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六因条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33-六因条辨- 第1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入营。故用白虎汤加元参、连翘以清气热,合滑石、芦根, 
通草甘凉淡渗,以驱湿热,仍用苍术者 以身尚疼痛,余师 
未尽耳。 

伤湿条辨十四条
伤湿条辨第五
属性:伤湿热不解,舌黄鲜绛,神昏谵语,脉大而数, 
(1)苍术白虎汤:《类证活人书》卷十八原作〃白虎加苍木汤〃 
此气血燔蒸,热陷心营。宜用玉女煎加连翘心、元 
参心、鲜石斛、鲜菖蒲、青竹叶、牛黄丸等味,两 
清气血也。 
此条湿尽化热,气血俱病也。热在气分,则舌黄,既灼 
血分,则鲜绎,及燎于心营,则神昏谵妄。故用玉女煎之生 
地凉血,石膏清气,知母、石斛养胃阴,连翘、元参清内 
热,菖蒲,竹叶清心,牛黄丸宣窍,务得气爽神清,不使热 
烁津耗,而成痉厥为要。 

伤湿条辨十四条
伤湿条辨第六
属性:伤湿身热,烦躁,舌绎而黑,神昏谵妄,斑疹隐 
隐,脉数而促,此热陷入血。宜用犀角地黄汤加元参 
心、连翘心、鲜石斛、鲜菖蒲、人中黄、青竹叶、至 
宝丹等味,凉血化斑也。 
上条气血两燔,此条热陷入血,致舌绎而黑。心主血, 
心热则谵妄,血热则斑现,热极则脉促。凡脉见数促;其热 
已极。《脉经》谓渐退则生,渐进则死。非藉犀角地黄汤凉 
血,合连翘、元参清热,石斛、人中黄化斑,菖蒲、竹叶渍清 
心,兼至宝丹芳香逐秽,恐难速效,然亦已险焉。 

伤湿条辨十四条
伤湿条辨第七
属性:伤湿恶寒发热,肢体重痛,胸膈满闷,或呕或 
泻,脉浮而缓,此湿伤表里。宜用杏仁、厚朴、橘 
红、香薷、薄荷、藿香、豆卷、泽泻、通草等味, 
两清表里也。 
凡湿伤于表,则恶寒发热,身重而痛,伤于内,则呕恶 
泄泻,腕满而闷,脉见浮缓者,表里俱病也。故宜香薷,薄 
荷透表,橘红、厚朴温中,杏仁、藿香宜上焦,豆卷,泽泻 
泄下焦,使三焦表里之邪,一齐分清,则湿邪不攻自走矣。 

伤湿条辨十四条
伤湿条辨第八
属性:伤湿恶寒微热,舌白不渴,肢(1)节酸楚,胸腕满 
闷,脉缓而小,此阴湿伤内。宜用藿香正气散加豆 
卷、通草等味,温脾利湿也。 
此条阴湿伤阳,必由烦冗过度,气弱阳衰,时令之湿, 
得以乘之。初起虽恶寒而不甚发热,舌白不渴。湿壅中焦, 
则弥漫上下,所以胸腕不舒,肢节酸楚并见矣。故用正气散 
中之藿、朴、陈、苓温脾阳,术、曲、苏、夏宣脾气,加豆 
卷、通草理湿气,俾脾阳得运,三焦宜畅,则重浊之邪,由 
此俱化矣。 

伤湿条辨十四条
伤湿条辨第九
属性:伤湿舌白肢冷,腕痛欲呕,脉弦而小,此冷湿 
伤脾。宜用理中汤去术,加半夏、益智、吴萸、附 
子等味,扶阳泄湿也。 
(1)肢:原作〃腕〃,又不妥,据注义改。 
上条脾阳内虚,湿自外侵;此条脾阳不足,湿自内壅。 
故并无寒热身疼,但见腕痛肢冷,舌白脉缓。若非辛温健 
脾,湿何由解,故用理中汤以运中阳,去术恐其壅滞,加 
半夏、益智则通阳,吴萸则泄浊,寒甚者再加附子温之。 

伤湿条辨十四条
伤湿条辨第十
属性:伤湿发热微寒,舌黄溺赤,口渴不食,身倦脉 
大,汗多气泛,此阳湿伤胃。宜用鲜佩兰、鲜藿香、 
鲜石斛、鲜荷叶、六一散、芦根、淡竹叶等味,理 
湿清热也。 
前条阴湿伤脾,例宜温散。此条阳湿伤胃,必由多食煎 
炙,恣情酒色,致阴虚胃热,值暑湿之令,内外燔蒸。故 
外无头痛身疼,内无呕恶胸闷,但见发热,而略似恶寒。直 
至舌黄溺赤,口渴不食,势已燎原,兼之身倦脉大,汗多气 
泛,皆阴虚阳亢之候。故用佩兰、荷叶、藿香、石斛,俱取 
鲜者,得气轻力薄以却热邪,犹恐拘留不解,再兼六一,芦 
根、竹叶清之利之。此法既不伤正,又能祛邪,舍此而技滋 
腻,恐反增剧矣。 

伤湿条辨十四条
伤湿条辨第十一
属性:伤湿肢体倦怠,嗜卧不食,舌腻便溏,脉虚无 
力,此气虚挟湿。宜用东垣清暑益气汤,升清降浊 
凡人中气素馁,湿邪易蕴,至夏则大气开泄,不克支 
持,忽而肢体倦怠,嗜卧不食。经云:伤于湿,则身重不 
举。又云,脾病则脸(1)涩、嗜卧。且舌腻便溏,脉虚无力, 
皆脾衰湿盛之症。故用参、祗,术、甘补中州,葛根,升麻 
升清阳,茯苓、泽泻降浊阴,神曲、麦芽疏脾气,兼之麦冬 
清心,五味敛肺,合升降疏补俱备,而并力补土,又能清热 
敛液者也。此东垣先师化裁制方之妙,岂流俗所能测哉。 

伤湿条辨十四条
伤湿条辨第十二
属性:伤湿头重,倦卧懒言,烦热汗多,口渴溺赤, 
脉洪,此湿热伤气。宜用清暑益气汤加熟石膏、知 
母、鲜荷叶等味,益气清热也。 
《内经》云,伤于湿则头似蒙,首如裹。又云:言迟则 
气虚。今头重懒言,更兼烦热汗多,气虚之象昭然矣。况液 
不升则口渴,湿内蕴则溺赤。故用清暑益气汤大补中州,加 
熟石膏、知母,鲜荷叶大清气热,然须细察精详,慎勿轻忽 
以误入也可。 

伤湿条辨十四条
伤湿条辨第十三
属性:伤湿身倦嗜卧,目黄溲黄,此脾虚湿蕴,将成 
谷疸。宜用茵陈、茅术、厚朴、薏仁、赤苓、车前、 
神曲、谷芽等味,运脾理湿也。 
(1)脸:疑为〃脉〃字之误。 
脾气内虚,则身倦嗜卧;湿蕴中焦,则目溲俱黄。斯湿 
热与谷气熏蒸蕴酿,必成黄疸。故用茅术、厚朴、赤苓、薏 
仁健脾,神曲、谷芽疏脾,车前、茵陈分利膀胱,俾脾气健 
运,则湿热自化也。 

伤湿条辨十四条
伤湿条辨第十四
属性:伤湿目黄,身倦便溏,溺赤,腹膨跗肿,此脾虚湿 
泛,将成肿满。宜用小温中丸加茵陈、车前子等味, 
补土逐湿也。 
上条目黄溲黄,湿蕴热蒸,必成黄疸。此条目黄便溏, 
腹膨跗肿 湿盛化水,渍于肌内,必成浮肿。用小温中丸苦 
温理脾,加车前、茵陈分利膀胱,犹开支河以通水道之理 
也。 


暴感风寒论
属性:尝考《内经…九宫八风》等论,风有八方,位分 
八卦。故冬至后,风从干方来者为旺风,主长养万 
物。从别方来者,谓之偏风,逆面来者,谓之贼风, 
主伤害万物。是则立冬后风从北,立春后风从东,立 
夏后风从南,立秋后风从西,皆为正风。若不从其 
位,而反逆面来者,谓之贼风,不惟伤物,且易侵 
人。倘正气有亏,风必乘虚而袭。忽而头捕恶寒,鼻 
寒声重,咳逆痰多,但始终在肺,异于伤寒之壮热传 
变耳。盖寒必伤于冬,暑必伤于夏,虐痢见于秋,温 
热见于春,此四时之气,各随其令而见之。惟暴感风 
寒,虽盛暑炎蒸,长幼同居,久病卧床者,俱能染 
诸,故古人称为寒疫也。良以风必兼寒,先伤乎肺, 
肺气闭塞,则鼻息不利,声不显扬,但留连在肺,熏 
蒸熔炼,直至痰浓涕厚,鼻通气宣,庶得渐解。故治 
法只宜苦辛温解,以宣肺气,不可过于寒凉,而致壅 
遏上焦,邪留肺底,变成损法,医者慎之。 

伤风条辨七条
伤风条辨第一
属性:伤风头痛恶寒,鼻塞声重,嚏涕无汗,此暴感寒 
疫。宜用苏叶、白芷、前胡、桑皮、桔梗、薄荷、橘 
红、枳壳等味,苦辛温解也。 
风必兼寒,先伤乎肺,肺脏空虚,形如愚盘,风寒蚀 
之,则清肃不行,而气不宣化,故鼻塞声重。其头痛恶寒无 
汗者,以太阴为肺之外卫。暴感之状,虽与伤寒相同,但始 
终在肺,并无传变为异。故《内经》所谓,中于项,则下太 
阳,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颊,则下少阳也。初起宜苏 
叶、白芷、薄荷、前胡辛以泄其卫,桑皮、橘红、积壳、桔 
梗苦以降其逆。正(内经)所谓:肺苦气上逆,即食苦以泄 
之也。 

伤风条辨七条
伤风条辨第二
属性:伤风汗出,头痛已减,犹然鼻塞声重,咳嗽多 
痰,此寒邪袭肺。宜用苏梗、前胡、杏仁、象贝、桑 
皮、地骨皮、橘皮、枇杷叶等味,宣肺透邪也。 
此风邪已散;寒气犹留,若非疏散,恐生他患。故以苏 
梗,前胡、杏仁降气,桑皮、地骨泄肺,橘皮、象贝消痰, 
枇杷叶清气,是邪在上焦,药用轻浮,恰到肺位也宜矣。 

伤风条辨七条
伤风条辨第三
属性:伤风鼻气重浊,喘逆痰嘶,胸肋板痛,此寒与饮 
结,内阻肺络。宜用苏子、前胡、桑皮、杏仁、橘 
红、半夏、茯苓、旋复花、枇杷叶等味,降气撤饮也。 
鼻塞重浊,肺失清肃,喘咳胸板,宿饮内结。夫饮为阴 
邪,因寒则动,内阻肺络,外袭皮毛,茍非内撤饮邪,外疏 
风寒,则何可两解!故宜苏子、前胡、桑皮、杏仁开肺降 
逆,法半夏、茯苓、旋复花、橘红涤饮和胃,俾肺气开而寒 
饮化,则病渐解也。 

伤风条辨七条
伤风条辨第四
属性:伤风鼻塞声重,头痛目疼,鼻流秽水,此风邪入 
脑。宜用辛夷散加杏仁、桑皮、苦丁茶等味,清肺泄 
热也。 
肺悬上焦,气禀清肃,为五脏之长,相傅之官,治节出 
焉。风为阳邪,性亦轻虚,专伤上焦。(内经)所谓清邪中 
上也。盖邪既中上,必先入肺,肺被邪侵,则熏蒸化火,上 
乘入脑,消烁脑脂,从鼻而下,化为秽涕,非徒清肺等药可 
解者也。须藉辛夷、篙本、白芷、防风、升麻者,以轻浮上 
升,而能搜剔风热也。更佐杏仁、桑皮以泻肺热,木通、苦 
丁茶以利胃湿,则声可清而脑可撤也。 

伤风条辨七条
伤风条辨第五
属性:伤风咳不止;肋痛痰血,鼻息欠利,此热逼动 
络。宜用苇茎汤合旋复花汤加苏子、地骨皮、枇杷叶 
等味,降气和络也。 
风寒入肺,久必化热!肺气不清,则鼻息欠利;热逼肺 
络,则咳痰带血。此时不可以见血而遽头滋补,误延损祛之 
途。最宜苇茎,地骨以清热,薏仁、蒌皮以润肺,苏子、旋 
复花以降气,新绛,桃仁以和血,俾气血两清,而无过偏之 

伤风条辨七条
伤风条辨第六
属性:伤风咳剧欲呕,鼻不闻臭,此肺邪传胃。宜用泻 
白散合小半夏汤加陈皮、茯苓、粳米等味,清肺和胃 
也。 
伤风虽解,遗邪未尽,必传于胃,故咳而欲呕,(内 
经)所谓胃咳也。且鼻不闻臭,肺犹未清。故用桑皮、地 
骨、杏仁清肺,半夏、茯苓、橘皮、生姜通胃,甘草、粳米 
两和肺胃之阴也。 

伤风条辨七条
伤风条辨第七
属性:伤风头痛,发热恶寒,咳痰带血,而忽加喘促汗 
淋,脉虚如数者,其人肾阴素亏,而正不胜邪也。宜 
用熟地、茯神、麦冬、桑叶、杏仁、川贝、地骨皮、 
鲜玉竹、牛膝、车前、枇杷叶、清铅等味,镇逆化邪 
也。 
凡情欲不节,则肾水先亏,操劳过度,则阳气疏泄。若 
再感风,则正不胜邪。故初起虽有头痛发热恶寒之表症,忽 
而大汗淋漓,遂致阳随汗泄,肾真亦越,呼吸气促,将脱之 
兆以着。斯时纵有微邪,难与疏散。急宜熟地、茯神填下 
焦,麦冬、玉竹清虚热,杏仁、川贝肃肺气,车前、牛膝驱 
下焦之浊饮,桑叶、地骨泄上焦之余邪,再审其邪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