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第4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面的密中密倒轉來,顯中顯又是最殊勝了。然此不過舉例說說罷了,實則此中還可作
別種看法,如從天台賢首等宗義上,也莫不各各顯其宗義為最勝,在此所顯義上,也
別別以分判餘法之勝劣。總之、凡以何法為宗的,就以何法為最勝;此不但於教法是
如此,就是各傳其密法也是如此。如日本、西藏、漢地皆各有所傳所宗的密法,而各
就其所傳的密法表示為最勝。故在此顯密重重次第上看來,就可見一切大乘法是平等
的,而在平等中又各有勝義勝用的不同。
戊  台賢禪淨及各派密續之互學
此從顯密問睿嫌^察,覺漢藏佛法應互修學,尤其在漢藏教理院對於漢藏佛法應
互相研究。如西藏各派所傳的各部密續,中國缺的很多,我們應去修學,若中國台賢

禪淨的修學有成就的,對於西藏也可作轉播,使藏人亦對台賢禪淨有所研習。如此、
乃能澈佛法之底,盡佛法之量。
四  結論
台賢禪淨可說是唐宋以來的佛法,到晚唐後,大乘法尤其只流行台賢禪淨。在這
千年的時候,大凡中國佛教徒所修學的,教、就是台賢,行、就是禪淨,唯此可以代
表中國整個佛教。但是、近來中國佛教的命撸踩缰腥A民國的命咭粯樱遮吽ト
!中國佛教的破產,也如中華民族的文化一樣,支離破碎,空疏荒蕪!像這樣潰爛的
中國佛教,似乎無有可代表中國從枺鼭h到唐以來、中經幾百年所結晶的中國佛教的特
伲恕S纱嗽谧罱虬逊鸾虖娜毡緜鞯街袊鴣恚驈奈鞑貍鞯綕h地來,或從錫蘭傳
到中國來;也如中華民族的趨勢一樣,由幾千年進步來的文化已不能自存自立,反退
化到唯以模仿外來文化為事。今中國佛教亦似乎破敗到這樣的不可收拾地步。然從枺
漢中經幾百年到唐代結晶下來的中國佛法,竟如此完全空疏而無意義無價值的嗎?其

實不是如此的;可看此中所明的一切法大陀羅尼義,在四重顯密中都顯出台賢禪淨所
說的特長。此大陀羅尼義,應總攝五乘、三乘共法及大乘性相而成為大總持法。既由
總攝一切佛法為基礎而成綜合的中國台賢禪淨法門,豈四教儀、五教儀等就可以代表
了嗎?這是要普容遍攝五乘、三乘、大乘的佛法,方成為真正的台賢禪淨中國佛法。
就是要把台賢禪淨的中國佛法,從根救起來,要由這普容遍攝的途徑,力克濟事。雖
禪宗的單提向上直指頓悟的宗旨,而此如畫龍點睛,先畫得有龍乃需要點睛以活現一
條龍;若先無一切教法的龍,便也失禪宗點睛的用了。又如念佛固然也能夠總持一切
佛法,然若不能普容遍攝一切佛法,而反事排斥,單執一句阿彌陀佛,亦不過執持空
名罷了。所以,今應普容遍攝錫蘭等三乘共法律儀及大乘性相與西藏密法,乃可將中
國佛法發達興旺,一天一天的充實復活。而在復活的過程中,發摚ā①t、禪、淨、
總合的特長,將律、密、性、相,澈底容攝成整個的佛法,於是中國的佛教因之重新
建立,而亦可成為現代的世界佛教了。(碧松記)( 見海刊十八卷十二期)


幾點佛法的要義
──二十八年二月在昆明歡迎會講──
今日得與大家相聚一堂,真是一種難遇的因緣,不可把光陰空過了,因提出幾點
佛法的要義來供大家參考。
第一、佛法雖然是法門無量,廣大如海,而主要的厥為業報。故學佛法以徹明業
報,確信業報為最要緊!佛所說的一切經教皆不離業報,信仰佛法即是信仰業報,不
管是說一切皆空也好,諸法唯識也好,密宗也好,淨土也好,總越不出業報,換句話
說,業報就是因果報應。要想得好的果報,即先行好的業因,若撥無因果,便非佛法
。這是佛法中最普遍而又最重要的一個原則。
第二、佛教的學理,比其他任何宗教學說來得寬廣而深圓。佛法依三界(或云法

界)眾生而設,三界中有人類──我們生在人中,佛亦降生在人中,在人言人,側重
人間而談佛法固無不可;但要知道宇宙間的一切眾生皆在佛化之中。若以人間自封,
除現見外不論其他,否認餘趣存在,即等於自掘其根自塞其源,未免把佛法弄得太狹
小了,那就大大不可。
第三、就歷史上看,中國佛法在隋唐最為興盛,而其特殊之精采即是禪宗──唐
以後的佛教都以禪宗為中心。宗門與教門工夫的差別可以明言者:即教門在深解「現
前身心世界」是無常、是無我、是空、是唯識;而起觀察、而得通達。宗門在深疑「
現前身心世界」是從何而來?從何而去?是誰?是什麼?而起參究、而得徹了。二者
都是依「現前身心世界」為下手處;到了既「通達」、既「徹了」之後,所證所得亦
無若何不同,所謂「方便多門,歸元無二」。其不同者、即其工夫一由解而起觀行,
一由疑而起參究耳。
由教門修行者,若住於由解而觀的觀智上,固是滯於加行而未能入根本智;然由

宗門修行者,若凝於由疑而起參的參情上。尤落癡禪而不能豁開妙悟。故宗門須以由
大疑而大悟為則!所謂「黑漆疑團忽打通,一多長短亦含容,踏翻宇宙浮漚上,逼塞
虛室剎那中」;可以微露此中消息。這是修這兩種行者所當注意的。
第四  說到近來中國佛教的情形,因為受到日本新的研究方法的影響起了很多變
化,尢其是西藏佛教近亦影響內地很大。平常都以為西藏只是密宗的佛法,而不知道
他們還是很注重教理研究的。他們的研究法注重辯論,而辯論不是隨便衝口而出,是
有因明比量為格架的。因此有的人主張必要由比量的理智,乃能觀察起修加行智而入
根本智。然此因亦不定:譬如宗門下的初根人因疑而參,與宿根人的纔聞即悟或一聞
千悟,皆不須經因明比量智的理解;即教門中的隨信行人,亦可由深信諸拢蠋煹慕
示持戒習定,生現量慧,以得預入拢鳌9时仨毥浺蛎鞅攘磕似鸺有兄钦撸皇墙涕T
中的隨法行人耳。歷觀古今中外之佛教三乘拢撸晃┎唤栽攘曇蛎鞅攘浚叶嗖
先由博通教理而得拢蔀槊髯C。但西藏依因明比量的辯論方式興復與現今的中國

佛教很有補益,因為中國佛法之衰病在儱侗,以此為勸學因明研究教理之一方便,固
亦甚善。所以本人近年在重慶辦一漢藏教理院,以漢文藏文而研究此兩種文字的佛法
,使互為溝通以相補充。
其次、西藏相傳只許四宗:小乘只許一切有部宗與經量部宗,大乘只許龍樹菩薩
的空宗與無著菩薩的唯識宗,其餘只可稱派不得名宗。在中國有部當俱舍宗,經量當
成實宗,大乘即空有二宗。如此說來則中國的天台、華嚴、淨土、密宗、律宗、禪宗
都不能名宗了。為他們所說是依因明比量智解以為宗的。這雖可如是說,但如玄奘法
師所傳來的「小乘二十派為六宗」已不盡然了,何況中國的台、賢、禪等宗,皆直依
根本智或佛智為宗,宗在離言不思議法界!自更非上說所能限了。
中國的楞伽經上有宗通說通之說,中國向來視同世親所謂證法與教法的差別:以
拢亲詢茸C為宗通的證法,以因機施設教化為說通的教法。而西藏則以聞持言說之教
為教法,回喻證成之宗為證法,亦見其宗在比量智解,與中國的宗在出離隨念計度分

別之現量不思議智境者不同。蓋西藏能謹守印度論師之所傳,而中國古德則每能豪邁
不羈,直探諸佛諸拢T祖的內證心源,故異其趣。
大乘唯識宗側重在「印所取空」的忍位加行智上,大乘皆空宗側重在「印二取空
」的世第一位加行智上,此亦諡楸攘考有兄侵畼O則,專以比量智境為宗者,確不能
越出此範圍。然中國的台、賢、禪宗則皆宗在無得不思議的出世間智上,即以拢桓
本智、後得智或直以佛的一切種智為宗。即中國三論、唯識宗都有此種趨勢。故余並
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而鼎立法界圓覺宗也。蓋非開立法界圓覺宗,不惟無以位
置中日之台賢禪密諸宗、且亦不能看明全部的中國佛法趨勢。此為余研究佛法以來,
並縱觀西藏、日本的佛教而得此結論,甚望高明者共商討之!(塵空記)( 見海刊二十
卷第六期)


新與融貫
──二十六年八月在世界佛學苑研究部講──

       一  由本人意趣說起
         甲  非研究佛書之學者
         乙  不為專承一宗之徒裔
         丙  無求即時成佛之貪心
         丁  為學菩薩發心修行者
       二  佛教中心與中國佛教本位的新
         甲  新的意義
         乙  佛教中心的新
         丙  中國佛教本位的新
       三  宗乘融貫與文系融貫
         甲  融貫的由來
         乙  宗乘融貫
         丙  文系融貫
       四  本院研究諸系的略明

一  由本人意趣說起
今天拈「新與融貫」一睿f明本人所指導研究的綱要。先由本人的意趣說起。

關於本人的意趣,在南京講優蒲塞戒經時,已分為四點略略地說過,現在再提要於此

甲  非研究佛書之學者
把佛書當做學問研究,國內外的人頗不少,其實、從事攷稽佛書而研究其義理,
以造成一專門的學者亦不是件易事,而時有揚其一得衒異鳴高之弊。一般人讀了本人
的許多著述。以為本人是個用字比句櫛、勾古證今的研究佛學者,實際上本人讀書每
觀大略,不事記誦,不求甚解,而以資為自修化他之具為目的。所以本人的志願趣向
上,從不冀成為學者,唯在能成就振興佛教覺人救世之方便耳。
乙  不為專承一宗之徒裔
佛法中分宗立派,早在印度即有小乘十八派或二十派別;之後大乘復興,遂有大
小乘對峙;大乘復分法性法相之空有兩宗;繼之又有真言宗興起;是為印度開宗立派
之概況。而在中國方面,亦有天台、華嚴等宗之別;同時、宗中又立派,如禪宗之臨

濟、曹洞、溈仰等是。宗派之所以興起者,差不多都是以古德在佛法中參研之心得為
根據,適應時機之教化上而建立的。中國性、相、律、密各宗,為傳承印度的宗派;
台、賢、禪、淨等,為創立的宗派。日本繼承中國,復有日蓮宗、淨土真宗等之開創
;諸宗派至今,皆各有其系統的傳承,非常嚴格。而本人在佛法中的意趣,則不欲專
承一宗之徒裔。以為由佛之無上遍正覺所證明之法界性相,為度生應機而有種種施設
,法流多門,體源一味,權巧無量之方便法,無不為度生而興;古德開創宗派,其妙
用亦在乎此。由此看法,無上大覺海中流出來的教法,為了傳持者及入世應機的各有
偏勝:由迦葉、阿難等承持,則成初期小乘;由龍樹、無著、世親等弘傳,則成中期
大乘;由龍智、善無畏、蓮花生等傳承,則成後期密法;印度佛法,因之可分為三期
了。後來到了佛滅度後千二百餘年的當兒,印度的佛法已由衰落而消聲匿跡;在印度
奔放的佛法鮮花,不能不轉移到異地去開放!錫蘭、暹羅、緬甸等地所盛傳之巴利文
佛法(以錫籣為代表),就是印度的初期小乘佛法;從中國到高麗、日本等地所盛傳之

佛法(以中國的漢文為代表),就是印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