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 第3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问:现在人们得病是这么回事呢?

城里人的一些疾病首先是人的生机不旺,就是说这团气不旺,为什么不旺啊?因为有很多原因造成的。首先从小不注意锻炼,第二为七情所伤,因为现在人的情致非常重,我一定要怎么样,如果说办不到怎么样啊,这个情志非常重,受到伤害;名利心也强,追求爱情或者说追求各种情感使这个五脏颠倒反复、生机内耗,使这个生机不旺,并且又不注意锻炼,气血弱、气脉不通、气道不利就导致整个气机不旺。

你看这人来了,他整个的气团之气就很衰微,表气也不足,里气也空虚,而且如果到了青春期以后,结婚啊或者是有朋友之后,房事也不节制;起居不常,白天黑夜颠倒,早晨不起,阳气长不起来,到了晚上不睡,阴气又不能得到有效的滋养,这样的阴阳颠倒、气血逆乱导致整个生机旺不起来,这种情况中医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本身这个气机不旺就容易受到外来环境这个不常之邪的侵扰,稍微一吹风就感冒了。现在很多人跟我说经常容易感冒,别人还没感冒自己先都感冒了,感冒还迟迟不愈,抗生素啊吃一些中药汤药啊不能断根,一感冒上嗓子,上呼吸道或浑身酸楚不适,饮食也没有胃口。所以说现在城里人尤其是大城市里人生机普遍不旺。你可以从面色上、从说话的声音上、从步态上、从整个气象上都可以判断整个的气机不旺。

所以说现在人得外邪之病、外感之病内虚占很大成分,因此人必须健壮自己的身体才有能力去抵御外邪,不然的话舍本逐末,象温室中的花朵或说整个的人就腐败了,那么真气不存,如果真气在体内不够充足的话这个人就会受到很多外界的干扰,所以说气道中医讲,首先要存真气、护元气。五脏之真、元真通利嘛,这个是《黄帝内经》上讲的,五脏六腑里面的真气能够安稳不互相攻侵、互相挞伐能够互相流通、共同搞好整个气团的升降开合,那么这个人他整个生机越来越旺,神采各方面也好,记忆力也好,精力也足,身体也康健,这个言语、谈话也非常流畅饱满,这样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生命体、生命形态,这种生命形态可以干很多事情,因为首先有一个很好的身体我们才有可能不断地去学习、提高,比如做一些更深层次的奋斗或是整个的修行,如果身体都搞不好的话,整天浑浑噩噩整个的生机不旺,这样我们不可能有一个很好的状态,做什么都很麻烦。现在越来越多的这样健康的书籍出版,其实从一个反方面表现出来,人们是多么需要一个好的身体啊!现在整个工作、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说我们不能把这个身体调养好,这以后很多事情就难说了。我们一直向外观察,一直在看我们的整个的世界,跟我们的亲戚朋友不断地打交道,试问大家一句,有多少去向内体察我们身体的变化的?

刚才有人也谈了古人多外感,今人多内伤,这个确实是一个事实,因为大家可以看一下《伤寒论》上的方子,一般都是很刚性的药。比如说麻黄啊、桂枝劲儿不小。但是随着慢慢的人体衰弱了,如果说用麻黄很多对人肯定是一个伤害。因为人身体越来越弱了,所以说慢慢到了明清人们发现用一些很猛烈的药,如《伤寒论》上的大小陷胸汤,现在基本没人来使了,包括抵挡丸很少来使,这样的实证没有虚只有实,这样的症状随着人们的气机越来越衰弱,而且生活条件不断地改观,这样的大实证越来越少,反而是虚实夹杂以虚为主,时气搏之这样的病越来越多。

那么《伤寒论》、《金匮要略》上面的方子慢慢的有些会不适用今人,这个确实是一个事实。但从这点说,伤寒金匮它只是把这个理讲在这儿,这个理是指导我们几千年整个中医的临床。我们不能刻舟求剑,有时候不能用古人的方子,原封不动的治我们今人的病,这一点还要跟大家强调一下。现代人的病,他不是一剂麻黄汤、一剂桂枝汤,就可以把很多外感病治愈的。因为当时人壮实,都下地干活,生活条件不好,客于寒气,整个的大环境气候又非常的寒冷,所以说都是内无虚证而外有实邪,这样一剂麻黄汤汗出而解。现在的人他邪气流连,正气虚弱,虚邪之气稍微有一点就能客到人身上,化为胶着不化的、虚实夹杂的病症,不可能是一剂麻黄汤就能治愈的。所以说一定要变方、变法、但是理是不变的。都是那个理嘛!咱们这里插了一句。

大家可以读一下《伤寒论》还有《金匮要略》,然后用气道的理论去体会里面的道理,好像我第一次来这里讲课就说过《伤寒论》的上篇――太阳篇,太阳篇是主要的篇章嘛,它详详细细的讲解了邪气如何客人,并且向里传变的,客于表的,散漫的。上次我讲过邪气很严重的一下客于表,使表气闭,那么这就是麻黄汤。如果闭的严重了就是大青龙汤,即完全闭在里面而化热就是大青龙汤,必须马上去把闭的气团开开,使邪气解散,就像脱衣服一样,一下子解开,这个邪气得散,正气得复,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嘛。这个像小风邪似的,没有直接击中人,但不断地骚扰你的表气,使表气开合不利,汗出而恶寒嘛,这个就是所说的中风,中于邪风的桂枝汤证,使这个营卫之气不调,但是不能说一个中于卫,一个中于营,不要这样理解,它就是说把这个表气搞糊涂了,使它的开合不利而呈现了不断地漏汗那种情况。不断地出虚汗,你可以说是表阳虚,但是从一个气团来讲,就是营卫之气失调了,就用桂枝汤证来解。邪气往里客,客于这个气团的中间,正邪之气不断地相争,就是往里,不是说正气盛还是邪气盛,只是不断的在里面拉锯,这里面的气忽聚忽散,忽里忽外,这就是一个半表半里的症状,所以说寒热往来,表示邪正相争不定的一种状态。

然后这个邪气继续往里搏,如果说不能及时控制的话,那么搏到一定程度成了心下痞的症状,即泻心汤的症状(什么叫痞啊,就是痞气嘛,上次我们讲过痞气和这个牢嘛,什么叫痞什么叫牢。痞气就是气结在心下了。你也不要理解心下就一定是胃脘,就是心以下。你看古人说话非常直接的,心下鸠尾这一块儿,这一块感到痞闷不舒,不要理解成胃脘。如果说胃脘,人就觉得这个病是胃病了。那么结在心下,心下痞满。什么叫做痞,痞塞不通,气不流通了,你感觉痞闷。如果说大家有过肠胃不适的,有时候就能感觉心下是痞闷不舒的。满、气满在这个心下,导至满闷,这个是泻心汤证)。所谓泻心,泻心下满逆之气。如果邪气往里客的很严重,一下子结住了,这就是大小陷胸汤证,心下因硬嘛,就硬在那儿了,结在那儿了。它比痞更进一步,痞只不过是稍稍的客在心下;这个直接是搏在心下,或者搏在胸中,为什么叫做陷胸啊?就是陷“胸中”的邪气。你也不要理解成什么水热互解,那个都是结在心下之后所反映出来的一种表象,一定要用气道的理论来理解,就是一团邪气贴在人身上了,然后不断的往里面走,因其所虚而客之。这个人或汗、或下、或吐导致里气虚,邪气一下子就攻进去了,里面没兵了,这邪气因其虚而客之。客的轻在胸中就是一个痞证,客的重就是一个结胸证,结胸就是结在胸中,它有阳结有阴结,阴结结在脏,阳结结在表,就是说深浅不同,所谓结胸就是邪气结在胸中,这个治法当然是结在心下的,稍微荡一下,小陷胸汤直接用半夏黄连,小陷胸汤就是脉滑的一个症状,所谓的脉滑就是整个气机还没有完全结住,还现滑的一个主要的一个脉证,它有一个硬嘛,心下因硬嘛。

今天主要是通过这个大致说一下《伤寒》,大家读《伤寒》也是用这个气道来理解,什么叫做硬?什么叫做满?什么叫做痞?直接用气道来理解,你没有必要用其他的方式去委曲的解,大陷胸汤水热互结,他只是一个气结在那儿之后往下你去拿药去推的一个水热互结嘛!你不能那样来解释的,那样水热互结不符合整个的气机的变化。如果说下之后这团气弥漫在胸中不散,他没有结住,那么就是一个栀子豉汤证嘛,心中懊恼反复颠倒嘛!这个邪气散漫在胸中不散,也不结,也不散开,它就是客在胸中,那么你拿栀子豉汤去吐它,把这个气吐出来。还有一个发黄,有的说是结于胆汁了、走这个血分了发黄,其实这个所说的发黄,它就是结于整个的人身体当中,这团气它既没有完全氤氲的散开,也没有结住,而是郁住了,郁而发黄嘛,所以黄是中色又是湿气的代表嘛,这个以后如果有机会讲伤寒再跟大家说。

如果是女子来月经那直接结于血室,也就是说气虚在哪儿它就往哪儿跑,这个是一定的道理,往那跑之后它结的状态有几种,第一个是结不结实,是不是邪气聚集,就像是你带兵打仗一样,到了一定时候你的士兵是否集结了,那么集结就是实,实就硬,人就会疼痛。你比如抵挡汤证,整个的少腹硬满,疼的厉害。桃核承气汤只有一个满,没有硬嘛。所以一个证的轻重,直接靠症来推气结的状态,要不散漫,要不微结,要不结甚,就是结的很严重,这就看整个气的状态。第二个就是看它结在哪个部位,是结在水分,结在血分,结在气分,或者是进一步结在阴分。判断水分,如果有水道不利的症状,比如小便不利或者口渴啊,那是结在水分。如果说有下血、破血的症状,或者吐、衄、下血,就是结在血分,这个很好判别。还有结在脏、结在腑、结在表、结在半表半里,大家直接用气机来理解,不要添枝加叶。那么这样看看大家还有没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咱们把上次,就我这方面认为《内经》中很重要的核心跟大家说一下。
    
咱们打一个比喻,如果大家能够看到气团的话,那么你读《伤寒论》也好,读什么也好,你直接到医院,直接看看病人,你直接用这个气的角度或是感知气的角度整个扫描一下病人。有的练气功的不是说:这个病人,感觉肝区有团黑气不散,或者肺气中这团气怎么这么空虚啊,手一摸或者眼睛一扫他就能发现。他确实有这种能力,他是站在气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他一摸这个督脉,哎呀这个人好不通啊,里面整个的管道都闭塞了。所以说现在很多的内虚证,你这个扎针灸啊,怎么说呢,现在已经不单纯是某一经脉的问题了,你看扎某经、某穴这个效果不是特别的突出,因为他整个的脏腑气机都紊乱了,必须通过长时间的调养和补充,整个的气机才能通畅,元真才能通利,这很困难哪。所以说现在很多慢性病不是投草药、扎针灸那么简单的事情,必须这个人首先建立自己的信心,持之以恒的,通过正确的调养疗法来治疗,这个病才可能好,所以说我们现在当医生的或者是患者对于整个的慢性病,必须有一个打持久战的准备,不是投几剂草药就好的。你想那草木无情之品,你投几剂,即便有些血肉有情之品投上几剂,那怎么可能马上去治愈呢?缓解是可以的,那好多阴虚的症状,阳虚的症状,投了药就缓解,一剂药就缓解,但是他反复的很厉害,不断地反复,必须让病人建立正确的养生观,这个问题才能得到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