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3-古今医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73-古今医鉴- 第1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米(一升) 糯米(一升) 山药(四两) 芡实(四两) 莲肉(去皮、心,四两) 
上为细末,入白砂糖一斤半,搅和令匀,入笼蒸糕,任意食之。 

卷之四
伤食
属性:x脉x 
气口脉紧盛为伤食。食不消化,浮滑而疾。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又曰∶气 
口脉大于人迎三倍,食伤太阴。盖饮食填塞胸中,太阳之分野,肝木之气,郁而不伸,故 
必吐以达之,然伤有轻重,必甚而至于两手尺脉绝无者,乃用瓜蒂散吐之。不则或以指,或以鹅翎蘸桐 
油胆矾探吐之,免致夭枉之患也。 
x证x 
病源曰∶宿食不消,由脏腑虚弱,寒气在于脾胃之间,故使谷不化也。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气 
既弱,故不能磨之,则经宿而不消也。令人腹胀气急,胸膈痞塞,咽酸噫气,如败卵臭。时复憎 
寒壮热,或头痛如疟状,皆其症也。凡伤食必恶食,胸中有物,宜 
用消导之剂。若伤食挟外感者,不可专攻其食,用行气香苏散,兼而治之。 
x治x 
饮者,无形之气。伤之,则宜发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也。五苓散、葛花解酲汤、生姜、半夏、 
枳实、白术之类是也。食者,有形之物。伤之则宜损其谷,其次莫如消导。重者,宜吐。宜 
下,枳术丸、保和丸、备急丹之类,量轻重择用。 
x方x 
x行气香苏散x(三山陈氏方)〔批〕(按此方治内伤、外感、七情、四气,和解表里之剂) 
治内伤生冷浓味、坚硬之物,胸腹胀满疼痛,及外感风寒湿气,发热恶寒,遍身酸痛,七情气逆,呕吐 
泄泻,饮食不下等症。 
紫苏(一钱) 柴胡(八分) 陈皮(八分) 香附(醋炒,一钱) 乌药(八分) 川芎 
(八分) 羌活(八分) 枳壳(八分) 苍术(八分) 麻黄(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温服。外感风寒,加葱白三根;内伤饮食,加神曲、山楂各一钱。 
x消滞丸x 消酒消食,消痰消气,消痞消胀,消肿消痛,消积 
聚,消 瘕。此药消而不见,响而不动,药本寻常,功效甚妙。 
黑牵牛(头末,二两) 香附(炒,一两) 五灵脂(一两) 
上共末,醋糊丸如豆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 
x宽中丸x 治一切饮食不消,腹胀发热之症。 
山楂(蒸过,去核,曝干) 
上为末,每服五钱,米汤调下。 
x利气丸x(方见气门)〔批〕(按此方消导积热之剂) 
x备急丸x 治胃中停滞寒冷之物,及诸心腹卒痛。 
大黄 干姜 巴豆(去油,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温水送下,量虚实加减丸数。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痛 
如刀刺,气急口噤,尸厥卒死者,以热酒灌下。或口噤,以木棒撑起牙关,令下咽,须臾瘥,未瘥,更 
与三丸,以腹中鸣转,即吐下便愈。若口噤,须折齿灌之,令人为 
妙。忌猪肉、冷水、肥腻之物。 
x化滞丸x〔批〕(按此方通利冷积之剂) 理一切气,化一切积。夺造化有 
通塞之功,调阴阳有补泻之妙。久坚沉涸,磨之自消;暴积乍留,导之自去。 
木香(二钱) 丁香(二钱) 青皮(二钱) 陈皮(二钱) 黄连(二钱) 半夏(为末, 
姜汁和饼,阴干,二钱) 三棱(五钱,火煨) 蓬术(五钱,火煨) 
以上八味俱为末。 
巴豆(六钱,去心膜,以瓦器盛醋,浸一宿,熬至醋干,研) 
乌梅(五钱,取肉焙干为末,用水醋熬膏,调前药为丸) 
乌梅膏和丸黍大,每服五丸,或七丸至十丸,量虚实用。欲通则用热汤。欲止则用冷水。常服磨积, 
不欲通泄,津液咽下,或空心陈皮汤下。停食饱闷,枳壳汤下。但有所积之物,取本汁饮下。因食吐不止, 
津液下。小肠气痛,茴香酒下。食泻不休,及霍乱吐泻,新汲水下。赤痢,冷甘草汤下。白痢, 
冷干姜汤下。心痛,菖蒲汤下。诸气痛,生姜陈皮汤下。若欲宣通,滚姜汤下,仍加丸子。未利再服,利 
多饮冷水一口即止。 
妇人血气痛,当归酒下,有孕不宜服。小儿量岁数加减用。疳积常服,不拘时候,米饮下三、五丸。 
x保和丸x 消痰利气,扶脾胃,进饮食。一切饮食所伤,胸膈满 
闷不安;或腹中有食不化;或积聚痞块,多服日渐消散,大有效验。 
白术(五两) 陈皮(洗,三两) 半夏(泡,三两) 茯苓(三两) 神曲(三两,炒) 
山楂肉(三两) 连翘(二两) 香附(醋炒,二两) 浓朴(姜炒,二两) 萝卜子(二两) 
枳实(炒,一两) 麦芽(炒,一两) 黄连(姜炒,一两) 黄芩(酒炒,二两) 
上为末,姜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八十丸,食后茶清送下。 
x理气健脾丸x(高硕尹传) 
白术(土炒,六两) 归身(酒洗,六两) 陈皮(洗,三两) 白茯苓(三两) 黄连 
姜炒,二两) 香附(醋炒,二两) 枳实(麸炒,二两) 桔梗(一两五钱) 山楂(去核, 
二两) 半夏(姜炒,二两) 神曲(炒,二两) 木香(五钱) 
上末,荷叶煮饭为丸,梧子大。每用百丸,白汤下。 
x三补枳术丸x〔批〕(按此方半消半补,平和之剂) 化痰清热。健胃补脾,消食顺气。 
白术(土炒,二两) 陈皮(去白,一两) 枳实(麸炒,一两) 黄连(姜炒,五钱) 
黄芩(酒炒,五钱) 黄柏(盐炒,一两) 贝母(去心,八钱) 白茯苓(五钱) 神曲 
(炒,五钱) 山楂(去核,五钱) 麦芽(炒,三钱) 香附(醋炒,五钱) 砂仁(一钱) 桔 
梗(二钱) 连翘(二钱) 甘草(炙,三钱) 
上末,荷叶煮饭为丸,如桐子大。每百丸,姜汤下。 

卷之四
伤酒
属性: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矣。此最妙法也。其次 
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何酒病之有。今之酒气者,往往服酒蒸丸,大热之药下之。 
又有用牵牛、大黄下之者,是无形元气受病,反下有形阴血,乖误甚矣。酒性大热,已伤元气,而复重泻之。 
况亦损肾水真阴,及有形阴血,俱为不足。如此则阴血愈虚,真水愈弱,阳毒之热大旺, 
乃助其阴火。是谓元气消亡,七神何根据?折人长命。不然,则虚损之病成矣。《金匮要略》云∶酒疸下之,久 
久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不若令上下分消其湿,葛花解酲汤主之。 
x方x 
x葛花解酲汤x 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 
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 
葛花(五钱) 白豆蔻(五钱) 砂仁(五钱) 青皮(三钱) 白术(二钱) 神曲(二钱) 
泽泻(二钱) 干姜(二钱) 陈皮(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五分) 猪苓(一钱五分) 白茯 
苓(一钱五分) 木香(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按此方,盖不得已而用之,岂可恃赖日日痛饮。 
此药性味辛温,偶因酒病服之,则不损元气。何者?故酒病故也。若频服之,损人天年。 
治伤酒食法 心中酒食停积,一切腹下胀满不消,用盐花擦牙,温水漱下,不过三次,如汤泼雪。 
x葛黄丸x 治饮酒过度,酒积蕴于胸中,以致吐血衄血;及时令酷暑,上焦积热,忽然吐血垂死者。 
葛花(即上好白粉葛,一两) 黄连(四两) 
上末,用大黄熬膏作丸,桐子大。每百丸,温水下。 
解酒化毒丹(云林制) 治饮酒过多,遍身发热,口干烦渴,小便亦少。 
白滑石(水飞,一斤) 白粉葛(三两) 大粉草(三两) 
上为末,不拘时,冷水调下三钱,日进两三次。 
又方 治酒后伤风,身热头痛。以防风通圣散,加黄连须二钱,葱白十茎,水煎温服。 

卷之四
郁证
属性:x脉x 
脉多沉伏,或涩或芤。 
x证x 
《内经》曰∶木郁达之。谓吐之,令其条达也。火郁发之。谓汗之,令其疏散也。土郁夺之。谓下之, 
令无壅滞也。金郁泄之。谓渗泄,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也。此治五郁 
之大要。盖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 
常。六郁者,气、湿、热、痰、血、食是也。丹溪曰∶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x治x 
气郁,胸胁痛,脉沉涩,用香附(童便浸炒)、苍术、抚芎。 
湿郁,周身走痛,或关节病,遇阴寒则发,脉沉缓,用苍术、川芎、白芷、茯苓、羌活、防风、柴胡。 
热郁,目瞀,小便赤,脉沉数,用栀子、青黛、香附、苍术、抚芎、黄芩、天花粉。 
痰郁,动则喘,寸口脉沉滑,用海石、南星、香附、栝蒌仁、贝母、竹沥、姜汁。 
血郁,四肢无力,能食,便红或黑,脉沉而涩,用桃仁泥、红花、牡丹皮、延胡索、川芎、香附。 
食郁,嗳酸,饱闷,畏闻食气,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用苍术、香附、山楂、神曲、枳实。 
x方x 
x六郁汤x 开诸郁之总司也。 
香附(童便浸炒) 苍术(米泔浸炒) 神曲(炒) 山栀仁(炒黑) 连翘 陈皮 
抚芎 贝母(去心) 枳壳(炒) 白茯苓 苏梗(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有痰,加南星、半夏。有热,加柴胡、黄芩。血郁,加桃仁泥、红花。湿郁,加白 
术、羌活。气郁,加木香,槟榔。食郁,加山楂、砂仁。 
x加味越鞠丸x 解诸郁火痰气,开胸膈,进饮食。 
苍术(米泔浸,姜汁炒,四两) 抚芎(四两) 香附(童便浸炒,四两) 神曲(炒, 
四两) 栀子(炒黑,四两) 橘红(一两五钱) 白术(炒,一两半) 黄芩(炒,一两半) 
山楂(去核,蒸熟,一两半) 
上为末,稀糊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白汤下。 
x越鞠保和丸x〔批〕(按此方治诸郁之妙剂也) 扶脾开郁,行气消食,清热化痰。 
苍术(米泔浸三宿,炒,一两) 抚芎(酒洗,一两) 神曲(炒,一两) 香附(童便 
浸炒,一两) 栀子(炒,五钱) 陈皮(一两) 半夏(炮,一两) 白茯苓(一两) 连翘 
(五钱) 莱菔子(炒,五钱) 枳实(麸炒,一两) 白术(三两) 黄连(酒炒,一两) 山 
楂(去核,二两) 木香(五钱) 当归(酒洗,一两) 
上为末,姜汁泡,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姜汤下,或酒下亦可。 

卷之四
痰饮
属性:x脉x 
沉弦细滑,大小不匀,皆痰气为病。偏弦为饮。双弦为寒饮,左右手关前脉浮弦大而实者,膈上有 
稠痰也,宜吐而愈。病患百药不效,关上脉伏而大者,痰也。眼胞及眼下如灰烟熏黑者,痰也。丹溪曰∶久 
得涩脉,痰饮胶固,脉道阻滞也,卒难侍开,必费调理。 
x证x 
夫痰属湿,乃津液所化。因风寒湿热之感,或七情饮食所伤,以致气逆液浊,变为痰饮。或吐咯上出,或 
凝滞胸膈,或留聚肠胃,或流注经络四肢,随气升降,遍身无处不到。其为病也,为喘 
为咳,为恶心呕吐,为痞隔壅塞,关格异病,为泄利,为眩晕, 
为嘈杂,为怔忡惊悸,为癫狂,为寒热,为痛,为胸膈辘辘有声,或背脊一点,常如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 
皆痰所致。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无不知也。痰有新久、轻重之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