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如何处理好中国特色与国际趋同的关系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影响贸易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正在大幅度削减,贸易自由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资本市场、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的发展;使资本、劳务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更加便捷;推动着经济领域中包括会计标准在内的各种标准、制度的国际趋同;信息资源正在被更广泛的区域、更多的群体所分享;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共产品。所有这些,都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注入了新活力。
   会计信息作为公共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其相互可比、真实公允;对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际趋同化业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是;“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属于特殊性之中”。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视国情。既要坚持中国特色,又要妥善处理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问题。我们的原则是:
   第一;趋同是进步,是方向。趋同是协调的进一步深化,体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要求。任何一个不想游离于国际市场之外的经济体或组
织;都不能无视准则国际趋同这一发展趋势。这就需要共同努力;尽量寻求一致。
    第二;趋同不是简单地等同。各国在经济环境、法律制度、文化理念以及监管水平、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会计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不顾各国国情;不顾会计审计发展状况和环境特点;一味追求会计准则的筒单趋同;难以实现真正的趋同。
    第三;趋同需要一个过程。各国国情的差异决定了合作的自愿性;需要积极且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努力追求符合国际效率、公平、主权和全球多样性发展要求的建设机制。
    第四,趋同是一种互动。趋同并不意味着单向运动。它是世界各个国家之间、以及各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之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同各区域会计组织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借鉴,相互认可。世界多样性特点下的国际化趋同互动是一种客观规律。遵循它;就能更好前进。否则;就会影响效率或效果。
    基于上述理念和认识;我们妥善处理中国特色和国际趋同的关系问题。具体的措施包括:
    第一;对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只要与中国的经济环境和法律规定不冲突;同时又能与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均在中国会计准则中体现;而对于那些通常只在发达市场经济环境和条件下才能有效运用的规定;我国会计准则采取了“适度引入”的做法;比如对投资性房地产偏重于成本计量而非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第二;对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不太符合中国经济实际情况和监管环境的规定;中国会计准则采用了“暂不趋同”的做法。比如;不允许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又比如;不将同为国有企业但没有投资关系的不同企业认定为是关联方。特别是后一点;根据互动原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参考我们的做法;拟对现行《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进行修改;相关征求意见稿已发布。
    第三;对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其他国家会计准则通常不作为准则组成部分的概念框架(基本准则);我们将其纳入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作为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这样处理;在中国的法制环境下;不仅实现不了其制定初衷;也难以得到社会公众、政府监督部门的认可。
    第四;会计准则的行文和框架结构遵从中国法律法规的习惯;采取“章节”、“条款”式;而不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采用的“引言”、“目标”、“主要内容”、“披露”等方式;同时;在条文表达上;尽可能中国化、规范化和通俗化;便于理解和操作;促进实现有效趋同。
    
    四、如何制定出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社会影响面广泛的系统工程;是夯实企业发展基础、规范游戏规则、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证。为了确保会计准则的高质量;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们扎扎实实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专门课题起步。会计准则是会计实务的提纯,是会计理论的延伸;对会计准则理论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会计准则的质量和效用。因此,会计准则体系建设首先从准则课题研究起步。我们聘请会计准则委员会各位委员和部分咨询专家;分别主持了数十项针对性极强的会计准则研究课题;所有准则起草人员全部参与其中。这些课题于2005年陆续完成、结项;课题报告普遍质量较高;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兼顾中外;论述透彻;理论与实务有机结合;为后来全面铺开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奠定了较为扎实理论基础、政策基础和技术基础。
    二是研究报告破题。各项会计准则立项后;我们要求每个准则项目负责人首先撰写研究报告;在研究报告中把与该准则有关的内容说透、问题摆明、思路理清;把国际准则、美国等主要国家的准则、中国当前的实务及其存在的问题等研究透;然后再着手起草准则。撰写研究报告是每项准则起草的起点;是准则制定的必经程序。事实证明,磨刀不误砍柴工;研究报告的起草;对于把握准则重点;提高制定效率发挥了基础作用。
    三是征求意见;广开言路。在准则起草过程中;我们敞开言路;鼓励争鸣;兼容并蓄;集思广益;成为保证准则质量、堵塞准则漏洞的主要手段;充分贯彻了中央提出的科学民主决策的精神。准则整个制定过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机制;始终保持公开透明;征求意见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领域之宽为我国会计标准制定史上少见。具体做法包括:一是重视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的意见;二是寻求咨询专家的技术支持;三是集中研修;重点突破;四是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五是注重财政部内、外协调。在财政部内部;会计司与企业司、税政司、金融司等有关司局做了大量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形成共识;在财政部外部;虚心听取了审计署、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税务总局等相关部委的意见。通过广泛沟通;实现了会计政策与企业、金融、财政、税收、证券等政策的协调统一。
    四是调研测试;心中有数。在整个会计准则的起草、修改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实地调查研究工作,精心选择了部分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就准则的需求、应用等问题进行调查摸底;就每项准则规范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面对面交流与探讨。与此同时;还专门选择了50多家企业;在准则发布之前进行模拟测试;既掌握了会计准则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了解了会计准则应用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切实做到了心中有数;提高了准则内容的针对性和准则应用的可操作性。
    五是协调“两则”;相互校正。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与审计准则体系的建设是同步的;发布实施也是同步的。其中;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审计准则规范财务报表审计和鉴证行为;两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会计、审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凡是涉及到相互交叉的内容;双方准则制定人员都及时研究;协调一致;相互参照;相互支持;保证了准则内容的一致性、严肃性和权威性;有利于两大准则体系的有效贯彻实施。

    五、会计准则体系有哪些创新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理念基础、指导思想、体系设计、内容安排、技术标准等融为一体,整个体系逻辑严密、首尾一贯,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诸多重要创新。
    一是着眼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强化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要求。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产权经济;也是信息经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合理引导资金流动、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保护产权的重要基础。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强调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为核心;要求财务报告在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同时;应当向投资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这有助于提高投资和信贷决策的有效性;降低资金成本;提升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着眼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避免企业短期行为。多年来;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表体系中一直居于显要地位,利润也成为各方面考核企业管理层业绩、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但是;利润反映的毕竟只是企业某一期间的经营成果;会计准则的制定如果片面侧重于利润表;容易为一些企业留下追逐短期利益和操纵利润的空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要求企业提升资产负债信息质量;及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如实反映资产未来经济利益;不高估资产价值;要求企业合理确认预计负债;全面反映现时义务;不低估负债和损失;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企业所得税;要求企业不能继续使用不符合资产或负债定义的递延(待摊)或预提项目。企业只有在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即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增加的情况下;才表明企业价值增加了;股东财富增长了;突破了传统的单纯的利润考核概念;从而促使企业着眼于企业长期战略;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资产和资本结构;避免眼前利益和收益超前分配;提高决策水平。
    三是着眼向投资者提供更加价值相关的信息,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强调了会计信息应当真实与公允兼具。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取向;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要求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企业会计准则首次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体系,除继续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应当确保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外;还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应当遵循公允列报的要求,使财务报表反映企业所有重大的交易或者事项。比如;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将衍生工具交易、套期保值等资产负债表表外业务纳入表内核算;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能够更加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向投资者提供更加价值相关的信息;大大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
    四是着眼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引入了研发费用资本化制度。企业的研发能力既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和核心竞争力,又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与发展潜力的重要体现。企业会计准则改变了现行的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的做法;对于符合确认条件的开发活动支出允许资本化,作为资产予以确认。这一政策将大大改善那些高科技企业或者研发投入较大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水平,尤其是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资信状况;为这些企业进行融资和再融资提供便利;激励这些企业加大对科技和研发活动的投入;促进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为落实中央提出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部署和要求创造了良好的会计政策环境。
    五是着眼保障经济社会和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