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周慎斋遗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49-周慎斋遗书- 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姜,以其温中达下也。(张东扶曰∶干姜敛火归原,下部有火用之,则火固而不散。) 
命门脉不起,是为心之正脉,沉小亦是正脉。(相不敢亢君也。) 
豁大、心包络少血,宜归脾汤。为短为涩,俱是心包络不足。肝脉弦长,脾脉短,是为脾阴 
不足,宜山药、莲子、五味之类。带数,中气不足,补中益气汤。脾脉缓,肝脉或弦或紧, 
或弦紧洪数,俱从肝治之方愈。肺脉短涩,心脉浮洪,宜利小便,引心火下行。肺脉浮大, 
或豁大,或微细,纵心脉不平,亦当从肺治之。(张东扶曰∶心火来克肺金,宜从肺中泻火,若单治心,则肺病不除。) 
浮而有力当汗,无力当温。沉而有力当下,无力当补。凡豁大之脉,俱是阳虚,(张东 
扶曰 
,甘草五分,陈皮五分,研末,米汤调服。(炳章按∶胃强脾弱,当抑胃扶脾,枳术丸是也 
。如用先生此方,当加川连。以抑胃,其义方全。) 
脉细宜沉,细而浮,阳虚之渐,转沉为数,劳病不治。 
脉弦,甘酸之剂皆可用。黄 建中汤。 
脉洪,甘寒之剂皆可用。热邪所伤,三黄丸、调胃承气汤。 
脾胃脉缓,如得本经太过,湿邪所伤,除湿渗痰之剂皆可用,平胃散,加白术、白茯苓 
脉涩,燥热所伤,甘温甘润之剂皆可用,四君子,加熟地、当归,生脉散,加归身、山药。 
脉沉细,寒邪所伤,甘热之剂皆可用,理中丸汤、四逆汤。寒甚,理中加附子,益黄散 
六脉俱弦,指下有虚,脾胃虚弱病也。 
六脉沉紧,按之不鼓,(一本于“不鼓”下多“膀胱胜小肠也。此水投于火”十一字。)大寒 
之证也,宜温之。脉沉紧而涩,按之空虚,中寒证也。脉洪大而涩,按之不鼓而无力,是为 
阴虚,(一本作寒)乃气血俱虚之极也。 
脉缓而弦急,按之洪大,病在中,脾土受邪也。脉大则无火,脉细则无水。 
凡杂病、伤寒、老人,见歇至脉者,俱将愈之证。唯吐而见歇至脉者,必死之证。盖病 
后而见歇至者,邪去正虚也。吐属肾,吐后而见歇至者,肾气将绝,不能续也,故知必死。 
尺脉浮沉俱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寸脉浮沉俱有力,宜汗。无力则为虚,宜 
升。 
尺脉洪大,阴不足,阳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黄柏。左脉弦滑有力,热不退,四物汤加知 
柏小柴胡之类。右脉弦数无力,补中益气汤,或补脾阴不足,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 
求,下病上求。左尺浮紧有力,伤寒宜解表,汗出即愈。但有力不紧,清心莲子饮。无力则 
为虚,六味地黄丸。沉实为寒,沉迟为虚,宜温宜补。沉微弱则为虚,不宜直补,所谓补肾 
不若补脾,正与此同。沉数,阴中无阳,八味地黄丸汤。右尺浮而有力,系邪脉,后必泄泻 
喘促而亡。(浮为阴虚,有力为邪火,泄泻下虚不固也,不能纳气归原也。) 
凡脉浮取不得,为阴中之阳虚;沉取不得,为阳中之阴虚;未至而至者为实邪,应至而 
不至者为虚邪;短为肺气虚,兼之以数,则火克金也。(学易草庐本,于望色切脉一篇,至“脉 
细则无水”一句而止,以后二十行,系东扶续书于后者,盖亦是慎斋之辞,为他门人所录, 
而此本未及编入,故补录之,今稍低一字,以别于学易草庐之原本。) 

卷二
辨证施治
属性:凡有热病,喜热饮食,睡卧不得,衣被不可近者,俱是阳虚之病。(炳章按∶此亦未可 
为的据,凡胸有痰饮者,多喜热饮,若误认阳虚而用热药,久必受其害。) 
凡泄泻、肠风等证,小肠薄,不能传送,故渗入于大肠。 
凡干燥等证,大肠虚,不能润泽,故涩滞而难出。 
脾虚食不磨,有宿食则酸,胃虚饮不消,有宿饮则嘈。 
脾实,食消肌滑,脾虚,体瘦,四肢不举。 
汗至颈而还者,阳不发越;至脐而还者,阳气将动;至足者,阳气周流一身,病将自愈 
肺病则周身不摄,脾病则四肢不举。 
凡浑身胀痛,俱属阴分血亏,大热亦属血分。微寒微热,或有热不退者,汗至颈而还者 
是气分。气分宜补中益气汤,见证加减;血分宜芎归汤加肉桂,或四物汤,加麻黄肉桂。胸 
中胀满,四物汤加苏梗。 
口不知味,有实热者,有虚热者。口不知谷味,中虚可知。盖谷气入脾胃,中气赖以养 
不喜非不足而何?二者各自不同,中气实则空,空则上通下达;中气虚则实,实则痰凝气滞 
如扑打损伤,服破血药,不得去者,必成中满,其毒瓦斯入脾故也。 
凡有表证,俱属里虚。(王胥山曰∶此即邪实皆由本虚之义,盖示学人治病,不可不求 
其本 
说,为节印板注脚,大失周氏立言救世之一片婆心,且使不学无术之庸人得起而议其非矣。 
炳章按∶此说究竟非是,果系里虚即当用补,岂有以补愈表证乎?即补中益气之法,原非为 
外感而设,于此误认受害不浅,王胥山先生虽曲为之说以时会之,不足以掩其失也。) 
自热,蒸蒸发热,似烦非烦,补中益气汤。寒热似疟,补中益气汤加二陈。微寒微热, 
阴中之阳虚,宜补上焦,八珍汤加黄 。如胸膈不宽,加入痰药。自汗微热,阳中之阴虚, 
八珍汤加肉桂。如腹中痛,加干姜、吴茱萸。 
寒热似疟,表之阳虚也。表阳者,即剽悍之胃气,升于巅顶,浮于皮毛者也。升浮之气 
,无时或息。胃气虚,则有时不能升浮,郁于半表半里,外与太阳争则寒,内与阳明争则热 
,补而升发之,何寒热之有?久而不治,则胃气之升渐少,升少则阳微而恶寒,升少则降亦 
少,降少则血少而发热,宜八珍汤、十全大补汤治之。微寒者,阳虚也。微热者,阴无从生 
,虚阳无附耳,八珍阴阳并补,加黄 则补阳之功居多。自汗虽属阳虚,然津液少,则阴益 
虚,故发微热,八珍加肉桂,则补阴之功居多。 
凡读书人,精神恍惚,汗出不睡,或泄泻,或多痰,病虽不一,要之皆发于心脾。盖思 
虑多则心火乘脾,君不主令,相火用事,倘不清其源,正其本,阳气愈陷,病气愈盛,归脾 
汤之类,是为对证。(张东扶曰∶心火乘脾,脾阴受亏,宜补脾之阴,不当补脾之阳。凡五 
脏相乘,各当察其阴阳,伤阴则补阴,伤阳则补阳,设或阴阳误施,为害不小。炳章按∶此 
条不的亦非归脾汤所能治,凡思虑多则心血虚,脾无所受气而亦亏,归脾汤专补脾阳,乌能 
治之?薛一瓢治病发心脾,以归脾汤合天王补心丹加减为丸,庶几近之张东扶之注甚精,可 
凡人夜间多思,致睡不宁者,淡竹叶、枣仁二味,煎服即安。 
凡下焦有病,六味丸可通用。若遇泄泻,其要只在调理脾胃元气,又不可轻用地黄。( 
张东扶曰∶地黄能制得极熟,亦不致有坏脾气,大约泄泻者用之,监以山药、茯苓之类,斯 
可矣。炳章按∶泄泻者多兼湿,熟地究宜斟酌。) 
凡泄泻属脾宜燥,脾恶湿也。属肾宜润,肾恶燥也。肾之泄泻,失闭藏之令,不能收摄 
二便也。(王胥山曰∶治泄泻之法,数言已尽,今人但知治脾,不知顾肾,宜其得失相半也 
凡治病见证虽多,有吐只宜止吐,有泻只宜止泻。止吐后,须用六君子调理,止泻后, 
须用参苓白术散,加木香调理。 
凡上焦病,宜开发之;中焦病,宜和之;下焦病,宜达宜缓。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盖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见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 
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惟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如头痛发热恶 
寒,筋骨疼痛,此外感实证也。然阳虚则恶寒,阴虚则发热,血虚则筋骨枯而多疼痛,胃虚 
、肝虚、肾虚,皆有头痛之证。(不是外感实证。)如默默不语,四肢无力,气短身寒,此内 
伤虚证也。然胃实脾不运,而默默不语者有之,阴气升腾,阳不得令,而身寒者有之。(不 
是内伤虚证。)种种变幻,实似虚,虚似实,外似内,内似外,难以枚举,皆宜细心求其本 
也。本必有因,或因寒热,或因食气,或因虚实,或兼时令之旺衰,故治寒者温之,热者清 
之,食者消之,气者通之,实者平之,虚者补之,再兼时令之味,而病已矣。(此法当知。) 
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 
矣。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补肾不若补脾,此之谓也。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甚 
多。凡见咳嗽自汗,发热,肺虚生痰,不必理痰清热,土旺而痰消热退。四君子,加桂、姜 
、陈皮、北五味,后调以参苓白术散。(炳章按∶知本之论,然脾胃之用在升降运化,拨转 
气机,尤为要着,未可徒以四君、六君为足尽脾胃之治法也。) 
脾胃不足,当责其无阳,亦有阳亢热不退,自汗怕寒,四肢倦怠乏力之证。中虚表热, 
或潮热自汗,莫离补中正方。表热加羌活;腹中胀满,加附子、姜、桂、吴茱萸、青皮、神曲之 
类;调理,用八珍汤;气血两虚,十全大补汤;阴虚火动,脉洪大而不作泻,六味汤加人参 
;恶寒,八珍丸;腹痛,理中丸;虚损,虎潜丸。病证多端,颠倒难明,必从脾胃调理,乃 
岐黄之正法也。 
诸病有吐泻见证,莫忘脾胃,虽有杂证,以末治之。气短脉有力属实,无力属虚。气脉 
俱长者易治,虚损气促者难调,久病不宜脱形。若内伤虚损不足之证,不拘药之多少,宜久服有 
效,如药力未至,必不能成功。补中益气汤加附子,无汗加羌活,若自汗发热,保元汤,加 
白术、桂、附、归、芍、二陈必愈。凡病日久,阳虚无疑,盖因胃失生发之气,保元甘温退 
热之圣药也,舍此而用寒凉,必死无疑矣。虽大便燥结,阳陷于阴分,切勿下之。诸病必寻 
到脾胃之中,乃东垣之高见。胃主生发之气,七情六欲,皆足以伤胃。至于不思饮食,十二 
经络有一处之滞,则生发之气不行,生发之气不行,四藏皆无生气,病日多矣。医家于气血 
、寒热、虚实不辨,忘脾胃而投药石者,十常八九,所以往往害人也。 
x验案x 
一人左手寸脉中候微数,重按无力不清,关脉中候沉候皆有力,尺脉沉细有力。右寸中 
候涩,重按不见脉,关脉中候若有力,下微不清,尺脉沉数无力。此内伤不足之证,脾肺二经受 
病也。治以补中益气汤,使阳得生而阴得长,加盐水炒黄柏二分以救肾,加枣仁一钱以安心 
神,小水或热或不利,加远志、莲须各五分以达之。(炳章按∶凡治病未有舍证,而专言脉 
者,亦未有舍脉,而专言证者,必脉证合参,乃得其真,此病未知所现何证,据脉则土强木 
弱肾水亦亏,何能任升柴之升散,虽有黄柏炒二分,亦不足以救肾。) 
一人左寸脉短涩,乃心血不足,关脉微弦无力,左尺沉细。右寸微浮而散,右关按之若 
有力,举之不足,重按无力不清,右尺沉而无力。责其无火,宜大补气血,治以十全大补汤。 
一人五十八岁,右脉带弦,左脉豁大有力。弦为木脉,见于右手,胃受木克而虚也。左 
脉豁大有力,邪火盛也。不治之证。(炳章按∶此未见即为不治之症,特非补中益气所能治耳。) 
一妇人年三十,左寸浮大,左关大,左尺洪大,右寸浮大,右关尺俱沉细无力。治方用 
山茱萸、白茯苓、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