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宝生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成唯识宝生论- 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等。若如所說相顛倒故。不能對治。此與前執有情性同。如彼有情於無我處而見我者。是顛倒性。斯見顛倒。此能除遣如色等處。除我倒故。若心相續不斷無顛倒者。此亦非理。是中自性樂欲相似不顛倒者。斯亦不善了前後故。若有說云。方便悟入人無自性。說色等處有其體性。猶如意處法處。若心心所我之自性。彼愛樂者。便無諍論。若離心心所別有我體實無有喻。此之言論如所分別。總相類故。非第一義。若說方便趣我無性。是亦不然。如應觀察。安立此之巧妙方便。說色等處。然佛所說。但有如斯所應作事。謂欲令入我無自性。何煩更別說唯有心。此既非有。如何得云說十二處是密意耶。此亦非理。由其更說法無自性。是極重事欲令悟入。世尊遂說色等諸法而無自性。欲使諸餘諸大菩薩得彼如來殊勝妙位。周遍生界為大勝益。此如何作。謂色等諸法相似現前。但唯是心。除識已外曾無片物為色等性。是可見事。由是故知。色等諸法無有自性。斯言意顯諸事自性由自識力變現生起。理成決定。隨其所知所有諸事。並皆離識無別可取。但唯是此而現相狀。是以故知。實無自性。便能悟入法無性理
  有說若為悟入法無性者。此據能勝作是說耶。所見之境唯是錯亂。據勝義理本性空無。作此宣揚善符中觀。所見境無識非有故。斯固未閑。作何意趣。且說如是心心所法所見之境不稱其事。妄為領迹〔粚嵪唷C麨殄e亂。豈非但說而唯有識。若言諸法一亦無者。爾復如何有所宣說。境既是無。識非有故。將夢等喻善為曉之。如上所陳。無勞致惑。不得外境。但唯識現。此復云何。識義非理。若是具義。由於業邊親益果故。即以此言便成答難。亦復不由體有別故。能成方異有說能持自體。此中復云是自性義。此亦同前已分析訖。此義不然。離其作具要有別事。方為作用。猶如自己。還持自身。故不應也。為欲令生悟法無性。說唯有識。將為契當。若言總無一切諸法。皆無有我。由此名為我無自性。斯即共許我之自性。悉皆非有。如是便成法無自性。諸法非有。由是故知。識亦同爾。性既非有。如何於此欲為安立為彼諸法並非有者。猶如假我更連趣性。無自體者。此是所許。更連趣體全無性也。此則便成法無性者。謂一切法皆無性故。是故應知。識亦同爾。此既非有。如何依此欲使迷人入法無性。由無有我遂令證入諸法無性。共許如斯為善方便。爾者如何欲為建立。成彼方便說十二處。證人無性。實非全無一切諸法。方始名為法無自性。是故應知。法無性聲非詮。諸法皆無自體。更連趣言。亦同於此。不欲總詮一切非有。然而意說。諸緣生法無有我性。彼即是有。此我無性。其相云何。謂喚我作無自性故。是故名為人無自性。非是全無諸法自性。色等諸法隨據一分。說無自性非謂全無。是故應知。言法無性非全無體。若言諸法事皆無者。即不應名法無自性。理應云說諸法總無。爾者但由所執法無自性緣有功能獲得差別。離他自性簡別彼之實我自體。恒時不有所詮之相。此謂諸法無自性義非是豁脫總撥為空。然所執者是何言耶。所謂無明倒見迷執。從其自心種子成熟。由他而轉現相不同。執於外境有別自性。由如倒見作外相解。於自所見生定執時此則名為所執之事
  此復云何。謂無一物。如何無物名所執耶。由此故然
  若於此執有片實物體不虛者。即不應名是情所執。然由於此義有相應。由其計執實事自體不相忓故。若有實物不名計執。由此分齊近見之境。此則悉皆說為所執。假使用識以為斯境。作所量時。此亦還成所執之義。是故應知所執之識。亦是無性。即唯識性。是能悟入所有諸法。皆無自體微妙方便。但是本識隨處現相。然無外境少許可得。從色至識悉皆如是。非是能現相分之識。體亦無也。若言異此。但遣遮色。說此唯聲唯識之言。便不成就緣識之識。有其境故。復更便成緣色之識。是為有境。何者是其體離於彼不可說事。諸佛世尊方能了察。云何了察此義。後時我當宣釋。此即是其心心生法有真實事。越言詮道是有性故。亦不便成一切諸法悉皆非有同豁脫空。是故應知證悟真理。善入方便說唯識教。斯為稱理。由其次第漸能'國*爪'烈諸分別網所有正緣。為生因性故。爾者若許安立。離言詮處。是實有事。此即還成。於彼色等亦同荷負。有真自性。猶如於識。若爾還應問彼何處得有如斯道理。見他許有非所詮識。亦令色等同遣如斯未曾見有如是之事。以由愛蜜酪亦令貪。若復轉計。言彼有斯不相離性事同芽者。能有隨生果之因用。彼若言有不相離性。幸示方隅。以理推徵定無共許。若言如識將為境時。由所執體名為所執。實事相貌作彼生因。色亦同斯。是執性故。亦應合有緣生之事。與作因緣猶如識者。此乃便成無片非愛。於彼五聚皆依他起。是所許故。遍計分別法性之義。可由於此理同於彼。現有如斯正教言故。若言其色亦有離識。實依他起。猶如受等。如斯意趣有不定'儯簦ǚ*夫)'所執之分亦有識故。即此受等緣生之分。斯則是為四聚體性。然此現其影相之分。即是依於心心生聚而施設故。由斯道理其喻必成。而於所立無隨合義。亦復更有立已成過。緣起之色亦是受等自性性故。因此遂令而於因處置差別言。冀蠲其過而云於識。現所執相差別生故。此即除其不定之過。仍在相中然共所許。受等自體是自證性。境無有故。既有斯理。實可依懀H簧珓e有無別因由。以義推尋。固非齊致。若爾一切諸識皆悉無有所知境者。此如何知。又云若有餘識得與餘識而為境耶。亦如有云。諸佛境界其法是有并餘識境。若於佛境不以自心取為境者。斯即無容能有宣說。如此說者。並成妄設。如有思度發言詮故。由其言義所表之相。即是唯識現多種相。雖無外境似樱涫露R得生。此即是為言論因也。如云生已即滅之聲。假令息教博士絕聲應聽其響。固非於彼情有所得。然即於中共申言論。但可許業能為造作。領迹鞘堋1思幢愠伞TS有實我。豈復當時別有真我而可得耶。不許同時二識生者。餘識無間體是滅壞。如斯切難亦不相應。餘識領此不相應故。亦以此言兼遮後難。如彼說云。如知境有。何以得知。此亦於其共相之境而為構畫。說之為知。復亦與彼同招詰責。如彼所說。詮表如來有諸勝德。汝亦應成證知勝德。由此便非是佛之境。固亦不同如食米齋。此之共相是實有物。是故定知。不由外境現前力故。方能了察。此中但由心聚構畫而便生起。既有斯理。於佛境界為難不成。此則因論生論傍義且周。然密意果其因應說。此之密意有其二因。一謂餘教相摺6墩碛泻ΑUf唯識教即是相摺4税Ⅲ拍Σ谎猿晒省S謴挽侗嘶镁W經中。如佛為於色。等境處生分別者。作如是說。即此眼識所知之色。不見實有及以定住。但於妄情起邪分別。作決定解而生言論。唯斯是實。餘義成非。如是廣陳。乃至於法次第說云。多聞拢茏討缡菍W。我觀過去未來現在眼識觀彼所有諸色。然於彼處無有常定。無妄無異實事可得。或如所有。或無倒性。悉皆非有。唯除拢摺3鲞^世間斯成真實。世尊。說此皆虛妄等。摺Ⅲ拍ΑU硐噙‘。宜且為說方興問緒發起疑情。如何復知如是說者。此非是實。猶如說識。是如言義。說十二處。由其一性及非一性。思察之時。將以為境。無堪能故。是故定知。不如所說。即是其義故於今者試作商量。此色聲等所應生處。各隨自體。由於其識作生相貌。色等事相是識之境。色識名色。聲識名聲。餘皆准此。此色聲等應無支分。體是其一。如有分色。由此便於自所依處無支分性故。然此色等是有事物。體是伲K。有所斷割。於其同類多處性故。能生識等不同處故。(此中闕極微義)由量力故。決斷有無。於諸量中現量為勝。若無外境如何能起如是覺情。此事是我別根之所知也
  別根如夢等。雖無外境。然亦得有。此已如前。細為分別
  此若後緣時所見境已亡。如何許現量。於諸量為最者。若其當時生現量覺。此是我之別根所了。爾時於境遂無所見。唯是意識所刊定故眼識當時已謝滅故。義既如是。如何彼境許成現量耶。況復是為殊異論者。許一切法剎那不住。此覺起時。色等諸境亦皆已滅。現量之理。斯何得成。雖復如前善開釋已。仍為於斯甚深法義不能窺測。更設難言。由量力故斷為有者。或復此由摺攘抗省l渡忍幷谑钩蔁o。縱實由量。刊定有無。然由於彼別根比知及正教等諸量之中別根最勝。由親證境是果性故。要於此處無摺σ选7届娥N量而成立之。此即別根於色等處既親證會。豈能令彼比量相摺]m欲遮其色等有性。如何外色成別根境。由若無境不能於此生如是覺。此事是我別根知也。此言意道。各別自證領受相生。重起心緣而宣說故。猶如曾領苦樂染等。此固不然。於餘亦爾。別根如夢等見有如斯前已具說。於夢等位。亦有現見色等諸境。即如所言。覆察之心是有故者。顯此立因有不定過。然由夢瞖及罪逆心之所損故。如似別根現前明見。雖無實境而有見事。復亦不越識之體性。於所領事現前迹堋閿喔罟省S伤沟览硪庥闪⑸葘嵕呈请x識者。有相摺^。徒事慢心。此復更有因不成過。此覺後緣時。所見境已亡。如何許現量。眼等諸識見色等時。彼實不能生斯斷割。此但由其各別內證相分性故。因此為先意識隨後取其定相。總集思構方能決斷。又復當時識不俱起。設爾有其色等諸境眼等識滅後何能見。能見非有。所鑒豈成。正於此時何所悕望。從其滅識寧能有見。況於色等共識同亡。是故應知。此不能見色等諸境。藉彼見力重審之心。觀於色等。如何許成別根量性。復於彼時意識斷割。不共許為現量性故。由無能見及俱謝故。有餘師云。於此最初領受其境。非分別垢之所染故。彼定緣於外色實境。此亦非理。是不成故。由非他許離於言詮。色等外境是識所知。然由內有自證之事。當爾之時不起思構。便緣諸境相貌差別。彼但許有如斯內緣。此亦隨其相貌現時。但依於識。猶如共成。苦樂染等。然由將彼色等外境為別根量。此但是為虛妄情執。猶如彼此數量業等。還將此難用拓餘疑。於夢見事。從夢覺已後覆緣想。雖復當時無境。然有上心之知。現量亦爾。由因此故。後時意識決了非無。彼亦尤無撥別根量。於自內證心心所生。不離自證而有現量。是所許故。然於外境將為現量斯妄增益。即是所遮。如前為出不成之過。未見解詞。但事空言。寔無的當。彼全不許有外色等。更欲仗之明有現量。然所成立。不能遠離所斥之過。故若也不曾領受前境意識。不能生憶念也。決定應許。於彼外境曾領受之。由斯能見於色等境許別根性。斯乃不成。曾領受境方能憶者。所以云何。由有理故
  已說如相識者。雖無外境如境相現。眼等諸識遂得生起。如前已說。次復云何從此生憶念者。從此識後與念相應。即於此相分別意識而生起也。由領其境念方起故。其義不成。若爾於色等處。以現量性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