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随身剪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阿含经随身剪辑- 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无常,是尊者善目教导的重点。迷人的眼睛,突然间,就变成血淋淋的眼
    球,这是多么大的震憾啊!无常,表示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人们是没有办
    法拥有什么的,即使只是表面的现象,都没办法拥有,更何况,拥有与被
    拥有之中,都没有任何实体性的存在呢!

 66。当观此欲为从何生?复从何灭?
    如来所说:夫去欲者,以不净观除之。
    欲从想生,以兴想念,便生欲意,或能自害,复害他人,起若干灾患之变
    ,于现法中受其苦患,复于后世受苦无量。
    是故,当除想念,以无想念,便无欲心,以无欲心,便无乱想。
    (增·二九一)

  ※如果能从炽盛的情欲中,稍稍挪出一点注意力,来思考自己的欲念,是从
    哪里来的,应当怎样消除,那么,对情欲的平息,就已经跨出重要的第一
    步了。
    情欲的平息,在外,可以应用「不净观」,尽量将注意力,摆在实际上不
    美好的地方,并且,扩大这样的注意力。在内,由于这样的转移注意力,
    还可以中断内心美丽而不实在的想像与编织。
    欲念,主要是起源于想,应当从消除想念下手,来作舒解。

 67。何因何缘,新学年少比丘,出家未久,修持梵行纯一清净?
    ⑴若见宿人,当作母想,见中间者,作姊妹想,见幼稚者,当作女想。
    ⑵此身从足至顶,骨干肉涂,覆以薄皮,种种不净充满其中,周遍观察。
    ⑶应当守护根门,善摄其心。若眼见色时,莫取色相,莫取随形好,增上
      执持。若于眼根,不摄敛住,则世间贪觉恶不善法,则漏其心。是故,
      此等当受持眼律仪。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乃至
      受持意律仪。(杂·二五九)

  ※国王优陀那,对那些跟随佛陀出家不久,就能断除性欲(梵行纯一清净)
    的年轻比丘,感到很好奇,因而来请教尊者宾头卢。尊者宾头卢,于是就
    为他说明,在佛陀教团中,断除性欲的三种不同教导方法:
    第一:对情欲比较轻的,以带有「假想观」色彩的方法,将年长的,当成
    母亲;年纪相仿的,当成姐妹;年纪小很多的,当成女儿,来消除欲念。
    第二:如果,用这个方法行不通时,再进一步教导他,使用不净观。以不
    净观的扩大想像,来消除情欲。不净观,也带有「假想观」的应用技巧。
    第三:当使用不净观,仍然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时,那么,就得罩起时时
    刻刻守护根门的防护网,随时随地提醒自己,如实地处理从六根接收进来
    的资讯,不要渗入欲贪,去执取那些自己觉得愉悦的林林总总,以避免因
    此而增加自己的回味与想像。
    这就是佛陀教导出家比丘们,消除情欲的三种技巧了。

 68。当舍净想,思惟不净想;舍有常想,思惟无常想;舍有我想,思惟无我想
    ;舍可乐想,思惟不可乐想。所以然者,若思惟净想,欲心便炽盛;若思
    惟不净想,便无欲心。
     欲为不净,如彼屎聚;欲如蘖鹆,饶诸音响;欲无返复,如彼毒蛇;
     欲如幻化,如日消雪;当念舍欲,如弃家间;欲还自害,如蛇怀毒;
     欲无厌患,如饮咸水;欲难可满,如海吞流;欲多可畏,如罗刹村;
     欲犹怨家,恒当远离;欲犹少味,如蜜涂刀;欲不可爱,如路白骨;
     欲现外形,如厕生华;欲为不真,如彼画瓶,内盛丑物,外见殊特;
     欲无牢固,亦如聚沫。
    是故,当念远离贪欲之想,思惟不净之想。(增·四一七)

 69。作是观察,解了淫坑之火,犹如骨锁、肉聚、蜜涂利刀、果繁折枝、假借
    不久。亦如剑树、毒树,如毒害药,悉观了知,便能得度欲流、有流、见
    流、无明流,此事必然。(增·一二O)

  ※欲如骨锁,就像狗啃骨头,伤了嘴还止不了饥;欲如肉脔,就像众鸟争食
    的小肉块,瞬间就没了(《中阿含·二O三·晡多利经》);也像沾在利
    刀口上的一点点甜蜜,如果想要尝它,就有伤到舌头的危险;又像过于繁
    茂的果实,让树枝不堪负荷而折断一样。这些比喻,都在告诉我们:
    淫欲,乐少苦多,多有灾患,会让我们:得、不、偿、失,应当远离。
    情调,总是在朦胧中,眯著眼的想像编织里。只要您睁亮眼晴,抽丝剥茧
    地,想要知道它的真实面貌时,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所以平息情欲的有效方法,就是去分析:到底美在哪里呢?我的欲念,又
    从何而生呢?

 70。此五受阴,欲为根,欲集、欲生、欲触。非五阴即受,亦非五阴异受,能
    于彼有欲贪者,是五受阴。(杂·一O四)

  ※五蕴的组合,展现著一个生命,即使是解脱的圣者,在入灭前,也还是展
    现著五蕴和合的。只不过,不同的是:解脱的圣者,不会执著于五蕴,贪
    爱著五蕴。
    带著执著与贪爱的五蕴,这是平常凡夫的五蕴了,经中特别以「五受阴」
    称之,表示了带著杂染的意思。
    所以,显然地,五蕴本身,并不是问题之所在。
    修行人真正应该努力的,是欲贪的「离」,而不是五蕴的「离」。

 71。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于其中间,若彼欲贪,
    是其系也。
    譬如二牛,一黑、一白,共一轭鞅缚系,非黑牛系白牛,亦非白牛系黑牛
    ,然于中间,若轭、若系鞅者,是彼系缚。(杂·二五二)

  ※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贪、镇、疑等染著烦恼,这是因为,其中有了欲爱
    这根绳子绑著。就像因为有牛轭套著,皮带绑著,才能让黑牛与白牛并肩
    拉车一样,而不是六根一接触到六尘,就必然要产生染著与烦恼的,否则
    ,就无从修起了。
    修行,就是在说服自己,决心做到:离开欲爱这根绳子的系缚与支配。

 72。释提桓因白世尊曰:云何断于爱欲,心得解脱?世尊告曰:
    若闻此空法,解无所有,亦无所著,则得解了一切诸法,如实知之。身所
    觉知:苦、乐、不苦不乐之法,即于此身观悉无常,皆归于空。彼已观此
    ,已都无所著,已不起世间想,复无恐怖,便般涅盘。(增·一五三)

  ※欲爱,还是执著的一环。解决之道,仍然是在观察周遭,尤其是观察自己
    的身心「悉皆无常」,体会没有什么可以拥有的,才能保持不执著。
    观察,应当以如其事实,不带成见的求真态度(如实知之)。这是修行上
    ,最必要培养与锻练的能力。

 73。世尊告曰:摩诃男!汝因一法不灭故,住在家,不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摩诃男!有五欲功德,可爱、可念、欢喜,欲相应而使人乐:谓眼知色、
    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
    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
    亲族展转共诤,王王共诤,梵志梵志共诤,居士居士共诤,民民共诤,国
    国共诤,是谓现法苦阴。
    摩诃男!我知欲无乐,有无量苦患。我知如真已,不为欲所覆,亦不为恶
    不善法所缠,便得舍乐及无上息。
    是故,我不因欲退转。(中·一OO)(苦阴经)

  ※五欲功德,是指眼、耳、鼻、舌、身等五官,感受到所喜欢的色、声、香
    、味、触(触觉),而令人产生欢喜、爱乐的。
    为了要满足这样的欲望,人与人之间,便经常发生著数不清的摩擦:从个
    人、家族、乃至于国家,造成了人生无穷的苦难。只有知道欲的真相,不
    被欲冲昏了头(不为欲所覆),舍得抛弃五欲之乐,才不会常被烦恼所纠
    缠,而得到内心最高的宁静(无上息)。

 74。见五欲犹如火坑,如是观察五欲已,于五欲贪、欲爱、欲念、欲著,不永
    覆心;知其欲心行处、住处,而自防闭。
    譬如恒河,长夜流注东方,多众断截,欲令流注西方,宁能得不?
    (杂·二六七)

  ※知道五欲所能带来的苦难,对五欲,就应该随时保有一份,像接近火坑般
    的警觉。这样,才不会被五欲所淹没(覆)。
    假如随时能够知所警惕,勤于觉察,明白心中的欲念,是从哪里升起,在
    哪里停留,这样,就能够有所防范。长时间下来,必然能养成离于贪染五
    欲功德的习性。这样的习性一旦养成了,那么,就像挡不住的东流江水,
    再怎样也不会流回西方了。

 75。莫求欲乐,极下贱业,为凡夫行,是说一边。
    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是说二边。
    离此二边,则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觉,趣于涅盘。
    (中·一六九)(拘楼瘦无诤经)

  ※追求欲乐,是欲贪的表现,不值得鼓励。苦行,不是解脱的关键,追求苦
    行,与解脱不相呼应,也就没有意义了。正确的作法,是扬弃欲乐与苦行
    ,处于不执著的正确道路,佛陀称之为「中道」。中道,有八个指导规范
    ,也称为「八正道」(请参考本《剪辑》第一四九条经文)。
    中道,带领人们走向光明与智慧(成眼成智),自在与觉悟,是人们趣向
    涅盘的唯一道路。

 76。以依信故,乐于无欲者;以贪利称誉求供养故,乐于远离者;以依戒故,
    乐于无诤者,不应如是观。
    但欲尽、恚尽、疑尽,是乐于无欲;乐于远离;乐于无诤;乐于爱尽;乐
    于受尽;乐心不移动。(中·一二三)(沙门二十亿经)

  ※不是因为信仰,也不是为了赢得敬仰,而乐于无欲的。实在是因为:已经
    如实地了解了欲贪的祸患,而努力于贪欲的去除,乐于安住无欲的。

八、对治

    在导向身心净化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方法或技巧,广义地来说,都可
    以视之为对治法了。因为,种种的修行方法,都是为了导正人们种种错误
    习性的需要,而安立的。

 77。极盛欲心,要当观不净之想,然后乃除。
    若镇恚盛者,以慈心除之。
    愚疑之□,以十二缘法,然后除尽。(增·二六六)

  ※贪、镇、疑,是人们最主要的问题了,贪、镇、疑的对治法门,就相当于
    含盖了佛法的所有修行方法。间接地,也涉及了整个佛法的思惟与价值判
    断了。
    所谓对治,当含有个别个别,依不同的因缘,而有所不同的意思。以不净
    治贪,以慈心治镇,以智慧、十二缘起法治疑,这是古代,佛陀多数圣弟
    子们的成功经验,虽不必然百分之百地适合每个人,但却值得每一个修行
    人,都来尝试看看。

 78。譬如小火,欲令其燃,增以焦炭,云何,非为增炭令火灭耶?如是,微劣
    犹豫,若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者,此则非时,增懈怠故。
    譬如炽火,欲令其灭,足其乾薪,于意云何?岂不令火增炽燃耶?如是,
    掉心犹豫,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