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入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学入门- 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善到达上品的,来生可享受天福。

 

所谓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此
五戒是由十善所摄缩,其内容的意思,无多大差别。只是五戒侧重在身的修为,而
十善是兼明心的动念而已。因此可以说,开五戒第四的不妄语为:不恶口、不两
舌、不妄言、不绮语的四戒;开第五不饮酒戒为:不贪、不嗔、不痴。五戒展开来
就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
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便是十善戒法,或称十善业
道。现在将十善业道略述于下:

 

一、不杀生而慈心于仁—杀是杀害,生是生命,不杀害众生之生命,名为不杀生。
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害。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
世,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能
杀。而孟子也曾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于仁爱,而怜愍
被杀害的众生。由此看来,能慈心于仁,无杀害生灵,生命界则可尽其天然,争斗
仇恨的事,便可消灭,天下岂不太平?

 

二、不偷盗而义利节用—偷谓诈骗潜窃,盗谓强劫豪夺。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
叫做不偷盗。因为一切事物,主权转移,必依正义,不与取而取,非分取而取,无
功而取,都是偷盗的行为。能资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义’。知
利己而须利人,即利人为利己叫做‘义利’。人人行义利,节俭日用,奉养父母,维
持家庭生活,乐其天伦,与朋友金钱往来而能守慎,则无偷盗之事发生,社会既可
安宁,个人与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三、不邪淫而贞良守礼—即依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
欲,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间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亦即组织家
庭之后,夫妇须相敬如宾,不有其他淫乱行为,便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四、不妄语而诚实无欺—以术愚人,以言诈人,喜说谎话,是说不是,不是说是,
叫做妄语。不妄语就是说话诚实,不说虚伪诳骗的话。如能远离妄语,便能做到诚
实不欺,则父母、兄弟、亲属、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触,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实为
得乐之道。

 

五、不两舌而无争是非—不两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
业,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是非
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罪魁。苟能远离两舌,说正直
话,岂有是非之争端?

 

六、不恶口而出言慈和—不恶口即是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及不咒诅他人的恶毒
言语。常人多患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口。经云:‘犯恶口
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七、不绮语而言说有礼—所谓绮语,即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说不正经的话,导人
生诸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开口,以为取乐,都叫做绮语。说此绮语者,不惟无
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业报所在,死堕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故要说合于
礼仪,不乖违真实的正经话,便叫做不绮语。如能远离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
礼,庄严威仪,也必为人敬仰。

 

八、不悭贪而慈心舍施—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
我,叫做‘贪’。悭贪的人追求财、色、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会造出种种
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宜的钱
财,用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费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与同情慈济,
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经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贵。’但不可有
贪,佛陀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人生因贪而受
苦,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

 

九、不嗔恚而慈忍积福—嗔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脾气爆发,
可导致杀害灾祸。常人说:‘火烧功德林’,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嗔恚
之火一发,动怒于人,以至动武打斗,发生种种不幸,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
被它烧到干净。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嗔恚,即所谓‘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
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中国山东地方,从前出了一位张公,
百忍成金,以忍获福。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远离嗔恚过患,是名不嗔恚,即
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业。

 

十、不愚痴而多闻增智—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
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如能多闻正理(佛
法),增进智慧,便可导入正见,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
愚痴,使令远离邪见,是名不愚痴。

 

以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为身三善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
语,是为口四善业。不悭贪,不嗔恚,不愚痴,是为意三善业。意即是心,因此心
有无明烦恼存在,故称为意。

 

阿难陀曾问释尊,身、口、意三业,何者为重?佛回答:‘意业为首,次口业,再
次为身业。’因为意业清净,身口举动言说,便能端正,所作所为都会向善的。阿
含经有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由此可知净意正心,
是最重要的。

 

佛说人生造业的原动力,乃出于各人的心识。故各人皆可从自己的内心去改造。身
语意是‘业’的发动处,要使身语意时时存善去恶,即能造成善业,自利利人。反
之,身语意存恶作恶,则可造出十恶业来,必危害人群社会,受治之以法。是人生
的造业,乃自作自受,亦即佛教的业力因果定律。

 

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话是说依
止佛陀的真理,修习智德,培养健全的人格,才是学佛的真义。人天乘正法,便是
健全人格,使人达到完美品德的教法,人人奉行五戒十善业道,一方面制止外在的
恶行,一方面净化内心的善行,以达到建立人间净土,才是现实人生佛教之目的,
也才是适合时代需要的佛教。

 

【注】

 

1、百忍成金—山东张公五世同居,百忍家道兴。据说他发愿,在他的一生中,要行
一百件大忍辱的事。忍过了九十九次以后,第一百次时是他的孙子娶妻那一天,突
然来了个道人,要试验他是否真有忍辱工夫,便向他要这个新娘子,先与自己做一
夜夫妻。这一件事使张公很感为难,但他宽大一想,我什么侮辱都忍受过了,这最
后一次忍辱有什么不能呢?于是劝其孙儿,完成他的百忍大愿,忍辱一下。后来这
位道人在新娘房中,跳个不休,嘴里不住的说:‘看得破,跳得过’。跳到天亮,忽
然倒在地上死了,新娘骇叫起来,待众人来看时,已变成了一个金人,由此致富。
故说张公百忍成金。山东那个地方,到现在还有一座巍峨的‘百忍堂’纪他忍辱的德行。

 

2、十善业与十恶业,各分三品,按其品级上下而成轮回六道:即行上品十善者升
天,中品为人,下品成修罗。行上品十恶者入地狱,中品为饿鬼,下品成畜生。故
六道众生,皆由吾人身口意三业所造作,吾人举心动念,时刻应谨慎三业,勿令造
恶,而勤修善行。

 

3、五欲:即财、色、名、食、睡之五欲,起于贪求之心,名为贪欲。但欲有法
欲、世欲之别,法欲是追求佛法的真理,世欲是乐著世间的五欲,身为佛教徒的,
宁可有法欲,不可贪世欲。

 

(二十)略述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又名八戒斋。十善戒经说:‘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
人制出家法。’可知八戒斋是适应在家佛教徒,使其能随分随力,学习出家戒法的
方便法门。八关斋戒是由五戒,再加上三戒,即是八戒:

 

一、不杀生戒—戒经所载:上至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飞蠕动,微细昆虫,只
要有生命的,都不可杀害。杀害的方法,有自己亲自拿刀、枪等杀器,或用手足伤
杀对方的生命,或指使他人去杀害,又有看到他人去伤害物命,内心生起欢喜的,
都是违犯杀生的戒法。因此,禁止杀害众生的恶行,名为不杀生戒。

 

二、不偷盗戒—戒律所制,上自金银贵重物品,下至一针一草,不可不与而取,不
论是佛教寺院的三宝用物,或家庭中的用物,或无理的强夺,或偷窃,或诈取等
等,都是犯偷盗戒。能远离偷盗的过患,不偷窃强夺,名为不偷盗戒。

 

三、不淫戒—即完全禁止淫欲,此戒与出家戒同,非是五戒中的不邪淫戒,故经
云:‘为在家人制出家法’,是为不淫戒。

 

四、不妄语戒—即禁止说谎话,摄口四善业戒。

 

五、不饮酒戒—即禁止饮酒。因酒醉时,神志昏昧,会做出杀盗淫妄等糊涂的事。

 

六、不涂脂粉、香水,不戴花□,不穿华丽服装,不观玩歌舞伎乐—即面上不涂脂
粉,不将香水涂身,也不可带花环金饰之类,应穿纯色衣服(通常是灰色的衣服,
出家者穿出家服,不在此例)不要往观歌舞伎乐(包括电视歌舞节目),或到娱乐
场所去。

 

七、不睡卧高大床褥—不可睡卧高而宽大华丽的床铺。

 

八、不非时食戒—不是吃饭的时间,不可吃饭,即过午不食。

 

以上八戒中,前七项是属于戒法,第八项是属于斋法,故总名八戒斋。这八戒斋,
是在家学佛的男女居士,一日一夜方便受持之戒法。

 

(二十一)六根本烦恼

 

声闻乘是以断烦恼(见思二惑)而成就阿罗汉果,故介绍声闻乘前,必须先认识什
么是六根本烦恼。

 

 





本—





 



┌1、贪—贪爱五欲———————————————┐

│2、嗔—嗔恚无忍———————————————┤

│3、痴—愚痴无明———————————————┼——

┤4、慢—骄慢高举———————————————┤

│5、疑—狐疑猜忌———————————————┘



 

 

五钝使



 

 











└6、不正见

 

 



┌1、身见(萨迦耶见)—执取五蕴根身——┐

│2、边见—————执取常断二见————┤

┤3、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

│4、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

└5、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



 

 

五利使

 

 



├十

│使





 

烦恼即迷惑,人类因迷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