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的行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供应的行为- 第1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约是一九六六年吧。我从赌城拉斯维加斯驾车到三藩市去,路经之地全是沙漠。天大热,摄氏四十多度,汽车没有冷气,口渴之极。车行了很远都四顾无人。后来到了一个地方,见有五、六户人家,其中一家门前挂可口可乐的招牌。我急忙跑进去,买了一瓶冰冻的可乐,只二十五分钱。我想,要是卖者叫价五元一瓶,也是相宜之极,为什么只售二十五分?离开时,我见到有几个邻家的孩子在地上游玩,恍然而悟。我想,要是卖可乐的人把价格提升,这些孩子就会叫父母替他们购置冰箱,大做可口可乐的生意。」 
上述的小故事有几个不小的含意: 
(一)我这一辈承受了马歇尔传统的经济学者都知道,市场的竞争,永远不限于可以见到的出售或供应者,而是包括所有潜在(potential)的、看不到的可能参与的供应者。只见到一个生产出售商人,不等于垄断,见到几个不等于寡头竞争,因为在旁虎视眈眈、伺机而动的竞争者可能不计其数。 
奇怪,有道之士明知潜在竞争的重要影响力,但往往一转身就忘记了。二十世纪价格理论大师史德拉(G。J。 Stigler),一九四六年就说明竞争要把「潜在」的算在内,但他后来作工业生产研究时,分析那所谓「集中比率」(concentration ratio)就忘记了潜在的竞争者。 
(二)无论供应或需求,潜在的竞争者对市价都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我们无从知道潜在的人数,所以供求曲线的图表只能限于参与的、看得到的、数得出的供或求的竞争的人。但假若我们以为市价是单由这些可见的竞争者决定(一般书本的含意),就大错特错。说在边际上市价等于成本等于用值,是看得见的竞争者的边际价值相等没有错,但潜在的竞争者协助把边际成本与边际用值推齐而成市价。这点下节将再解释。 
(三)从我们的可口可乐小故事可见,受价的行为不需要有多个可见的竞争出售者。见到的可能只有一个,而这一个可能被潜在的竞争者逼要受价。只有一个出售者,其面对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因为市场的供求图表不能把不知数目的潜在竞争者画进去。然而,那可以画得出的需求曲线似是而非,因为那单一的出售者可能意识到,要是他加价,面对的需求曲线会因为邻居孩子的参与出售而平下来。 
不要误会,我不是说那单一的可口可乐出售者是受价之人。他可能是觅价者,但因为有潜在竞争者的存在,这觅价有很大的约束。他可能因为觅价的约束太大,看五十公里之外之价而受之。 
这带来我要说的最重要的一点。受价的行为,是不需要有很多的竞争出售者的参与,然后把市场需求曲线的一小点拉开来而成近于平线才发生的。事实上,潜在的竞争者也不需要很多。受价是被迫而「受」的。只要有一个出售者决定不 
79 
二价而沽,而整个市场都知道可从这出售者以该价买到同样的物品,其他的供应者不能叫较高之价,而若不二价够低,受价就是后果。 
参与的或潜在的供应者数目,对受价的行为不是完全没有影响,而是影响不大。较大的影响是另外两项因素:其一是大家出售的物品要没有疑问地相同;其二是潜在竞争者的参与易如反掌。 
在我们的小故事中,可口可乐就是可口可乐,在美国不可能有冒牌货。这样,购买的顾客不会怀疑一家出售的会与另一家的不同。至于孩子们的潜在竞争,转为参与竞争易如反掌。小孩只要在家门前挂上可口可乐的招牌,家中的冰箱有足够的容量,挂个电话给可口可乐的批发商,就可得货而开檔了。 
上述的分析,解释了为什么世界上数以千计的产品中,只有数十种是纯真的受价物品。这数十种就是期货市场(modity futures)成交的物品了。期市是以今天的合约决定某物品的将来某日的成交价。要是将来的交收货不对办,岂不会大吵特吵乎?因为这个缘故,能在期市成交的物品,必定有严格的量度质量的规定,使参与交易的人心安。黄金如是,白银如是,木材、花生、鸡蛋等物品也如是。 
除了物品有严格质量鉴定,质量有变说明有规定的价格之变,期货市场的成立还有其他的条件,例如要找到一个或几个众所认同的交收地点。这是题外话。这里要说的,是一样物品的质量被众所认同,其价就不会因为有质量的讯息问题而引起争议。另一方面,参与期货市场也确实易如反掌。一个人只要证明有下注的钱,挂个电话就可以买入或沽出,而沽出者(供应者)可以完全没有物品(货物)在手,卖「空」去也。沽者既然卖空,购者当然要买空了。 
期货市场厘定之价,沽者或购者都要接受,觅价的行为是不存在的。有趣的是,庞大的买卖成交量,到期时一般是没有货物交收的。要是某期货有百分之二成交量的货物交收,《华尔街日报》就会作新闻报道了。不用交收货物(只算金钱上的得失),期市的主要用场是订价,好叫实际的生产供应者与实际的购买使用者有价可受,而同时又可以利用期市的合约,买空或卖空来保障自己的生产计划。货物不用交收,但一定要有交收的权利,因为这权利可以保障市价的可靠性。任何买了期货的人,结算时若认为市价太低,不可信,就要求对方交货。 
受价的行为不需要有很多的供应竞争者。另一方面,有很多的供应竞争者,却可能觅价。这是讯息不足的问题,是后话。 
80 
第三节:市场的供应曲线 
我说过了,分析供应的行为不需要有曲线。一点与另一点之别就可以解释行为,而点与点之间是不需要以线相连起来的。分析生产成本时我们也谈到类似的问题。供应曲线是要有成本曲线才可以画出来的。市场的供应曲线,有成本曲线还不足够。我们再需要的是受价市场,或所有供应者面对的需求曲线是平的。 
这样看吧。一条需求平线是一个价,受价者照价而沽,可以尽沽其愿意生产出售的。这样,面对的市价就是这供应者的产品平均收入(average revenue),又因为这平均收入是平线,边际收入(marginal revenue)就与之相等(是同一平线)了。 
从一个生产者的供应说起吧。这生产者有碗形的平均成本曲线,边际成本曲线自下而上,穿过碗底,高于平均成本而向右上升。要争取最高的回报(return),或财富(wealth),或租值(rent)──但不可以争取盈利(profit)──这个生产者的产量均衡点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既然边际收入是市价,他就以市价等于边际成本来决定产量。市价升降,他就沿边际成本曲线而生产,而这曲线就成为他的供应曲线了。 
一个老问题,书本没有明确地解释过。那就是以一个生产者的边际成本曲线作为他的供应曲线,后者要从哪一点算起?边际成本曲线先自上而下,然后自下而上,要从哪一点开始算是该生产者的供应曲线呢?书本说成本曲线有长、短线之分,也有固定成本(fixed cost)与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之别,说来说去都说不清楚。 
我的答案是,一般而言,一个生产者的供应曲线要从直接平均成本的碗底以上的边际成本算起。那是说,若市价低于直接平均成本,该生产者就关门大吉,另谋高就。这个简单看法是需要补充的。 
分析上头成本时我说过了,直接成本(direct cost)是不生产就不需要支付的费用。投资入局本来是成本,但一旦下了注,成为历史,或因为别无选择而不能不支付的费用(例如一个有钱老板作了私人担保),就不能当作成本看。作了投资,生产者是可收尽收。他可以把生意卖出去,也是越高越妙。这样,所谓上头成本(overhead cost)只能从租值(economic rent或quasi rent,见卷二第二章)的角度看。租值是成本,与下了注的历史成本截然不同。 
如果我们能明确地把总成本分为直接成本与上头成本(租值)两大类,没有灰色地带,问题就比较简单了。租值的理念,是其变动不会影响供应的行为。放宽一点说,边际上的供应是会受影响的,但生产者不会因为租值下降而结束营业。但如果市价低于直接成本,他就把生意结束。 
上述的分析有几个变化,使应该结束的不结束,或还有可为的决定收檔。 
81 
(一)市价低于直接成本,应该停产关门,但生产者可能认为前途或有转机,守得云开见月明,要继续生产多博一手。这样,结束生意的决定,是要基于预期(expectation)上市价不会高于直接成本。 
(二)如果上头成本与直接成本之间有一片灰色地带,因为各种原因,有些老板喜欢把直接成本算得高一点,有些算得低一点,所以结束营业的决定就有分歧。 
(三)用同样的投资设备或人手,生产可以改变方向:产品、策略都可以更改。这种改变我们在论租值时谈过了。改变产品,甚或改得面目全非,算不算结束营业是一个疑问,但严格来说,其供应曲线是改变了的。 
(四)欠债可以不还钱,宣告破产的行为司空见惯。你签了合约,要分期支付的钱如果真的没有选择,不是成本。但你有宣告破产的选择,成本就上升了。因此你可能在市价高于直接生产成本时结业。然而,因为选择破产而提前结业,其有关的直接成本是不需要支付的成本,较不宣告破产的为高。 
市埸的供应曲线,是个别供应者的直接平均成本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向右横加──每价加所有参与者的供应量。这市埸供应曲线基于: 
(甲)上头成本与直接成本有明确的划分,没有上述四项变化的干扰; 
(乙)潜在的竞争者不参进竞争。 
无论怎样说,传统成本曲线的长线与短线之分,及固定与可变成本之别,对解释行为是派不上用场的。 
82 
第四节:参进、退出与归属租值 
英语impute这个字很难译。字典译作「归咎」;几番考虑,我认为imputed rent这一词应译作「归属租值」。从我们划分的上头成本与直接成本的角度看,归属租值是指一些参与竞争的生产者,其直接成本比其他的低,所以若产品市价下降,首先退出的是没有归属租值的竞争者。反过来,要是市价上升,潜在的竞争者参进,其直接成本会是较高的。换言之,归属租值这个理念的主要用途,是解释市场需求变动时,参进或退出的竞争者不是随意(random)的,而是可以推测谁先谁后。 
让我们先假设一个行业没有上头成本──所有成本都是直接的──来看这个问题。归属租值有两个成因。其一是某竞争者有特别的知识或天分,在这行业的生产力高人一等;其二是这竞争者在其他行业没出息。二者相加是同一回事:这竞争者在这行业上比一些其他竞争者有较大的比较成本优势。 
现在加上上头成本,下注后变作租值,这租值与归属租值混合起来不容易分开。原则上是可以分开的:下了注的若把生意卖出去,上头成本的租值与这卖家本身的归属租值可以分开来折现议价。但如果继续自己经营,他的行为就受到两项租值合而为一的约束。 
除了没有用场的长、短线分析成本曲线外,市场的传统分析有另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长、短线概念。那就是短线固定了竞争生产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