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今,最受青睐的员工已经不是只懂得像“老黄牛”般苦干实干的员工了。对每件充满困难和阻力的事情,“老黄牛”式地只懂苦干,付出的汗水和力量是别人的几倍,但往往还达不到最好的效果。与此相反,那些最有成就的员工,都是像格林斯潘一样懂得苦干更懂得巧干的员工。正因为他们既能勤奋吃苦,又能经常想出方法来解决问题,所以能取得更大的工作成果。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一单元 智慧型员工是“钻石”(4)

    会做事,更会做人

    由于懂得找方法巧干,智慧型员工必然会做事。但是,单位和环境往往是人的集合体,一个员工要成功,只会做事是不够的,还得学会做人。做人往往比做事难,尤其在中国这种人际关系比较复杂的环境里,可能更难。这就需要员工掌握与领导、团队协作,与环境相处的“做人”智慧。

    2008年4月,一个消息震惊了中国经济界和社会各界:原盛大总裁唐骏像曾经离开微软一样,离开了盛大,而其新的东家单给他的“转会费”就达到10亿元!

    唐骏以其创造中国职业经理人“转会费”的最高纪录和享受的其他待遇,被人们誉为“中国的打工皇帝”。那么唐骏怎么就能取得这么大的个人价值呢?

    是学历吗?不错,他有辉煌的海外留学背景。是能力吗?的确,他有超过一般经理人的能力。但是,分析唐骏的成功,却可以看到最重要的一点——智慧。

    唐骏曾任微软中国总裁、盛大集团总裁。在唐骏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有一个特点:不管在哪个单位,他都能保证两点:

    第一,必然能给所有他服务的单位创造理想的效益;

    第二,与每个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处理好关系。即使离开该单位,不管是原单位还是新单位,都对他评价很好。

    2004年2月离开微软公司时,盖茨和鲍尔默给了他一个微软(中国)公司终身荣誉总裁的称号;2008年4月离开盛大网络时,陈天桥给他打了100分,盛大众多高管称他为“完美的职业经理人”。

    这是一个很难做到的功夫。许多人换单位,要么新单位的人难以接受他,要么旧单位的人指责他。唐骏凭什么能做到人人称道,而且每一个阶段都能得到更大的肯定和回报呢?

    我们且看一看他做人的智慧吧。

    (1)处理好与董事长的关系

    “空降兵”最容易犯的错误莫过于把自己当成企业的救世主,而唐骏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他曾经说:

    “在公司里面,陈天桥(盛大总裁)做的事情我不做,他不做的事情我全做。我们之间没有冲突,只有互补。所以4年里我们从没有红过脸。我去盛大是辅佐,而不是取代陈天桥的。辅佐的意思就是,公司只能出现一个形象,而不是‘两座大山’,让员工搞不清楚是靠这座山,还是靠那座山。”

    刚到盛大,唐骏几乎天天在吃晚饭的时候去陈天桥的办公室聊天,简称“双规”。其实他们的作息时间并不合拍,但陈天桥每天去吃饭路过唐骏办公室的时候都会问候一声。唐骏发现晚餐可以成为沟通的最佳时间,于是调整了自己的作息,很多决策就在他俩一起吃饭的过程中酝酿出来。但这种交流仅限于工作,不掺杂个人感情。

    (2)处理好与团队的关系

    到盛大,唐骏就制定了“学习盛大、了解盛大、融入盛大”的三步计划,与团队的关系处理得很好。所以,大家对他没有什么戒心,反倒愿意和他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好。

    (3)处理好新老东家的关系

    “空降兵”跳槽后习惯带着旧部去新东家构建自己的管理体系。这样必然会产生两大问题:一是老东家会时刻防备他把骨干带走,二是新单位的团队会有极强的戒备心。其结果必然是把自己陷入“泥潭”之中,但是许多人还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往往认为“自己人”信得过,“使起来顺手”,仍旧乐此不疲。但唐骏偏偏不这么做,不管去哪家单位,他都不带“自己人”去,甚至连秘书都不带。

    为什么这样做呢,且看他的分析:

    “如果我带十个人到盛大,和盛大的旧部肯定会有矛盾,势必形成微软帮、盛大帮,党同伐异,无疑会影响我和陈天桥之间的关系,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不欢而散。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一单元 智慧型员工是“钻石”(5)

    办公室政治是目前中国职业经理人的一个杀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且更多是败。我可以忠告所有的中国职业经理人,带你的旧部到新企业里面去,去一个,失败一个。想带就不要去,想去就不要带,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关于如何扮演好角色,唐骏还有一个经典性的总结:

    “职业经理人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做人、做事,有空的时刻再作作秀。”

    不知道你看到这里感受如何?我觉得:这段话十分耐人寻味,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分析:

    排在最后的是作秀,这点,很多人容易学会;排在倒数第二的是做事,做好事并不容易,但还不是最主要的;排在第一的是做人,这是最重要的,是最难的,也恰恰是许多管理者和员工最忽略的。

    唐骏以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会做事需要智慧,而会做人需要更大的智慧!

    唐骏所展示的,尽管是职业经理人的成功之道,但值得所有想取得超凡发展的员工们重视。

    重视知识,更重视智慧

    有人开玩笑说:“你从大街上随便抓出十个人,有五个本科生,两个硕士生,一个博士,剩下的一个不是博士后就是双学位。”

    这么说的确有些夸大其词,但有一个毋庸置疑的现象是:现在有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但是,读得书多,就能获得超凡的发展吗?

    如果光有知识,没有智慧,他就很难得到理想的发展;即使发展,也有可能遭遇失败。

    新加坡协茂财团董事长黄福华先生,是我们甘霖智慧国际培训机构名誉理事长,也是新加坡纸业大王,他曾经写了一篇名为“让MBA教学与智慧教育结缘”的文章,谈了知识教育与智慧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这篇文章,我觉得对所有人都是一个好借鉴,特录如下:

    我们协茂集团在中国区的公司发生过这样两件事:一位员工,原来是单位的财务总监,学位高,能力强,突然提出要到另外一家单位。

    本来人员流动是很正常的事,在他走的时候,我提醒他:别处也只是用一段时间,等你把你的经验带过去后,他们便不会再用你了。那个人不信,最后果然不出我所料,他在那家公司干了一段时间以后,又被炒掉了。

    与此相反,清华大学MBA毕业的高小姐,在毕业前就看好我们公司,一直做到现在,甚至位居中国区的总经理,有人问她为什么一直在协茂工作?她说:

    “年轻人假如自己不创业,又要发展得快,那就只有一条路——选对一条路,跟对一个人。”

    当很多人知道她信奉这个理念时,都很佩服她,甚至有的培训机构把她的故事当作案例进行讲授。

    我把这两个故事拿出来,并不是说一定要跟老总走到底,更不是标榜跟我走的人就有前途,不跟我走的人就没希望。在这里我只是要说明一个道理,我们给高级知识分子讲座时,讲过这样一个道理,“让MBA教学与智慧教育结缘”。MBA教学作为对商业特别重要的教学,对全世界有广泛的影响,但MBA组织者们没有强调智慧教育,而学习MBA的很多学员也不强调智慧教育,这是MBA的很大缺陷。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一单元 智慧型员工是“钻石”(6)

    那么MBA教学应该强调哪些智慧教育呢?

    第一,是培养他们的眼光,只有看得远的人,才会有远大的发展,与高小姐说的“选对一条路,跟对一个人”理念相似,其实就是包含长远打算的意思。对于创业型的机构,重要的在于坚持,看你是算大账还是算小账,求发展还是看小钱,是选择钱还是选择路。如果你要选择钱,那你可能会失望;若你选择“路”,在开始时,可能得不到回报,但是这条路以后可能越走越宽,路也有可能是黄金的,路都是黄金的,还怕没钱?

    第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MBA教学和别的教学不一样,是成人教学,更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这是最重要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德商教育。中国有些企业界人士,只讲经营不讲道德,但凡是发展持久的企业,都是讲道德的企业。MBA教学创造经济理念,而且,特别要为未来的公司担负责任,最后发现道德素质是最关键的素质。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所以必须强调德商训练。

    举例来说,比如我的诚信、不偷漏税在当时看来无法理解。但是后来,我充分享受它给我带来的好处。比如我们一位在广东的同行,由于缺德、违纪违法被抓了起来,给分公司很大的震动。在订货会上,我们的价格高,但还是有不少的人向我们订货,他们的评价是“我们信得过”。

    上述这些说明智慧在MBA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不要主要停留在招聘、营销上,而是要在学MBA的基础上做一个讲道德、充满智慧的人。

    虽然黄福华先生此文的标题是“让MBA教学与智慧教育结缘”,但是我觉得他讲述的其实是所有知识都要与智慧结缘,虽然智慧并不只是他总结的这几条,但他的确给那些只注重知识和学历的人指出了智慧教育的重要性。

    很多拥有高学历、知识丰富的人,他们有的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有的正在顺利地打造自己的发展空间,但是,也有不少人在工作中很迷惘,下面这些感受,就是这些人的体现:

    读了这么多年书白读了,工作还是干得不出色,得不到领导的重用;

    我的学历比别人都高,但是发展的没别人好,太不公平了;

    我这么有学问,可是大家为何就那么排斥我呢?

    ……

    如果有这些迷惘,固然要分析环境的原因,更要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你重视职场发展的智慧吗?你懂得为人处世的智慧吗?你愿意以智慧来超越你的“学历情结”吗?

    走不出“学历情结”是许多初入职场者的通病,更有一些人盲目地相信“知识就是力量”。但多年以前,我就对培根这个著名的观点打了三个大问号:

    第一,知识真的就是力量吗?是不是需要转换一下才可以变为力量?

    第二,知识分很多种,有强势知识,有弱势知识,有知识垃圾。我们应该多学强势知识,少学弱势知识,不学知识垃圾,哪能什么都学呢?

    第三,即使可以变为力量,但这份力量有可能是建设性的力量,也可能是破坏性的力量!

    我认为:“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几百年前提出的理念,既有当时历史的先进性,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我曾经写过一篇“用智慧统率知识——21世纪的智慧宣言”的长篇论文,并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做了上百场报告。后来,《读者》杂志于2002年6月、7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