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6-侣山堂类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366-侣山堂类辩- 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曰伤寒五六日;中风皆可为陷胸汤证者,则曰浮则为风,曰伤寒五六日结胸热实。如瓜蒂散证,则曰伤寒 
中风。盖始受之时,有风寒之分者,分中风、伤寒。如病在太阳,感太阳之热化者,则曰太阳病,病在阳 
明,感阳明之燥化者,则曰阳明病,而无分风与寒矣。至如大、小青龙汤证,乃病太阳寒水之气者也。 
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故太阳标阳而本寒。大青龙证,太阳标本之为病也;小青龙证,病太阳之阳而动 
其水气也。曰太阳中风,谓风中太阳之气也。脉浮紧者,浮则为风,紧则为寒,乃天之风邪,与太阳之寒 
气相搏,而见于脉也。发热者,风在太阳而为热也;恶寒者,病太阳之寒气也;身疼痛者,风寒之邪,尚 
及于形身,不汗出者,邪正之气陷于内也;烦躁者,太阳标本之气化也。此风中太阳之热邪,而兼病其本 
寒,故用麻黄、桂枝之复方,去芍药之苦平,易石膏之甘辛,直从内而透发于外也。如汗出恶风者,风邪 
在外,故不可服。盖汗之生,原有二∶一出于表者,血液之汗也;一出于里者,阳明水谷之汗也。麻黄 
汤,发表汗之剂也;桂枝汤,解肌腠之邪也。如麻黄配石膏,乃直从里而发阳明水液之汗矣。邪不在里而 
妄动其阳明,是以筋惕肉 ,阳明主肌而主宗筋也。又如伤寒脉浮缓者,乃寒伤太阳,而邪正之气,并陷 
于内也。夫天之寒邪,与太阳之阳气,相搏于肤表之间,其脉则紧。(风与寒搏,寒与阳搏,乃阴阳相搏, 
其脉皆紧。)此寒伤太阳,寒已化热,邪正相合,而陷于内,故止见虚 
浮之缓脉也。身不疼者,邪在内也。但重者,阳气陷也。乍有轻时者,正气欲出也。太阳与少阴标本相 
合,如寒伤太阳而见少阴证者,则为一身手足尽热,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盖太阳与少阴,在标本寒热 
之合化,寒在太阳,则病反其本而为热矣;及于里阴,则同气相感于少阴之火气矣。故曰无少阴证者, 
大青龙汤发之。上章乃风动之邪,入于里而尚涉于形身,故见浮紧之脉,疼痛之证,宜大青龙汤主之。此 
乃寒凝之气,入于里而无形身之痛,故恐转属于少阴,藉阳气之欲出,乍有轻时,而以大青龙汤发之。 
此风寒之邪,病太阳之标阳,而兼动其本气者也。又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者,病太阳之阳,而动膀胱 
之水气也。干呕者,水气上逆也。(水火相交者,正气也;水气 
上乘者,邪气也。)发热者,寒在太阳而为热也。咳者,水气上通于肺也。病表阳之气而动其水气,则气不化而 
水不行,故有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之证也,宜小青龙汤主之。用麻黄、桂枝、 
甘草、芍药,以清肌表之邪;用干姜、半夏、细辛,以助火土之气;用五味子之酸,助春生之木气,以泄 
冬令之寒水也。渴者,火郁于上,水逆于下,故去半夏之燥,加栝蒌根,通水液以上滋。利者,寒水在下, 
火气不能下交。荛花性寒属水,用花萼之在上者,如鸡子大,熬令赤色,皆取其象心,导火气温 于下 
也。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噎,故加附子以散寒。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土受所胜之侮,而不能制 
化,故加茯苓补中土以伐水邪。喘者,加杏子以利肺气。此在表之邪,入于里而动其水气,故并去其麻 
黄。又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汗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此表邪已 
解,而寒水之气上逆也。咳而微喘者,水气上乘于肺也。发热不渴者,得太阳之气化也。服汤已渴者, 
水寒之气外散,而复伤太阳之气也,故仍以小青龙主之。经曰∶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在天呈象,在地成 
形,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天有六气,地有五行,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兼有此五行六气,是以大青龙证, 
病太阳之阳,而动其寒气者也。故宜大青龙汤以发汗,谓在天之龙,能行云而施雨也。小青龙证,病太 
阳之阳,而动其水气者也,故宜小青龙主之,谓潜藏始蛰之龙,能泄冬令之寒水也。又如少阴病,真武汤 
主之者,病少阴而动其水气也;四逆散主之者,病在少阴得君火之热化而动其水气也。盖太阳、少阴,乃水 
脏水腑,皆有寒热之气化者也。若夫外因之水,停饮于中焦者,又属五苓散证。盖其因有不同,而治法亦 
别,是以有发表之方,有解肌之方,有散寒之方,有行水之方,有气分之方,有血脉之方,有胸胁之方, 
有腹胃之方,有却邪之方,有补正之方,有大凉之方,有大热之方,有大补之方,有大泻之方,有和解 
之方,有寒热补泻兼用之方,皆从形层外内之浅深, 
寒热虚实之气化,(麻黄、桂枝分形层,大、小青龙论气化。)不然止 
属风、寒二邪,奚有三百八十九证之分耶?明乎形层、气化之道,伤寒大义,思过半矣。 

卷上
风伤卫寒伤荣辩
属性:风乃天之阳邪,伤人卫气,寒乃阴邪,伤人荣血;同气相感耳。《辨脉篇》所谓风伤卫、寒伤荣 
者,谓风寒两感,荣卫俱伤,风则伤卫,寒则伤荣,以言其大概。若夫天之风寒,伤人气血,或中于阴, 
或中于阳,无有恒常者也。人之皮毛肌腠,气分为阳,血脉为阴,荣行脉中,卫行脉外。风雨寒暑之中 
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 
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是风寒之邪,皆始伤皮毛之气分,留而不去,而后传舍于经荣者也。《灵 
枢经》曰∶伤寒形,乃病形;风伤经脉,经脉乃应。《金匮真言》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 
发病,是又寒伤气而风伤荣矣。盖阴阳之道,变化不测,故《内经》自有矛盾之文,以意逆志,庶为得 
之,若胶执文辞,又不可与论阴阳矣。至于《伤寒论》之中风,更为不同,非春伤之风,亦非四时所中 
之风,即严寒鼓动之气,故中风首节曰∶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寒乃阴凝之邪,闭于皮毛之间,故用麻黄汤以发散;风乃鼓动之气,开发皮毛,入于肌腠,故 
宜桂枝汤以解肌。是又寒在皮毛而伤气,风入腠理而将伤于荣矣。太阳之气,主于皮毛之间,寒伤太阳, 
是以六气相传,七日来复,若入于经荣,则为桃仁承气、抵当汤之血证,不复再传阳明矣。寒伤气,故 
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又曰∶伤寒二三日, 
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此寒在太阳之表,故有六气之相传,风入于肌腠,故不为传经之邪也。 
至于春伤之风,四时所中之风,或伤于皮毛,则为嚏泪喘咳;入于肌腠,则为肌肤不仁,伤于筋骨,则为 
痛痹拘挛,入于脉中,或为鼠 ,或为厉疡,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或中于腑,即不识人;或中于 
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此在《灵》、《素》、《金匮》诸经中求之,与《伤寒论》之中风不相同也。 

卷上
医学入门
属性:《金匮要略》曰∶千般 难,不越三条∶( ,丑刃切,音趁。)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 
肢九窍,血脉相搏,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金匮》) 
二条,皆重外因,以房室、服食为内因。)宋成无己曰∶病有三因∶ 
一者外因于天,二者内因于人,三者不内外因。外因于天者,风寒暑湿之六淫也;内因于人者,喜怒忧恐 
之七情,及饮食、房劳也;不内外因者,金刃、跌扑、虫兽、笞杖之所伤也。人之百病,不外此三者。夫伤 
寒,外因也,而《伤寒》经旨,风寒暑湿之六气,咸所具载矣。其间分析表里、阴阳、寒热、气血、邪正 
虚实,(内外百病,不出此十二字。)靡不备悉。明乎伤寒之道,千般病难,不出于范围焉。故医学入门,当从伤寒 
始,先难其所难,而后易其所易。盖外因之病暴而危,内因之病徐而持。(中风、疟、痢、痿、痹、疝、厥、头腹诸痛, 
多系外因。)故治外感者,可以活人,可以死人;治内伤者,或少有失误,未即为害。是以能医内伤,而不谙 
治伤寒者,未可医名也;能医伤寒,而不谙治内伤者,未之有也。 

卷上
医以力学为先
属性:月三、六、九晨,集及门,说《内经》及《伤寒论》,讲毕,谓诸生曰∶时俗相沿云,行医全凭时 
运,予以为不然。诸生来学,当苦志读书,细心参究,庶可免庸医之责,若凭时运,则何业不可为,而 
习此苦难之事!设使杀一不辜,而救百人,其功不能赎罪。盖救人乃医家分内事,况多有病之轻者,有病 
之自能愈者,或病虽剧而可救者。越人曰∶仆不能生人耳,不起之病,仆能起之,是非必死之病,而医能 
活之。若使病者不死于病,而反死于医,又何异于梃刃,是以救人之功小,误伤之罪大。试观栽杏叟,尚 
误投药饵,伤及母子二命,况平人乎?然此亦警世之事也。古今名流,皆生前根气丰浓,若再加培植,即 
可名登仙籍,惜乎不能何也?既已名擅当时,焉肯虚心下士,况一人之精神有限,或忙中有错,即误用其 
药,亦不自知其非,病家延请惟艰,幸而至之,焉敢论其是非,即服药有误,反归于死者之命。是以运之 
小者其过小,运之大者其过大。诸生能鉴予言,潜心好学,将来运之小者可大,运之大者可无过矣。 
开之曰∶历观古今医家,有子孙显达者,有子孙式微者,大有霄壤之分,若不图名、不贪利,虚衷受益,存 
心活人,有不永昌厥后者乎! 
又曰∶古称医士为山中宰相,谓能燮理阴阳,调和气味,操生杀之柄耳!《记》云∶医不三代,不服其药。 
许学士曰∶谓能读三代之书。予以为世代相传,又能读书好学,犹簪缨世胄,士之子而恒为士也。若 
仅守遗方,以为世传,何异按图索骥。夫天有四时之气,地有五方之异,人之百病,变幻多端,即如伤寒 
一证,有三百八十九法,可胶执遗方,能通变时疾乎?赵括徒读父书,尚至丧师败绩,况无遗书可读 
耶!守祖父之业而不好学人,可方草庐诸葛乎?伊芳川先生曰∶医不读书,纵成仓、扁,终为技术之流,非 
士君子也。卢不远先生曰∶当三复斯语。(及门者多系 世医子弟,故复言此以戒之。) 

卷上
中庸之道
属性:中者不偏,庸者不易。医者以中庸之道,存乎衷,则虚者补,实者泻,寒者温,热者凉,自有一定 
之至理。若偏于温补,偏于凉泻,是非中非庸矣。夫医道,上通天之四时六气,地之五方五行,寒热温 
凉,升降浮沉,信手拈来,头头是道,急者急治,缓者缓治,若仅守平和之橘皮汤者,又执中无权也。 
观古今,多有偏心,偏于温补者,惟用温补,偏于清凉者,惯用清凉,使病患之宜于温补者,遇温补则 
生,宜于凉泻者,遇清凉则愈,是病者之侥 以就医,非医之因证以治病也,岂可语于不偏不易之至道哉! 

卷上
杂证论
属性:杂证者,谓一人之病,见证庞杂。当知始受之因则一,久久不去,渐至蔓延。故治杂病,如理乱绳, 
得其头绪,一路理清,不则愈理愈乱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