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5-姚贞白医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75-姚贞白医桉- 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姚贞白老中医师,是姚氏行医的第五代,幼承家学,在父荫轩老医师教育下,勤奋熟读经典。既长,游学大江南北,观摩各家流派,丰富自己的医疗科学知识,并不断以理论和实践相印证,重视治病因地、因人、因病制宜。他行医五十余年,医风朴素,态度和蔼,在医理上有创新,临证疗效显著。
姚老中医是昆明市中医院院长,热爱中医事业。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他曾指导着子女和门人,撰成“巽园医话”及“临床治验录”初稿。但是,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原稿散失。1973年~1977年8月,当他数次中风昏迷,在各级党委的关怀下,经抢救治疗好转后,他仍以坚强的毅力,用回忆口述的方式,由子姚承祖、姚承济执笔,通过长期的努力,完成了这部《医案》初稿。稿成,曾经由昆明医学院姚蓬心同志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1978年4月,在省、市卫生局和市中医院的直接领导下,正式成立“姚贞白诊疗经验整理小组”。小组由中医师张浩然、葛鸿源、苏藩及姚老医师子女姚克敏、姚承济、姚承祖医师等六人组成。整理时,对每一案例,认真核实、讨论病情,分析医理,酌句修辞,力求体现姚老中医的学术风格。

姚贞白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源于内、难、长沙、金元诸子、温热病学以及历代各大家。如“虚痨发热”数案,他本内经阴阳离合论:“少阳为枢”之机理,从枢转少阳,以平谧脏腑阴阳为总旨,取伤寒论之柴胡、白虎等方经义,又灵活融化温病学之养阴生津、清热化燥及历代治虚痨法,更加重视患者之体质及妇、儿特点。故能拟就一系列程序井然之治则及方药,收到显著的疗效。
类上情况,他的辨证观点颇为明晰。他确认“病同证异”的客观病理现实。如对“眩晕”、“脉管炎”、“紫斑”、“黄疸”、“中风”、“霍乱”、“蛔厥与厥阴伤寒”等病之不同案例,从不同的角度着手,析理精透,法有常变。同时,他强调标、本、缓、急在每症中的规律性,重视初、中及后期治则和方义的机转权变。在各诊次之间,认为要有一定的衔接性和连贯性,这就必须紧紧地把握着症候机理内在的线索。
他既重治标,更重治本,而又不忘调理善后。以治标为先导,意在清理层次,剖露本质,为治本创造条件,如“咳喘”、“咳嗽痰厥昏睡症”、“烧咳伤阴闭经”等案皆为显例。调理善后,则为固本要着。
他早年善治时病,晚年更精于内科及妇科诸疾。对于逆、难大症,不拘陈法,善作决断。如治李××之“少阴热化证”案,鲁××之“胆结石”案、潘××之“肠梗阻”案、常××之“黄疸臌张(肝硬化)”案、王××之“子痫”、周××之“经闭四年”案等,均化险为夷,获取良效。

本书共收内、妇、儿科九十九例,目录原拟按年代顺序,以便反映姚老医师医疗风格的变化和学术思想的发展。但为了读者阅读方便,目录改为按病症分类,另在书后附一按年代的目录索引,供读者参考。这九十九个案例,是姚老中医治验的重要部分,其他诊疗经验俟后出版。每例之后所附之按语大部分是整理小组撰写的,部分按语标明“姚按”,是姚老中医心得体会。医案和按语,简述治疗经验,反映姚老医师的学术思想,公开了一些有效验方,供广大同道参考、借鉴。由于我们水平所限,错漏之处,请读者指正。
《姚贞白诊疗经验整理小组》
1979午5月1日
自 序
我的这部医案是历来治验心得。早在解放前,就想把先辈在长期临证中所医治过的典型病例编撰成一个集子和广大同道交流研究。但在旧社会,祖国医学受尽摧残,整个中医事业处于即将灭亡之境,此愿望迄未实现!
解放后,党和毛主席挽救了中医,党的中医政策,空前提高了中医的社会地位和积极性。1964年我和其他科技工作者光荣地出席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同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在昆期间,曾鼓励我要很好地发掘提高祖国医学遗产,并指示要重视祖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医药特点,重视来往昆明的国际友人的保健工作,并嘱咐我,要把自己平生和家传的学术经验整理出来,贡献给人民,这就更坚定了我著书的愿望。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身边的手稿和记录散失殆尽,自己也因各种原因数次中风,全身瘫痪,深感党的关怀挽救,不然已失去了生命。
1978年,省、市卫生局党委为我成立了《姚贞白诊疗经验整理小组》,从各方面关心我的学术经验整理工作。现经过整理小组同志们的长期努力,第一部分“医案”已经定稿,就要和广大群众见面了。
在收集、回忆、写作的过程中,深深感到自己的学识不足,远未达到客观要求,并且书中难免有错误缺点,敬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九七九年元月姚贞白于病中

伤 寒
太阳阳明证
陈××,男,成人,干部。1964年12月。
初诊:患者出访归国,途经昆明,忽卧病,邀余往诊。
自云因在国外,寒温失宜,至昆又感风寒。症见头疼身困,恶冷发烧,胸闷,脘腹作痛,小便短黄,便稀不爽,日二、三行。诊脉浮紧,两关兼滞,舌红苔黄腻。证属太阳阳明合病,表里不清,食积胃滞。治宜葛根汤加减:
粉葛根12克藿香梗6克烧神曲9克法半夏9克广陈
皮6克 白茯苓12克 炒谷、麦芽备9克 焦山查9克 冲
波蔻4.5克 净竹茹6克 生姜2片 小枣7枚 烧鸡金2个
复诊:服药得汗,寒热已罢,便爽溺黄,胸腹较舒。头眩身困,饮食尚差。脉缓微弦,舌腻退薄。此太阳阳明证罢,表里渐和,但脾胃未调。续拟下方:
藿香梗4.5克 西砂仁6克(冲) 陈皮6克 法半夏9克 茯
苓神12克猪苓片9克炒谷、麦芽各9克甘草3克 净竹
茹6克 烧鸡金1个 小枣7枚
三诊:各症消除,脉和,舌润,唯神倦乏力,消化尚弱。续拟调脾健胃,和中益气,病遂全愈。处方。
苏条参12克 漂白术9克 广木香2.4克 冲砂仁6克 茯
苓神15克 广陈皮6克 甘草3克 竹茹4.5克 荷项2个
小枣7枚
'按'此例取伤寒法,而用药活变,非畏麻桂辛燥,实因人、地之异使然也。
大青龙汤证辨误
何××,男,四十九岁,昆明市人。1939年3月。
初诊:患者年近五旬,初病喘咳痰凝,早晚恶寒。服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病不减,夜间烦躁尤甚。一周后,卧床不起,扶送来诊。症见头痛身疼,恶冷,午后热势较甚,无汗。大便秘,小便黄。烦躁不安,脘闷食少。脉象浮紧滑数,舌红,苔黄燥。此系表寒闭束,肺胃伏热不清,治拟大青龙汤加味。处方:
生麻黄6克 桂枝木6克 光杏仁9克 生石膏9克粉
葛根9克 生甘草3克 炒枳壳6克 生姜1片 大枣3枚
二诊:上方服后得汗,头疼身痛顿减。恶寒已罢,热势退大半。但咳喘,痰凝带血,鼻衄。唇焦口燥,思冷饮,夜烦。大便不畅,小便短黄。脉弦滑,舌红苔黄。此表寒已解,伏热外现,肺燥,胃火熏灼。续拟清热、润燥、除烦,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
鲜京竹叶50片生石膏24克生麻茸3克光杏仁9克麦
门冬9克天花粉9克炒黄芩6克焦栀子3克淡豆豉
2.4克 白茅根15克净枇杷叶3片鸡金2个(烧) 谷麦芽
各9克(炒)
三诊:上方服二剂,脉转和缓,舌红润。痰血及鼻衄已止,仅有微咳,其余诸症平息。此属病后气弱阴虚,肺胃余热不净,心神不足。宜续养阴润肺,化痰止咳。处方:
白元参9克大寸冬9克炒知母6克天花粉9克炒杭
芍9克净杷叶3片炙冬花9克炙紫菀9克生甘草
3克竹茹6克粳米16克广枯络9克
'按'病本太阳伤寒,兼有里热,投桂枝厚朴杏子汤,致表寒未除,引动里热化燥。乃转用大青龙汤治之,表寒解,肺胃伏热外观,再以竹叶石膏汤加栀豉、元麦等方药,清热养阴,使肺胃热除而病瘳。
伤寒痞逆
周××,女,五十二岁,昆明市人。1954年6月。
初诊:病已半月,症见头疼身痛,恶寒发热,胸满胁痛,饮食不思。曾服发表、消导、攻里药,病不解,反结心下。烦躁,干呕频作,便秘溺黄,腹胀且鸣,昼夜呻吟叫号。
诊脉弦滑而数,舌苔薄黄。余谓此属伤寒太阳证,下之过早,而为痞逆。本仲景半夏泻心汤主之。处方:
法半夏12克 党参15克 川干姜9克 云黄连3克(炒冲) 炒
黄芩6克 甘草3克 大枣5枚
二诊:药后,呕逆减轻,发热渐退,夜能安卧。尚感胸闷暖气,腹中作鸣,便秘未通,溺短黄。脉细弦带滑,舌苔薄黄。此胸痞渐散,湿邪郁热不清,续用原方加减:
法半夏9克 川干姜6克 黄连3克(炒冲) 炒黄芩3克
党参3克 波蔻6克(冲) 烧鸡金6克 生姜6克 小枣10枚
瓜萎仁9克(冲)
三诊:上方服二剂,呕逆腹鸣已止,胸中痞闷减轻,烧热全退,大便已通,小便清长。能进食,脉转缓和,舌淡润。此痞积散,热清湿化,改拟下方调治:
苏条参12克 法半夏9克 广陈皮6克 金石斛9克 云茯
苓12克冲波蔻6克生苡仁12克 生甘草3克 烧鸡金6克
生姜2片 小枣10枚
'姚按'半夏能和胃止呕,以千姜之辛温开之,芩连之苦寒泄之,参、枣,甘草、甘缓以和之,则痞逆消而胃气复。
妊娠伤寒
李××,女,三十岁,家庭妇女,住本市大兴街。1932年春。
初诊:结婚十年不孕,经余调治,已妊八月。近因感寒,头疼发热,身痛恶冷。服双解散、桂枝汤,恶寒稍减,而现壮热,口苦思饮,便秘、溺赤。胎动不安,入夜烦躁谵语,病情转急重。证见颜面潮红,口唇干燥,前板齿焦,咳嗽痰浓带血,谵妄烦躁不安时。脉象浮、洪、滑、数,重按有力。
舌苔干黄,尖红少津。
此属妊娠伤寒,太阳未罢,转传阳明,肺胃两燔,气津受灼,病情严重,宜防热极风动,痉厥早产。法当清热泻火,兼解肌表,养胃益阴,以护胎元。方宜仲景自虎汤加味治之:
生石膏30克炒知母6克粉葛根9克炒黄芩6克焦栀
子6克 淡豆豉6克 生甘草3克烧鸡金2个白粳米15克
净竹茹6克
三日后复诊:上方已服二剂,脉转弦数而滑。舌苔较退,略布津液。壮热减,神识渐苏,烦躁谵语渐平。咳嗽痰浓仍带血,二便虽通不畅。胎动不安。此太阳症罢,阳明热邪逼胎,阴虚肺燥。续宜清热润肺,益气生津。原方化裁。
白元参9克 大寸冬9克生石膏15克 炒知母6克炒黄
芩6克炒杭芍9克 云茯神15克生甘草3克净竹茹6克
冬桑叶9克 白粳米15克
三诊:上方服二剂,烧热全退,神识已清,咳嗽轻减,痰血已止,二便通畅。能进少量稀粥,自觉精神倦怠。胎动未安,腰酸,时出自汗。脉细弦而滑,舌苔转润。法当养血滋阴、固气安胎。处方:
白人参6克(另煨兑服) 净杷叶3片 麦门冬9克 当归身12克
炒杭芍9克 菟丝子12克 炒黄芩6克 广桔络9克 桑寄
生12克 生甘草3克 浮小麦15克 小枣10枚
连服五剂,病遂痊愈。足月顺产一子,母子均安。
'按'“有故无殒”虽经有明训,然而临此险证,能明断病机,直驱其邪,实属难能。况邪去正虚,复以养血滋阴,固气安胎。可见,承先启后,策乃万全。
少阴中寒
张××,女,四十岁,四川省人。1939年冬。
初诊:患者系卖饼小商贩,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