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 第2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寒者,有轻粉。酸而寒者,有晋矾、绿矾、齑汁。酸辛而寒者,有胆矾。酸咸而寒者,有 
青盐、白米饮。甘咸而寒者,有沧盐。甘而寒者,有牙硝。甘而微温且寒者,有人参芦。苦 
而温者,有木香、远志、浓朴。辛苦而温者,有薄荷、芫花。辛而温者,有谷精草、葱根须 
。甘而温者,有乌头、附子尖。酸而温者,有饭浆。咸而温者,有皂角。辛而热者,有蝎梢 
。酸而平者,有铜绿。甘酸而平者,有赤小豆。凡此三十六味,惟常山、胆矾、瓜蒂有小毒 
,藜芦、芫花、轻粉、乌附尖有大毒,外贰十六味,皆吐药之无毒者。各对证用之,宜先小 
服,不吐,积渐加之。 
病势剧危,老弱气衰者,不可吐。吐不止,则亡阳。血虚者,不可吐。诸吐血、呕血、 
咯血、衄血、嗽血、崩血、失血者,皆不可吐。病患无正性,妄言妄从者,不可吐。主病者 
不辨邪正之说,不可吐。性行刚暴,好怒喜淫之人,不可吐。 
〔海〕脉尺中按之有力,当吐之。若尺中按之无力,不可吐也。有力则阳气下陷于阴中, 
为阴中所遏,故吐之使阳气得上升也。 
〔垣〕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论 六元正纪论曰∶木郁则达之者,盖木性当动荡轩举,是其 
本体,今乃郁于地中,无所施为,即是风失其性,人身有木郁之证者,当开通之,乃可用吐 
法以助风木,是木郁则达之之义也。又说木郁达之者,盖谓木初失其性,郁于地中,今既开 
发行于天上,是发而不郁也,是木复其性而有余也。有余则兼其所胜,脾土受邪,见之于木 
郁达之条下,不止此一验也。又厥阴司天,风木旺也。厥阴之胜,亦风木旺也。俱是脾胃受 
邪,见于上条,其说一同。或者不悟木郁达之四字之义,反作木郁治之,重实其实,脾胃又 
受木制,又复其木,正谓补有余而损不足也。既脾胃之气先已不足,岂不因此而重绝乎。明 
胸中窒塞当吐。气口三倍大于人迎,是食伤太阴,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则 
死。以其下部无脉,知其木郁在下也,塞道不行,而肝气下绝矣。兼肺金主塞而不降,为物 
所隔,金能克木,肝木受邪,食塞胸咽,故曰在上者因而越之。仲景曰∶实烦,以瓜蒂散吐 
之。如经汗下,谓之虚烦,又名懊 ,烦躁不能眠,知其木郁也,以栀子豉汤吐之。昧 
者不知,膈咽不通,上支两胁,腹胀胃虚不足,乃浊气在上,则生 胀之病,猛浪吐之 
。况胃虚必怒,风木已来乘凌胃气,《内经》以铁烙镇坠之,岂可反吐助其风木之邪,不宜 
吐而吐,其差舛如天地之悬隔。唯窒塞烦闷者,宜吐之耳,治下实,大承气汤,在前表里条。 

卷之四·阴阳脏腑部
诊五脏虚实
属性:《灵》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本神论》)。肝实则两胁下痛引少腹,善怒。虚则目KT 
KT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经文见《刺虚实法》) 
〔《素》〕春脉太过,则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颠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 
满。(《玉机真藏论》。背者肺之分野,肝木不及而肺金乘之,故胸痛引背) 
〔《灵》〕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本神篇》)。心实则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 
肩髀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经文见《刺虚实法》) 
〔《素》〕夏脉太过,则令人身热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 
泄。(《玉机真藏论》) 
〔《灵》〕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本神篇》)。脾实则身 
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 ,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经文见《刺虚实法 
》) 
〔《素》〕脾脉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玉机真 
藏论》) 
〔《灵》〕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本神篇》)。肺实则喘咳 
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 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 
干。(经文见《刺虚实法》)。 
〔《素》〕秋脉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 
气见血,下闻病音。(《玉机真藏论》) 
〔《灵》〕肾气虚则厥,实则胀(《本神篇》)。肾实则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 
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经文见《刺虚实法》) 
〔《素》〕∶冬脉太过,则令人解 ,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 
病饥, 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玉机真藏论》) 
木不及,其病内舍 胁,外在关节。火不及,其病内舍膺胁,外在经络。土不及, 
其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金不及,其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水不及,其病内舍 
腰脊骨髓,外在溪谷 膝。(《气交变论》)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 
生也,故其气来 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玉 
机真藏论》) 
〔《难》〕春脉弦,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 
,是谓不及,病在内。(《十五难》) 
〔《素》〕帝曰∶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 
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 
,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玉机真藏论》) 
〔《难》〕夏脉钩,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 
,是谓不及,病在内。(《十五难》) 
〔《素》〕帝曰∶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 
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 
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玉 
机真藏论》) 
〔《难》〕秋脉毛,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 
,是谓不及,病在内。(《十五难》) 
〔《素》〕帝曰∶冬脉如营,如何而营?岐伯曰∶冬脉者,肾也,万物之所合藏也,故其 
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 
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玉机真藏论》) 
〔《难》〕冬脉石,反者为病,何谓反?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 
谓不及,病在中。(《难十五问》) 
〔《素》〕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 
藏以灌四傍者也。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帝 
曰∶恶者何如可见?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 
,病在中。(《玉机真藏论》) 
〔《难》〕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之 
衰见也。(《十五难》) 
〔《灵》〕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 。阴阳俱盛,则梦 
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与。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 
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 
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凡此十贰盛者,至而泻之,立已。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 
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客于脾,则梦见丘陵大泽,坏屋 
风雨。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客于膀胱,则梦游行。客于胃,则梦饮食。客于大肠 
,则梦田野。客于小肠,则梦聚邑街衢。客于胆,则梦斗讼自刳。客于阴器,则梦接内。客 
于项,则梦斩首。客于胫,则梦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 苑中。客于股肱,则梦礼节 
拜起。客于胞 ,则梦溲便。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补之,立已也。(《淫邪发梦说》) 
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 
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 
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补,寒泻)补泻各从其宜,逆从互换,入求责法) 
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 
肾膀胱(味苦补,咸泻。气寒补,热泻)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 
补之,芍药;肝虚以生姜、陈皮之类补之;虚则补其母,肾者肝之母也,以熟地、黄柏补肾 
;如无他证,钱氏地黄丸补之。 
x补肝丸 四物汤x 内加防风、羌活,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是也。 
x镇肝丸x 即泻青丸去栀子、大黄是也。治肝虚,钱氏补肾地黄丸。(方见劳) 
〔海〕肝实以白芍药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泻青丸主之。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心。 
〔钱氏〕x泻青丸x 
当归(去芦,焙称) 草龙胆(焙称) 川芎 栀子 川大黄(煨) 羌活 防风(去芦) 
上各等分 
为末,炼蜜为丸,鸡头大。每服一丸,煎竹叶汤同砂糖温水化下。(海藏云∶东垣先生 
治后风热毒翳膜气晕遮睛,以此剂泻之大效,初觉易治。) 
〔仲〕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土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 
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之气,肾气 
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木自愈,此 
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必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 
其义也。余脏准此。 
〔垣〕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此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是也。治法云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假令肝受心火之邪,是从前来者为实邪,当泻其子火也。然非 
直泻其火,十贰经中各有金、木、水、火、土,当木之分泻其火也。故《标本论》云∶本而 
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既肝受火邪,先于肝经五穴中泻荥火,行间穴是也。后治其标 
者,于心经五穴内泻荥火,少府穴是也。以药论之,入肝经药为引用,泻心火药为君。标而 
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既肝受水邪,当先于肾经涌泉穴中补木,是先治其标。后于肝 
经曲泉穴中泻水,是后治其本。以药论之,入肾经药为引用,补肝经药为君是也。 
〔海〕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以咸补之,泽泻 
;以甘泻之,人参、黄 、甘草;心虚以炒盐补之;虚则补其母,肝乃心之母,以生姜补肝 
;如无他证,钱氏安神丸是也。 
〔钱氏〕x安神丸x 
麦门冬(去心,焙) 马牙硝 白茯苓 干山药 寒水石(研) 甘草(各半两) 朱砂(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