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4-伤寒指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94-伤寒指掌- 第3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湿热 脉濡细而数。发热身痛。小水短涩。或身目俱黄。属湿热。宜五苓散。加生栀、 
黄柏、茵陈、秦艽。 
寒湿 脉沉迟而濡。身无热。但吐泻。口不渴。小水清利。身痛重着。或手足肿痛者。 
为寒湿。宜分渗兼温中。胃苓汤加炮姜、木瓜。重者加附子。按论云。湿家。其人但 
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者。此寒湿也。又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痛。 
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亦风湿兼寒也。 
风湿 脉浮身重。不能转侧。自汗。或额上多汗。此乃先伤于湿。又冒风所致。宜微 
汗之。渍渍然似欲汗者。风湿俱去矣。大羌活汤。 
湿痰 脉沉缓而滑。四肢流注。或项背强。恒见于肥白人。属湿痰。宜二陈、二术、桂枝、羌活等加减。 
脾胃受湿。则沉困无力。怠惰好睡。须二术为君。上部湿。苍术最烈。下部湿。升麻提 
之。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渗泄。湿盛身痛。羌活胜湿汤、平胃散之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自汗者。防己 
黄汤。湿盛身痛。小便不利。体重发渴者。五苓散加川羌一倍。煎服妙。(以上诸条参治法汇) 
湿着肌表 如发热身痛。脘闷不渴。舌苔白腻。或汗出不解。此湿邪着于肌躯之 
表也。宜解肌渗湿。如桂枝、秦艽、紫苏、二陈、浓朴、姜皮、茯苓皮之类。 
湿留气分 凡发热身痛。汗出则解。继而复热。脉来濡缓。舌苔白腻。此湿邪阻于 
气分。热自湿中来。徒用清热药不应。宜茯苓皮、大腹皮、滑石粉、黄芩、通草、半夏、猪 
苓之类。以逐气分之湿。热自除矣。 
太阴湿伏 凡身体沉重。不能转侧。四肢乍冷。目黄脘痞。自利。语言欲蹇者。此湿 
邪伏于太阴。以致脾阳不运而然也。宜健脾兼分利。茅术、浓朴、茯苓皮、草蔻、菖蒲、 
广皮、木瓜、泽泻之类。如口内生白疳。而仍不渴者。此湿滞于中。气蒸于上也。治 
在气分。茅术、米仁、猪苓、泽泻、广皮、桔梗、寒水石之类。如痞结胸满。饮食不进。舌 
黄微渴。此湿热伤脾也。宜泻心法。半夏、茯苓、川连、浓朴、茅术、通草。 
湿热内结 如寒热腹满。小便不利。此湿热内结也。宜走湿清热。茅术、赤小豆、 
茵陈、茯苓皮、浓朴、黄柏、泽泻之类。 
酒湿伤胃 脘中食阻。痛而呕吐。或目色金黄。此酒湿伤胃所致。宜以苦辛寒为 
治。半夏、枳实、姜汁、黄连、豆豉、茵陈之类。 
湿兼痧秽 秽湿从口鼻吸入。则膜原先受。分布营卫。先呕逆。次寒热。头胀身痛。 
小便不通。舌苔白腻。渴不多饮。当以芳香淡渗兼施。俾秽湿浊邪可以分消。宜广 
皮、藿梗、郁金、茅术、米仁、茯苓皮、猪苓、大腹皮、石菖蒲、通草。 
湿热兼秽 暑湿兼秽气。都从口鼻触入。必由膜原以走中道。踞募原。则寒热交 
作。走中道。则不食不饥。口渴舌黄。胸痞腹胀。治宜清热开郁。兼芳香逐秽。栀豉汤。 
加藿香、川郁金、白蔻、枳实、制连、蒌皮、桔梗之类。若小水不利。加赤小豆、赤茯苓之 
类。腹胀甚。加浓朴、大腹皮。 
湿热为痹 外受湿热之邪。内进甜腻之物。则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 
骱烦疼。舌苔灰腻。面目痿黄。此湿热入于经络为痹也。湿家忌汗。宜苦味辛通为 
治。防己、杏仁、滑石、半夏、米仁、连翘、山栀、野赤豆皮、路路通之类。更有暑湿风邪 
混杂。阻于气分。气不主宣。右肢若废。头胀胸痞。法当通阳驱邪。 
杏仁(三钱) 生米仁(三钱) 桂枝(五分) 浓朴(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汉防己 
(一钱五分) 白蒺藜(二钱) 片姜黄(一钱) 
三焦湿郁 发热后。神识渐昏。小腹硬满。大便不下。此暑湿气蒸。弥漫三焦。乃诸 
窍阻塞之兆。气分结邪。忌用滋腻。须桂苓甘露饮法。茯苓、猪苓、滑石、寒水石、晚蚕 
砂、皂荚子去皮。(以上参叶案) 

卷四瘟疫九传
湿温
属性:夏月头疼妄言。自汗。身不甚热。两胫逆冷。四肢沉重。胸腹多汗而满。其人先伤于 
湿。因而中暑。其脉阳涩或弱。阴小而急。不可发汗。汗之名重 。必死。汗多者。白虎 
汤加桂枝。汗少者。白虎汤加苍术。或概用苍术白虎汤。(述古) 
按湿温症。因长夏每多阴雨。得日气煦照。则潮湿上蒸。袭人肌表。着于经络。则发 
热头胀。身痛。足胫痛。舌苔腻白等症。重者。兼感时邪不正之气。即为湿温疫症。 
邪入气分 暑湿之邪。阻于肺。必咽痛、发热、身痛。舌苔黄浓粘腻。烦渴不解。当清 
上焦。如连翘、桔梗、滑石、射干、米仁、马勃、通草、淡竹叶、银花、芦根之类。如见身发 
疹。舌黄燥浓。当凉膈疏 。如连翘、薄荷、生栀、石膏、牛蒡、杏仁、枳实、黄芩之类。 
邪乘包络 湿温之邪。乘于包络。则神识昏呆。发热身痛。四肢不暖。舌苔鲜红燥 
刺者。宜解手厥阴之邪。如犀角尖、连翘、石菖蒲、川郁金、元参、赤小豆、西黄之属主之。 
邪入营分 如湿温之邪。入于血络。舌苔中黄边赤。发为赤 丹疹。神昏谵语。宜 
清疏血分以透 。佐芳香逐秽以开闭。犀角、连翘、赤芍、银花、牛蒡、菖蒲、郁金、元参、 
薄荷、人中黄之类。 
邪阻上焦 病起发热头胀。渐至耳聋。喉痛欲闭。鼻中衄血。此邪混气之象。邪在 
上焦空虚之所。非苦寒直达胃中之药可以治。病不能即解。即有昏痉之变。宜轻清理上为治。如 
连翘、马勃、牛蒡、银花、射干、白金汁。如见呃忒。加枇杷叶、竹茹。(以上参叶案) 

卷四瘟疫九传
附暑湿秽合邪论
属性:凡暑月霪雨之后。日气煦照。湿浊上腾。人在湿热蒸淫中感之。则暑湿交受。兼溷 
秽浊之气。人中之。即痧毒也。夫人之正气一虚。暑湿秽浊之邪。俱从口鼻吸入。流 
布三焦。上乘于心。为中痧。中入于胃。为霍乱。踞于膜原。为寒热。归于肠胃。为泄泻。 
盖暑湿之邪。骤发而重者。为湿温。为伤寒。迟发而轻者。为寒热。为晚发。触邪随时 
即发者。为寒热。为泄泻。伏邪遇秋始发者。则为疟为痢矣。一邪之染。为病非一。临 
症者可不探本穷源为治哉。 

卷四瘟疫九传
霍乱(新法)
属性:论云。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又云。呕吐而利。名霍乱。又云。头痛身疼。恶寒吐利。名 
曰霍乱。合观之。则霍乱之症始备。盖亦伤寒之类耳。其治法则云。热多欲饮水者。 
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汤主之。按此皆由阴阳不和。上下拒格不通所 
致。五苓所以分其清浊。理中所以壮其阳气。皆中焦治法也。(参类方注) 
凡霍乱腹痛吐泻。脉见结促代。或隐伏。或洪大。皆不可断为死。果脉来微细欲绝。 
少气不语。舌卷囊缩者。不治。 
内经云。阴阳易位曰霍。升降失常曰乱。按此症四时俱有。夏秋尤多。大抵中宫必 
有饮食停滞。外犯暑湿痧秽之邪。阻塞中焦。以致清不得升。浊不得降。阴阳错乱。 
得而成斯症。或吐泻并作。或吐而不泻。或利而不吐。或先吐后泻。总属中焦之病。 
邪上越则吐。下泄则泻。不必分属三焦。 
感寒 六脉沉迟。口不渴。小便清利。吐泻并作。或兼腹痛。此名湿霍乱。寒邪重也。 
宜藿香正气散出入。若大吐大泻。六脉俱伏。手足厥冷。舌苔黑滑者。太阴中寒也。 
作阴霍乱治。理中汤加附子。 
吸暑 面赤口渴。或干呕。或吐泻。舌苔微黄而燥。或白中兼红。胸闷腹痛。此口鼻 
吸入秽暑而成也。宜辰砂六一散。加枳实、浓朴、川连、郁金之类。 
暑湿兼秽 如触暑湿痧秽而成霍乱。腹中绞痛。呕恶吐泻。宜清暑湿。兼芳香逐 
秽。如广藿梗、川郁金、浓朴、枳实、菖蒲、槟榔、赤苓、滑石、腹皮、通草之类。 
湿热 嗜酒之人。湿热内着。中宫阻塞而成霍乱。吐泻不得。二便俱秘。呕恶不止。 
宜泻心法。如半夏、橘红、川连、枳实、栀子、豆豉、滑石粉、茯苓皮、茵陈、泽泻之类。须戒 
其断米饮甜腻物。以待中宫清肃。否。虽药弗效也。 
食挟暑秽 如胃中已停饮食。更兼吸入暑秽。其势必剧。腹痛饱闷。吐泻不得。绞 
肠大痛。舌黄燥浓。烦渴便闭。急宜清疏中宫。如藿梗、浓朴、川连、枳实、楂肉、麦芽、郁 
金、青皮、草蔻、滑石之类主之。如未效。腹中板实。大痛难忍。二便不通。舌苔浓黄燥 
刺。脉弦滑有力。此邪结于肠胃中也。大承气汤下之。如年高气弱。须用枳实、槟榔、 
生大黄、生梨、鲜生地等。以养肠胃之阴。缓下之可也。便通之后。仍戒其勿进米饮 
甜腻之物。只用芦稷汤养之和之。恐余邪未清故也。 
胃伤生冷 如过食生冷。以致心腹胀满。痛泻不已。宜理中加青陈、浓朴、木香。必 
舌润。口不渴。右脉沉迟是也。 
凡霍乱症。无非暑湿痧秽饮食凝结而成。忌一切甘腻之物。更忌热油气。犯之必 
复。患者须远庖厨坑厕等处。使不犯油气秽气。方可调治。 
凡霍乱症。大忌饮食。即米饮下咽亦死。热汤亦忌。并忌一切甜腻滋补。及辛辣之 
物。惟清爽松利之物可食。如花红、枇杷、生梨、嫩藕之类。 
霍乱因伤暑热痧秽者。当以荞麦炒熟作汤服。最妙。既能通利。以去暑秽。又能和 
中。环头芦稷汤。能去秽痧。止呕吐。尤能养胃和中。 

卷四瘟疫九传
三阴寒痧辨
属性:凡三阴症。吐泻并作后即转筋。未泻时腹不痛。泻后腹微痛。惟颡中与鼻尖。有冷 
汗如珠。又指尖罗顶有直缝。罗顶低凹者。邪即下陷。不可救药。初起时。宜饮以姜汁。切忌茶汤甜物。 
下咽即死。再进附子回阳汤。外治用挑痧法。缩脚法。灸脐用雷公散。俱有救死回生之妙。 
凡治霍乱。宜戒谷食以清胃。惟宜荞麦、芦稷炒熟作汤。用以代茶。既有去邪逐秽 
之能。又有养胃和中之妙。但荞麦性凉通利。热实之症为宜。芦稷性温和中。中气虚者尤宜。 
伤津呕逆 凡霍乱大吐后。暑湿秽邪已去。胸中通泰。而干呕大渴。舌中心绛燥 
无苔者。此津液消耗也。急宜鲜生地、钗石斛、麦冬、花粉、北沙参、绿豆皮之类养之。 
霍乱转筋 不拘因寒因暑。总加木瓜于药内。邪去。转筋自止。若吐泻已停。而 
筋尚转。是耗其津液而然也。宜养液舒筋。如鲜生地、花粉、钩藤、米仁、木瓜之类。 
阴霍乱 凡霍乱。实热症。皆中焦胃病。寒症。即胃伤生冷。太阴感寒是也。治法俱 
见前。阴霍乱者。乃少阴症。初起吐利。脉沉伏。手足冷。其舌形胖嫩。淡红不渴者。是 
也。四逆汤、理阴煎之类。察其宜刚宜柔。投之。如见舌苔紫色而干。口渴干呕者。 
当以金水六君煎和之。如见舌形胖嫩而色黑滑者。是太阴中寒。理中症也。不可认作少阴。凡治太阴。 
药宜刚燥。治少阴。药宜温润。 
有少阴伤寒。先从吐泻而起。但看舌形紫色无苔。或舌中微白。而四畔色绛。六脉 
沉细。似寐非寐者。即是少阴伤寒。治当益阴和中。不可作霍乱治。凡病起吐泻。 
而舌上有苔。或黄或白者。方是霍乱。否则 疹未透也。缘二症中有湿热之邪。故 
生苔。少阴乃虚症所发。故舌但紫绛或淡红而无苔。临症者辨之。 
凡霍乱吐泻。发于夏秋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