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智慧+可以改变自我的心理学智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探索智慧+可以改变自我的心理学智慧-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最看重〃能力〃这一点,所以才会将这种标准转移到对他人的评价之上。同理,在自我评价时,注重〃热情〃的人,评价他人时同样会采用这一标准。
  让我们将目光转向周边人群吧。通常我们在评价10个人的时候,评价标准也就一两条而已。看重金钱的人会以这10个人的身价为评价标准;注重身材的人会去评价对方的身材;没有房子的人,在看到路人甲时会说〃他看起来像是有房子的样子〃,并会因此感慨到〃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为何唯独没有我的栖身之地呢?〃
  就此而言,从我们对别人的评价及其内容上看,与其说我们是在对某人做出评价,莫不如说我们是在暴露自己的人性。因此,倘若某人喜欢发牢骚说身边有人诽谤自己,那么你最好对他敬而远之,这样做的原因不在于他身边那个〃毁人不倦〃之人,而是因为此人本身就极有可能是个喜欢揭人短的人。相反,如果有人常说〃这个世界还是很美好的〃、〃我身边有很多好人〃,那么,你则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去亲近他,因为对于他们而言,无论和谁在一起,首先看到的都是对方的优点。俗语云〃佛眼看佛,魔眼看魔〃,这句话真的一点都不假。
  大脑中的自我主义
  我们为何会以自己为世界的中心呢?在我们的大脑中,是不是也有一个领域专门负责控管〃自我〃呢?如果当真存在这么一块对其他信息不做反应,只对〃自我〃有感觉的〃自我中心〃,我们应该就可以确定一项事实在眼观世界时,〃自我〃的确能够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假设下方这一单词出现在了电脑屏幕中。
  Polite(有礼貌的、客气的、殷勤的)随后,在下列四项问题中挑选一项对你进行提问。
  1)这个词能表现出你的品行吗?


第10节:以自己为中心的心态(5)
  2)这个词能表现出乔治·布什总统的品行吗?
  3)这个词是大写的吗?
  4)这个词是Rude(粗野的、粗鲁的、无礼的)的同义词吗?
  如果你表示同意,就按〃P〃,如果不同意,则按〃Q〃。如此这般,使用几个形容词反复进行这种提问,一段时间过后,研究人员会突然对你进行记忆力检查,要求你列出实验中出现过的所有词语。读者不妨想想,你列出的单词,会与上述四项提问存在什么联系呢?如果真有联系,那么这些单词在接受哪种形式的提问后,会被记得最牢?
  问题4)与单词的含义有关,所以在作出回答前,你需要去思考该词的含义;问题1)、问题2)同样与词义有关,但在回答问题1)时,你需要琢磨的是〃自己〃,而回答问题2)时,你需要琢磨的却是〃别人〃;只有问题3)涉及的是该词的物理属性,也就是说除此以外,其他三项提问都需要你对这个词做出思索。
  反复进行这一实验以后,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在被问及问题1)时,记下的词汇量最大。就是说,虽然是同一单词,但只有牵涉到〃自己〃时,人们才会记得更加清楚。例如,人们在自问〃我正直吗、有礼貌吗、有创意吗〃时,往往要比回答〃哲洙正直吗、有礼貌吗、有创意吗〃时,印象更为深刻。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出,〃自我主义〃确实存在着特别的含义。这种无论面对什么,只有在牵涉到自己时才会将其铭记于心的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之为 〃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另外,通过脑电波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当某一词汇与〃自我〃有关时,大脑中的〃内侧额叶前皮质〃状态会十分活跃。
  然而,虽然是同一单词,如果该词用在别人身上,或者干脆只思考它的物理属性时,内侧额叶前皮质并不活跃。〃唯独在使用单词描述自己时才会活跃〃这一点充分说明,该领域就是大脑中的〃自我中心〃,如同〃自己〃这个字眼一般,在我们的大脑中,它占有一片特别的领域。
  心中的监视器照明效果
  1992年,改编自同名电影的电视连续剧《吸血鬼猎人巴菲》(BuffytheVampireSlayer),在美国及世界各地引发了一场收视高潮,其中,金发美女巴菲与独臂吸血鬼之间有这样一段经典对话:〃我无所谓,但对你来说这将是非常糟糕的一天。〃〃I'mfinebutyou'reobviouslyhavingabadhairday。〃〃badhairday〃原意为发型糟糕的一天,引申之意为任何事情都不如意的倒霉一天。这句话最先出自谁口,我们已无从得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它是在成为巴菲的经典台词以后,才被广泛流传起来的。事实上,人们在发型确实糟糕之时,很少会用到这句话,大多情况下,它被用来表示〃别人认为是'finehairday',而当事人却指着自己的头发一脸不满〃。


第11节:以自己为中心的心态(6)
  例如,某人某日清晨突然发现洗发精已经用尽,无奈之下他只能以香皂代之,随后便匆匆赶往公司上班。这种情况下,虽然公司没有任何一位同事察觉到此事,但他却自己发牢骚说〃badhairday〃,即典型的不打自招。事实上,别人根本不会关心你用的是洗发精,还是香皂,甚至不会关心你洗没洗头,但这一天,你总会觉得别人一直在盯着你的头发看,并因此妄断他们一定会发现我用香皂代替洗发精的事情。那么,这种情况仅限于头发问题吗?
  每日上班,上班族最大的烦恼就是今天穿什么衣服出门呢?虽然衣柜中挂满了各式衣物,但对于他们而言,却没有一件衣服是能够穿得出去的,在人前时,他们会一直为此感到非常的难为情。在他们看来,连续数日都穿同一件衣服,别人一定会看出来,一定会因此而笑话自己,所以刚一下班,他们就会跑到百货公司去购买衣物。但难道这就是长久之计吗?虽然衣柜中衣物满满,可一到早上就又会觉得无衣可穿,又会跑去买衣服。同样,鞋、手提包等装饰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种错觉属于一种心理现象,其名为〃照明效果(spotlighteffect)〃。我们知道,话剧舞台上的主角,自头到脚总是会被各种照明灯照射着。圆圆的灯光会随着主角的步伐移动,观众因此才能看清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乃至瞬间的感情流露。此时此刻,演员的着装、口中的台词、动作表情,都会原汁原味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所以常受照明灯环绕的明星,身边总是会有形象设计师如影随形,悉心为明星打造形象。我想,上述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此吧。
  不过,现实中的我们并不是话剧舞台上的主角,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错误地认为自己与明星一样,生活在各种灯光的照射之下,因此他们对于别人的目光会过度地敏感。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康奈尔大学教授托马斯·季洛维齐的实验,它会告诉我们〃照明效果〃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不知道40岁以上的读者,是否还记得美国歌手巴瑞·曼尼洛,我估计大多数人应该都听过他与奥莉薇亚·纽顿强同唱的〃Thiscan'tbereal〃。巴瑞·曼尼洛虽然未曾受到音乐评论家们的好评,但他却创下了〃唱片全球狂售7000万张〃的傲人记录。后来,他又为几个电视广告创作了一些音乐,并且偶尔也会亲自参加演唱活动,但他却一直没有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在当时的大学生看来,身穿印有 曼尼洛头像的T恤,简直就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情。


第12节:以自己为中心的心态(7)
  季洛维奇教授在实验中,要求一名学生身穿印有曼尼洛头像的T恤,进入有4…6名学生在做实验的实验室。在此停留片刻以后,教授让这名学生猜测,他在实验室见过的几名学生中,有几人会注意到他穿的是〃曼尼洛〃T恤。当得到答案以后,季洛维奇教授再次来到实验室,询问这里的学生〃刚才进来那人穿的是什么T恤?〃借以对比数据反差,实验结果如下:
  穿T恤的学生预测,有46%的学生会看出自己穿的是〃曼尼洛〃T恤;但事实上,只有23%的学生回答〃他穿了印有曼尼洛头像的T恤。〃
  随后,季洛维奇教授又让一名学生,分别穿印有喜剧演员杰瑞·宋飞,及黑人人权活动家马丁·路德·金牧师的T恤,以相同方式,反复进行了这一实验。
  实验结果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能够记住对方穿何种衣服的学生,实际上只占了8%的比例,但穿T恤者预测的数据却是48%。
  偶尔,我们也会担心〃穿这种衣服该怎么入场呢〃、〃这双鞋与衣裤不搭配啊〃,但是要知道,这种担心根本就是多余的。尤其,当你的顾虑别人根本不会在意时,例如袜子的花式或皮鞋尖的角度等等,你又何需去理会它呢?
  我们一直觉得别人在注视着自己,其实注视我们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可以这样说,是我们自己在心中安置了监视器,将自己监控起来,但却误把别人当成了监控者。现在,是我们关掉监视器开关的时候了,如果能够将自己从〃世界中心〃的位置上低调挪出,我们又怎会再为小事而抓狂呢?
  〃你不了解我,但我了解你〃
  如果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即〃我非常了解别人,但别人却不够了解我〃。我们普遍认为,自己在看待别人时,非常的客观、公正;而别人在看待我们时,则往往会出现偏差,误会便由此而产生。同时,我们会一直坚信,虽然自己时常被人误会、被人歪曲,但自己却〃非常地了解他〃。
  这种误会同样会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上。我们往往认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受到了其他国家、民族的曲解,而我们却非常地了解他们。我们虽然义愤填膺地说〃日本人并不了解我们〃、〃碧姬·巴铎了解我们的民族吗?竟然就这样把我们列为野蛮人〃,但我们对于其他文化存在多少误解,自己却毫无感觉。
  为了对〃我非常了解你,但你并不了解我〃的想法做一个深入剖析,笔者及团队进行了如下实验。[6]在实验中,我们向参与者提出两个问题。一,如果有机会与陌生人见面十次,你认为自己到第几次时,能够准确了解对方?二,你认为对方与自己见几次面以后,才能准确了解自己。前提是,两人初次见面,此前对对方根本一无所知。


第13节:以自己为中心的心态(8)
  实验结果表明,人们普遍认为,自己了解对方的用时,一定会少于对方了解自己所需花费的时间。也就是说,站在〃我〃的立场上看,别人是一个〃单纯的存在〃、是短时间内就可以了解的;而〃我〃,则是一个不易被任何人解读的〃复杂存在〃,〃我〃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被了解。即,在我们心中存在这样一种情结〃我一眼即可看穿你,但你却无法一眼看穿我〃。或许,某人在五分钟之内断定你的为人会令你感到气愤异常,但相反,你却一直坚信,自己只需五分钟时间就可看透某人。
  人们往往会认为,自己轻而易举就可以看透别人的内心,感觉仅凭外在的几个特点,就足以了解一个人。例如,他走路的样子、他的发型、穿着、声音的大小、字迹、喜欢的颜色、常听的音乐……认为掌握这些信息以后,辨别对方的为人已然不成问题。因此,当人们看到某人字体较小时,就会先入为主地断定这个人心眼很小;当看到对方喜欢音乐时,就会认定这个人毫无创意;甚至在对方吃方便面时,也要观察他是先吃面,还是先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