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8-医学启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78-医学启源- 第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枳实 气寒味苦,除寒热,去结实,消痰癖,治心下痞,逆气,胁下痛。《主治 
秘〔要〕》云∶气味升降,与枳壳同,其用有四∶主心〔下〕痞一也。化心胸痰二也。 
消〔宿〕食,散败血三也。破〔坚积〕四也。又云∶纯阳,去胃〔中〕湿。去 
〔瓤〕,麸炒用。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十七)〔药类法象〕
属性:味之浓者,阴中之阴,味浓则泄,酸、苦、〔咸〕、寒是也。 
大黄 味苦气寒,其性走而不守,泻〔诸实〕热不通,下大〔便〕,荡涤 
肠胃中热,专治〔不大便〕。《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气味俱浓,沉而降, 
阴也。其用有四∶去实热一也。除下焦湿二也。推陈致新三也。消宿食四也。 
用之须酒浸煨熟,寒因热用也。又云∶苦,纯阴,热淫所胜,以苦泻之。酒浸入太阳, 
酒洗入阳明,余经不用。去皮锉用。 
黄柏 气寒味苦,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腰〔脚〕无力,于黄 汤中〔少〕 
加用〔之〕,使两足膝中气力涌出,痿软实时去矣。蜜炒此一味,为细末,治口疮 
如神,瘫痪必用之药也。《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也。 
其用有六∶泻膀胱龙火一也。利〔小便热结〕二也。〔除〕下焦湿肿三也。治痢先见 
血四也。〔去〕脐〔下〕痛五也。补肾〔气〕不足,壮骨髓六也。二制〔则〕治上焦, 
单制〔则〕治中焦,不制〔则〕治下焦也。又云∶苦浓微辛,阴中之阳,泻膀胱,〔利下 
窍〕。去皮用。 
黄芩 气寒,味微苦,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药, 
泄肺中火邪,上逆于膈上,补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也。《主治秘〔要〕》云∶ 
性凉,味苦甘,气浓味薄,浮而〔降〕,阳中阴也。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 
月须用二也。去诸热三也。上焦及皮肤风热风湿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 
中气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及脾诸湿八也。安胎九也。单制、二制、不 
制,分上中下也。又云∶苦,阴中微阳,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肺 
〔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谓此也。去皮锉用。 
黄连 气寒味苦,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 
兀兀欲吐,〔心下〕痞满,〔必用药也〕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等〕泻 
心汤皆用之。《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气味〔俱〕浓,可升可降,阴中阳也。 
其用有五∶泻心热一也。去上焦火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赤眼暴发五 
也。去须用。 
石膏 气寒,味辛甘,治〔足〕阳明经中热、发热、恶〔热〕、躁热、〔日〕 
晡潮热,自汗,小便浊赤,大渴引饮,身体肌肉壮热,苦头痛之药,白虎汤是也。善治 
本经头痛,若无此有余〔之〕证,医者不识而〔误用〕之,〔则〕不可胜救也。《主 
治秘〔要〕》云∶性寒味淡,气味俱薄,体重而沉降,阴也,乃阳明经大寒药,能〔伤〕胃 
〔气〕,令人不食,非腹有极热者,不宜轻用。又云∶辛甘,阴中阳也,止阳明头痛, 
胃〔弱者〕不可服,〔治〕下牙痛,用香芷为引。捣细用。 
草龙胆 气寒,味大苦,治〔两〕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以柴胡为 
主,〔龙胆〕为使,治眼中疾必用药也。《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辛,气味 
俱浓,沉而降,阴也。其用有四∶除下部风湿一也。〔除〕湿热二也。脐下以 
至足肿痛三也。寒湿香港脚四也。其用与防己同。又云∶〔苦〕,纯阳,酒浸上行。去芦用。 
生地黄 气寒味苦,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此药大寒,宜斟酌用之, 
恐损人胃气。《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气薄味浓,沉而降,阴也。其用有三∶ 
凉血一也。〔除〕皮肤燥二也。去诸湿(热)三也。又云∶阴中微阳,酒浸上行。 
知母 气寒,味大辛,治〔足〕阳明火热,大补益肾〔水〕、膀胱之寒。《主 
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也。其用有三∶泻肾经火一也。作 
利小便之佐使二也。〔治〕痢疾〔脐〕下痛三也。又云∶苦,阴中微阳,肾〔经〕本 
药,〔欲〕上头引经,皆酒炒。刮去毛,里白者佳。 
汉防己 气寒,味大苦,疗胸中以下至足湿热肿盛,香港脚,〔补〕膀胱,去留 
热,通〔行〕十二经。《主治秘〔要〕》云∶辛苦,阴〔也〕泄湿气。去皮净用。 
茵陈蒿 气寒,味苦平,治烦热,主风湿风热,邪气热结,黄胆,通身发黄,小 
〔便〕不利。《主治秘〔要〕》云∶苦甘,阴中微阳,治伤寒发黄。去枝茎,用叶,手搓。 
朴硝 气寒,味苦辛,除寒热邪气,六腑积聚,结固血癖,胃中饮食热结,〔去 
血闭〕,停痰痞满,消毒。《主治秘〔要〕》云∶芒硝性寒味咸,气薄味浓, 
沉而降,阴也。其用有三∶〔治〕热淫于内一也。去肠内宿垢二也。破坚积热块三 
也。妇人有孕忌之。又云∶咸寒,纯阴,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正谓此也。 
栝蒌根 气寒味苦,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通月水,消肿毒、瘀血及 
热疖毒。《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阴〔也〕,能消烦渴。又云∶苦,纯阴,一 
心中枯渴,非此药不能除。 
牡蛎 气寒,味咸平,主伤寒、〔寒〕热、温疟,女子赤白带,止汗,〔止〕 
心痛,气结大小肠,治心胁痞。《主治秘〔要〕》云∶咸,软痞积。烧白捣用。 
玄参 气寒味苦,治心〔中〕懊 ,烦而不能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 
苦〔参〕气寒味苦,足少阴肾经之君药也,治本经须用。《主治秘〔要〕》 
云∶苦,阴,气沉逐湿。 
川楝子 气寒,味苦平,主伤寒大热烦〔躁〕,杀三虫疥疡,通利大小便之疾。 
《主治秘〔要〕》云∶入心,止下部腹痛。 
香豉 气寒味苦,主伤寒头痛、烦躁、满闷,生用之。《主治秘〔要〕》云∶ 
苦,阴,去心〔中〕懊 。 
地榆 气微寒,味甘酸,主妇人乳产,七伤带下,经血不止,血崩之病,除 
恶血,止痛疼,疗肠风泄血,小儿疳痢。性沉寒,入下焦,治热血痢。《主治秘〔要〕》 
云∶性微寒,味微〔苦〕,气味俱薄,其体沉而降,阴中阳也,专治下焦血。又云∶ 
甘苦,阳中微阴,治下部血。去芦用。 
栀子 性寒味苦,气薄味浓,轻清上行,气浮而味降,阳中阴也。其用有四∶ 
〔去〕心经客热一也。除烦〔躁〕二也。去上焦虚热三也。治风〔热〕四也。又 
云∶苦,纯阳,止渴。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续添〕
属性:〔巴豆〕性〔热〕味苦,气薄味浓,体重而沉降,阴也。其用有三∶导气消积 
一也。去脏腑停寒二也。消化寒凉及生冷硬物所伤三也。〔又云〕∶辛,〔阳〕,去 
胃中寒〔积〕。 
白〔僵〕蚕 〔性微温〕,味微辛,气味俱薄,体轻而浮升,阳也,去皮肤间诸风。 
生姜 性温,味辛甘,气味俱浓,清浮而生升,阳也。其用有四∶制浓朴、半夏 
毒一也。〔发〕散风邪二也。温中去湿三也。作益胃脾〔药〕之佐四也。 
杜仲 性温,味辛甘,气味俱薄,沉而降,阴也。其用壮筋骨,及足弱无力行。 
以上诸药,此大略言之,以为制方之阶也,其用有未尽者。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十八)〔法象余品〕
属性:蜀葵花 冷,阴中之阳,赤治赤带,白治白带。 
梧桐泪 咸,瘰 非此不能除。 
郁金 辛苦,纯阳,凉心。 
款冬花 辛苦,纯阳,温肺止嗽。 
香附子 甘,阳中之阴,快气。 
大〔戟〕苦甘,阴中微阳,泻肺,损真气。 
白芨 苦甘,阳中之阴,止肺〔血〕,涩,白蔹同。 
甘遂 苦纯阳,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 
蜀漆 辛,纯阳,破血。 
射干 苦,阳中之阴,去胃中痈疮。 
天南星 苦辛,去上焦痰及头眩运。 
御米壳 酸涩,固收正气。 
胡芦巴 阴,治元〔气〕虚〔寒〕,及肾〔经〕虚冷。 
马兜铃 苦,阴中之阳,主肺〔湿〕热,〔清〕肺气,补肺。 
白附子 阳,温,主血痹,〔行〕药势。 
槐花 苦,阴,气薄,凉大肠热。 
槐实 苦酸,〔同上〕。 
茯神〔阳〕,疗风眩、风虚。 
沉香 阳,补肾。 
檀香 阳,主心腹〔痛〕,霍乱,中恶,引胃气上升,进食。 
乳香 阳,补肾。 
竹叶 苦,阴中微阳,凉心经。 
山茱萸 酸,阳中之阴,温肝。 
郁李仁 苦辛,〔阴〕中之阳,破血润燥。 
金铃子 酸苦,阴中之阳,心暴痛,非此不能除。即川楝子。 
草豆蔻 辛,阳,益脾胃,去寒。 
红花 苦,阴中之〔阳〕,入心养血。 
朱砂 心热非此不能除。 
赤石脂 甘酸,阴中之阳,固脱。 
甘菊 苦,养目血。 
茜根 阴中〔微阳〕,去诸死血。 
王不留行 甘苦,阳中之阴,〔下乳引导用之〕。 
艾叶 苦,阴中之阳,温胃。 
〔 〕砂 咸,破坚癖,独不用。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十九)〔五行制方生克法〕
属性:(附汤例) 
夫〔木〕火土金水,此制方相生相克之法也,老于医者能之。 
风 制法∶肝、木、酸,春生之道也,失常则病矣。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 
辛,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暑 制法∶心、火、苦,〔夏〕长之道也,失常则病矣。热淫于内,治以 
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湿 制法∶脾、土、甘,中〔央〕化〔成〕之道也,失常则病矣。湿淫于内,治以 
苦热,佐以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燥 制法∶肺、金、〔辛〕,秋收之道也,失常则病矣。燥淫于内,治以苦温, 
佐以甘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 
寒 制法∶肾、水、咸,冬藏之道也,失常则病矣。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 
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 
注云∶酸苦甘辛咸,即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之本也。四时之变,五行化 
生,各顺其道,违则病生。圣人设法以制其变,谓如风淫于内,即是肝木失常也,火随 
而炽,治以辛凉,是为辛金克其木,凉水沃其火,其治法例皆如此。下之二方,非 
为治〔病而〕设,〔此乃〕教人〔比证〕立方之〔道〕,容易〔通晓〕也。 
x当归拈痛汤∶x 
〔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于胫, 
肿痛不可忍。经云∶湿淫于内,治以苦温,羌活苦辛,透关利节〔而〕胜〔湿〕;防 
风甘辛,温散经络中留湿,故以为〔君〕。水性润下,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 
〔者〕,阴中之阳,引而上行,以苦发之也。白术苦甘温,和中除湿;苍术体轻浮, 
气力〔雄〕壮,能去皮肤腠理〔之湿〕,故以为臣。〔血〕壅而不流则痛,当 
归身〔辛〕,温以散之,使气血各有所归。人参、甘草甘温,补脾养正气,使苦药不 
能伤胃。仲景云∶湿热相合,肢节烦痛,苦〔参〕、黄芩、知母、茵陈者,乃苦〔以〕 
泄之〔也〕。凡酒制〔药〕,以为因用。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猪苓甘温平, 
泽泻咸平,淡以渗之,又能导其留饮,故以为佐。气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湿〕气得 
〔以〕宣通〔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