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偏方大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间偏方大全- 第49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沙参为清养保健之品,常用于补益保健。如《神农本草经》载其“补中益气”;《名医别录》载其“安五脏、久服利人……长肌肉。”《中药大辞典》概括沙参的保健功效为“养阴清肺。”故常用于肺胃阴虚之证。沙参在使用时,一般是入药水煎服,每次10~15克。
芡实:又名鸡头米,是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子仁,常见的为长圆形,如豇豆大小,质白洁净,易于煮软。味甘、涩、性平,有健脾养胃,益肾固精的作用。中医养生学认为,芡实抗衰延年,最益脾胃,如《神农本草经》里说:“补中,……益精气、强志、令人耳目聪明,久服轻身不饥,耐老。”据现代研究,芡实含大量糖。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这些物质对维持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证实芡实确为保健良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到老年仍然身健体壮,面色红润,才思敏捷。据他在书中自述,主要得益于数十年坚持每日食用煮熟的芡实,因而腰腿壮健,行走有力。之所以提倡在秋天进食芡实,意义在于它可调整被炎夏所消耗的脾胃功能,脾胃充实以后,再吃较多的补品或难消化的补药,人体就能适应了,对身体也就有益无碍了。
玉竹:味甘、性平,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作用;是养阴生津之佳品。本品单用即效,如《外台秘要》以玉竹150克,煮汁饮之,用于阴虚发热口干、小便短涩。
天冬:味甘、苦、性寒,功能清肺降火,滋阴润燥。《神农本草经》里说:“久服轻身,益气延年。”《日华子本草》说:“润五脏,益肌肤,悦颜色,补五劳七伤。”这里还说明了天冬亦有润肌悦颜、健身延年的作用、天冬单用就有效,如《饮膳正常》里天门冬膏,即以鲜天冬捣汁熬膏,每服一汤匙,早晚空心温酒下,久服有益气延年之功。据现代研究,天冬根含天冬素(天冬酰胺)、粘液质、b�;�;谷舀醇及5一甲氧基甲荃糠醛,所含苦味成分为甾体皂甙。其药理有抗菌及抗肿瘤作用。
除上述几味药可在秋季作为补剂服用外,亦有一些中成药可服用,如下列一些:
黄精糖浆,主要成分是黄精、薏米仁、南沙参组成,功能益脾,补肺生津,强肾健胃,对于肺虚咳嗽,脾肾虚弱经常腰膝酸软,四肢乏力者有相当疗效;每日三次,每次20毫升。
复方蜂乳:主要由太子参、党参、制首乌、枸杞子、麦冬当归等组成,为优良的滋补营养剂,功能补气和血、滋阴润肺、益肝强肾、健胃生津,主治气弱血衰,肺瘘喘咳,津液不足,肺肾虚亏以及体弱、食欲减退、神经衰弱、传染性肝久风湿性关节炎等。每天早晨空腹服五毫升,每毫升含鲜蜂皇浆40毫克,用温开水送服。
雪蛤参精:内有雪蛤30%,人参50%,人参糖浆20%本品选择吉林长白山特产人参健取精华,配以冬眠夏栖珍品田鸡油,用现代科学提取方法精制为高级滋补口服液,功能养肺补虚,养血益颜,增长肌肉,助长发育。可以主治神经衰弱,病时虚弱,肺虚咳嗽,身体衰弱,气血失调。早晨起床后、人寝前各服一支(一安瓿10毫升)。
复方胎盘片:主要成分有胎盘粉16两,党参、黄芪各200克,陈皮、麦芽各50克,功能补益气血,适用于血虚眩晕,疲乏无力等症,每日三次,每次服4片,温开水送服。
人参健脾丸:主要由党参、白术、陈皮、麦芽各100克枳实、六曲各150克、山楂一两半组成,功能健脾消食,主治脾胃虚弱所引起的消化不良,脘闷饱胀,不思饮食,每日二次,每次服15克,用温开水送服。
生脉饮:主要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功能益气生津,以治疗气虚津伤所造成的体倦汗多、短气、心悸,口干及气虚性喘咳。口服安瓿剂,每支10毫升,日服三次。
玉灵膏:用龙眼肉30克、西洋参、白糖各3克,放瓷碗内蒸膏,功能大补气血,力胜参芪,凡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者,皆可服之。用开水送服一匙。
上述各种中成药,可在秋季选用,以消除燥热之邪对人体的侵袭,即使是没有造成口干、舌燥之津伤者、亦可少量用之,但因滋阴药多厚腻,凡脾胃虚弱者,当先调理脾胃。中医秋季养生之防病保健 
其他 中医养生 秋季在防病保健方面,人们一定不要掉以轻心,原因是秋季气候变化较大,若不谨慎起居,便会患病。
秋季的气候,以秋分节气为分野。初入秋令,天气仍然很热,所以有“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之说。但是,“立秋早晚凉”,这时虽然中午炎热,早晚气温已明显下降,一日中温差较大,人们晚间能够安寐。秋分以后的深秋,才是典型的秋凉时节,秋风送爽,云淡天高,气候干燥。若到了晚秋,则秋霜降临,气候已经转冷。
由上可知,秋天是气温多变的季节,热、燥、寒气候皆有,在我国一些地区还以湿为主,如四川盆地。因此,在秋天一定要高度重视防病保健,具体他说,要注意对下列疾病的预防:
(1)疟疾病的防治。
民间有歌谣:“八月谷子黄,摆子要上床,十有九人病,无人送药汤”,这里充分反映了过去疟疾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性。
疟疾,老百姓又叫做“冷热病”、“打摆子”,此为夏秋之季最常见的传染病。即使是现在,世界上每年仍有2~3亿人得疟疾病,每年因为得疟疾病而死亡的病人竟高达300万左右,可见,在秋天要重视对疟疾的防治。
引起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由蚊子传播,疟原虫是一种很小的寄生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的肝细胞和红血球中,以血红蛋白为营养,当蚊子咬人吸血时,把疟原虫带入人体血液,引起传播流行。
疟疾根据发作周期可分为间日症、恶性症和三间疟三种。得了疟疾以后最主要的症状是发冷,并且发抖得很厉害,这在医学上叫做寒战,大约持续几分钟左右就开始发高烧了,热度可以高达40℃,大约经过了3~4小时以后就出大汗,体温逐渐下降到正常。除了发冷、发烧以外,病人常常感到无力、疲乏、不想吃东西,头晕、背部四肢酸困。若是小孩,有时可出现抽风。重症疟疾病人,可见昏迷、谵语、脖硬、危及生命。
患了疟疾,应及时治疗,常用药物有氯喹和伯喹。其中氯喹能杀灭血液中的疟原虫,伯喹能杀灭肝脏中的疟原虫和血中配子体。服用方法是二药合用,连服8天。为了防止复发,第二年春天,还须进行休止期治疗,以达到根治。此外,亦可以用药物来预防疟疾。目前常用来预防疟疾的药物有乙胺嘧啶等,一般每星期吃药一次就可以达到预防的目的,但是需要经常服用。中药预防在这方面也大有作用,如常山、鸦胆子、青蒿等均有很好的预防疟疾作用,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除了药物预防外,关键是要做好防蚊、灭蚊。应清除垃圾、杂草、填平污水坑;宿舍要挂好门帘、窗纱、晚上睡觉时放下蚊帐;可喷洒ddv、灭蚊灵,也可点蚊香、灭蚊片及艾蒿等。若适当口服些维生素b1片,也能收到防治的良好效果。个人防护亦很重要,在傍晚时开始穿长袖衣裤,裸露部分涂敷驱避剂,睡觉时应注意避免身体紧贴蚊帐。
由于疟疾的传染来源主要是患疟疾的病人和带虫的人,故要积极治疗疟疾病人和带虫的人。尤其是带虫的人,这种人因为没有症状所以不容易被发现,往往在普查中才能发现,但是他们在传播疟疾方面却能起很大作用。
(2)支气管哮喘的防治。
哮喘的发作,多半是季节性的,每年夏未秋初开始发作,仲秋季节发展到高峰,寒冬腊月减缓。哮喘属于过敏性疾病,秋天气候由热转凉、哮喘患者适应不了这种变化,加上花粉、尘埃(煤气、霉菌、冷空气等等过敏因素的刺激而使哮喘发作。
哮喘,民间又俗称“吼包”,是一种反复发作难治的慢性疾病,所以人们又叫它为“老吼包”。此病各种年龄。不同性别都可患,平均患病率约2%,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得了哮喘以后容易反复发作。
在病人哮喘发作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反复咳嗽、胸闷、鼻痒、连续喷嚏等。如不及时治疗,可迅速出现喘息。因为痰粘稠,不易咳出、往往使患者被迫坐起。严重者可出现嘴唇及指甲青紫、四肢厥冷、出汗、头昏、心跳等症状。发作时间从几分钟到数天不等。
支气管哮喘病的主要治疗措施是:
在刚出现早期感冒症状时,应多饮茶水、亦可用野菊花、桑叶各10克,开水浸泡代茶饮:或服中成药银黄片,清热消炎片;
在有哮喘先兆时,可选用非那更片,每次12.5毫克,每日2~3次;扑尔敏片,每次2~4毫克,每日2~3次;
最常用的平喘药是氨茶碱每次0.1~0.2克口服,每日1~3次。“异丙荃肾上腺素0.25%~0.5%浓度的气雾剂喷吸,平喘效果迅速;若哮喘中度发作,病人己不能平卧,必须注射药物以达到止喘目的,同时还要注意消炎,祛痰。
由于哮喘是一种容易发作的慢性病,因此病人在缓解期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首先要避开过敏源:常见的过敏源有风媒花粉(枸树、蓖麻、蒿草等)、霉菌孢子、屋尘、螨、某些生产性粉尘(如棉尘、蚕蛾的粉尘、山药粉,某些洗涤剂及某些化工厂的刺激气体、药品)等;若哮喘病人知道自己对什么过敏,就应尽量避而远之。若个别对空气中粉尘过敏的,就需集体动手,绿化环境,净化空气。
其次要暑天治疗:从小暑至立秋,人称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此时予以治疗,可以使患者的阳气充实,增强抗病能力,上海第一医学院等单位发现,缓解期经用温补肾阳的右归丸为主方进行治疗,预发季节性复发之有效率高达90.8%;若再配合补肺汤或玉屏风散以肺肾双补,其效更佳。
第三应怡情悦性:许多临床资料表明,由于情绪因素而诱发哮喘者,约占30%~70%。情绪诱因包括过度紧张、焦虑,尤其是忧虑、委屈和气恼等,虽然不是哮喘的原发病因,却可影响发作的次数和病情,因而哮喘患者必须作到怡情悦性,襟怀坦荡,避免情志刺激,以免复发。
第四,要重视饮食调养:应多吃萝卜,白萝卜湖萝卜均可。白萝卜可消痰化气、而哮喘病人平时痰多气壅;胡萝个富含维生素a,可增强抵抗力,防止因感冒诱发哮喘。若一些哮喘病人察觉自己是吃了某种食物(如虾、蟹)诱发哮喘,或加重了病情,则一定要严禁这些食物。
第五,应避免劳累:因为过度劳累,会消耗正气,损伤脏腑,造成抵抗力低下,而成为哮喘发作的诱因。
(3)便秘的防治。
之所以强调在秋天要重视防治便秘,这是因为秋天气候干燥,而燥伤津液,肠道干涩,从而易引起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粪质坚燥、欲便不得、艰涩不畅的病证。它并非大病,若治疗得当或生活调摄适宜,一般容易痊愈。但若治疗不当,滥用泻药,虽可取效于一时,久则反加重病情。便秘重者,可引起腹疼纳呆、恶心呕吐、烦躁失眠;并易引起痔疮、肛裂、便血等病;由于排便困难而过度努挣,尚可诱发疵气,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及冠心病的患者,甚至有诱发脑溢血、心肌梗塞的危险。因此,一定不要忽略了便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