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 第14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消渴手太阴(大渴不止。)消中足阳明(瘅成消中而数小便,胃热消谷善饥。)肾消足少阴(膏瘅, 
饮少溲多。) 
麦冬饮子 内化丸 凤髓丹 
化水丹 易老顺气散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则渴饮不思。 
〔垣〕论消渴末传能食者,必发脑疽背疮;不能食者,必传中满鼓胀。《圣济总录》皆为必死 
不治之症。洁古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不能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倍加 
葛根主之,上中既平,不复 
传下消矣。前人用药,厥有旨哉。或曰∶未传疮疽者,何也?此火邪胜也。其疮痛甚,而不溃, 
或赤水者是也。经曰∶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急攻其阳,无攻其阴,治在下焦。元气得强者生; 
失强者死。末传中满者,何也?以寒治热,虽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然脏腑有远近,心、 
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肾、肝位远,宜制大其服。皆适其所至所为。故知过与不及,皆诛罚无过 
之地也。如膈消、中消,制之太急,速过病所,久而成中满之疾。正谓上热未除,中寒复生者, 
非药之罪,失其缓急之宜也。处方之际,宜加审焉。 
〔《本》〕《总录》论消渴有三种∶一者,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而甜者,消渴病也。 
贰者,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有似油而数者,消中病也。三者,虽渴饮水不能多,腿脚瘦小痿 
弱,小便数,此肾消病也。特忌房劳。《千金》云∶消渴病宜慎者有三∶一饮酒;贰房劳;三咸食 
及面。能慎此三者,虽不服药亦自可愈。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尝须虑患大痈,必于骨节间忽 
发痈疽而卒。 
〔《素》〕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石药发 ,芳草发狂。 
夫热中、消中,皆富贵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详。岐伯曰∶芳 
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贰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贰者。帝曰∶不可以服此贰 
者,何以然?岐伯曰∶热气 悍,药气亦然,贰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 
药者,至甲乙日更论。(腹中论 王注云∶多饮、数溲,谓之热中;多食、数溲,谓之消中。 
芳草即白芷,石药即钟乳之类。) 
〔垣〕滑石治渴,本为窍不利而用之。以燥能亡津液也,天令湿气太过者当用之,若无湿用之 
是犯禁也。 
〔《灵》〕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黄帝 
曰∶何以知五脏之柔弱也?少俞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黄帝曰∶何 
以候柔弱之与刚强?曰∶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 
上逆,胸中蓄积,气血逆留, 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此言 
其人暴刚而肌肉弱者也。(五变篇) KT 弱小以薄者,心脆,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肩背薄者肺脆, 
肺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胁骨弱者肝脆,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唇大而不坚 
者脉脆,脉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耳薄不坚者肾脆,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全文见诊法。)心脉 
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肺脉微小为消瘅。肝脉微小为消瘅;小甚为多饮。脾脉微小为消瘅。 
肾脉微小为消瘅。诸脉小者,阴阳俱不足也。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全文见治虚实法。)凡 
治消瘅,肥贵人则膏粱之疾。 
〔《素》〕心脉 而散者,当消环自已。(脉要精微论)帝曰∶消瘅何如?岐伯曰∶脉实大, 
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虚实论) 
〔《难》〕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反得沉涩而微者死也。(十七难) 
〔《脉》〕消渴,脉数大者生;细小浮短者死。 

卷之贰十一·脾胃门消瘅门
渴而多饮为上消
属性:〔丹〕治消渴,养气、降火、生血为主。栝蒌根,治消渴之神药。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 
(全文见诊病传变王注云∶心胁两间中有斜膈膜,膈膜下际内连于横膈膜,故心热入肺,久久传 
化,内为膈热,消渴而多饮也。) 
〔垣〕洁古云∶能食而渴者,白虎倍加人参汤主之。不能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加葛根, 
大作汤剂广服之。 
〔《保》〕x人参石膏汤x 治膈消。上焦烦渴,不欲多食。 
人参(五钱) 石膏(一两) 知母(七钱) 甘草(四钱) 
每服五钱,水煎,食后温服。 
〔钱〕x加减地骨皮散x治上消。 
知母 柴胡 甘草(炙) 半夏 地骨皮 赤茯苓 白芍药 黄 石膏 黄芩 桔梗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姜五片,水煎,食远温服。 
〔垣〕x白术散x 治虚热而渴。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各一两) 干葛(贰两) 藿香(一两,去土) 木香(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煎温服。如饮水多,多与服之。(海藏云∶四君子加减法,治湿胜气脱, 
泄利太过。) 
〔海〕治脾胃虚弱,大渴不止而食少,小便不利,大便不调,精神短少,腹窄狭如绳束之。 
白茯苓(去皮) 橘红(各一两) 生姜(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贰丸,白汤化,空心服。忌生冷硬物、怒发、思虑过度。如 
脉弦或腹中急甚者,加甘草三钱。 
〔易老x〕门冬饮子x治老、弱、虚人大渴。 
人参 枸杞子 白茯苓 甘草(各三分) 五味子(半两) 麦门冬(去心,半两) 姜水煎服。 
〔罗〕x门冬饮子x治膈消。胸满心烦,精神短少,多为消病。 
知母 甘草(炙) 栝蒌仁 五味子 人参 葛根 茯神 生地 麦门冬(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竹叶十四片同煎。 
〔垣〕小便不利而渴,知内有湿也。小便自利而渴,知内有燥也。湿宜泄之;燥宜润之。 
〔仲〕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方见伤寒。)脉浮发 
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方见伤寒。) 
〔《本》〕火府丹治消渴。(方见淋。) 
壬戌年,一卒病渴,日饮水三斗,不食者三月,心中烦闷。时已十月,予谓心中有伏热,与此 
药数服,每服五十丸,温水下。越贰日来谢云∶当日三服渴止,又次日三服,饮食如故。此方本 
治淋,用以治渴效,信乎药要变通用之。 
〔藏器〕石燕,主消渴,同水牛鼻和煮饮之。 
渴而小便自利诸方,并见下消燥热条。 
〔垣〕神效生津甘露饮子。(方见下消燥热条。) 
〔丹〕消渴泄泻。先用白芍、白术各炒为末调服,后随症用药。 
〔垣〕x止渴润燥汤x治消渴,大便干燥,喜温饮,阴头短缩,舌上白燥,唇裂口干,眼涩难开, 
及于黑处,如见浮云。 
升麻(一钱半) 柴胡(七分) 甘草梢(五分) 杏仁(六个) 桃仁(研,一钱) 麻仁(研, 
一钱) 归身(一钱) 红花(少许) 防风根(一钱) 荆芥穗(一钱) 熟地(贰钱) 小椒(一分) 
细辛(一分) 黄柏(一钱) 知母 石膏(各一钱) 
水煎去渣,食后热服。 
杂症有汗而渴者,以辛润之;无汗而渴者,以苦坚之。太阳无汗而渴,不宜服白虎汤。若得 
汗后,脉洪大而渴者,宜服之。阳明汗多而渴,不宜服五苓散。若小便不利,汗少,脉浮而渴者, 
宜服之。 
〔丹〕消渴病退后而燥渴不解,此有余热在肺经,可用参、苓、甘草少许,生姜汁冷服。虚 
者可用人参汤。 
〔洁〕x化水丹x治手、足少阴渴饮不止,或心痛者。(《本事》治饮冷水多。) 
川乌(脐大者四个,炮去皮) 甘草(炙,一两) 牡蛎(生,三两) 蛤粉(用浓者,炮,六两) 
上为细末,醋浸蒸饼为丸。每服十五丸,新水下。心痛者,醋汤下立愈。饮水一石者,一服 
愈。海藏云∶此药能化停水。 
〔垣〕太阳经渴,其脉浮,无汗者,五苓散、滑石之类主之。阳明经渴,其脉长,有汗者,白 
虎汤、凉膈散之类主之。少阳经渴,其脉弦而呕者,小柴胡汤加栝蒌之类主之。太阴经渴,其脉 
细,不欲饮,纵饮思汤不思水者,四君子、理中汤之类主之。少阴经渴,其脉沉细,自利者,猪苓 
汤、三黄丸之类主之。厥阴经渴,其脉微,引饮者,宜少少与之。 
〔《圣》〕治时气烦渴。用生藕汁一盏,入生蜜一合,令匀,分为三服。 
x蜜酒方x 
好蜜(三斤) 水(一碗) 细曲(一升) 好干酵(贰两) 
上先熬蜜水,去沫,冷下曲,酵。每日搅三次,热服。 
〔仲〕渴欲饮水不止者,x文蛤散x主之。 
文蛤(五两,按《本草》云∶文蛤,味咸寒,治消渴。陈无择以文蛤为五味子) 
上一件捍为散,以沸汤和服方寸匕。 
〔《经》〕治一切渴。用大牡蛎不拘多少,于腊月或端午日,黄泥裹 通赤,放冷取出为末。 
用鲫鱼煎汤下一钱匕;小儿五分。只两服瘥。 
〔《本》〕治渴疾,饮水不止。x神效散x。 
白浮石 蛤粉 蝉壳(等分) 
上为末。用鲫鱼胆七个,调三钱,不拘时服。 
又消渴方。 
白浮石 舶上青苔(等分) 麝香(少许) 
上为末。每服贰钱,温汤下。 
x黄连丸x即栝蒌根丸是也。 
〔《保》〕上焦燥而渴,蜜煎生姜汤,用大器倾注,时时呷之。法曰∶心肺之病,莫厌频 
而少饮。《内经》曰∶补上治上宜以缓。又曰∶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则肺气下流,故火气 
降而燥衰矣,其渴即止。有人消渴引饮无度,或令食韭苗,日用三五两,不得入盐,但吃得十 
斤即效。 
〔海〕x千里浆x一名水葫芦。 
木瓜 紫苏叶 桂(各一两) 乌梅肉(一两) 赤茯苓(一两) 一方有神曲、豆粉。 
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噙化一丸,咽下。(齿属肾水故也。) 
又方 
百药煎 乌梅肉 紫苏叶 人参 甘草 麦门冬 
上等分,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噙化。 
x芷梅汤x 
乌梅肉 甘草(各三分) 百药煎(一两) 白芷(半两) 白檀(三钱) 
上为细末,汤点服。 
运气渴有贰∶ 
一曰热助心盛而渴。经云∶少阳司天之政,三之气,炎暑至,民病渴。又云∶少阴之复, 
渴而欲饮。又云∶少阳之复,嗌络焦槁,渴引水浆,治以诸寒剂是也。 
贰曰寒攻心虚而渴。经云∶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火上从,嗌干善渴。又云∶太阳司天, 
寒淫所胜,民病嗌干,渴而欲饮。又云∶寒水太过,上临太阳,民病渴而妄冒,治以诸热是也。 
〔丹〕治消渴,用缫丝汤饮之,能引肾气上行朝于口。 
〔仲〕吐酸,欲得水而贪饮者,x文蛤饮x主之,兼治微风,脉紧,头痛。 
文蛤(五两) 麻黄 甘草 生姜(各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粒) 大枣(十贰枚) 
上 咀,以水七升,煮取贰升,温服一升,汗愈。 
〔垣〕x甘草石膏汤x治渴病全愈再剧,舌白滑微肿,咽喉咽唾觉痛,嗌肿,时渴饮冷,白沫如 
胶,饮冷乃止。 
升麻(一钱五分) 柴胡(七分) 甘草根(五分) 黄柏(一钱) 石膏(六分) 杏仁(六个) 
桃仁 防风根 荆芥穗 生地(各一钱) 熟地(三分) 黄连(三分) 知母(一钱) 细辛(一分) 
红花(少许) 小椒(三个) 归身(一钱) 
上水煎,去渣,食后热服。 
针灸口渴咽干有四法∶ 
其一取心。经云∶心手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