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幼科折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58-幼科折衷- 第1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x抱龙丸x 见惊风症内。 
x茯神汤x 茯神 人参 当归 甘草 

下卷
疝症
属性:(宜与囊肿参看) 
总括 疝有七症君须记,狐 寒水筋血气;总之寒气结而成,丹溪独断湿热致。 
脉法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则恶寒;紧则不欲饮食,弦紧相搏,则为寒疝。 
《内经》曰∶肾脉太急沉,肝脉太急沉,皆为疝。又曰∶三阳结为瘕,三阴结为疝。(批∶怒则气上,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难经》曰∶任脉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夫谓七疝者,寒、水、筋、血、气、狐、 是也。自《素问》 
而下,俱称寒气结聚之所为,故令脐腹绞痛也。而丹溪独断为湿热焉,或者热郁于中,寒束于外者有矣,宜五苓散加茴 
香、橘核、金铃子、槟榔、木通之类,斯愈矣。又或肝经湿热而拗肿痛者,服龙胆泻肝汤。 
〔附方〕 
x五苓散x 见惊风症内。 
x龙胆泻肝汤x 胆草 泽泻 车前子 木通 生地 当归 栀子 黄芩 甘草 
x治疝神方x 用胡麻根捣汁,入无灰酒调下,以渣涂疝四围,效。(朱仁甫传) 

下卷
滞颐
属性:总括 滞颐之症口流涎,脾家有热涌而然;亦有胃寒而作者,虫痛涎流湿热兼。 
《内经》曰∶足太阴之经通于口。盖脾之液为涎,小儿口流涎出而积于颐间者,因脾家受病,不能收摄耳。凡作渴 
饮冷者属实热,宜泻胃火;作渴饮汤者属虚热,宜补中气。若脾经实热而廉泉不能约制者,用牛黄清心丸。(自批∶药 
铺中不可用,以其药味不纯也。不如用万氏牛黄清心丸较稳。)脾经虚热而廉泉不能统摄者,用六君子加木香。胃经实 
热而虫动津涎流出者,用泻黄散;虚热用五味异功散。大便闭结,用四顺清凉饮。食积内热,用大安丸。 
〔附方〕 
x六君子汤x 见疟疾症内。 
x泻黄散x 见热症内。 
x五味异功散x 人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甘草 
x四顺清凉饮x(即四顺饮) 见伤寒症内。 
x大安丸x 即保和丸加白术 神曲 山楂 半夏 茯苓 陈皮 连翘 卜子 

下卷
五淋
属性:(附∶便浊) 
总括 淋痛虽然分五种,要明各类在详明;曰膏曰冷同其症,血石均为热一般。 
脉法 少阴脉数,女子则阴中生疮,男子则为气淋。脉细而紧,小便涩滞,常有余沥不尽,此为气淋,其鼻准色 
黄者,知其为小便难而成淋也。 
《内经》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故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而成淋闭之患矣。先哲以滴水之器譬之,上窍闭 
则下窍不出,此理甚明,故东垣使灸百会,丹溪使吐以提其气之横格,是皆开上窍之法也。 
《原病式》曰∶淋者小便涩痛也,热客膀胱,郁结不能渗泄也。 
巢氏曰∶诸淋皆肾虚所致,肾与膀胱为表里,俱主水,水入小肠,下于胞,行于阴,为小便也。膀胱热则津液内溢, 
水道不通,停积于胞。肾气热则涩,故令水道不利,小便淋沥,故谓之淋。其状小便出少而数,其小腹急痛引脐是也。 
膏淋者,小便时有肥脂似膏,而浮于小便之上,此肾虚不能制其肥液而下行也。 
冷淋者,必先战栗而后小便,此亦肾虚而下焦受冷,冷气入胞,与正气交争,故小便涩而战栗也。 
热淋者,是下焦有热,热气搏于肾,流入于胞,其溺黄多而涩,间有鲜血也。 
血淋者,热之极也。心者血之主,外行经络内行脏腑,热盛失其常道,心与小肠为表里,故下流而入于胞,则为血 
淋。 
石淋者,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肾为热所乘,遇小便则茎中痛,不得流利,痛引小腹,则砂石从小便出。甚则塞 
痛,令人昏闷,遍身有汗而后醒,此痛之使然也,并以局方五淋散及香芎丸、木通散、五苓散、导赤散选而用之。如肾 
虚者,六味地黄丸加鹿茸、川牛膝,名补肾地黄丸。 
小肠有气则小便胀,小肠有血则小便涩,小肠有热则小便痛,治当行滞清热疏利小便,不可用补气药,气得补则愈 
胀,血得补则愈涩,热得补则愈盛。此两段正巢氏所谓诸淋皆肾虚所致也。 
〔附方〕 
x五淋散x 赤芍 赤茯苓 山栀 当归 甘草 
x香芎丸x 香附 川芎 海金砂 赤茯苓 滑石 枳壳 泽泻 石韦 槟榔 
x木通散x 木通 滑石 黑丑 
x五苓散x 见惊风症内。 
x导赤散x 生地 木通 黄芩 赤茯 甘草 
x补肾地黄丸x 即六味地黄丸加鹿茸、川牛膝。 

下卷五淋
附∶便浊
属性:小便白如米泔者,内乳哺失节,有伤于脾,致令清白不分而色白也,久则成疳,此亦心膈伏热兼而得之,茯苓散主 
之可也。 
又云小便白如米泔者,乃脾胃受寒而得,脾属阴,脾遇寒则饮食愈积滞而不化,胃气愈乖戾而不和,致使传送失常, 
水火不济,故色白也。 
〔附方〕 
x茯苓散x 三棱 莪术 砂仁 赤茯苓 青皮 陈皮 滑石 甘草 

下卷
虫症
属性:总括 虫虽湿热感而生,亦因伤积借成形;九种虫名宜认晓,追安二字可详行。 
脉法 虫脉当沉细而弦,今反洪大即知蛔虫甚也,脉沉实者生,虚大者死。 
《内经》曰∶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包。又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夫饮食不能谨节,则早损暮伤,自伤 
成积,积久成热,湿热相生,而诸般奇形之虫,各从五行之气而化生矣,若腐草为萤是也。其虫或脏腑虚弱而动,或食 
肥甘而动,或胃冷而动,或胃热而动。动则往来上下,腹痛攻心,绞痛叫哭,仰身挥手,心神闷乱,吐涎味沫,或吐清 
水,腹上青筋是其候也。 
巢氏曰∶蛔虫,九虫之一也,生生不息,多则贯心,便能杀人,以追虫丸、安虫散主之。 
九虫形症∶一曰伏虫,长四寸许,为诸虫之主;二曰蛔虫;三曰白虫,长四五寸许,母子相生,其形转大而长,亦能杀 
人;四曰内虫,状如烂杏,生之令人心烦;五曰肺虫,其状如蚕,令人咳嗽;六曰 虫,状如虾蟆,令人呕吐咳逆;七 
曰弱虫,又名膈虫,状如瓜瓣,令人多睡;八曰赤虫,状如生肉,令人肠鸣;九曰蛲虫,状如菜虫,形至微细,居广肠, 
多则为痔,剧则为癞。因人疮处以生,又如鼷鼠、应声虫之类,未易悉举。(批∶上唇有疮曰惑,虫食其脏;下唇有疮曰 
狐,虫食其肛。) 
〔附方〕 
x追虫丸x 槟榔 芜荑 雷丸 定粉 鹤虱 使君子肉 
x安虫丸x 鹤虱 槟榔 胡粉 白矾 川楝根 半生半熟,食前米饮调服。 

下卷
目症
属性:总括 生下经旬目见红,盖因胎受热兼风;凉肝心药斯为妙,疝气痘疮宜别攻。 
脉法 左手脉洪数,心火炎上也;关弦而洪,肝火盛也。 
《内经》曰∶睹五脏六腑之精,荣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常主也。 
又曰∶诸脉皆属于目,目得血而能视。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故黑睛属肝,白睛属肺,瞳仁属肾, 
上下胞属脾,两 属心,而内 又属膀胱。五脏五色各有所司,若因邪气所并,则五脏之精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 
矣。 
钱氏曰∶目内赤者,乃心家积热上攻,宜导赤散加赤茯苓主之;淡黄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青者,肝热,泻青 
丸主之;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夫纯阳之子,始生旬月,忽两目俱红,炷烂涩痒成翳,此因在胎,为母感受风热, 
传于心肝而得也,以导赤散加当归、防风、薄荷、荆芥、大黄。目无睛光,及白睛多、黑睛少者,肝肾俱不足也,用地 
黄丸加鹿茸。昼视通明,夜视罔见者,因禀阳气衰弱,遇夜阴盛,则阳愈衰,故不能视也,用冲和养胃汤。 
有热极夹风,则目赤肿痛,昼夜不开,惊啼不已,先用九仙散水姜葱煎服,外以黄连膏点之。若痘疮之后,眼生翳 
障,昏涩流泪,或浮肿不开,此痘疮余毒攻肝也,用泻肝散或四物汤加防风、蔓荆、荆芥、柴胡、白芷之类。 
若天行时症,暴赤肿痛,昼夜苦甚,久则昏朦,治法先以九仙散解表,次用小柴胡汤去半夏加大黄、薄荷、生地、 
竹叶,并投草龙胆散。 
血眼者,因久咳不已,以至眼目两眶紫黑,如被物伤损,眼白红赤如血,谓之血眼,治之当用生地及黑豆汁,研成 
膏, 
掩眼上,而眼眶黑自消,其血皆自眼泪而出,真良方也。 
河间曰∶在腑则为表,当除风散热;在脏则为里,当养血安神。如暴失明,昏涩翳膜眵泪,斑入眼,皆风热也,此 
肝气盛、而发在表也,当散而去之。若昏弱不欲视物,内障见黑花,瞳子散大在里也,血少神劳,肾虚也,宜养血补水 
安神以调之。 
〔附方〕 
x导赤散x 一见惊风症内,一见五淋症内。 
x生犀散x 生犀 柴胡 干葛 赤芍 地骨皮 甘草 
x泻青丸x 见惊风症内。 
x泻黄散x 见热症内。 
x冲和养胃汤x 柴胡 人参 当归 升麻 干姜 干葛 白术 甘草 羌活(各一两) 防风(五钱) 五味(一 
钱) 黄 (一两五钱) 茯苓(二钱) 白芍(六钱) 
x九仙散x 柴胡 苍术 赤芍 荆芥 麻黄 川芎 薄荷 旋复花 甘草 
x黄连膏x 用川连二钱五分,鸡子一枚,箸头扎一孔,取瓦盏盛之,入黄连和匀, 一时,见黄色,以绢滤过成 
膏,患者仰卧,令人挑一匙许,频点目内,觉口中苦满舌上,是药之验也。痘疮余毒攻眼,眼眵多热俱妙。 
x泻肝散x 当归 川芎 芍药 防风 蒺藜 甘菊 木贼草 荆芥 黄连 蔓荆子 甘草 
x四物汤x 见痢疾症内。 
x小柴胡汤x 见诸吐症内。 
x草龙胆散x 胆草 甘菊 草决明 荆芥 防风 木贼草 甘草 

下卷
耳症
属性:总括 五般脓水属肾生,火热上蒸积而成;更有耳聋耳鸣者,皆为阴虚火上升。 
脉法 左寸洪数,心火上炎,两尺洪数,相火上炎也。 
《内经》曰∶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又曰∶耳为肾之外候,一曰肾通窍于耳,夫耳者乃宗脉之所聚,肾气之 
所通,小儿肾脏盛而有热气上冲于耳;津液壅结,则生脓汁也。然有五般,黄脓出者,谓之耵耳;红脓出者谓之脓耳; 
耳内干臭者,谓之冱耳;白脓出者谓之缠耳;里而虚鸣有青脓出者,谓之囊耳。病虽有五,其源则一,或由风水入耳, 
而内有积热上壅而成者,若不速治,久则成聋矣,以蔓荆子散服之,外用敷药。 
凡耳聋耳鸣者,皆属于热,阴虚火动也,治宜泻南方之火,补北方之水,无有不安矣。钱云∶肾有补而无泻有旨哉。 
〔附方〕 
x蔓荆子散x 升麻 木通 赤芍 桑皮 生地 麦冬 前胡 甘菊 赤茯苓 蔓荆子 甘草 
x黄龙散x (敷药) 矾 龙骨末 黄丹(炒,各五钱) 麝香(一匙) 

下卷
鼻症
属性:总括 鼻属肺兮体至清,鼻塞皆因风热侵;忽然窒塞声音重,此是风寒外感因。 
脉法 右寸浮洪而数为鼻衄,左寸浮缓为伤风,鼻塞流清涕。 
《内经》曰∶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又曰∶鼻者肺之外候。丹溪曰∶肺之为脏其位高,其体脆,性恶寒又 
恶热,故小儿鼻塞者,由肺气通于鼻气为阳。若气受风寒,停滞鼻间,则成鼻塞,气寒而津液不收则多鼻涕。若冷风久 
不散,浓涕结聚,使鼻不闻香臭,则为 鼻。若夹热则鼻干,皆阻碍乳。凡产芽儿,三朝五日,六晨一腊,忽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