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偏方大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间偏方大全- 第45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醋氮酸胺500mg及配合吸氧等治疗,同时加用复方丹参16ml静脉点滴,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另口服复方丹参片、维脑路通等活血化瘀中药。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显效为视力≥1.0;有效为视力提高≥3行;好转为视力提高1~2行:无效为视力无变化。
3。2治疗结果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随访3个月观察结果:本组21例,显效5例,有效11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2%。眼底血管恢复顺序:先鼻上、颞上,后鼻下、颞下。
4讨论
视网膜中央动脉及其分支属于末梢动脉,供应视网膜内层血液。视网膜对血液循环障碍极为敏感,在动物(兔)实验中,当中央动脉被完全阻断时,视网膜于30min内即坏死。另有报道,视网膜暂时性缺血的耐受时间约为100min。因此,本病为眼科急症,治疗需争分夺秒积极抢救,争取在视网膜坏死之前恢复血液循环,才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组显效5例,分析抢救成功的原因一为患者年轻,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可能是由于疲劳过度和一过性高血压引起的血管痉挛,及时应用血管扩张剂及解除微小血管痉挛药物,使血液循环逐渐恢复;其二与患者就诊尚未太晚及我们积极争取治疗时间有关;其三,我们在治疗早期即加用了活血化瘀的中药。经研究证实,活血化瘀中药在治疗眼部缺血性疾病中有四大作用:①扩张血管,减少血管阻力。②改善微循环,提高耐缺氧能力。③抑制纤维蛋白合成,抗凝血和组织增生。④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抗过敏反应。正是因为活血化瘀中药的这些作用,加速了阻塞动脉的再通。部分疗效不理想可能与患者年龄大、血管硬化程度高及就诊较晚有关。
关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临床报道不少,但详细的观察并不多。通过观察我们了解到:视网膜血管恢复血供的顺序为鼻上、颞上、鼻下、颞下,即由远端问近端逐渐恢复正常。虽然额上、颞下支血液供应正常,但黄斑区仍有轻度水肿,其原因与黄斑区外缘的血液供应来自领上下视网膜动脉分支,它们形成辐射状的血管襻尚未完全恢复有关。
文献报道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21例,有2例发生在清晨。本组有5例也是在清晨6时左右发病,可能是早晨起床时由睡眠状态的血流缓慢,到起床活动兴奋状态下血流加快,体内地茶酸胺等化学物质急剧增加,不仅血流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且血液粘稠度增加,可能接近到白天的峰值,所以易造成血管痉挛,尤其是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患者。因此,在早晨起床前,可活动一下四肢,使血流逐渐由慢到快,以防血管病变的发生。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不仅是视网膜局部疾患,也是全身性疾病的部分症状,所以在治疗本病的同时,也要积极治疗引起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全身性疾患。中西药合治抑郁症 其他 
中医常识 
抑郁症是一种综合征,它包括多种症状和体征,涉及躯体和心理的方面。其以心境低落或悲伤,丧失兴趣或快乐观为诊断要点,伴见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疲劳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常有焦虑、紧张,严重时有自杀意念或行为。
据有关方面统计,在全世界大约有三亿多人患有抑郁症,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医务人员对抑郁症的认识有了提高。由于抑郁症患者,尤其是轻度或中度的患者,大多都延医于综合医院的各科室,也包括中医科,这就需要我们的医务人员对抑郁症要有一定的识别、处理、转诊的能力,才能使患者不失时机地得到治疗,并可节约大量的医疗资源。
抑郁症决不是一种能轻易摆脱掉的一时不快,它是一种疾病,是由于神经递质的失衡所致。需要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才能康复。
抑郁症在中医学中属“郁证”范畴。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及此症,此后各家学说亦有论及。如元朝·王安道曾提到:“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又如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尚有许多记载本病诊治方法的典籍,积累了诸多论治经验。
中医在治疗抑郁症时,也是采用辨证施治的传统方法。见神志恍惚,头晕目眩,心悸健忘、寐中易醒、舌淡苔薄、脉细者,用归脾汤补益心脾之气。见神疲乏力、目涩口苦、胁胀背痛、心烦不宁、腑行不畅、舌红苔薄、脉弦者,则用柴胡疏肝饮或逍遥丸类方剂化裁。有些患者除心烦不寐等症之外,还以咽部如有物梗阻而就医,则可投予半夏厚朴汤。尚有喜独处居室,畏于与人交往、夜不能寐、时时悲痛欲哭者,可用百合地黄汤加减。临床上还常见因胸闷憋气而常去急诊科就诊者,经心电图等各项检查,均无异常,而患者自觉周身乏力、头晕烦重、时有心悸怔忡、夜寐不宁,舌黯或紫、苔白腻,脉弦滑。这类患者可用豁痰化瘀的涤痰汤合血府逐瘀汤化裁。
中医学的理论认为,阴阳平衡是身体和精神健康的基础,阴阳失衡则诸病丛生。抑郁症患者的病症,从中医理论上讲是阴阳失调,形神失合引起的。常用调燮阴阳的方剂,如桂枝汤,也能收到较好疗效。在应用西药时,常用5-HT(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百优解,疗效可靠确切,也较安全。临床中、西药物配合应用,能提高疗效和依从性。
中、西医学治疗的模式不尽相同,但可以互补长短。在应用西药抗抑郁剂时,常有胃肠不适的副反应,若同时服用中药芳化健胃剂,如:藿香、佩兰、广木香、砂仁、陈皮、伏苓、麦芽等,可以减轻肠胃不适。此外,由于服用西药抗抑郁剂后一般需要一周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起效,此时患者易缺乏耐心而中断服药,若此时服用中药豁痰解郁剂,如菖蒲、郁金、百合、合欢花、五味子、陈胆星、绿萼梅等,可改善症状,使患者获得信心,也增强了依从性。
另外,睡眠障碍是抑郁症患者的一大痛苦,他们常常半夜醒来再不能入睡,白天更是心烦不宁。这时,可用定志除烦的方药调理,如远志、龙齿、磁石、绿萼梅、炒枣仁、龙骨、牡蛎等;或服用安神补心胶囊、七叶神安片等中成药,也有一定效果。
总之,合理使用中西药物,将会使更多的抑郁症患者早日走出抑郁的阴影。中西医结合治中风 其他 中医常识 
中风又名“卒中”,临床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舌强语塞、半身不遂、肌肤不仁”为主要表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世纪在人类健康的十大杀手中,中风位居第二,全世界每年因中风而死亡的人数多达510万。其致残率高,存活患者也大都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尤以偏瘫、失语、认知障碍为常见,不但为患者及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也为社会及家庭增添了沉重的负担。目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孙远征教授依据个体化与系统化相结合的原则,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中风,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中风是以局部脑血液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组脑血管病,病变呈急性或亚急性。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纵酒纵欲等原因,以致阴阳失调、脏腑失衡、气血逆乱。中风的病机复杂,病情多变。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中络、中经、中脏、中腑四个类型。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在临床多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这其中,缺血性中风主要见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和脑栓塞等;而出血性中风常见于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孙远征教授通过20余年的临床实践,摸索出一整套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综合疗法。他主张依据个体化与系统化相结合的原则,应用中药、西药、针灸及必要的康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首先,要根据中风的病变过程进行系统化治疗。在中风急性期,以醒神开窍、活血化瘀为主。积极控制脑水肿,并对缺血性中风开展溶栓治疗,应用尿激酶、甘露醇、甘油果糖、醒脑静、血栓通等药物。而且,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应立即开展针灸治疗。在中风恢复期,以调理气血、通经活络为原则,开展包括针灸、康复、中药及心理方面的综合治疗,以全
面改善患者的运动、语言及认识功能。在中风后遗症期,以滋补肝肾、调和阴阳为主,强调控制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在注重培养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帮助病人早日回归社会的同时,预防中风的再次发病。
其次,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孙远征教授提倡在应用中西医结合系统治疗的基础上突出中医特色,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指出中经络是中风的轻症,宜养血祛风、通经活络。可用大秦艽汤加减,或服大活络丹、小活络丹等。中脏腑是中风的重症,应首先改善患者的意识状态,分别对证应用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三化汤及参附汤等。他强调要充分发挥针灸治疗中风的优势,针对患者存在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吞咽困难等症状,分别采用头针、项针、舌针、体针、电针等方法治疗。
第三,治疗的时机对于疗效至关重要。孙远征教授提醒患者在中风早期和超早期对症应用脱水剂、溶栓剂及脑保护剂的基础上,应尽早开始针灸治疗。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可改善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康复。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经头穴针刺治疗,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针刺5~10分钟后,瘫痪肢体肌力可提高1~2级以上,这被称为针刺的“即刻效应”。若进行连续、系统的针灸治疗,针刺效应会不断累加,使疗效稳定提高。
一位64岁的老年妇女,去年4月突然出现右侧半身不遂,经CT证实为脑梗塞,第二天被家人抬至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入院时,患者发病已超过24小时,右侧偏瘫,肌力0级。孙教授立即给予针刺治疗,头针捻转5分钟后,患者的肌力达到了3级,上下肢均可抬离床面,即刻效应非常明显。此后,每日针灸2次,并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治疗,同时鼓励患者进行功能锻炼。4天后患者可在床边活动,7天后可在室内独立行走,20天后完全康复。
孙远征教授还指出:目前,医生大都比较重视中风急性期运动功能的恢复,而常常忽视中风病人心理问题及智能障碍的存在。据资料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中风后主要且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占中风患者的1/3,在这一群体中,又有75%的患者因多种原因被漏诊。其中临床医生及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的忽视及认知不足是其主要原因。抑郁症干扰和阻碍了中风病人的康复,增加了患者的住院天数和经济负担,给病人及家属带来了更大的痛苦,也增加了患者再次中风的危险。孙远征教授通过主持“针灸对中风后抑郁的疗效观察”以及“针刺治疗
皮层下白质脑病的研究”等课题项目,发现应用药物、针灸配合心理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中西药物、针灸、心理等综合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降低就医成本,提高疗效,比单纯的西医治疗有明显优势科学辨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