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3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第5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注】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表空虚也;缓者胃气实,实则消化水谷也。谷入于胃,脉道 
之气乃行;水入于经,脉络之血乃成。今荣愈盛而卫愈疏,血愈多而气愈少,气血失其经常之道,故曰∶三焦 
绝经。气不能制血,血不能归经,故血妄行而崩也。 
【集注】成无己曰∶卫气者,温分肉,肥腠理。卫气既疏,皮肤不得温,肥则空虚也。经曰∶缓者胃气 
有余。有余为实。故云∶缓者胃气实。《内经》曰∶食入于胃,淫精于脉。是谷入于胃,脉道乃行也。《针经》 
曰∶饮而液渗于络,合和于血。是水入于经,其血乃成也。经,常也。三焦者,气之道路。卫气疏则气不循常 
度,故三焦绝其常度也。 
方有执∶疏言不能固护,实犹言强也。谷入于胃至其血乃成,乃承上文谷消而水化也。阴血大下,而曰 
崩者,言其不能止静,如山坏之势也。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 
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 
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注】凡经脉内外,荣卫也;脏腑内外,三焦也。故经曰∶荣行脉中,卫行脉外。上焦心肺主之,中焦 
脾胃主之,下焦肝肾主之。分而言之,荣也,卫也,三焦也;合而言之,皆本乎一气之流行,随其所在而得名 
也。脉微而涩,荣卫不足,不足则荣卫不能相将而行,三焦无所仰赖,故身体周痹不仁。荣气不足,故身烦疼, 
口难言语;卫气不足,故恶寒数欠也。上焦司降,降者,清中之浊。下焦司升,升者,浊中之清。中焦司升降, 
清者令其上升,浊者令其下降。今荣卫不相将而行,三焦无所仰赖,故不能各归其部,而失其职矣。上焦不归, 
则浊气不降,噫气而吞酸;中焦不归,则升降相违,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则清气不升,故不能约束而 
遗溲也。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 
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粟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注】此详申荣卫上焦之证也。面色黄青, 
荣卫不足之色也。恶寒而栗,咳嗽唾腥,吐痰涎沫,肺损之证也。肺主皮毛,皮毛者,荣卫之所居,故肺损则 
皮聚而毛落,荣卫枯槁也。 
【集注】成无己曰∶荣行脉中为根,卫行脉外为叶,根叶俱微,则阴阳之气衰也。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营中寒。营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 
不能食也。 
【按】条末“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句,此是论脾胃,不关营卫。故弱者卫气微,当是“阳气微”; 
迟者营中寒,当是“脾中寒”,上下文义始属。营为血,血寒则发热,岂有血寒发热之理乎?卫为气,气微者, 
当是阳气微。脾中寒者,心内饥,阅下条言胃气有余,自知。 
【注】此详申营卫中焦之证也。缓以候胃,迟以候脾。胃主纳谷,脾主化谷,故能食者胃也,能化者脾也。 
今阳微中寒,脾胃俱病,所以心内虽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集注】方有执曰∶饥而虚满者,阳主化谷,卫阳衰微不化谷,故虚满而不能食也。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注】此又详申中焦之证也。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不足则脾失健运,有余则胃 
强能食。此胃强脾弱,所以虽能食而不能消化也,故使吞酸而噫,食卒不化,气填胀闷于膈中也。 
【集注】方有执曰∶阳气以胃中之阳气言,不足则不能化谷;胃气以胃中谷气言,有余言有宿食也。有宿 
食则郁而生热,故噫饱而吞酸,此盖以饮食之内伤者言也。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营卫内 
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 
大便硬,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 
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注】此以下辨趺阳之脉、少阴之脉也。趺阳一名冲阳,在脚背上,去陷骨三寸脉动处,乃是阳明胃经之 
动脉也。少阴一名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上脉动处,乃足少阴肾经之动脉也。趺阳、少阴,乃古诊法。越人以 
十二经虽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死生者,以寸口乃脉之大要会也。然此法不行久矣。设有危急之病,寸口脉 
不见,诊此以决死生可也。若在平时,总不如以关脉为趺阳,尺脉为少阴,更为愈也。如趺阳胃脉迟而和缓, 
是胃气不病,如经脉也,今趺阳脉浮而数,按之无力,浮以候腑,浮而无力,则为伤胃;沉以候脏,数而无力, 
则为伤脾。询之病者,特为医下之所为,以致营卫之气内陷。其先数脉变微,为脾弱也;浮脉仍浮反甚,为胃 
强也。胃强则邪气独留,故大便硬,潮热发渴也;脾弱则脾气不运,故邪热不能杀谷,虽饥不食,气噫而快也。 
医者前后施治如法,而浮数之脉,自当迟缓如经,则饥欲食,病者愈也;若施治失宜,数脉终始不退,则生恶 
疮也。 
【集注】方有执曰∶恶疮与尿脓虽不同,其为血热则皆然也。 
程知曰∶此言趺阳脉迟缓,妄下则有浮数之变也。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 
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按】“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二句, 
与上文义不属,当是衍文。少阴脉弦而浮,岂可谓如经乎?当改,“沉而滑”字。 
【注】脾肾皆病下利,今趺阳胃脉浮涩,少阴肾脉如常,是病在脾不在肾也,何以知之?浮为阳,以候胃; 
涩为阴,以候脾。浮与涩合,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见沉而滑,故称如经也。若沉滑而数者,是 
阳邪伤阴,故知当屎脓血也。 
【集注】程知曰∶水谷之下利属于脾胃,而脓血之下利属于肾,此可诊趺阳、太溪而辨之也。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按】水谷不化之“化”字,当是“入”字,若是“化”字,是能食也,何名曰格?食不得入,当是不得 
小便,若有小便,是水道通也,何名曰关?必是传写之误。 
【注】前论以浮沉、尺寸候关格,此以趺阳候关格之诊法也。趺阳者,胃脉也。脉伏而涩,伏则尺寸之阴 
阳停升降也,涩则三焦之元气不流通也。不升降流通,故上则吐逆,下则不得小便,病名曰关格也。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注】趺阳之脉以候脾胃,脉当和缓,今反滑而紧者,以滑为胃气实,紧为脾气强,滑紧并见,如持实以 
击强,故主急痛,痛还自伤脾胃也。以手把刃而成疮者,犹之操刃自割,而贻其害也。 
【集注】方有执曰∶滑为食,故在胃,则主谷气实。紧为寒,故在脾,则主邪气强。持实击强,言胃实脾 
强,两相搏击而为病。譬如以手把刃而自伤,盖谓非由脏腑而传变也。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注】胃脉沉而数,沉主里,数主热,沉数为里实热,则能消谷。凡里病得此脉者,皆易治也。若不沉数 
而沉紧,沉紧为里寒,则为残伤胃气之诊,故曰难治也。 
【集注】方有执曰∶沉以候里,故在脾胃为土实,谷气实也。数为热,阳也;紧为寒,阴也。言趺阳主脾 
胃,脾胃主谷,谷气实。若脉见数而阳热胜,阳能化谷,虽病不足为害;若脉得紧而阴寒胜,阴不化谷,故为 
难治。 
程知曰∶言趺阳沉数为消谷之病也。沉为实,沉主里也;数消谷,数为热也。紧盛为邪胜,故为难治也。 
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注】下利者,不论寒热皆中虚之病,故脉宜小宜缓,为病脉相宜,则易治也。今趺阳胃脉大而紧,为病 
虚脉实,则不相宜,故为难治也。 
【集注】成无己曰∶大为虚,紧为寒,胃中虚寒,当即下利。下利脉亦微小,今反大紧,邪盛也,故曰难 
治。经曰∶下利脉大者,为未止。 
张璐曰∶趺阳脉紧,为寒邪伤胃,故必下利。下利脉大为邪盛,故难治也。 
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注】脉见浮微而沉紧,虚寒之诊也。趺阳胃脉似有似无为阳虚,重按似紧为中寒,胃阳虚寒则气短矣。 
紧脉主痛而不痛者,以紧兼微,虽紧不劲,故不痛也。 
【集注】程知曰∶言趺阳微紧,则中气虚寒,为短气之证也。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 
【注】趺阳脉伏不出,则中焦阳虚,脾胃不能上下输布,卫气不得,故病通身肤冷而硬也。 
【集注】程知曰∶身冷者卫气不温也,肤 
硬者营血不濡也。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微,四属断绝。 
【注】胃脉浮芤,浮者胃脉衰,芤者营气伤。卫气衰,故身体瘦也;营气伤,故肌肉甲错也。浮芤相搏, 
日久而宗气衰微,生气少矣。四属断绝,谓皮、肉、脂、髓四者俱竭,故一身枯瘦失滋养矣。 
【集注】程应旄曰∶卫以营为根,营以卫为护,而营卫之统于宗气者,又以趺阳胃为根也。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 
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按】阴肿大而虚之“虚”字,当是“痛”字。细玩可知。 
【注】外感,六脉浮紧,寒气在外,故骨节烦痛;内伤,胃脉浮紧,寒气在内,故腹满绞痛。寒气相搏, 
肠鸣而转,转则膈中寒气下趋洞泄也。若少阴脉浮不出,则下焦阳虚,寒气聚于阴器,不得发泄,故病疝阴肿 
大而痛也。 
【集注】方有执曰∶趺阳之土败,而少阴所以无制也。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注】此少阴负趺阳大旨。盖少阴肾属水,趺阳胃属土,杂病恶土克水,而伤寒少阴病,惟恐土不能制 
水,水一泛溢,则呕吐、下利,无所不至。若趺阳脉和,胃土有权,则水有制,而少阴负则为顺矣。顺者,土 
不为水侮也。 
【集注】方有执曰∶万物资生于土,而百骸藉养于胃,水土平成,物阜人安,非天下之至顺乎?古今谓趺 
阳有脉者不死,有以哉! 
汪琥曰∶趺阳脉,《图经》原名冲阳脉,在足跗中指端,上行五寸,去陷谷穴三寸,足阳明脉之所过也, 
为原,故一名会原,诊法病重者切之以决死生。伤寒以胃气为本,趺阳之脉不衰,知胃气尚在,病虽危犹可治也。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注】少阴脉弱而涩,弱者肾阴虚,故微烦也;涩者脉道滞,故肢冷也。 
【集注】方有执曰∶弱为虚损不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