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大部派宗义讲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教四大部派宗义讲释-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修菩提分法,为五根'5'五力'6'。
 四种三摩地:即唯识宗所立之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位之体,依次为明得定、明增定、印顺定'7'、无间定等四种。
四寻思:
未生印可决定智之前,犹在寻求思察,以唯识观,观察名、义、自性、差别四法为假有实无。 (一)名寻思,又作名求、随名求。名,能诠之义;指色、受等诸法之名。菩萨于名唯见名,故称名寻思。(二)义寻思,指依名而诠,为所诠之体事。菩萨于事唯见事,故称事寻思。(三)自性假立寻思又作自性施设求。自性,指色、受等各自之体性。谓菩萨于自性假立唯见自性假立。(四)差别假立寻思。谓菩萨于差别假立唯见差别假立。

 此四法所取之境与能取之识,皆由一心所变,故菩萨于加行位先起四寻思观,而予以伏除;此即四善根位中之暖、顶二位所修,由此而悟入依他起性。

四如实遍智。

(一)名寻思所引如实智,又作缘名如实知。谓菩萨如实了知诸法之名言,乃随世间施设,此系为令世间起想、起见、起言说之故;若不立此假名,则无有想,亦无有能起之执,若无有执,则无言说。 (二)事寻思所引如实智,又作缘物如实知。即谓诸菩萨观见一切色等想事,乃离言说,寂灭不可得者。 (三)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又作随自性施设求如实智、缘自性如实知。谓诸菩萨如实通达诸法之自性为假非实,其性不可得,如影像水月,乃相似显现而非彼体。 (四)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指能引发差别假立寻思作用之如实智;即如实了知诸法差别之可言说性、离言说性。由胜义谛而言,无色等之诸法差别;由世俗谛而言,则有色等之诸法差别。

 此四如实智,系菩萨由四寻思观所推求而生印可决定之智,故摄有漏智,悟入依他起性。相当于四善根位中之忍、世第一法两位,乃由印顺定、无间定所发之禅定而来。依成唯识论卷九载,于忍位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于无所取决定印持,无能取中亦顺乐忍。次于世第一法位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印持能所二取空。尚带有能所等相,现前安立少物,以观心有所得,非实安住真唯识理。
 页352…6
 
见道
 在加行道无间三摩地中,伏除唯识想后,无间生起无分别智。灭除圆成实想的微细实执。

 

所修菩提分法为七觉支'8',其所缘境即四谛如实性。
 大乘见道相:大乘谛现观
 唯缘非安立谛谛现观
 从世第一法,亦即顺抉择分边际善根,无间生起无所得三摩地,……此中又有三种智相:
除遣各别有情假所缘法智──不分别我相;
除遣各别法假所缘法智──不分别法相
遍遣二假所缘法智。(除遣意谓不分别。)

即此三智心,许为三心见道。'9'第一心断诸软品,第二心断诸中品,第三心断一切。

由于此三心无分别,故唯缘非安立谛──无分别就表示绝诸「安立」戏论。
 页357…8
 
缘安立谛之谛现观
 缘四谛境,安立八忍八智等十六心剎那的谛现观。
 页357
 
修道
 菩萨初地见道谛现观后,现观边智谛现观生起的同时,便是后现观──修道位。

菩萨于十地断十种所知障。
所修菩提分法是八圣道;所缘境是先时见道所见诸谛如实性或二无我性。
 页359…64
 
究竟道
 究竟道相,是究竟现观。其最初生起,与究竟转依是同时的。

十地菩萨住最后金刚喻定出世间无分别智中,由此无间证得究竟转依。
 页364
 
          

 





'1' 《佛教四大部派宗义讲释》(上、下册),释日慧着,台北:慧炬出版社,1999。7初版。

'2' 法称着。为因明之七部理论,系法称发展陈那论理学之一套著作。全书包括释量论、定量论、正理滴论、因滴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诤正理论等七部。前三部论述因明之体制,后四部阐述因明之组成部分。

'3' 证得真理之过程,俱舍唯识皆分四道:1。 加行道即方便道,为断除烦恼的准备。(二)无间道又称无碍道,即正断烦恼之道。此道之后(即无间)即可断除烦恼,不再被惑所间,故称无间。(三)解脱道,即断除烦恼,证得解脱真理之道。(四)胜进道,即于解脱道,将进而断除后品烦恼(此时胜进道成为将断后品烦恼之加行道);或满足于已断之烦恼,不再断后品烦恼;或观察思惟已断之法。

。'4' 异生,即凡夫;异,含有别异、变异二义。因凡夫轮回五趣(或六道),受种种别异之果报;又凡夫由种种变异而生邪见、造诸恶,故称异生。准此,异生性即指使众生成为凡夫之本性,亦即通常所谓「见惑」之烦恼种子。

'5' (一)信根。(二)精进根。(三)念根,忆念正法者。(四)定根。(五)慧根,由定中观智所起。此五者皆为能生起一切善法之根本,故称为五根。又「根」有增上、出生等之义,上记五种能令人出生无漏圣道,故称为五根。

'6' (一)信力。(二)精进力,修四正勤。(三)念力,修四念处。(四)定力,(五)慧力,观悟四谛。有破恶之力故称五力。

'7' 发下品之如实智,观所取之境为空无,而决定印持之;由此印持而观能取之识,亦如境般之为空,而顺乐忍可之,如此印前顺后之定,称为印顺定。其修行之次第如下:即先于下忍发如实智,观所取之境为空无而印持之;次于中忍观能取之识为空无而忍可之;后于上忍,则对能取之空无加以印持之。

'8' (一)念觉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能。(二)择法觉支,依智能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三)精进觉支,精励于正法而不懈。(四)喜觉支,得正法而喜悦。(五)轻安觉支,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六)定觉支,入禅定而心不散乱。(七)舍觉支,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9' 即:(1)观察自己之肉体,体证我空。(2)体证法空,证诸法皆无实体。(3)观察自他之所有有情及一切物,而体悟我空与法空之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