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论颂讲记+印顺法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观论颂讲记+印顺法师- 第4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卻又是假名的。這樣,所以是中道。般若經說:『觀十二因緣,不生不滅
,如虛空不可盡,是為菩薩不共中道妙觀』;也就是此意。性空假名無礙的
中道,也就是二諦無礙的中道。然而,無一法不是緣生,也就無一法不是性

空;依世俗的因緣生法,通達一切法空,是證入勝義的正見。觀一切法的空
性,才能離自性見,悟入諸法實相。所以,觀行的過程,第一要了解因果緣
起,得法住智;再觀此緣起無自性空,假名寂滅,得涅槃智。依緣有而悟入
性空,悟入性空的當下,是一切生滅緣起法都泯寂不現的。因此,在正覺中
,不能不所,一切都不可安立。如從真出俗,觀性空的假名緣起,見一切如
幻緣起法宛然存在。拢咚姷氖浪祝c凡人所見,就大有不同了。智度論
說:『般若將入畢竟空,寂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化生』,就是這
一修行的歷程。加行位中,還洠в心墁F證空寂,洠в须x戲論,只是一種似悟
。在加行位中,確實即有觀空,空不礙有的。但依此二諦無礙的悟解,即能
深入到畢竟空寂的實證。所以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是故空中無色』。觀色空的相即不二,而到達現證,卻唯是色相
泯滅的空相。華嚴經也說:『有相無相無差別,至於究竟皆無相』。先作圓
融觀而達到絕待,這是悟入實相的必然經歷。如本頌雖明自性空與假名有的

二諦相即,而真意在空,這才是指歸正觀悟入的要意所在,為學者求證的目
標所在。末後無不是空者一句,是怎樣的指出中論正宗呀!

三論師以中假義解釋前頌:眾因緣生法是俗諦,我說即是空是第一義諦
。二諦是教,是假名;假名而有即非有,假名而空即非空;依假名的空有,
泯空有的一切相,這是中道。所說雖略有出入,但他的空有假名說,就是說
明了有是假名的非實有,空是假名的非偏空,依此而顯中道。雖說三諦,依
然是假名絕待的二諦論;不過立意多少傾向圓融而已。中道是不落兩邊的,
緣生而無自性空,空無自性而緣起,緣起與性空交融無礙,所以稱之為中道
義,即是恰當而確實的。不是離空有外,另有一第三者的中道。

天台家,本前一頌,發摚娜B論。在中觀者看來,實是大有問睿
。第一、摺魑模糊垬湓谇绊炛忻靼椎恼f:『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
怎麼影取本頌,唱說三諦說?這不合本論的體系,是明白可見的。第二、摺
頌義:這兩頌的意義是一貫的,怎麼斷章取義,取前一頌成立三諦說。不知

後頌歸結到『無不是空者』,並洠в姓f:是故一切法無不是即空即假即中。
如心經,也還是『是故空中無色』,而不是:是故即空即色。華嚴經也洠в
至於究竟,終是無相即有相。這本是性空經論共義,不能附會穿鑿。要發摚
三諦圓融論,這是思想的自由。而且,在後期的真常唯心妙有的大乘中,也
可以找到根據,何必要說是龍樹宗風呢?又像他的『三智一心中得』,以為
龍樹智度論說,真是欺盡天下人!龍樹的智論,還在世間,何不去反省一下
呢!中國的傳統學者,把龍樹學的特色,完全抹殺,這不過是自以為法性中
宗而已,龍樹論何曾如此說!

庚二  遮破妄有
辛一  破接四諦三寶
壬一  破壞四諦
癸一  總標
    若一切不空    則無有生滅    如是則無有    四拢B之法

性空者的正義,既明白顯示;對於外人的責難,不能接受,要推還給他
。所以說:堅持「一切」法「不空」的,過失可太大了!諸法有自性,自己
完成的,自己如此的,就洠в凶兓鷾纾蝗纭笩o有生滅」,也就「無有四拢
諦之法」了。

癸二  別釋
    苦不從緣生    云何當有苦    無常是苦義     定性無無常
    若苦有定性    何故從集生    是故無有集     以破空義故
    苦若有定性    則不應有滅    汝著定性故     即破於滅諦
    苦若有定性    則無有修道    若道可修習     即無有定性

外人說:我並不破壞四拢B法,我是成立一切法從因緣生的;因果生滅
,為什麼說我破壞這一切呢?論主說:這是智慧湵。砸詾槟芰⒁磺蟹ǎ
其實是不能避免過失的。自性不空,特別如三世實有者,一切法本來存在,
不是從因緣生而才有的。既「不從」因「緣」所「生」,試問怎麼會「有苦

」?苦是什麼意義?「無常是苦義」。經說:『以一切諸行無常故,我說一
切有漏諸受是苦』。不如意、不愉快、不安定、不圓滿,都是苦;不但苦是
苦,樂也是苦,不苦不樂的平庸心境也是苦。苦上加苦是苦苦,這是人人知
道的。快樂是無常的,變動不居的。才以為快樂,一轉眼起了變化,立刻就
失壞快樂而悲哀了,所以樂受是壞苦。平庸的境界,得之不喜,失之不憂;
然而不苦不樂是行苦。行就是遷流變易,無常生滅的;在不知不覺間,走向
苦痛。如大海中無舵的小舟,隨風漂流;船中的人們,儘管熟睡得無喜無憂
,等到船樱税到福迫藳'的悲哀就來了。所以,享八萬四千大劫福報
的非想非非想天的有情,在他泯除想非想的差別,住在平等寂靜的定中,洠
有一般的苦樂。可是時劫遷流,不斷的縮短他的生命,這也到底在苦的圈子
裡。所以,苦諦是成立於無常的。如諸法決「定」有自「性」,無常義不得
成立;「無」有「無常」,苦也就不得成了。

根本佛教說四諦,是這樣的:苦,苦(的)集,苦集(的)滅,苦滅(

的)道;以苦為出發的,每一諦都說有苦字。所以集滅道三諦不成,本論都
從苦說起。

假定說:「苦」諦是「有」決「定」自「性」的,那怎麼又是「從」煩
惱業的「集」諦「生」呢?苦自己有了,照理就無須乎從煩惱業生,所以說
:「是故無有集」。集諦的所以不成立,還不是因為有自性,「破」壞了「
空義」。然而,苦確實從集諦的煩惱業力的因緣生的,緣生就是無自性的,
怎麼可說有定性呢?假定還要說「苦」是「有」決「定性」的,那生死苦痛
,就「不應」當「有滅」。不但在地獄受苦的有情,永遠在地獄受苦;在人
中受苦的有情,永遠在人中受苦;而且生死苦海的輪迴,也再不能有徹底的
解脫,證入涅槃。執「著」苦有決「定」自「性,故」苦「即」不可滅而「
破」壞「滅諦」了。如「苦」是「有」他決「定」的自「性」,那不但破壞
了集諦、滅諦,道諦也被破壞了。所以說:「則無有修道」。為什麼要修道
?修道的目的,是為對治煩惱,滅除苦果。這必須煩惱與苦陰身,有改變的

可能,修道才能滅除他。假使苦有定性,集有定性,不但道也是本有的而無
道可修,就是修道也不能滅除。如承認佛法中有「道可」以「修習」,那就
「無有定性」可說了。本論從苦諦實有定性以說明苦集、苦集滅、苦滅道的
不可能。集滅道三諦,也都無有定性;如有定性,也是一切不成的。

癸三  結成
    若無有苦諦    及無集滅諦    所可滅苦道    竟為何所至

這是總結無四諦的過失。有苦諦,就有集、滅諦,修道也就有到達的目
的了。如苦有定性,就「無有苦諦」;苦諦洠в校匀灰簿汀笩o」有「集」
諦、「滅諦」;集、滅諦洠в校蕖杆蓽缈唷沟摹傅馈怪B,究「竟為何所
至」呢?後二句,似乎是說無有道諦。然總連上文,就知是說道無所到了。
修道是有目的的。以四諦來說,道是所修的,集是修道所要斷的,滅是修道
所要到達證實的,苦是道所要解脫的。苦集滅三諦都洠в辛耍薜啦皇菬o所
趣向了嗎?

壬二  破壞四諦事
    若苦定有性    先來所不見    於今云何見    其性不異故
    如見苦不然    斷集及證滅    修道及四果    是亦皆不然
    是四道果性    先來不可得    諸法性若定    今云何可得

有四諦,就有修四諦的人;有修四諦的人,就有修四諦的事──見苦、
斷集、證滅、修道。如實有論者說,諸「苦」決「定有」自性的,那就一切
眾生,在洠в行匏穆}諦之「先」,既從「來」「不」曾「見」到苦諦,不見
即不再能見,現「今」修道,又怎樣能夠「見」呢?苦是實有的,「其性」
洠в凶儭府悺梗裕惹皼'有見,即苦性永不可見,現在也不應該有見苦
的道行了。「如見苦不」可能,「斷集」也就不能斷;「證滅」也無所證;
本不「修道」,當然現在也無道可修了。修四拢B行,尚且不可得,由修而
得的「四果」,自然也「是」「不然」的。進一步說:「四」沙門「道」、
四沙門「果」的體「性」,凡夫在未修之「先」,本「來」是「不可得」的

,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一切「諸法」的自「性,若」執著是決「定」有的
,那不得即不能得,現「今」又怎麼「可」以「得」呢?理由還是一樣,有
決定性,性即不可變異,所以不可得,就永不可得了。這可見決定有自性論
者,四諦行果都被破壞了。

壬三  破壞三寶
癸一  正明三寶無有
    若無有四果    則無得向者    以無八拢省    t無有僧寶
    無四拢B故    亦無有法寶    無法寶僧寶     云何有佛寶

如上所說,洠А赣小顾玫摹杆墓梗簿蜎'有能得四果、趣向四果的
人了。所以說:「則無得向者」。四得、四向,是出世的八賢拢簿褪欠
教中的僧寶。所以如洠в兴牡谩⑺南颍笩o」有「八」賢「拢梗簿汀笩o
有」鼎足而三,住持佛法的「僧寶」了。進一步說:洠в锌唷⒓纭⒌赖
「四拢B」,也就「無有」解脫所由的法寶了。「法寶、僧寶」都洠в辛耍

又那裡還「有」創立僧團,弘布正法的「佛寶」呢?況且,佛也是依法修習
而成,居於僧數中的。所以,說一切皆空,洠в衅茐娜龑殻欢f諸法有自性
,反而三寶不能成立了!

癸二  別顯佛道無成
    汝說則不因    菩提而有佛    亦復不因佛    而有於菩提
    雖復勤精進    修行菩提道    若先非佛性    不應得成佛

自佛教出現於世間說,後代的佛弟子,都在追仰佛陀的遺風,發揚佛陀
行果的大乘;所以特別一論佛寶。菩薩久劫修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名佛。如照實有論者所「說」,諸法各有自性,那就佛有佛的自性,菩
提有菩提的自性了。佛陀是人,菩提是法,人與法是相依而共存的。如人法
各有自性,那就「不因」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證大菩提「而有佛」;
也可以「不因」能證得的「佛,而有於」無上「菩提」的道果了。菩提是覺
──果智,統攝佛果位上的一切無漏功德,這是約法而言。佛陀是覺者,是

證得菩提的大拢@是約人而言。得菩提所以有佛,有佛所以能證得菩提,
這二者是相因而不相離的。如外人所說,各有自性不相依待,那就不妨離佛
有菩提,離菩提有佛了。如相因而不離,豈非是緣生的性空!

進一步說,一般的有情,是洠в谐煞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