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通史简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加拿大通史简编- 第5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系,并从中获益匪浅。但在尖锐冷战时期,中加关系一直受到美国反共反华
政策的掣肘。1949年 
11月 
16日至 
17日,加拿大众议院就承认中华人民共
和国和对华政策等问题举行了一场综合性的外交政策大辩论。外交部长皮尔
逊倾向于从国际现实着眼,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他指出:“我们加拿大人
完全拒绝中国共产党人所拥护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但我们不能拒绝中国
和它的 
4。5亿人民这个基本事实。。。一个独立的能履行它的国际义务的中
国政府在那里建立起来,又为中国人民所接受,那么在适当的时候,经过和
其他友好政府协商之后。。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所面对的现实。” 
(21)但圣劳伦
总理在承认中国问题上一直迟疑不决。朝鲜战争的爆发最终使这一已获得巨
大进展的外交政策搁浅了,并被延误了数十年之久。

尼克松政府对中国态度的转变扫除了中、加关系发展中的障碍。1969年
2月 
2日,尼克松就任总统后 
12天,就指示其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探
索同中国人和解的可能性”。随后美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姿态和中国政府所
作的反应逐渐熔化了冻结数十年的中美关系。看到美国外交取向的转变,加
拿大政府决定先行一步。1970年 
10月 
13日,加拿大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以
充分的承认,中加两国旋即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中加建交以后,加拿大积极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3年
10月,特鲁多总理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问了中国。两国领导人就共同关心
的问题进行了诚挚友好的会谈,为在国际事务中进行多方面的合作铺平了道


路。这次会谈的直接后果是双方签订了一个为期。。 3年的贸易协定。嗣后不久,
两国又就领事馆设立、科技文化交流等问题完成了换文。

路。这次会谈的直接后果是双方签订了一个为期。。 3年的贸易协定。嗣后不久,
两国又就领事馆设立、科技文化交流等问题完成了换文。
(22)

1983年。。 3月,加拿大国防部长吉尔·拉蒙塔涅访华。10月,中国国务委
员兼外交部长吴学谦访问加拿大,并同加拿大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阿伦·约瑟
夫·麦凯琴签署了中加发展合作总协定。1984年。。 1月,中国国务院总理赵紫
阳对加拿大进行了正式访问,并同加方签署了中加投资保险协定。中加两国
关系向更成熟方向发展。

70年代,加美关系的发展道路上阴影重重。两国之间最突出的矛盾还是
表现在贸易关系上。自从1965年加美汽车条约签订以来,加拿大制造的汽车
向美国的出口超过了其对美国汽车的进口。处于经济滞胀状态的美国同时又
为外贸逆差所困扰。美国人要求消除这种对外贸易,尤其是对加贸易上的不
平衡。1971年。。 8月,尼克松总统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该政策包含了一系列
旨在鼓励国内工业发展和消除外贸赤字的保护性措施。新政策对加拿大也毫
不例外。这对于三分之二的出口品销往美国市场的加拿大无疑是个沉重打
击。特鲁多在这年12月会晤了尼克松,试图从新经济政策的条目中为加拿大
寻求一些例外,但收效甚微。尼克松也在翌年。。 4月访问渥太华时告诉加拿大
议会,美国将对加拿大和其他国家一视同仁。一直期望同美国保持特殊关系
的加拿大人民和政府现在只能面对现实,至少在经济领域,美、加两国的特
殊关系是不存在的。

美国政府改变对加拿大的贸易优惠政策,不仅仅是由于国内经济状况方
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特鲁多政府所推行的一系列国家主义经济政策程度不
同地损害了美国在加拿大的经济利益。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后,加拿大
减少了对美国的石油出口。1975年成立的加拿大石油公司,开始执行一套石
油双重价格政策,使美国企业难以从加拿大石油中获益。1980年自由党政府
的国家能源计划加强了对加拿大出产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控制,从而更加激怒
了美国人。围绕能源利用问题产生的矛盾,只是美、加经济摩擦的一个方面。
1973年成立的加拿大外资审查署,对所有新的国外直接投资进行了评判,引
起美国投资者的不少怨言。此外,加拿大的农业保护政策,1976年。。 C—58法
案(Bill C—58)所采取的保护性措施,萨斯喀彻温省的钾碱工业国有化行


动,都在美国积怨甚多。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尼克松总统会撕去那层温
情脉脉的面纱,对加拿大人板起面孔了。

动,都在美国积怨甚多。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尼克松总统会撕去那层温
情脉脉的面纱,对加拿大人板起面孔了。

夏普的观点,在加拿大朝野有许多同情者。进入。。 70年代以来加、美两国
的分歧越来越多,经济、政治上的摩擦频频发生,即使一些具有强烈亲美倾
向的加拿大人也开始正视现实。围绕阿拉斯加输油管工程、西雅图水电工程、
大湖区水质保持等一系列问题,加美双方屡屡交锋。此外,边界地区美国工
厂造成的大气污染,也曾使两国关系出现许多矛盾纠葛。美国政府出于政治、
经济等方面的考虑,鼓励以煤代替石油为燃料,其结果则是空气污染日益严
重。美国东北部、安大略、魁北克都出现了因污染造成的“酸雨”。两国于
1978年开始的为签订《国际大气污染协定》举行的谈判,因美方的阻挠迟迟
没有结果。加拿大人民非常愤怒,1981年。。 5月罗纳德·里根访问渥太华时受
到当地市民的激烈抗议。

尽管在两国政治家的口中,加美关系的调子唱得仍很高,但彼此都意识
到,友谊并不能代替两国寻求各自的经济利益。相比之下,还是加拿大经济
更易受美国政策的影响。许多加拿大经济界人士也意识到,很少有哪一个国
家象加拿大那样依赖于一个单一的贸易伙伴。加拿大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出口
品销往美国市场,差不多同等比例的进口品也是购自美国。很显然,无论是
美国的经济状况还是其商业政策的变化,对加拿大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23)况且,加拿大对美国的依赖和对美国政策的敏感不仅仅限于贸易领域,还
表现于投资、金融等领域,加元极易受到美元价值升降的影响。也正因为如
此,夏普的所谓“第三种选择”,要真正付诸现实,决非易事。
要走经济独立的道路,加拿大所遇到的不仅仅是来自美国的掣肘,同时
也受到西欧的冷遇。按照夏普的设想,为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加拿大应积极
发展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关系。1973年,加拿大任命了驻欧共体大使。次年
10月和。。 1975年。。 2、3月间,特鲁多两次出访西欧。1976年加拿大与欧共体签
订了商业与经济合作模式协定,从而达到了渥太华孜孜以求的“条约性联
系”。然而,欧共体并没有对加拿大施以特别恩惠,协定签订。。 5年以后,加
拿大向欧洲的出口在其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正好与。。 1975年的。。 12。6%相
同。而欧共体对加拿大的贸易额在其外贸总额中的比重从。。 1975年的。。 2。7%下
降到。。 1980年的。。 2。2%。虽然双方在某些领域建立了一定程度的合作与协商,
但分歧仍然存在,尤其在加拿大农产品出口、捕鱼业和加拿大外资评审法的
执行等方面双方矛盾仍很突出。另一方面,加拿大对美国的贸易额在其外贸
总额中的比重仍占绝对优势。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所谓“第三种选择”,
只能流于渥太华的口头形式。

在特鲁多时代,加拿大对于改善英联邦、乃至世界范围的南北关系,推
动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战
后以来,加拿大在对外援助方面也做出相当大的贡献。1974年,加拿大在世
界。。 16个外援国中国民生产总值居第三位,全部外援按人均计算列第五位,在
官方提供的开发性外援方面列第七位。特鲁多倡导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秩序,


使国际经济、贸易不至于太不利于发展中国家。1968年他在阿尔伯达大学的
讲话中说,“对加拿大最大的威胁将来自离其所寻求的体面生活越来越远的
三分之二的世界”。单靠外援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优惠贸易协定”方能奏
效。
使国际经济、贸易不至于太不利于发展中国家。1968年他在阿尔伯达大学的
讲话中说,“对加拿大最大的威胁将来自离其所寻求的体面生活越来越远的
三分之二的世界”。单靠外援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优惠贸易协定”方能奏
效。然而,特鲁多的理想主义并没有得到加拿大工商界的响应,优惠贸易
将增加来自国外的对加拿大制造业的竞争,这是工商界人士所难以接受的,
他们反对进口低工资国家的工业品。因此,在 
70年代,加拿大运用的实际上
还是进口定额制,而非优惠贸易。

1975年 
3月,特鲁多在伦敦发表讲话,建议扩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
和国际货币基金中的作用。1981年 
7月在渥太华召开的七国首脑会议上,特
鲁多也曾积极地支持南北合作,但响应者寥寥。因为改善南北关系意味着让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长远利益考虑作出某些暂时牺牲,然而,无论是加拿大
还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把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许多发达国家
宁可坐视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被掏空、挤扁,进而最终失去某些市场,
也不愿意拔一毛利天下,保持世界经济的相对平衡。当然,特鲁多的倡导也
并不完全是急公好义之举,更多的还是出自本国经济利益上的考虑。从长远
来说,改善南北关系,增加一些发展中国家人民的购买力,也就是扩大了世
界范围的商品市场,对加拿大这个经济贸易大国来说将不无裨益;从眼前利
益看,通过这些宣传,赢得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好感,也有利于扩大加拿大的
贸易范围。由此可见,特鲁多的理想主义宣传是建立在增加本国经济利益的
现实之上的。

1974年 
6月至 
8月,在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举行的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上,加拿大的民族利己主义立场暴露无遗。会上,加拿大代表坚决要求加拿
大对于离其海岸线 
200英里以内的所有生命资源的管理与收获拥有排他性主
权,对隶属于这些区域的海域中的此类资源享有优先权。(25)1981年加拿大
曾支持对海床开采实行国际控制,但这只不过是为加拿大的镍工业提供保
护。此外,在捕鱼权之类的国际协定中,加拿大都积极地捍卫自己的经济利
益。国际关系从来都是一种利益关系,国际经济关系尤其如此,在这一点上,
加拿大也概莫能外。

由于在核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加拿大自然卷入核扩散问题。1974年印
度爆炸了一个核装置,对此,加拿大难辞其咎。加拿大曾为印度发展核能提
供大量援助。面对国际方面对核扩散问题的压力和核技术出口带来的巨大经
济利益所产生的诱惑,加拿大政府进退两难。特鲁多在 
1975年 
6月告诫加拿
大核能委员会,要求“确保加拿大提供的核材料、设备和技术不被用于生产
爆炸性核装置,不管发展这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