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第8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元代朱丹溪在其《格致余论》中曰:“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所以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心,其旨深矣。”

    朱丹溪强调心神不可为外物所扰,若被扰,也必伤精,非止交会一端。

    张介宾亦强调收心为保精之要务。

    他在《类经》中说:“今之人,但知禁欲即为养生,殊不知心有妄动,气随心散,气散不聚,精遂气亡。释氏有戒欲者曰:断阴不如断心,心为功曹,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

    这些都说明收心神,断忘念是保精的关键。

    (2)节欲保精。节欲保精是历代医家、养生家都重视的。

    他们要求人们根据年龄、季节、体质的不同,各有其应遵守的规律。元代王珪在《泰定养生主论·论童壮》中引孔子曰:“人之少也,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古法以男三十而婚,女二十而嫁。又当观其血色强弱而抑扬之,察其禀性淳漓而权变之。”明代万全在《养生四要》中进一步说:“少之时,气方盛而易溢,当此血气盛,加以少艾之慕,欲动情胜,入接无度,譬如园中之花,早发必先痿也,况禀受怯弱者乎!”这些

 601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385

    论述均强调了晚婚保精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弱者更当注意慎守此法。老年应断欲方能保精,因老年精血已亏,形气已衰,对色欲犹当禁绝。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保生杂志》中说:“年高之人,血气既弱,阳事辄盛,必慎而抑之。……若不制而纵欲,火将灭,更去其油。”从季节方面讲,《内经》强调:“冬应藏精”

    ;《格致余论》强调“夏必独宿”。可见,盛夏、严寒不宜房事。对正常房事的次数唐代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房中补益》中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在孙氏看来正常房事对保精养生是不会有碍的,但要适度,不可太过。正如晋代葛洪在其《抱朴子·内篇·释滞》中说:“人复不可都绝阴阳,不交则生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任情肆意,又损年命。唯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

    (3)节劳保精。保精养生学派认为,过劳必伤精血,故当劳逸适度,不可用极。

    《素问·宣明五气》中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摄生三要·聚精》中说:“精成于血,不独房室之交损吾之精,凡日用损之事,皆当深戒。如目劳于视,则血以视耗;耳劳于听,则血以听耗;心劳于思,则血以思耗。

    吾随事而节之,则血得其养而与日俱积矣,是故贵节劳。“精血同源,节劳使血不耗损,血充精自盈,故节劳即保精。

    总之,中国古代医家和养生家认为,精是人的始生基础,生命活动的根本。保精养生始于彭祖,后世逐渐完善。保精

 602

    485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主要注意节制欲念,调整七情,房事适度,不可过劳等几个方面。

    (四)调气学派

    中国医家和养生家所谓的气指真气,主要包括元气、营气、卫气、宗气、脏腑之气。调气养生指调养真气,使之充盛调和,以达养生延年的目的。

    1.调气养生的源流

    重视气在人类生命中的作用,首见于《管子》:“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对气的功能及气对人的寿命影响的论述当推《黄帝内经》。该书《灵枢·刺节真邪》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说明真气是由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

    《灵枢·决气》中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调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又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素问·痹论》中说:“阳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内经》对各种气的功能都有详论,并强调调气可却病延年。

    唐代孙思邈更强调调气对养生延寿的重要作用。

    《千金翼方》中说:“心无烦,形无极而兼之以导引,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千岁不死。”

 603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585

    宋元时期的医家和养生家对气与形、神、精的关系亦多有阐发,并指出气对人体寿夭的影响是很大的,《圣济总录·导引》中说:“人之有是形也,因气而荣,因气而病。”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论》中说:“故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也,是以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血,气纳神存。”

    李东恒对气的作用尤为重视,他曾论述了胃气与元气及元气与精、神之间的密切关系。他在《省言箴》中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他在《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俱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说明元气由后天脾胃之气充养,脾胃气亏,则元气也不能充足。

    明清时代的养生家、医家对气的作用尤其重视,认为气是生命之根本,精神之所系。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说:“夫神气者,元气也。元气完固则精气昌盛,无待言也。若元气微虚,则神气微去;元气太虚,则神气全去。

    神去则机息,可不畏哉!“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呼吸静功妙诀》中曰:”人生以气为本,以息为元,以心为根,以肾为蒂。“明代高濂在其《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中说:”故人之所生,神依于形,形依于气,气存则荣,气败则灭,形气相须,全在摄养。“他主张”养气以保神“

    、“运体以却病”。

 604

    685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2.调气养生的方法

    (1)顺应四时:人的起居活动要顺应自然变化,则气机徐和畅利,人自安和。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

    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失之则内闭九窍,外雍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消也。“知顺四时则阳气坚固,卫外正常,反之则阳气耗散,失于卫外而为病。顺应四时即适应自然界生长收藏的客观规律。

    如春夏宜动,以助阳气生长;秋冬宜静,以顺阳气潜敛。关于顺四时调气具体方法,唐代孙思邈早有论述,他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说:“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

    (2)适度劳逸:适当劳动可促进气机旺盛,若过则伤气。

    《素问举痛论》中说:“劳则气耗”。房事为阴阳自然之道,若太过不但伤肾,而且损伤肝脾。

    《素问·腹中论》曰:“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若劳心过度,亦可伤气。如《类经》卷一曰:“心有妄动,气随心散。”劳动太过伤气,若不及,过于安逸,也会伤气。

    《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久卧伤气”

    ,《养性延命录》中说:“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总之,劳逸适度方可养生延寿。

    (3)

    调和饮食:调饮食主要是饮食有规律,五味协调,不能过饥过饱,不能偏嗜,否则俱可伤气。

    《灵枢·五味》中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彭祖摄生养性论》中说:“不欲过饥,饥则败气。”《老老恒言·饮食》中说:

 605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785

    “太饥伤脾,太饱伤气。”关于五味太过伤气,《养生肤语》论之甚详:“人生食用最宜加谨,以吾身中之气,由之而升降聚散耳。何者?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多肉食谷则气滞,多辛食则气散,多咸食则气堕,多甘食则气积,多酸食则气结,多苦食则气抑。修真之士,所以调燮五脏,流通精神,全赖酌酌五味,约省酒食,使不过则可耳。”

    (4)调和情志:情志不调导致气机损伤尤剧尤烈。

    《素问·举痛论》中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其中怒、忧二志为害最深。

    《老老恒言·戒怒》中说:“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

    《红炉点雪·痰火禁忌》曰“忌忧郁。元气贵舒而不贵郁,舒则周身畅利,郁则百脉违和。”

    (5)省语养气:语由气发,调气尤应注意省言少语。故《千金要方·道林养性》曰:“多语则气乏”。

    《脾胃论·远欲论》中说:“省语以养气”。

    (6)施行导引:导引调气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主要包括吐故纳新和活动筋骨两方面。

    《千金翼方·养老食疗》中说:“极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说:“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导引按跷所以调其气也;平气定息,握固凝想,神宫内视,五脏昭彻,所以守其气也;法则天地,顺理阴阳,交媾坎离,济用水火,所以交其气也。”

    (7)药饵益气:养气药大多性味平和,具有滋补功效。

    《神隐书·摄生之道》中说:“益于人者,山药、地黄、枸杞、

 606

    885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甘菊、人参……何首乌之类,当收之时,则多收采,治而食之,甚能益元阳,助真气。“如金石热药则不可妄用,用之则反伤其真气。

    总之,调气始于《管子》,后经历代的发展变化,终于形成了调气养生流派,为中国养生学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食养学派

    用适当的饮食调养以达补益精气,协调脏腑,抗衰延寿目的的养生派,称为食养学派。食养学派在中国养生学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食养的源流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饮食养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商代伊尹善烹调,著《汤液经》。周代已设立了专管帝王饮食的“食医”

    ,讲究四季配膳和食物宜忌。

    《内经》总结前人经验提出了“谨和五味”

    、“食饮有节”的养生原则。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食养学派认为谨和五味,则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