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9-伤寒论纲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09-伤寒论纲目- 第4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迫而致谵语。亦白虎汤。 
鳌按。此以里虚句为主。盖通节所言形症。皆是假有余。脉微涩。乃是真不足。故谵语潮热。 
下症虽具。仲景于此。慎之又慎。只以小承气试之也。 
【纲】仲景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 
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目】柯琴曰。微者。但发热谵语。是邪气实。当以下解。一服利。止后服。只攻其实。无乘 
其虚也。 
【纲】仲景曰。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 
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能食者。 
但硬耳。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 
谵语止。更莫后服。 
【目】陶华曰。大热干呕。呻吟错语。不得眠。犀角解毒汤。得病无热。但狂言。烦躁不安。 
精来不与人相当。新汲水调五苓散三钱探吐之。一法。用猪苓汤。瘀血狂言谵语。漱水。大便黑。 
小便多。身黄腹满。此为当汗不汗。蓄热在里。轻者。犀角地黄汤。重者。桃仁承气汤、抵当丸。 
柯琴曰。首条。下利是大肠虚。谵语是胃气实。胃实肠虚。宜大黄以濡胃。无庸芒硝以润肠。 
末条。阳明主津液所生病。故阳明病多汗。多汗是胃燥之因。便硬是谵语之根。一服谵语止。虽未利而胃濡可知矣。 
【纲】仲景曰。二阳并病。太阳症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 
愈。宜大承气汤。 
【目】鳌按。本条全属阳明可下之症。故本二阳并病。而开手即揭清太阳症罢句也。 

卷八·阳明经症
头痛头眩
属性:【纲】仲景曰。阳明病。头痛。不恶寒。反恶热。大便实。宜调胃承气汤。阳明病。反无汗而 
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目】王肯堂曰。内经云。巨阳受邪。少阴为里。得热则往从之。从之则厥也。太阳与少阴为 
合。此症当是太阳未全罢耳。经又云。阳明病则喘而 。 则恶人。小便利者。寒邪内攻。肢厥头 
痛者。寒邪外攻也。 
喻昌曰。阳明病。本不头痛。若无汗。呕咳。手足厥者。得里因而邪热深也。然小便利。则邪热 
不在内而在外。不在下而在上。故知必苦头痛也。 
魏荔彤曰。此手足之厥。与头痛互见。非少阴之手足厥也。故呕而汗出。与反无汗亦不同。正 
见少阴之手足厥冷。有汗而不头痛。呕而不咳。与阳明之呕咳而无汗。头痛而手足厥有别。 
此阳明病有类少阴。而又微带太阳。后学皆茫然不知下手处。故仲师苦心标出。 
问。少阴亦有咳。何以辨。曰。少阴所云。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原文详之矣。不然。 
何能上炎而咳。其言或咳而呕。渴不得眠者。则必兼呕渴不得眠。而见少阴之阴躁。不与阳明之 
呕咳兼头痛类也。其言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然必兼四者。诸症虽有似 
阳明。而头痛一症。必非少阴所有也。此少阴之咳。与阳明所以不同也。故太阳之头痛。入于阳明 
之小便利呕咳厥逆中。总属阳症。又见阳 
能统阴。一阳存而群阴悉化为阳。在病气亦如此。正气之在人身者可识矣。 
【纲】仲景曰。阳明病。表里大热。烦渴引饮。头痛如破者。竹叶石膏汤。阳明病。身热头痛。 
漱水不欲咽。必发衄。 
【目】杨士瀛曰。将发衄而脉数者。宜犀角地黄汤。茅花汤亦可。 
吴绶曰。阳明头痛额前。目疼鼻干。脉长也。无汗者。葛根加葱白、白芷汗之。有汗。曾经发 
汗。头痛不解者。葛根葱白汤。若不恶风而反恶热。自汗烦渴。脉洪数。饮水头疼者。白虎加白芷 
汤。内有燥屎。蒸蒸发热头痛者。调胃承气汤。凡阳明头痛无汗者。葛根、麻黄、葱白、白芷、石 
膏之类也。有汗。则白芷、石膏、葛根、川芎汤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欲作谷疸。须下之。 
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目】魏荔彤曰。本条之上条云。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 
焦也。与本条俱言胃虚。然虚寒与虚热又迥不同。虚固不可作实而攻下。热可遽作寒而温补乎。故 
仲师就上条食谷欲呕中。又示人以推类详义之法。如阳明病脉迟。似属虚寒。但寒则不能食。此能 
食而但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者。胃惟不寒故能食。胃惟气虚故不用饱。不用饱者。不受饱也。微 
烦头眩。俱虚而兼热之象。以此辨胃之虚。与食谷欲呕条同。而热则本条独异。夫迟为寒脉。何云 
是热。不知此乃兼涩之迟。非沉迟之迟。谓之虚而兼湿热则可。谓之虚寒则大不可也。故又见小便 
难一症。虚则气不充而湿不除。湿则气不化而热不消。胃中谷气不能化正养身。却蕴酿湿热。蒸作 
疸黄之兆。如不清热除湿。培土消疸。而妄下之。将湿愈增而虚愈甚。腹满如故。胃累及脾。表里 
受病。而发黄身肿矣。故又曰。脉迟故也。言迟则濡涩而不滑利。虚而湿之义为主。而热副之。主 
治者以除湿培土补中为君。以清热消疸为臣佐之用。斯为得仲师心法者。 
【纲】仲景曰。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目】王肯堂曰。阳明病。身不重。但头眩而不恶寒者。阳明中风而风内攻也。经曰。阳明病。 
若能食。名中风。风邪攻胃。胃气上逆则咳。咽门者。胃之系。咳甚则咽伤。故咽痛。若胃气不逆 
则不咳。其咽亦不痛也。 
鳌按。此与前头痛款中反无汗一条。俱是阳明病而有类少阴者。然彼条之呕咳而无汗。头痛而 
手足厥。所以异于少阴之手足厥冷有汗而不头痛。及呕而不咳。此条之咳而咽痛。亦所以异于少阴 
之咽痛为不咳而痛也。 

卷八·阳明经症
郁冒
属性:【纲】仲景曰。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有燥屎也。宜大承气 
汤。 
【目】王好古曰。伤寒传至五六日间。渐变神昏不语。或睡中独语一二句。目赤唇焦舌干。不 
饮水。稀粥与之则咽。不与则不思。六脉细数而不洪大。心下不痞。腹中不满。大小便如常。或传 
至十日以来。形貌如醉。若用大承气则误矣。不知此热传少阴心经也。然又未知自何经而来。答曰。 
本太阳经伤风。风为阳邪伤卫。则阴血自燥。热结膀胱。壬病逆传于丙。丙丁兄妹。由是传心。 
心火自上迫熏肺。所以神昏也。盖肺为清肃之脏。内有邪。故令神昏。宜栀子黄连黄芩汤。若脉在 
丙者导赤散。脉在丁者。泻心汤。若误用凉膈散。此乃气中之血药也。如右手寸脉沉滑有力者。则 
可用之。或用犀角地黄汤。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是阳明经药也。解阳明经血中之热。若脉沉俱有力 
者。是丙丁俱有热。可以导赤泻心各半服之。 

卷九
直视
属性:【纲】仲景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 
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谵语直视。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目】成无己曰。此皆邪气盛而正气脱也。其或有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症。大便难。 
身微热者。是非直视也。此为内实也。可用大承气大柴胡下之。直视为不治之疾。目中不了了。为 
可治之候。二者形症相近。宜熟审之。 
陈士铎曰。伤寒阳明症中。有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之文。此必诸症一齐同见。苟 
有一症未兼。尚不直视。倘三症皆见。必死症矣。虽然直视谵语。多由胃火之盛。自焚其心。而肾 
水不能来济。火愈盛而无制。喘满者。火炎而气欲上脱。下利者。火降而气欲下脱也。此犹属欲脱 
未脱之危症。治之得法。犹可望生。急以援脱散救之。人参、麦冬、白芍各一两。石膏五钱。竹茹 
三钱。水煎服。此方用人参以救脱。石膏平火。麦冬平喘。白芍止利。竹茹清心。自然气不绝而可 
救。真奇方也。 

卷九

属性:【纲】仲景曰。伤寒呕多。虽有阳明症。不可攻之。黄芩生姜半夏汤。 
【目】朱肱曰。无阳则厥。无阴则呕。呕者。足阳明之经。足阳明之气本不行。今厥而上行。 
故为气逆。气逆则呕。仲景云。 
呕多虽不大便。不可下。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和浃。 然汗出而解。大抵呕 
症不一。各有治法。要之小柴胡尤相当耳。与小柴明。胸胁满而呕。日晡发潮热者。可小柴胡加芒 
硝也。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与大柴明。大便秘。方加大黄。 
大柴胡治呕最妙。为内有枳实。去秽压虚气。须是去大黄。如本条之症。宜用官局桔梗汤最良。 
亦用枳实耳。 
戴原礼曰。阳明病。虽显然有可下症者。兼呕多犹属上焦。未可遽下。宜小柴胡汤。若独见太 
阳症。或吐泻者。恐膈间有痰饮停滞。且以二陈汤定之。候呕吐定。徐进解药。若先呕却渴者。猪 
苓汤。先渴却呕者。治膈间之水。小半夏茯苓汤。呕而吐涎沫者。吴茱萸汤。太阴厥阴。间有呕吐。 
太阴。理中汤。厥阴。四逆汤。并加生姜。以上阴症。乃阴中之阴。宜用热剂。阳入阴者。能为 
利而不为呕。呕属上而近于外也。阳之所入者深。故利也。 
又有阳症新瘥而呕。别无所因。此余热在胃脘也。宜竹叶石膏汤。或橘皮竹茹汤。 
大抵得之太阳而呕者。必是合病。乃病渐入内。非正太阳也。盖太阳见呕。非合阳明。则合少 
阳。其呕为热。忌用暖剂。 
有人初病。其太阳症而呕。一家少长相似。与养胃汤俱立效。此时行之气适然。是为伤寒杂病。 
又非可以正经伤寒以律之也。 
李中梓曰。呕多。水气在上焦也。虽有胃实症。只宜小柴胡以通液。误攻。必至利不止。 
【纲】仲景曰。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目】王肯堂曰。宜大柴胡汤。 
陶华曰。呕者。声物俱有而旋出。吐者。无声有物而顿出。较其轻重。则呕甚于吐。大都表邪 
传里。里气上逆。故呕吐而水谷不下。其有胃热。脉弦数。口苦烦渴而呕吐者。有胃寒。脉弦迟。 
逆冷不食。小便利而呕吐者。有水气。在膈间。怔忡。先渴而后呕者。有脓血。喉中腥气。奔逆上 
冲。不从治之。呕脓血尽自愈者。是四者不可不辨。 
鳌按。此条之呕。即在不能食。可知其胃家素实。与干呕不同也。 
【纲】仲景曰。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目】朱肱曰。古人治呕。多用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