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4-伤寒指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94-伤寒指掌- 第2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卷四瘟疫九传
软脚瘟
属性:便清泄白。足肿难移者。是也。即湿温症。宜苍术白虎汤。 
邵评∶湿热伏于下焦。脾不营运。用苍术白虎以清湿热。此与上条同是邪在下 
焦。上条是寒湿。带中焦症。此条温热。纯是下焦症矣。 

卷四瘟疫九传
瘟疫脉候(附录)
属性:凡瘟疫脉洪大滑数。而数中兼缓者可治。紧数甚者难治。 
邵评∶瘟疫是阳症。洪大滑数是阳脉。更兼缓。是有胃气。故可治。紧则无胃气。故难治。 
身大热。而脉沉涩细小。足冷者危。 
邵评∶大热是阳邪。沉涩细小为阴脉。阳病见阴脉。故危。足冷者。邪盛而阳衰也。 
瘟病四五日。身热腹满而吐。脉细而弦强者。十二日死。 
邵评∶瘟病四五日。邪已入里。腹满而吐。病在脾胃。身热脉细。阳症见阴脉。弦强 
是邪盛而无胃气。故死。 
瘟病二三日。头痛腹满。脉直而疾者。八日死。 
邵评∶病起二三日。表里症俱见。脉见直而疾。是邪盛而正衰。故死。 
瘟病八九日。头身不痛。色不变而利不止。心下坚而脉大者。十七日死。 
邵评∶病至八九日。邪去表而入里矣。利不止而心下坚。是虚邪结。其脉反大。久 
病脉大。则为病进。正虚邪盛。迁延必死。 
又评∶此种瘟疫。是天行之疠气从口鼻而入。风热与湿浊熏蒸。其气流布三焦。 
在上焦者。为大头瘟、捻颈瘟。在中焦者。为瓜瓤瘟。杨梅瘟、疙瘩瘟。在下焦者。为绞肠瘟、软脚瘟 
等症。治法当宗河间三焦立论。分心营肺卫。用手经辛凉之药。清热解毒。是为正治。不可用伤寒表 
里分界。而用足经辛温发散之剂也。所列诸方。学人以意参之可也。 

卷四瘟疫九传
暑证(中同合参)
属性:按暑与 。皆日气也。不必分属。动而得之为中 。静而得之为中暑。其说出自洁古。后人因之。 
未可据为确论也。盖动静不过劳逸之分。既均受暑治法不甚相远。至于阴暑。尤宜速辨。夫当盛暑之时。 
炎火若炙。静处深堂大厦。正以避暑。不近烈日。炎暑何来。即膏粱深处。亦有中暑之症者。盖不能无 
冒暑应接。正在动中得之耳。此静中之动。即洁古所称静得之暑也。若乃纳凉于水阁山房。或感冒微 
风。或静夜着凉。此外受阴寒。遏其周身阳气。以致头痛恶寒。肤热无汗等症者。当以辛温之 
剂微微表散。至若浮瓜沉李。冷水寒冰。以伤胃中之阳。又当温中散寒。此乃暑月感寒之症。不得以阴 
暑名之。然以辛温治阴暑。其弊在命名。若薛氏以温热之品治中 。则贻害不浅矣。窃假为辨正。以免 
后学之惑。 
邵评∶暑与 二者。皆炎天热日之气也。夏月火土当令。天之热气下。地之湿气上。湿与热蒸。 
或成暑气。暑者。热之兼湿者也。故曰暑必挟湿。至于 。单是炎天火热之气。不夹湿气在内。乃夏天令 
火之邪为 。故奔走于赤日之中而中 也。治 只用白虎黄连。清其火热。与治暑之兼用浓朴、滑石。 
辛香渗泄之法不同。如此分别。未知是否。若阴暑二字。尤属不通。夏天炎火之令。烁石流金。何阴 
之有。即使阳气素虚之人。每处夏月。阳气尽浮于肌表。其人中阳虚弱。或外受凉风。内伤生冷而病者。 
此暑天受寒。因暑而自致之病。非阴暑为病也。暑为阳邪。从无阴暑之名。故特辨之。至暑 同是 
热气。岂可以动得静得而分属耶。推其意。岂以 为阳而暑为阴。故以动静之阴阳而分属之耶。阴暑 
之名一立。贻误后人。实非浅鲜。惟纳凉而外受风邪。夜间着凉。此是夏月之风寒。人感受之。 
着于肌表。遏其表之阳气。以致恶寒头痛。身热无汗之表症发现。此是夏月感冒风寒。非暑症也。乃因 
暑而自致之病。故用辛温散邪之药。以疏通其表间之阳气。与治暑无涉也。多食生冷寒物。内伤脾胃中 
阳。以致吐泻霍乱肢冷汗泄等见症。因夏月阳气外浮。中阳虚弱。寒冷伤中。亦非暑病。是因暑而自致 
之病。故用温中散寒。以扶脾胃之阳。与治暑亦无涉也。古人大顺散等方。是治夏月着寒之症。非治阴 
暑之方。至于以温热治中 。真是抱薪救火也。 
暑伤气分 凡吸入致病。上焦气分先受。舌白边红。呕恶烦渴。咳嗽喘急。二便不爽。脉右大者。此 
暑邪阻于上焦气分也。宜杏仁、石膏、半夏、浓朴、栀皮、豆豉、郁金、竹 
茹之类。如热邪内迫。肺气郁闭。而致胸中胀闷者。宜栀子豉汤。加枳实、川郁金、杏 
仁、半夏、白蔻、滑石、连翘、蒌皮、黄芩之类。 
邵评∶暑热由口鼻吸受。先伤上焦气分。邪留肺胃。邪在肺则舌白边红者。热也。 
胃热则呕恶心烦。肺火盛则咳。气不降则喘急。大小便不利也。 
暑袭肺卫 如身热头胀脘闷。咳呛不已者。此暑邪外袭。干肺卫也。宜清上焦。甜 
杏仁、滑石粉各三钱。香薷七分。白蔻五分。通草一钱五分。丝瓜叶三钱。如暑风外 
袭肺卫。气阻发热。畏风头胀咳呛。防作肺疟。宜香薷、杏仁、桔梗、连翘、六一散、丝瓜叶。 
邵评∶邪郁上焦。肺不宣降。则头胀咳呛。身热脘闷。此邪在卫分也。卫分不解。则 
入气分。气分不解。则邪传中焦。而入营分。营分不解。则邪传下焦。而入血分矣。 
三焦俱受。营卫均病。甚至逆传包络。邪入膻中。而邪闭正脱之症见矣。故邪初 
在卫。先用辛香以开泄上焦为主。如暑邪挟风。袭入于肺。肺主皮毛。故亦为之 
表。邪在于卫。表气不宣。暑风郁蒸发热。卫气被邪抑遏。则微恶寒。寒热似疟。而 
畏风咳呛。此是暑疟。与少阳足经之疟大异。当从手经施治。宣泄肺卫之暑邪。 
肺伤痰喘 暑风热气伤肺。身热痰嗽而喘。宜桑杏、连翘、石膏、淡竹叶、橘红、栝蒌 
皮、苡仁、芦根之类。喉痛。加射干、牛蒡。小水不利。加六一散。头胀。加鲜荷叶。 
邵评∶此条暑风入肺。肺有痰浊。痰热伤肺。肺升不降而喘嗽。治宜宣泄上焦。清化痰热。 
如暑湿伤气。午后痰喘更加者。肺先受病也。亦宜清理上焦。为无形气分之治。如 
芦根杏仁、蒌霜、苡仁、橘红、川贝、西瓜、翠衣、通草、茯苓皮之类。 
邵评∶暑必挟湿。暑先入上焦。与痰热先伤肺气。故痰喘加于午。而化痰渗湿。用 
轻药以开泄上焦无形之肺气也。 
暑湿伤胃 凡身热。中焦痞满。不饥不纳。二便不爽。此暑热伤于中焦气分。热痰 
聚胃所致。宜苦辛泄降。半夏泻心。去甘草、干姜。加杏仁、枳实。 
邵评∶邪自上焦而至中焦。由卫分而入气分。上焦主肺。中焦主胃。病则痞满。不 
饥不纳。是暑热湿痰伏于中焦气分。胃气不得宣行也。宜苦辛开痞。宣泄中焦气分治之。 
暑入营分 凡身热。心烦面赤。舌绛神呆。夜寐不安。此暑邪入心也。辰砂、六一散、 
加川郁金、川连之类。或犀角尖、鲜生地、石菖蒲、川郁金、连翘、银花之类。 
邵评∶邪由肺卫而入心营。邪入渐深矣。心主血而藏神。营热则伤神。神呆而寐 
不安也。当清热以开泄其邪。使邪从肺达为妥。否则热灼阴伤。邪入下焦血分。有阴涸邪陷之危。亦有逆传 
心包。邪热内闭。为内闭外脱之症耳。 
暑入膻中 如暑邪初伤气分。发热口渴。失治则邪传膻中。舌形绛缩。小便赤涩。鼻煤裂血。耳聋 
神昏。此邪由气分蔓延及血分。最怕内闭外脱。急用犀角尖、石菖蒲、川郁金、鲜生地、银花、连翘、 
元参、西黄之类。 
邵评∶暑邪由口鼻吸入。先伤上焦肺卫。肺内膜与心包络膜相连。心在肺下。其道最近。故极易 
传入心包。且心为君火。心包为相火。暑为相火行令之邪。同气相求。其入心包尤易。即陈无择所谓暑 
喜归心是也。邪入营分。而至逆传心包。则元神伤耗。阴血涸竭。邪热深入宫城。每多内闭外脱。急用 
清心达邪芳香开闭一法。如用牛黄清心丸、至宝丹、紫雪丹等。然亦十不救一矣。 
暑入阳明 凡大热大渴。干呕唇燥。舌苔黄浓。六脉洪数。此暑邪入于阳明也。黄 
连香薷饮及益元散。大热大渴大汗者。白虎汤。 
邵评∶暑邪在上焦肺卫。不传心营。而传入阳明之经。见症热渴干呕。脉洪数而 
舌苔黄浓。此邪在中焦阳明胃经症也。汗少者。用黄连香薷饮。热渴而大汗者。白虎汤。盖邪入阳明。 
无所复传。以阳明为中土万物所归也。然邪入阳明。有在经在腑之分。在经宜清。在腑当下。皆以救液 
逐邪为务。盖阳明主津液所生病。病在阳明。津液涸竭。则邪陷气脱而死。或可迁延二候四候。非若邪 
入心包。直犯宫城。元神无所归束。外散而亡。每在一候二候。邪内闭而正外脱也。 
暑入膜原 暑秽从口鼻吸入。结于膜原。则必脘闷寒热。治宜清疏募原。如广藿梗、川郁金、 
槟榔、浓朴、草蔻、青皮、滑石、连翘、紫苏、黄芩之类。 
邵评∶暑湿秽邪从口鼻吸受。直行中道。流布三焦。结于膜原。膜原附近于胃。为半表半里之界。 
故见症寒热如疟。实非疟也。与少阳之半表半里大为不同。故仿达原饮意。用辛香温化之药。以达 
膜原暑秽之邪。 
暑入厥阴 凡四肢不热。中心如焚。舌灰黑。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似疟者。此暑邪 
陷于厥阴也。病势最危。治宜酸苦泄热。扶正祛邪。须人参、枳实、川连、干姜、黄芩、白芍、椒梅。 
邵评∶此暑热乘虚而陷入于足厥阴肝经也。厥者。尽也。阴尽则阳生。木中有相 
火。故外不热而内如焚。火灼津伤。故渴而且消。虫为风木所化。热盛生风。木邪犯胃。则呕而吐蛔 
也。邪结不开。则心下板实。肝与胆为表里。故寒热如疟。邪陷至阴。症势危险。厥阴见症。多寒 
热错杂之邪。故药亦须寒热并用耳。 
暑毒入肠 如冒暑饮酒。引暑毒入于肠内。酒与暑并。大热大渴。小便不利。其色 
如血。五苓去桂。加川连、银花、滑石。 
邵评∶暑为阳热之邪。酒性大热而有湿。冒暑饮酒。两热相并。入于小肠。火府不 
宣。故大热大渴。而小便赤如血也。此热结下焦。而小水不利。用利水清热之剂以治之。 
伏暑内发 凡潮热。汗出不解。烦渴呕恶。胸痞。舌苔白。带灰黑。小溺赤涩。或自利。此伏暑内发。 
三焦并受。治宜清理上中为要。如滑石、杏仁、通草、橘红、半夏、浓朴、川连、郁金、黄芩之类。 
邵评∶人受暑热。栖伏三焦肠胃之间。久久而发者。为伏暑。夏不即发。有至秋而发者。亦有至 
霜降后发者。其发愈迟。则邪伏愈深。而病愈重也。惟伏暑见症。三 
焦俱有。或吐泻霍乱。似疟非疟。或竟成疟利等症。盖暑必挟湿。为粘腻之邪。留 
伏于里。最为淹牵。治宜宣泄肺胃。清暑渗湿。理分三焦为主。 
暑邪成疟 头痛脘闷。舌白而干。四肢麻痹。脉左劲右濡。寒热不止。此暑邪入里。 
蒙闭清窍而疟作也。治宜清理上焦。如连翘、滑石、杏仁、川郁金、淡竹叶、半夏、蒌皮、贝母之类。 
邵评∶暑从口鼻吸受。先入于肺。挟内有之痰湿。而成疟疾。虽有头痛寒热见症。 
左脉见劲。此非表邪发疟。乃是邪蕴于肺胃。痰热上蒸。蒙闭清气而作疟也。与少阳之风寒发疟者 
不同。治宜清理肺胃暑热。化痰渗湿之剂。 
伤暑兼感寒 小暑后。先触暑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