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喜亦忧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亦喜亦忧集- 第3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地覆的变动也难以斩断千丝万缕的遗传链条,这是值得深思并动用各种物质
的和精神的力量,持久不懈地予以克服的。

中国宗法制余风遗习表现得最露骨的是,直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龙
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之类的血统论沉渣浮起并鼓噪一时。至
于封建帝制推翻以后连绵不绝的军阀割据,什么嫡系、旁系、杂牌的派系斗
争,亲属继承、裙带关系等等从上层统治到基层社区的权力组合和人际关系,
无不从宗法制这一总根发脉;渗透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领域的门生
故旧、乡里情谊、师徒传承等网络也莫不是宗法伦理的延展。有些现象其他
国家也有,但不及中国的普遍和宗法气息之浓重。宗法制以其本色和变形影
影绰绰地笼罩着社会,以至不了解中国的封建宗法制,就无法把握中国的历
史与现实,不足与言中国。

中外学者对中国的封建宗法制有过不少论述,社会学家大抵从民族风习
的角度探讨,历史学家通常将宗法伦理的作用铺散于论析具体历史事实的印
证之中;其他学科的论著也各有侧重,概言之,这些论述充其量只将宗法制
视为中国社会有形的或精神现象上的构成因素之一;集中而系统的专论少
见,更没有将宗法制、宗法伦理揭露为中国社会结构的灵魂,即凌驾于各种
文化因素之上的驱动力和制约力。而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人们才能发现中国
社会的核心的核心。

统治中国人思想的周孔儒家学派的核心就是宗法伦理。儒家学派虽曾遇
到过挑战,如被孟子斥为“无父无君”的杨墨之学,主张归返自然的道家学
说——无父无君当然是反宗法伦常的,归返自然也是以宗法伦理为支架的政
教制度的否定,但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儒家学说终于战胜了异端。中国人
传统思想中的所谓“异端”,归根结蒂就是不符宗法伦理的意识形态。外来
思想如印度佛教和早期的耶稣教,要想在中国的土地上立足,就不得不向宗
法伦理妥协,以至演为外来学说和运作形式的中国化,实际上就是宗法伦理
化;所谓中体西用的体,也就是中国社会灵魂的宗法伦理。中国历来的以仁
义治天下,以礼治天下,以孝治天下,也即是以宗法制治天下。

宗法制的实质和总枢纽就是血统关系,追究它的原始状态就是生殖器崇
拜。权力分配上的家长制、宗主制、世卿制、子弟分封制等固然是赤裸的血
统原则,中古以后以门第族望任官的九品中正制,属吏委质制,部曲制,以
至后世的封赠制,任子制,无不以血缘关系为准。这些还仅是见诸典章明文
规定的,实际上的血缘授受更遍及整个社会网络。维持社会正常人际关系的


“五伦”,也以血统为纲:父子是直系血统,君臣(主仆)是父子关系的模
拟,夫妻是绵延血统的配偶,兄弟是血亲的分支,朋友是模拟血亲分支的外
延。婚姻关系中的双方也以父子兄弟关系序列:岳父岳母外祖外婆,内兄内
弟,姻伯姻侄,姑表和姨表兄弟;朋友也称兄道弟,世交即世伯、世叔、世
兄、世弟;师徒亦如父子,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同学称学兄学弟,
科举同榜称年兄年弟,一切全以家庭血统关系模拟延伸,这就是笼罩全社会
的宗法网。中国人的名分位置,无一遗漏地被嵌定在里面,俨然是“先天地
生”的。

有一件不大为人注意的事实,西方封建领主拥有公开的“初夜权”,对
庄园内新婚农奴处女有未破身前的肉欲享受特权,但中国没有。并不是中国
的地主格外仁慈,格外人道,格外关心农女的贞操;也绝非中国地主在恣纵
淫欲上比西方地主节制。中国帝王贵爵和地主们的荒淫无耻绝不逊于西方同
类,帝王三宫六院,豪富姬妾成群,在权势所及的范围内可以任意占有想占
有的女性。但是,宗法制要求血统的纯洁,要求血胤的肥水不流入外人田,
尤其是不给低贱等级的女子播下“贵”种。所以封建礼法至少在理论上不容
许婚外性关系,不认可“初夜权”那样的风习和成规公开合法地存在。连帝
王在宫廷中和后妃的性行为都必须由女史等专职人员纪录其召幸日期,事后
观察何日发现有身,详细著录,事关宗法血统,不能马虎。

《旧约》中有厄撒乌因一碗红豆汤出卖长子权的故事,中国则断无此事,
立嗣以长,以嫡不以贤,这在权力攘夺中是振振有辞的典则。即使绝了嗣也
得以血统亲疏决定继承人才名正言顺。东汉的刘秀和蜀汉的刘备都是八杆子
打不着的汉室宗亲,一点查无实据的血胤关系就成了号召天下的本钱。连匈
奴族的刘渊,也深知此道,自称“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
亦可乎?”(《晋书·刘元海载记》)靠这无缘无故的血统名分僭位称汉,
可说是宗法制的滑稽表演。

另一场滑稽剧也见于《晋书》,东晋的开业之主司马睿也是个杂种,《元
帝纪》称:

初,《玄石图》有“牛继马后”(之谶),故宣帝(司马懿)深忌牛氏。遂为二槪
共一口,以酒贮焉。帝先饮佳者,而以毒酒鸩其将牛金。而恭王(瑯琊恭王司马觐,司马
懿第五子伷之嫡嗣)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亦有符云。

自秦始皇赢政以吕不韦的血统冒充帝胄起,宗法制下如此这般的血统笑
话,宫廷里和民间扮演频仍。后宫收民间婴儿冒充龙种,富家妻妾装假大肚
皮以人家的孩子冒充血胤的事司空见惯。血缘关系还是平衡心理的精神胜利
法的武器,民间传说乾隆皇帝是雍正将自己的女儿和浙江海宁陈家的儿子掉
了包,据说连乾隆本人后来也知道了这个秘密,因此他临幸江南曾四次到海
宁陈家的安澜园去巡视,给陈家题了“爱日堂”、“春晖堂”等匾额,暗寓
“谁知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思母之意云云。原来这满族人的清朝天
下,早已是汉族人的儿子在主宰了。血统论竟是抚慰民族创伤的良药。

不能说宗法制、血统论与民族意识无关,中国古代的“夷夏之辨”就是
建立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上的。细究中古自南北朝延至唐代不
衰的望族门阀制度,某些显赫高华的著姓族望,俨然具有印度种姓制中婆罗
门、刹帝利等高贵种姓那样的社会声价,以至唐太宗想用政权力量贬抑北方


望族以抬高皇室姓氏地位都没有成功;钦定的《氏族志》以皇室和朝廷显贵
居上的标准就不为土流承认,到高宗时更加强调本朝亲贵为右族,改为《姓
氏录》后,尤为缙绅所耻,目为“勋格”(事见两《唐书·高士廉传》、《通
鉴·唐纪》、《唐会要》等),社会舆论和门庭久已衰落的望姓照样不买你
的账。其所以说族望门第制和“种姓制”有可拟的相近之处,因为“种姓”
一词梵语为Vartna,印地语为jati,转为拉丁文为Castus,意为纯洁的,
也就是血统上的纯种。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洁,在婚姻关系上必须严格择配,
才能保持其为纯正的华胄。唐太宗正是在这点上被惹恼了才要贬抑北方旧族
的,史论家在论门阀制时常引《唐书·高士廉传》如下一段,但对唐太宗因
血统问题所怀的隐忌却尚未有人揭露过:

朝议以山东人士好自矜夸,虽复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女适他族必多求聘财。太
宗恶之,以为甚伤教义,乃诏高士廉。。等刊正姓氏。。撰为《氏族志》。士廉乃类其等
第以进。太宗曰:“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犹
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间则多邀钱币。才识凡下而偃仰自高,贩鬻松槚(意即棺材,引申为
先人声望),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以重之?。。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重今朝冠冕,
何因崔(民)干犹为第一等!。。”

于是重新刊定,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降崔民干为第三等颁于天下。然而,
唐代的缙绅大夫,仍以娶“五姓七族”女(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
崔、博陵崔、陇西李、赵郡李)为荣,这些家族仍恃其族望,耻与非高门的
子女婚配,朝廷虽然诏令这七家不得自婚,但包括唐初勋臣“房玄龄、魏征、
李。。复与婚,故望不灭。。。其后天下衰宗落谱,昭穆所不齿者,皆称‘禁
婚家’,益自贵,凡男女皆潜相聘娶,天子不能禁。”(《新唐书·高俭传》)
这些北朝望姓何以有这样的潜势力呢?李唐皇朝何以如此憎恨这些望姓呢?

汉魏传来的巨姓望族原来都是些阅阀世家,拥有很大的地方势力,即所
谓“郡望”;他们都以谨守礼法自诩,俨然是高出于群庶之上的精神贵族。
《孟子·离娄》所谓“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这些郡望大家正是这样
的巨室。这些望族后世虽然支胤衍繁,有的早已散居四方,仍然恋恋于家族
的荣耀,不论籍贯何州何郡,即使生息于万里之外,依然自称其望,什么“陇
西李”、“河东柳”、“昌黎韩”等等,其目的就在标明自己姓氏之所从出,
也就是血统的追认。于是出现了历史人物籍贯和郡望的分歧,为后来的治史
者考证人物的出生地添了不少麻烦。然而,北朝的这些巨室到了唐代,早已
“世代衰微,全无冠盖”,只留下了标志血统牌号的姓望,而世人仍以娶五
姓为荣,连李唐皇室都赶不上他们,连唐太宗也要恼火,“我不解人间何以
重之”了。

其实,关键就在于血统。门族制虽在汉魏已极盛,但真正确立其宛如“种
姓”般的高华地位却是在所谓“五胡乱华”时期的北朝。当时胡汉杂居,婚
姻关系混乱,血统自然难以保持纯洁,而这些谨守礼法的大族因为严夷夏之
辨,保持血统的纯洁,只在素有清望的大族之间论婚。《通鉴·齐纪六》:

魏主(魏高祖拓跋宏)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
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莫非
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时赵郡诸李,人物尤多,各盛家风,故世之言高华者,以五


姓为首。

这里必须注意:在少数民族统治下,异族的权力者要纳这些高门大姓的
女儿是无法抗拒的,女儿出嫁后也不会使家族的血统混乱;但绵延家族血统
的男子“所结姻■,莫非清望”,这是万万马虎不得的。因此男子通婚只限
于这些高华的门族之血缘紊杂的天地里保持着华夏内在血统的纯洁,同是北
方大姓的关中韦、裴、柳、薛等族就不及他们。这就是宗法制和宗法伦理熏
沐下人间所以重之的心理根源。因此,唐初谱牒学家柳冲论南朝过江内,在
“侨姓”、东吴土著大族、山东及关中郡姓等望族,揭露其特征云:

故善言谱者,系之地望而不惑,质之姓氏而无疑,缀之婚姻而有别。山东之人质,
故尚婚娅,其信可与也;江左之人文,故尚人物,其智可与也;关中之人雄,故尚冠冕,
其达可与也。。(《新唐书·柳冲传》)

“山东之人”即北朝的王、崔、卢、李、郑五姓,其特征就是“尚婚娅,
其信可与”。信就是血统信实,不掺杂。经过异族云扰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