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注解(震阳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道德经注解(震阳子)- 第2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固在是矣。然无欲观妙,就是虚极静笃,无为之妙也。有欲观窍,就是回风混合,有作之时也。神仙不传之秘,尽在是矣。万物并作,以观其复,即言明阳气发生,万物皆借此以生。观其复,就是欲此阳生,以神光紧对此玄窍。神返气亦自回,此即以上所谓有欲观窍之神功。亦不必问何处是玄关,能将虚灵不昧之神凝于气机动处,即是配合阴阳。阴阳既合,两不相离,而我之真息亦随之伏矣。凝聚既久,神气充足,真神产矣。冲关荡窍,皆是自然之机。如有一点勉强做作,便碍天机矣。道原不难,唯守之不易耳。故古仙对于筑基一事,非常谨慎,遇机一动,即行起坐,不然当面错过矣。总要随机而应,常自静观,即是保精化气之要道。一离乎观,火即散矣,火散炉寒,炉空丹耗。青年人能够三月无漏,筑基成矣。基成阳缩,此亦必然之势。阳稍有不缩,精未尽化成气,仍须炼之。必待阳缩斤,其始完全成立。此即六通之一。所谓漏尽通者是也。得此一通,即入人仙之境。彭祖八百遐龄,不过得此人仙之道也。而后可修大药,之后,可以移炉换鼎,行十月之功,即可气化为神。胎圆即为仙子矣。至此六通俱足,变化无穷。如三丰祖师游戏市曹,采和赤臂卧雪,而其神通不可思议也。予谓至此亦不难,唯学者不能死其心耳。后天心死,先天心才能活呢。君能发大志愿,竭力行之,年余之功,便见真通之神妙,不可测只奇效。请君试之,予不欺汝也。 
  震阳吟云:存乎天理胜人欲,乐道安命莫强为。 
       权威荣耀何足倚,返朴修真证圣期。 
    又云:知人者智自知明,人欲净尽性命通。 
       保命全形纯天理,知足不辱大丹成。 
    又云:胜人者力自胜强,操存人欲守定光。 
       气质变化脱凡体,剥尽复初返纯阳。                    
第三十四章 任成 
  太上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字解' 泛,是流动不滞。 
  '章解' 大道流动不滞,不可以左或右,执着一边去求的,万物皆仗恃道才生长,道也不推辞。生物的功成了,不自名有功于物。爱养万物还不为万物的主,他常无有所欲,无形无声,就可以叫他个小。万物生化以后,皆归于他,他还不知为主。以他能虚受一切,就可以叫他个大。因此圣人总不自以为大,所以能成为虚而无外的大呢。 
  江圣演说这一章云:凡自古以来好兵战的人,所仗恃的无非智力两样。有智能料敌如神,有力能百战百胜。他所贪的,无非是求国富地大,且永远长久。前皆以打破,这一章又破他吞人自大的野心。宇宙间大而无外的莫如道,道生万物,还不为物的主,所以能成其大。昔我国圣人成汤文武,学了这个法子,以小国有了天下,因为爱人,人就感激,爱一人一人感激,爱天下天下归服。便成了天王,不求大而自大。若不以德而以武力,杀人人便痛恨,杀一人一人痛恨,杀天下天下切齿,便成了独夫,虽欲大而实小。我国的秦始皇,欧洲的拿破仑,与现下的德皇,皆是前鉴。呜呼!以道之大,对于物有长养之恩,还不敢为物的主。怎么就想灭人的国土,奴隶人的国民?真是令人大惑不解,自速灭亡。那么秦始皇已经灭了,拿破仑已经死了,现下的德皇已经囚禁起来了。愿以告后来的秦始皇,拿破仑及现下的德皇,好兵战的从无好下场,只能是自取灭亡。此章表明的是江圣痛恨吞并人的野心家,从古至今其野心必不能逞,只能使万国人人群起而攻之,最终身死家亡国灭。 
  黄真人云:“道”本渊涵无极,浩荡无涯。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观此可见道之随时取用,无人不遂,无物不充焉。斯道何道也?万物生生之本也。道在天地,万物资以为生而不辞。其纷扰以道无不足,故其生无不畅也。虽然生之遂之之道既足,而物赖以成,亦若物之自生自遂,而道不见其有为,其成功为奚若乎?虽不名为有,而天地之大,四海之遥,无人不被其涵濡,无物不荷其帡幪。且听物之自生自育,而道若不知其为生为育,普护一切,包涵万有,诚衣被万物而不以为主焉。道之功成,浩浩乎无可名也,常无欲也。无欲即常清常静,真常之道也。就其小而名之,虽一草一木之微,无有或外。弥纶万物,无隙可寻,浑然一团,纤尘悉化,此小莫能破之之义也。故曰:“常无欲可名于小”。就其大而名之,铺天匝地,统育群生,亘古及今,包容万汇。而究无一物之不归,并无一夫之或外,此大莫能载之旨也。故曰:“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圣人之道何其费而隐哉?夫圣人与道合真,静则守中抱一,浑同于穆之天,动则因物随缘,俨寓时之象。唯天为大。唯圣则之,圣实与天同其大也。然圣终不以为大也,唯不以为大,故能成其大,此所以为大圣人欤!此言道之浩浩,生万物而有,被万物而至足,无小无大悉包含个中。圣人唯成其大,皆由修造有本。 
  今特详言下手之工。如打坐之时,先凝神,继调息。到得神已凝了,只要心无烦恼,意无牵挂。觉得心如空器,一点不有,意若冰融,片念不生。此身耸立,恍如山岳,静镇不动不摇。由是以神光下照于气穴之中,默视吾阴(足乔)之气,两相会于丹鼎之中。我即以温温神火,细细烹炼,微微巽风,缓缓吹嘘,自然精融气化,此即炼精化气也。何以知其炼精化气呢?前此未采外来之气,未经修炼,神光相照,彼不会来。即活子时未动,外气不现。此气与吾心内之神,两相配合,会成一家。此个坎离,各自分散,全不相依呼吸亦不相调。到得收回外气,以制内里阴精,气到之时阴精自化。上下心肾之气,既合为一气,自然绛宫安闲,神府自在,外之呼吸与内之真息合为一气,浑如夫妇配合,聚而不散,日充月盈,真阳从此现象矣。此即化气之明徽也。既已化气,再行向上之事,何为向上之事?斯时呼吸合神气,凝聚丹田,宛转悠扬,几如活龙游泳,一日有无数变化。我唯凝神于中,注息于外,听其天然。自然静极而动,动极而静,此即炼气化神也。到得静定久久,我气益调,前此宛转流行于丹田者,此时烹炼极熟,觉得似有似无,若动若静,粗看不觉,细会始知。此际务将知觉之心,一齐泯去,百想无存,我性致虚守寂,纯任自然。神入气中而不知,气周神外而不觉。如此烹炼一阵,自有一阵香风,上冲百脉,遍体熏蒸,此所谓调神生气也。又觉精神日长,智慧日开。一身之内,但觉一气自规中起,清净微妙,晶莹如玉。此所谓气生神也。如此神气觉养,两两相生,斯时正宜撒手成空,不粘不脱,若有心若无意。此炼神还虚之实际也。此但件功夫,非一时可行可到,学人非遵道而行不可。但到神气粗交,未至大静即行下坐,又不可。但到神气大交,凝成一片,两不分明。未到虚无自然清净之境,速离坐地。必须照此行持,从炼精起,到气长神旺,久久化为清净自然。再加归炉封固工法,然后和乎天地盈虚消息,与一年春夏秋冬气象,如此始完成一周工夫。照此修持,自然我气益调,我神益静,中有无穷变化,不尽生机。由是日夜勤工,绵绵密密,寂照同归。自有真气熏蒸,上朝泥丸,下流丹府。透百脉而贯肌肤,勃然有不可遏之状。此河车之路,自然而通。我不过顺其所通,而略为引之足矣。非若旁门左道,以自家私意,空空去运,死死去行,不观他自动自静而为之起止。久之丹成道立,走雾飞空,与天为徒。圣人之成其大,诚非轻易也。 
  震阳总结这一章,言及大道,儒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无处不是大道所在。细想细参细悟,大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人为万物之灵,顺而为凡,逆修成仙。人能反天经,无中生有象,有中生无形。清轻上浮为天,重浊下凝为地。天地由元始祖气而生人,人由元始祖气(曰浩然之气)逆修而成仙。先育人而后生仙,此乃天地自然之理。天降地生,阴阳温暖之气熏蒸,自然凝结,久久胎圆气足产育人身,以及四生六道万物之形也。天是一大天,可能产人,人是一小天,亦能育仙。故人以首为天,以腹为地。人身之中有元始真一浩然之气,能活命又能产仙。得明师指点性根命蒂,乾天之气降下坤腹,坤地玄气升上乾首之内。天降地升,阴阳凝结,湿热熏蒸,圣胎圆成,然后阳神出现,是为仙矣。久久纯熟,脱壳飞升,混入浩然玄气之中,与天地先贤圣真同体,永劫长存,聚散随心,遨游人间。逍遥无穷矣。故曰:“大道乃元始真一,浩然之玄气”。强名曰道。夫道者,有动有静,活泼泼,光灼灼。此元始浩然之玄气转入人身之中,混融包涵,随后天之气而出入,通入天地虚空之中。虚空玄气入于人身之内,身内玄气出入不息,须臾不离也。所以,天地能盗人身之玄气,盗尽则死。若遇名师指点,反夺天地之玄气。天地玄气入于人身之内,则玄气充足而不死也。修仙学道别无他术,唯凝神聚气之功,善养元始真一祖气,长生不死之道得矣。故气旺则生,气衰则死。人能夺此天地之造化,再运神功之妙用,盗虚无之玄气,修八宝之金丹,了道成真又何难哉?所谓先天大道,至简至易,至尊至贵。若不真诚积德,难免易得易失,错过机缘,只怕万劫难逃矣。奉告同道道友,勤而修之,今生错过,大道难遇矣。 
  震阳吟云:大道泛兮生万物,包罗万象玄元母。 
       大而无外小无内,虚灵不昧守中主。 
    又云:祖气氤氲满乾坤,九天浩然亨利贞。 
       神气相交通心肾,久行不殆即真人。                    
第三十五章 仁德 
  太上曰:执大象,天下住。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用之不可既。 
  '字解' 泰是稳重,饵是食。 
  '章解' 要拿着无象的大象,以待天下,天下人自然来归往。来归往却不害他,教他安然自在,和平稳重。要用手段以作乐设饵诱人。过客也能止住,但乐饵尽了,客仍然走。这“道”说出口来,虽淡薄无味,看他无象,也不能看见,听他无声,也不能听见,然如要用他,却没有穷尽。 
  '演说' 江圣云:兵战时代,必多无赖之徒,游说列国,挑拨兵祸,他从中窃取权利。这一时的君相,见他言论足以动人,又足以害人,必利用他们,养此一些门下客,扩充势力。然门客坐食,虚耗国帑只谋个人幸福,必为害于天下,所以又不得不将这个大弊端预为说破。细玩“乐与饵过客止”六字,真将作门下客的险心丑态写尽了。凡作门下客的人,多没有国民的资格,有国民资格的就称为主,不名为客。老子称他为过客,因他没有恒心,没有爱国的心,只抱着吃饭听戏主义,鸡鸣狗盗地弄几个钱。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