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逻辑 作者德黑格尔着贺麟译·txt》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小逻辑 作者德黑格尔着贺麟译·txt- 第1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将知性所固执着的分别,加以克服。

    §33

    形而上学的第一部分是本体论,即关于本质的抽象规定的学说。对于这些规定的多
样性及其有限的效用,也缺乏一个根本原则。所以这些规定必须经验地和偶然地漫无次
序地列举出来,而它们的详细内容,只能以表象以字义或字根为根据去说明,宣称某些
字有某种含义,故可用来表示某种内容。因此,这部门的形而上学只能寻求经验的完备
性,和符合语言习惯的字面分析的正确性,而没有考虑到这些规定自在自为的真理性和
必然性。
    〔说明〕关于存在、定在、或有限性、单纯性、复合性等等本身是否真的概念这一
问题,那些相信只有一个命题才有真错,只能问一个概念加在一个主词上是真是错的问
题的人,定会觉得奇怪,因为他们认为真与不真只取决于表象的主词与用来称谓主词的
概念之间有了矛盾。但概念是具体的,概念自身,甚至每一个规定性,本质上一般都是
许多不同规定的统一体。因此如果真理除了没有矛盾外别无其他性质,则对于每一概念
首先必须考察就它本身说来是不包含这样一种内在矛盾。

    §34

    形而上学的第二部分是理性心理学或灵魂学,它研究灵魂的形而上学的本性,亦即
把精神当作一个实物去研究。
    〔说明〕这种研究要想在复合性、时间性、质的变化、量的增减的定律支配的范围
内去寻求灵魂不灭。
    附释:这部分的心理学之所以称为理性的,用意在表示它和对灵魂外化现象的经验
研究相对立。理性心理学通过抽象思维的规定去研究灵魂的形而上的本性。这门学问的
目的在于认识灵魂的内在本性,灵魂自身,灵魂被思想所把握的真面目。——现时,哲
学里很少谈到灵魂了,而主要的是在谈精神。精神是和灵魂有区别的,灵魂好象是肉体
与精神之间的中介,或者两者之间的联系。精神沉浸在全身内为灵魂,灵魂是使身体有
生命的原则。
    旧形而上学把灵魂理解为物(Ding)。但“物”是一个很含混的名词。所谓物首先
是指一个当前实存着的物而言,是我们感官所能表象的一种东西,于是人们也就在这一
意义下,说灵魂是感官所能表象之物。所以人们会发生灵魂所寄居的地方问题。灵魂既
有居住的地方,当然是在空间中,可以用感官去表象的。同样,既认灵魂为一个物,因
此便可问灵魂是单纯的还是复合的了。这个问题对于灵魂不灭特关重要,因为灵魂的不
灭是被认为以灵魂的单纯性为条件的。但是事实上,抽象的单纯性这一规定和复合性一
样,都不符合灵魂的本质。
    说到理性心理学与经验心理学的关系,前者显然比后者较为高深些,因为前者的任
务在通过思维以认识精神,并进而证明这种思想内容的真实性,而经验心理学则以知觉
为出发点,只限于列举并描述知觉所供给的当前事实。但我们既然以精神为思考的对象,
就不可太回避精神的特殊现象。精神是主动的,这里所谓主动的意义与经院哲学家曾经
说上帝是绝对的主动性的意义是相同的。但由于精神既是主动的,则精神必会表现其自
身于外。因此我们不能把精神看成一个没有过程的存在(ens),象旧形而上学的办法,
把精神无过程的内在性和它的外在性截然分开。我们主要的必须从精神的具体现实性和
能动性去考察精神,这样就可以认识到精神的外在表现是由它的内在力量所决定的。

    §35

    形而上学的第三部分是宇宙论,探讨世界,世界的偶然性、必然性、永恒性、在时
空中的限制,世界在变化中的形式的规律,以及人类的自由和恶的起源。
    〔说明〕宇宙论中所认为绝对对立的,主要有下列各范畴:
    偶然性与必然性;外在必然性与内在必然性;致动因与目的因,或因果律一般与目
的;本质或实体与现象;形式与质料;
    自由与必然;幸福与痛苦;善与恶。
    附释:宇宙论研究的对象,不仅限于自然,而且包括精神、它的外在的错综复杂的
关系。精神的现象一般说来,宇宙论以一切定在、一切有限事物的总体为其研究的对象。
但是宇宙论并不把它的对象看成是一个具体的全体,而是只按照抽象的规定去看对象。
因此它只研究这类的问题,例如,究竟是偶然性抑或必然性支配这世界?这世界是永恒
的抑或是被创造的?这种宇宙论的主要兴趣只在于揭示出所谓普遍的宇宙规律,例如说,
自然界中没有飞跃(Sprung)。飞跃在这里是指没有经过中介性而出现的质的差别及质
的变化而言,与此相反,量的逐渐变化显然是有中介性的。
    关于精神如何表现其自身于世界中的问题,宇宙论所讨论的主要是关于人的自由和
恶的起源问题。无疑地这些是人人极感兴趣的问题。但要想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个满意的
答复,最紧要的是我们切不可把抽象的知性规定坚执为最后的规定,这意思是说,不可
认为对立的两个规定的任何一方好象有其本身的持存性似的,或者认为任何一方在其孤
立的状态下就有其实体性与真理性似的。但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学家,却大都采取这种固
执孤立的观点,所以他们在宇宙论的讨论里,便不能达到他们想要把握世界现象的目的。
譬如,试看他们如何把自由与必然区别开,以及如何应用这些规定来讨论自然和精神。
他们总是认为自然现象受必然规律的支配,而精神则是自由的。这种区别无疑是很重要
的,而且是以精神本身最深处的要求为根据的。但把自由和必然认作彼此抽象地对立着,
只属于有限世界,而且也只有在有限世界内才有效用。这种不包含必然性的自由,或者
一种没有自由的单纯必然性,只是一些抽象而不真实的观点。自由本质上是具体的,它
永远自己决定自己,因此同时又是必然的。一说到必然性,一般人总以为只是从外面去
决定的意思,例如在有限的力学里,一个物体只有在受到另一物体的撞击时,才有运动,
而且运动所循的方向也是被另一物体的撞击所决定的。但这只是一种外在的必然性,而
非真正内在的必然性,因为内在的必然性就是自由。
    同样,善与恶的对立也是这样。善与恶的这种对立,在近代世界中可以说是愈益深
刻化了。假如,我们认恶为本身固定,认恶不是善,这诚然完全是对的,它们两者之间
实有相反处。即使那些认为善恶的对立只是表面的或相对的人,也并不承认善与恶在绝
对中是同一的,有如近来许多人所常说的,一物之所以成为恶,只是由于我们的〔主观
的〕看法有以使然。但如果我们认恶为固定的肯定的东西,那就错了。因为,恶只是一
种否定物,它本身没有持久的存在,但只是想要坚持其独立自为存在,其实,恶只是否
定性自身的绝对假象。

    §36

    形而上学的第四部分是自然的或理性的神学,它研究上帝的概念或上帝存在的可能
性,上帝存在的证明和上帝的特性。
    〔说明〕(a)从知性的观点去探讨上帝,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寻求哪些谓词适合或不
适合于表达我们表象中的上帝。因此实在性与否定性的对立出现在这里便成为绝对的。
这样一来,这为知性所坚持的上帝概念,最后便只是一个空洞抽象的无确定性的本质,
一个纯粹的实在性或实证性,——这就是近代启蒙思想的一种毫无生命的产物。
    (b)用有限认识去证明上帝的存在总会陷于本末倒置:
    目的在寻求上帝存在的客观根据,而这客观根据又被表述为是以另一物为条件的一
种东西。这种证明是以知性的抽象同一为准则,陷于由有限过渡到无限的困难。其后果
或者是不能将上帝从存在世界无法逃避的有限性中解放出来,从而将上帝认作这有限世
界的直接的实体——这就会流入泛神论;
    或者是认上帝为永远与主体对立的客体,这样一来,上帝也是有限的——这就陷于
二元论。
    (c)上帝的特性,本应是多样的,而且也应是确定的,然而照这种看法也就难免沉
陷于纯粹实在或不确定的本质的抽象概念中。但如果把有限世界认作真实的存在,把上
帝看成与它对立,就又会引起认为上帝与世界有种种不同的关系的看法。这些不同的关
系就被认作上帝的特性,一方面它们必须是对于一切有限情况的关系,其本身即是有限
的性格。(例如说:上帝具有公正、仁慈、威力、智慧等特性。)另一方面,它们同时
又必须是无限的。按照这个观点,对于这种矛盾,只能通过各种特性之量的增加的办法
得到一个模糊溶解,而将上帝的各种特性引到不确定的惝恍迷离的至高无上的感觉(Se
nsum eminentiosem)之中。
    附释:旧形而上学中的理性神学部分,其目的在于确定理性的本身究竟能够认识上
帝到什么限度。无疑地,通过理性去认识上帝是哲学的最高课题。宗教最初所包含的都
是些关于上帝的表象。这些表象汇集为信条,自幼便传授给我们当作宗教的教义。只要
个人相信这些教义,觉得它们是真理,他便算具有作一个基督徒应有的条件。但神学是
研究这种宗教信仰的科学。但如果神学只是一些宗教教义的外在的列举与汇集,则这种
神学尚不得称为科学。即以现时极盛行的单纯对于宗教对象的历史的研究而论(例如关
于这个或那个神父所说的话的报告),也还不能使神学具有科学性。要想使神学成为科
学,首先必需进而对于宗教达到思维的把握,这就是哲学的任务了。所以真正的神学本
质上同时必是宗教哲学,即在中世纪,那时的神学也是宗教哲学。
    试对旧形而上学中的理性神学细加考察,便可看出这种神学不是探讨上帝的理性科
学,而只是知性科学,其思维仅仅活动于抽象的思想规定之中。这里所要探讨的是上帝
的概念,却以上帝的表象作为关于上帝的知识的标准。但思维必须在自己本身内自由运
用,不过同时却须注意,自由思维的结果与基督教的教义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基督教的
教义就是理性的启示。但理性的神学却说不上达到了这种一致。因为理性神学所从事的,
在于通过思维去规定上帝的表象,因此所得到的关于上帝的概念只是些肯定性和实在性
的抽象概念,而排斥一切否定性的概念,于是上帝就被界说为一切存在中的最真实的存
在。但是任何人也易于看出,说这个万有中的最真实的存在没有任何否定性,恰好是他
应当如此,和知性以为他是如何的反面。他不仅不是最丰富最充实的存在,由于这种抽
象的看法,反而成为最贫乏最空虚的东西。人的性灵很正当地要求具体的内容。但这种
具体内容的出现,必须包含有规定性或否定性在自身内。如果上帝的概念只是被认作抽
象的或万有中最真实的存在,则上帝将因而对于我们只是一缥缈的他界,更说不上对于
上帝可能有什么知识。因为如果没有规定性,也就不可能有知识。纯粹的光明就是纯粹
的黑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