事谍报,也几乎全被截听和破译。据此,美国政府已经确知日本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并为此不惜与美一战的决心。此后无聊而又被有意拖延的谈判,双方都在心照不宣地尽量争取时间和主动,而日方更是施尽卑劣伎俩以达到麻痹对手的效果。

    通观1937年以来罗斯福远东政策的来龙去脉,不难发现,既已选择走一条狭窄小道的罗斯福气实选择的余地或施展的空间相当有限。一是他那双重目标及其性质规定了他的活动范围、程度;二是〃先欧后亚〃的战略构想从整体上主导着其远东外交的走势;三是直到珍珠港事变的前两天,民意测验表明只有51%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在不久的将来会同日本作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舆论已经走在罗斯福总统的前面,〃也没有迹象表明多数人要求采取激烈的行动。〃四是自1937年秋以来的经济危机使美国工商业长岂不景气,罗斯福迟迟未对远东援用禁运条款,包含有在某种程度上刺激美国经济的意味。另外,罗斯福制订远东政策需要详备而切实的情报分析,而他的工作习惯或行事风格使他经常不愿依靠正规的政府机构和正常的渠道,“总统往往宁可依靠私人的资料来源……毫无疑问,这种做法反映了他对官僚们很不放心,希望自己始终不受任何派系的钳制。从1938年到他逝世为止,他先后派出大约10多个'特'使,充当他在中国的耳目。就技术和政治哲学的角度而言,这些代表五花八门,各有不同。但他们都不通过美国官僚机构而直接同总统联系。这些个人对罗斯福和美国政策的影响,有些微不足道,有些则非同小可。〃罗斯福在宣布冻结日在美资产时说过,美国远①东政策的目的从根本上讲是维护国际关系中的处理准则。“为了防止远东战争爆发,我们曾经作出一切努力〃。虽说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罗斯福这样的努力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地实现了预定的战略目标,半个世纪以来仍是聚讼纷纭——

    ①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页。

    从中立到盟友

    美国人民在慕尼黑会议以后和欧洲人共同感受到的轻松与欢乐是极其短暂的。当还有人向〃和平的天使〃张伯伦索取〃一把雨伞,按景仰希腊圣像的方式把它当作纪念物〃时,罗斯福则已对慕尼黑会议或许会带来的〃以正义和法治为基础的新秩序〃不抱希望了。他根据纳粹德国的最新动向很快意识到,慕尼黑只不过是临时休战而已。因为慕尼黑协定的根本前提——相信希特勒得到满足后到此为止,信守诺言并与邻国和平相处——己正被迅速地破坏着。

    当国际委员会划定德捷边界时,纳粹德国的代表却刚愎专横,最后划定的边界线远不是原先设定的,却是十分不利于捷克方面的。与此同时,墨索里尼也开始恫吓法国。《慕尼黑协定》的墨汁未干,希特勒便在10月9日宣布,要加强德国西部的防御工事,以防备诸如丘吉尔和艾登这些人一旦在英国当政时可能出现的事态。不久,纳粹德国令人发指地对犹太人实施了〃水晶之夜〃大屠杀。悲愤地目睹着大不列颠正〃不能自制地、无所作为地沿着通往黑暗深渊的阶梯走下去〃的丘吉尔对世人警告说:“不要认为到此完结了,这不过是算总帐的起点,仅仅是尝尝第一口苦酒的滋味罢了。”

    罗斯福本能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召回替换多德大使才9个月的休·R·威尔逊大使,并从此再也不让他返回柏林了。1周后,希特勒也召回狄克霍夫,但不宣布中断外交关系,以免给罗斯福提供重整军备或对德施加经济压力的借口。至此,两国的外交关系基本上名存实亡。第二个反应是听从了布利特大使的建议,在总统权限内尽量帮助法国建设空军。他指示助理陆军部长制定一项大力扩充美国空军的计划,并批准了法国派遣代表团来美国磋商购买飞机以及在加拿大建造飞机装配厂事宜。他与猛烈抨击此计划的军政顾问们展开了论战。1938年10月26日,罗斯福发表了对《先驱——论坛》座谈会的广播讲话,他谴责了纳粹德国〃蓄意把千百万受迫害而毫无办法的人驱赶到世界各地,任期流浪乃至无立锥之地,蓄意把这个当作国家政策的手段〃。并严正指出越来越明显的是:“靠恐惧维系和平并不比靠刀剑维系和平更崇高和更持久〃。他强调如果没有普遍的裁军,美国自己也必须继续扩充武装,“居安思危的普通法则和一般常识都要求我们有备而无患〃。11月14日,罗斯福重申希望需要一支拥有1万架飞机的空军和一年再生产2万架飞机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数量上压过德、意。后来因为一些罗斯福难以控制的情况,法国取消了对P—40型战斗机的定货。

    由于1937年5月的一般中立法规定,一旦总统认为战争存在,就对所有交战国禁运武器,它又准予总统在对内战国家实行武器禁运方面拥有处置权,总统正是根据该法的规定实施禁运的。实践证明,这些规定对轴心国家是有利的,因为它们重整军备计划已进行很长时间,而英、法等国则刚刚开始。如果废除或修改中立法以取消禁运,则英、法等海洋强国战时能从美国得到军火,而起对手则不能。这对遏制侵略者并援助民主国家极为有利。因此,罗斯福自1938年秋天起就图谋实现这一目标。他先将此事委托给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皮特曼负责办理,但皮特曼〃多病并且酗酒〃,且表示不愿过早单独采取行动,佛朗哥又于圣诞节前发动了新的进攻,亟需援助的共和军危机四起。于是,罗斯福决定亲自行动。

    1939年1月4日,罗斯福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警告说,迄今为止对国际上不法行为的忽视业已给民主国家造成了严重危害,而民主国家不能总是容忍对姐妹国家的侵略行径而不提出有效的抗议,我们正当地拒绝武力干涉的侵略行径并不意味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