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9-伤寒总病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59-伤寒总病论- 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毒瓦斯结在心胸,内热生涎,涎裹诸药,不能宣行所致也,x荡涎散x。 
粉霜(一钱) 腻粉(二匣) 芫花(一分) 
细末,暖浆水调下,一岁半钱,病势大者再服。白色着底者,粉霜也,宜尽 
之。良久得睡,取下黑黄涎裹包丹砂之类,皆成颗块,啼声便出,立安。 
庞曰∶小儿结胸,亦如前状,但啼声出,医亦多作惊风治之。其脉浮滑,试以指按心下,则痛 
而啼,宜半夏黄连栝蒌汤斟酌服,当下黄涎便瘥。(方在结胸门中。) 
小儿伤寒,蒸起风热,发痫,手足搐掣不省,x蛇皮汤x。 
麻黄 大黄 牡蛎 黄芩(各四钱) 寒水石 白石脂 赤石脂 石膏 紫石英 滑石(各八钱) 
人参 桂枝 龙齿(各二钱) 甘草(三钱) 蛇蜕皮(一钱) 
粗末,每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温分二服,热多者进三服,以水并竹沥中半煎,尤佳。 
小儿伤寒后,胃中有热,烦闷不食,至日晚潮热颊赤,躁乱呕吐,x芦根汤x。 
生芦根 生茅根 赤茯苓 子芩 麦门冬 甘草 生姜(各一分) 小麦 糯米(各二百粒) 
细锉,水一升二合,煎六合,去滓,分三服,立效。 
小儿伤寒,咳嗽,胸膈痰壅,喉中呀呷声,x射干汤x。 
射干 麻黄 紫菀 桂心 半夏(各半两) 甘草(一分) 
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汁少许,煎六分,去滓,入蜜半匕烊化匀, 
温作二服。 
又方,x甜葶苈汤x。 
甜葶苈(炒) 杏仁(炒) 麻黄(各等分) 
粗末,每二钱水一盏,煎五分,温温分减服。 
小儿伤寒后,盗汗,体热咽干,x犀角黄 汤x。 
犀角屑 茯神 麦门冬 黄 人参(各半两) 甘草(一分) 
粗末,每三钱水一盏,煎五分,温温服。 
小儿伤寒里不解,发惊妄语,狂躁潮热,x钩藤大黄汤x。 
钩藤皮 当归 甘草(炙) 芍药(各半两) 大黄(三分) 
粗末,每三钱水一盏,煎六分,温温服,以利为度。难利者,间茵陈丸服。(方在伤寒门中。) 
此方不唯治伤寒,常时小儿伤食,作惊发痫,不乳,温壮KT ,皆可斟酌与服,以利为度。 

卷第六
伤寒杂方
属性:冬夏伤寒,发汗极效,x时雨散x。(冬春及夏初行之大验。) 
苍术(四两) 甘草 麻黄(各二两) 猪牙皂角(四挺) 
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三两沸,和滓温服,盖覆取汗出,立效。但是时行寒疫,皆宜服 
此,可多合以拯贫民。 
伤寒头痛,x玄精石方x。 
石膏 太阴玄精石(各一两) 麻黄(二两) 甘草(半两) 
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竹叶二七片,煎七分,去滓,温饮,不计时候。 
伤寒头痛不止,x瓜蒂牙硝散x。 
藜芦(一钱) 瓜蒂(三钱) 牙硝(二钱) 脑麝(各少许) 
细末,吹少许入鼻,得嚏则愈。 
时气八九日,喘闷烦躁,x麻黄杏子汤x。 
桔梗 麦门冬(各一两) 麻黄(一两半) 杏仁 黄芩 甘草(各三分) 
粗末,每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温日可四五服。 
时气脑热,头疼不止,x朴硝散x。 
川朴硝,研,生油调涂顶上。 
时气豌豆疮出不快,心神烦闷,x犀角五香汤x。 
犀角屑 丁香 乳香 木香(各半两) 玄参 升麻(各一两) 麝香(一分) 
粗末,每五钱水一盏,竹沥半盏,煎八分,温温日三四服。 

卷第六
妊娠杂方
属性:妊娠时气,令子不落,x伏龙肝散x。 
伏龙肝为末,水调涂脐下,干时易之,疾瘥乃止。 
妊娠伤寒,内热极甚,令不伤胎,x吞鸡子法x。 
取鸡子,以绢袋贮投井底,浸令极冷,旋破吞六七枚,佳。 
妊娠伤寒,腹胀,大便不通,喘急,x牵牛散x。 
大黄 郁金 青橘皮(各一两) 甘草(三分) 牵牛子(取末,二两) 
细末,不计时,姜汤调下二钱,以利为度。 
妊娠伤寒,服汗下诸药,热已退,觉气虚不和,宜与此药安胎,x黄 人参汤x。 
黄 人参 半夏 陈橘皮 麦门冬 当归 赤茯苓(各半两) 
粗末,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三片,煎七分,去滓,下阿胶末一小匕,烊化,温与之,日可三 
四服。 
大热甚胎不安者,不宜前药,宜用x阿胶散x。阿胶末一钱半,竹沥调下,无竹沥,用小麦、 
竹叶煎汤调下。 
妊娠伤寒四五日以上,心腹胀,渴不止,腰痛重,x橘皮枳实汤x。 
枳实 麦门冬(各三分) 陈橘皮(一两) 
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四片,煎八分,去滓,温服。 
妊娠热病,胎死腹中,x鹿角屑汤x。 
鹿角屑(一两) 
水一碗,葱白五茎,豉半合,煎六分,去滓,温作二服。 
又方,x益母草饮子x。益母草绞汁,饮半升,即出。 
治伤寒小产,恶露不行,腹胀烦闷欲死,x大黄桃仁汤x。 
朴硝 大黄 
二味等分末之,每一钱或二钱,桃仁去双仁皮尖,碎之,浓煎汤调下,以通为度,日三服。 
小产后,其恶露被热蒸断不行,x地黄饮子x。 
地黄汁 藕汁(各一碗) 生姜汁(一盏) 
令和暖,温分三四服,微有寒,煎二十沸服之,亦下死胎。 
伤寒产后,血运欲绝,x红花散x。 
红花 荷叶 姜黄(等分)末之,炒生姜,小便调下二钱。 
凡伤寒小产,夏月宜少用醋炭,多有烦闷运死者。 
伤寒产后,恶血冲心,闷乱口干,x生姜小便饮子x。 
生地黄汁 藕汁 小便(各一盏) 和匀,煎三两沸,温热分作三服。 
伤寒产后,恶露为热搏不下,烦闷胀喘狂言者,抵党汤及桃仁承气汤主之。(二方在可下门中。) 
伤寒小产后,烦闷,大躁渴,x石膏栝蒌汤x。 
黄连 黄芩 甘草 栝蒌根(各一两) 石膏(一两半) 
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一盏。 

卷第六
伤寒暑病通用刺法
属性:庞曰∶凡过经不解谵语者,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刺期门之法,须待脉弦或浮紧,刺之必 
愈;余刺之不瘥,以正取肝之邪故也。期门穴直乳下,当腹旁近胁骨,是穴针入一寸。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其人大渴饮水者,其腹必满,小便不利而自汗出,其病欲解,此为肝乘 
肺,名曰纵,当刺期门。 
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为肝乘脾,名曰横,当刺期门。 
下血而谵语,此为热入血室,但额上汗出者,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者愈。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其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而谵语, 
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者而取之。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痛或眩,时如结胸,心下必坚,当刺泻肺俞、大杼,慎不可发汗。发汗则 
谵语,谵语则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伤寒喉痹,刺手少阴,腕骨小指后动脉是也,刺入三分补之。(佳通里二穴,去腕后一寸,是 
手少阴之经,主热病喉痹,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伤寒妊娠腹满,不得小便,腰以下肿如水气状,怀孕七月,太阴当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 
及关元,小便利即愈。(劳宫手掌中央,屈无名指取之,关元在脐下三寸。) 
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刺中脘。(鸠尾下三寸。) 
伤寒汗不出,脊强,喉闭烦满,针大杼。(大杼穴在第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一 
寸泻之。) 
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针曲池。(在曲肘横纹头,针可透下,泻之。) 
热病汗出,脉反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太甚 
者取踝上横纹以止之。(鱼际在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太渊在掌后陷中;大都在足大指本节后陷 
中;太白在足内侧核骨下陷中;踝上横纹不说穴名,当是足内踝上二寸,名曰复溜,主骨寒热汗注 
不休故也。) 
热病七八日,脉口动,喘而眩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合谷穴是也。)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据伤寒皆忌土败木贼证,是足少阳木受邪, 
当传克脾土,故宜泻足少阳之丘墟,而补足太阴之太白。《素问》云∶补足太阴者是也。其全元起 
《太素》作手太阴而以肺经,从肺出腋下,故胸胁满痛。又有引虚则索筋于肝,不得索之于金,而 
以手太阴为是。既言不得索之于金矣,而复求于金乎,是必不然也。既泻于木,理不合更补于金, 
若补于金,则木反受克矣,故当补脾土无疑。) 
热病先手臂痛,刺手阳明、太阴,汗出止。(太阴络列缺穴,在腕上二寸半,刺七分;阳明 
商阳穴在手大指次指端,去甲如薤叶,刺三分。) 
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天柱穴在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可刺五分,泻之。) 
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足少阴涌泉穴,在两脚心陷,屈足卷指宛宛中, 
刺入七分,泻之,无令血出。足少阳侠溪穴,在小指歧骨间,本节前陷中。) 
热病始足胫痛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陷谷穴在足大指次指之间,本节后陷中,针入五分, 
泻之。) 
热病三日汗不出,怵惕胸胁痛,不可转侧,大小便血及衄不止,气逆呕哕,烦渴,食饮不下,针 
劳宫。(在手掌心,针入五分,泻之。) 

卷第六
伤寒死生候
属性:伤寒下利,厥逆烦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厥逆六七日,发热而利者生,汗出利不止者死,但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形损故也。 
夫病者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重语是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伤寒脉阴阳俱紧,口中气出,唇口干燥, 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 
妄治也。 
伤寒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又未知 
何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而不休,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此为 
心先绝也;唇吻反青,四肢 习者,此为肝先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此为脾先绝也;溲便遗 
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先绝也。 
伤寒脉顺四时,夜半得病日中解,日中得病夜半解,更不传也。 

卷第六
热病死生候
属性:热病阴阳交者,热烦身燥,太阴寸口脉两冲尚躁盛,是阴阳交,死;得脉静者生。 
热病得汗,身冷脉欲绝,其人已安静,但昏沉喜睡,急与四逆辈,令手足温,不尔,熟寐而卒。 
热病阳进阴退,头独汗出,死;阴进阳退,腰以下至足有汗出,亦死;阴阳俱进,汗出已,热 
如故,亦死;阴阳俱退,汗出已,寒栗不止,口鼻气冷,亦死。 
热病所谓并阴者,热病已得汗,因得泄,是谓并阴,故治;热病所谓并阳者,热病已得汗,脉 
尚躁盛,大热汗出,虽不汗,身和而衄,是谓并阳。故治。 
热病不知痛所在,不能自收,口干渴热甚,阴头有寒者,热在骨髓,死,不治。 
病若谵语妄言,身当有热,而反四逆,脉沉细者,死。 
热病在肾,令人渴口干,舌焦黄赤,昼夜引饮不止,腹大而胀,尚不厌饮,目无精光,死,不 
治。 
热病所谓阳附阴者,腰以下至足热,腰以上寒,阴气下争而还,心腹满者,死。 
热病所谓阴附阳者,腰以上至头热,腰以下寒,阳气上争而还,得汗者,生。 
热病得汗,脉减躁,身和面赤,此为荣未交,待时自已,肝病待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