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古今名医汇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89-古今名医汇粹- 第3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药噙化,或末药轻调缓服,久服无不效矣。其原无旧症,一时偶感者,自作风寒调治。鼻 者,由饮酒血热 
熏肺,外遇风寒,血凝不散也;亦有非饮酒而自 
赤者,肺风血热之故。其鼻疮、鼻痔、鼻痈,皆因肺热所致,但有浅深之不同,受病之有异。日久不已, 
经成 肉,如枣塞鼻中。丹溪曰∶胃中有食积热痰流注,故浊凝结而生 肉也。鼻 宜化滞生新,四物加 
片芩、红花、茯苓、陈皮、甘草、生姜等药,调五灵末服,如气弱加黄 。 
齿属肾,上下龈属阳明,上龈阳明胃,下龈阳明大肠。凡动摇袒脆而痛,或不痛,或出血,或不出血,全 
具如欲落之状者,皆属于肾。龈肿不动,溃烂痛秽者,皆属阳明。或诸经错杂之邪,与外因为患,俱分虚实 
治之。肾经寒者,安肾丸、还少丹,重则八味丸主之。如齿痛摇动,肢体倦怠,饮食少思者,脾胃亏损之症, 
用安肾丸,补中益气汤并服。如喜寒恶热者,乃胃血伤也,清胃汤。若恶寒喜热者,胃气伤也,补中益气汤。 
凡齿痛遇劳即发,或午后甚者,口渴而黧,或遗精者,皆脾胃虚热,补中益气,用六味丸或十全大补汤。 
若齿龈肿痛, 连腮颊,此胃经风热,犀角升麻汤。若善饮者,齿痛,颊 肿,此胃经湿热,清胃汤加葛根, 
或解酲汤。海藏云∶齿龈臭秽不可近,当作阳明蓄血治,桃仁承气汤为末,蜜丸服之。间有齿缝出血者,余以 
六味地黄汤加骨碎补,大剂一服即瘥。间有不瘥者,肾中火衰也,本方加五味子、肉桂可也。 
王节斋曰∶牙床肿痛,齿痛动摇,或黑烂脱落,世人皆作肾虚治,殊不知此属阳明湿热症也。盖齿虽 
属肾,而生于牙床,上下床属阳明大肠与胃,犹木生于土也。肠胃伤于美酒浓味,膏粱甘滑之物,以致湿热 
上攻,则牙床不清,而为肿为痛,或出血,或生虫,由是齿不得安,而动摇黑烂脱落也。治宜泻阳明之湿热, 
则牙床清宁而齿固矣。 
张介宾曰∶口苦口酸等症,《原病式》皆指为热,不知口 
苦未必因心火,口淡未必尽胃热。凡思虑、劳倦、色欲,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或因心脾虚,肝胆邪 
溢而为苦;或因肝肾虚,真阴不足而为燥。凡口淡,或大劳、大汗、大泄、大病后,多有此。若无火症火 
脉,皆劳伤之症。 
凡口渴与口干不同∶渴因火燥有余,多实热,干因津液不足,为阴虚。然渴有实热之渴,亡阴之渴。凡 
大泻、大汗、大劳、大病、新产、痈疽后,悉由亡阴水亏所致。 
舌苔黑,有虚火、实火之别∶实热之黑,必兼红紫干渴或多芒刺;若沉黑少红,而带润滑,非实证也。 
六脉细弱,形困气倦,最为虚候,必寒水乘心,火不归原之病,治标即死。 
鼻塞由风寒者,多喷嚏,多在太阳,宜辛散。火炎上焦,出自心肺,黄芩知母汤。火甚多出阳明,微 
兼头痛,竹叶石膏汤。大约常塞者多火,暴塞者多风,以此辨之。 
鼻渊由太阳督脉之火上连于脑,多由湿热上熏,津汁溶溢而下,有作臭者,古方用辛散,不若但清 
阴火,而兼以滋阴,为高者抑之之法。若流渗既久,液道不能扃固,故新病多因于热。漏泄既多,伤其髓海, 
则气虚于上,多见头脑隐痛,及眩运不宁等症,此非补阳不可,宜十全大补汤。 
阳明热壅牙痛,清胃散。肾阴虚,为热渴,玉女煎。外治,辛温可散热,三香散、赴筵散。虫牙蛀空 
痛,巴豆丸。牙缝出血,胃火所致;亦有阴虚于下,格阳于上,六脉微细,血出不止,手足厥冷,速宜镇阴 
煎。肾虚症当辨寒热,热六味丸,寒八味丸,通加骨碎补丸,妙。若齿牙浮动脱落,牙缝出血,而口不臭, 
亦无痛,肾中阳虚,安肾丸。走马牙疳,腐烂脱落,速内泻阳明之火,外宜冰白散、三仙散,或用干枣 
烧存性,同枯矾敷之效。 
凡齿脆、摇动疏豁,或突而不实,宜补肾,若因劳酒色, 
齿有浮突之意,轻轻咬实,渐咬渐齐。或日行二三次,而根自固。于小解时,先咬定牙根,则肾气可摄。非 
但固精,亦能坚齿。又夜晚漱洗,或饭后必漱齿,至老坚白不衰。 

卷七病能集五(杂证十门)
咽喉证
属性:张子和曰∶咽与喉,会厌与舌,此四者同在一门,其用各异,喉以候气,咽以咽物。会厌与喉上下, 
以司开合,食下则吸而掩,气上则呼而出。是以舌抵上 ,则会厌能蔽其咽矣。四者交相为用,乃气与食出入 
之门,最急之处。故《难经》言七冲门,而会厌之下为吸门。及其为病,一言可了,曰火。《内经》曰∶一阴 
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君火心主之脉气也。一阳者,手少阳相火三焦之脉气也。二火皆主脉,并 
络于喉。气实则内结,结甚则肿胀,肿胀甚则痹,痹甚不通则死矣。推十二经,惟足太阳别项下,其余皆凑于 
喉咙,《内经》何独言一阴一阳结为喉痹!盖君相二火,独胜则热结正络,故痛且速也。凡十二经,言嗌干、 
嗌痛、咽肿、颔肿、舌本强,皆君火为之。惟喉痹最速,相火之所为也。君火犹人火,相火犹龙火。人火焚 
木,其势缓;龙火焚木,其势速。《内经》之言喉痹,则咽与舌在其间矣。以其病同是火,故不分也。后人 
立八名,曰单蛾、双蛾、单闭、子舌胀、木舌胀、缠喉风、走马喉痹。生死人特反掌之间。治之无如砭针出血 
,血出则病已。然喉痹为龙火,虽用凉剂,而不可使令服,宜以火逐之, 
以热行寒,不为热病扦格,乃可以散龙火。凡用针创者,宜捣生姜一块,调以热白汤,时时呷之,则创口易 
合。《内经》谓火郁发之,出血者乃发之一端也。若其微者,可以咸软之。大者以辛散之,如薄荷、乌头、 
僵蚕、白矾、朴硝、铜绿之类,皆其药也。 
方约之曰∶缠喉风、喉痹之症,其人膈间素有痰涎,或因饮食过度,或因忿怒失常,或房室不节而发 
作也。何则?饮酒过度,是胃火动也;忿怒失常,是肝火动也;房室不节,是肾火动也。火动痰上而为痰热, 
燔灼壅塞于咽嗌之间,所以内外肿痛而水浆不入也。治法∶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治标用丸散,以吐痰散热 
;治本用汤药,以降火补虚。诸方出症,但云风热,未云治痰;但云治脾肝火, 
未云降肝肾火。予虽不敏,赘以管见。如挟痰加以栝蒌、半夏,或千缗汤之类∶挟肝火,加以柴胡、黄连,或 
小柴胡汤、左金丸之类;挟肾火,加以生地、黄柏,或四物汤加知母,黄柏之类。凡人之五脏六腑皆有火, 
不知此三经之火,常更而为病之多也。 
赵养葵曰∶喉咽痛,喉与咽不同∶喉,肺脘呼吸之门户,主出而不纳;咽,胃脘水谷之道路,主纳而 
不出。经曰∶足少阴所生病者,口渴舌干,咽肿上气,噎干及痛。《素问》云∶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咽 
痛不可纳食。又曰∶足少阴之络,循喉咙,通舌本。凡喉痛者,皆少阴之病,但有寒热虚实之分。少阴之火, 
直如奔马,逆冲于上。到此咽喉紧锁处,郁结而不得舒。故或肿或痛也。其症必内热口干面赤,痰涎涌上,其 
尺脉必数而无力。盖缘肾水枯损,相火无制而然。须用六味地黄,麦冬,五味,大剂作汤服之。又有色欲过度 
,元阳亏损,无根之火游行无制,客于咽喉者,须用八味肾气丸大剂,煎成冰冷与饮,便引火归原。如此治 
法,正褚氏所谓上病治下也。以上论阴虚咽痛。 
张景岳曰∶喉痹一症,有实火虚火之别,凡实火可清;虚火即水亏症也,复有阴盛格阳者,即真寒症 
也,皆不宜清。经云∶太阳在泉,寒淫所胜,民病嗌痛颔肿。其义即此。喉痹 
所属诸经──少阳、阳明、厥阴、少阴、厥阴、少阳为木火之藏,固多热症,阳明为水谷之海,胃气直透 
咽喉,火为尤甚。察其情志郁怒而起者。多属少阳厥阴;肥甘辛热而致者,多属阳明,此实火也。若少阴络 
横骨,终于会厌,系于舌本,阴火逆冲于上,多因喉痹。有实火者,自有火症火脉。若因酒色过度,真阴亏 
损,此肾中虚火症也,非壮水不可。又有火虚于下,而格阳于上,此无根之火,非温补命门不可。 
凡火浮于上,结于头面、咽喉者,最宜清降,切不可升散。盖火得升愈炽,非火郁宜发之义。经曰高 
者抑之,正此义也。 
阴虚喉痹者,亦多内热,口渴喉干,或唇红颊赤,痰涎壅盛,然必尺脉无神,脉虽数而浮软无力。但 
察过于酒色,或素禀阴虚,多倦少力,是水不制火。火甚者滋阴,八味煎。火微而便不坚,小便不热,六味 
地黄汤。 
格阳喉痹,由火不归原,上热下寒。诊其六脉微弱,全无滑大之意,且下体绝无火证,腹不喜冷,即其 
候也。此因色欲伤精,泄泻伤肾所致,八味地黄汤。 
阳虚喉痹,非喉痹因于阳虚,乃阳虚因于喉痹也。因喉痹而过于攻击,致伤胃气。凡中气内虚,疼痛 
外逼,多致元阳飞越,脉浮而数,或弱而涩,声如曳锯。此肺胃垂绝之候,速宜挽回元气,以独参汤饮之。痰 
多者加竹沥、姜汁。若再用寒凉,必致不救。 

卷七病能集五(杂证十门)
耳诸证
属性:《治法纲》曰∶耳者肾之窍,足少阴之所主。人身十二经络中,除足太阳、手厥阴,其余十经络皆 
入于耳,故治耳者, 
以肾为主。或曰心亦开窍于耳,何也?盖心窍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固寄于耳。此肾为主,心为客。五脏开 
于五部,分阴阳言之∶在肾肝居阴,故耳目二藏阴精主之;在心脾肺居阳,故口、鼻、舌三窍阳精主之。 
《灵枢》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故凡一经一络,有虚实之气入于耳者, 
皆足以乱其聪明,而致于聋聩。此言暴病者也。 
若夫久聋者,于肾亦有虚实之异。左肾为阴主精,右肾为阳主气。精不足、气有余则聋,为虚。若其 
人瘦,而其色黑,筋骨健壮,此精气俱有余,固藏闭塞,是聋为实,寿兆也。二者皆重所致,不须治之。 
又有乍聋者。经曰∶不知调和七损八益之道,早衰之节也。其年未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其症耳 
聋面颊黑者,为精脱神惫,用安肾丸、八味丸、苁蓉丸、薯蓣丸,选而用之。若肾经虚火。面赤口干,痰盛 
内热者,六味丸主之。此论阴虚者也。 
至于阳虚者,亦有耳聋。经曰∶清阳出上窍。胃气者,清气、元气、春升之气也,今人饮食劳倦,脾 
胃之气虚,不能上升,而下流于肾肝。故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邪害空窍,令人耳目不明。此阳虚耳聋, 
须用东垣补中益气汤主之。若不知自节,日就烦劳,即为久聋之症矣。 
又有因虚而外邪乘之聋者,如伤寒邪入少阳之类。 
又有耳痛、耳鸣、耳痒、耳脓、耳疮,亦当从少阴正窍分寒热虚实而治之,不可专作火与外邪治。 
耳鸣以手按之而不鸣,或少减者,虚也;手按之而愈鸣者,实也。王节斋曰∶耳鸣盛如蝉,或左或右, 
或时闭塞,世人多作肾虚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而为鸣, 
甚则闭塞矣。若其人平昔饮酒浓味,上焦素有痰火,只作清痰降火治之。大抵此症先多有痰火在上,又感恼 
怒而得。怒则气上,少阳之火客于耳也。若肾虚而鸣者,其鸣不甚,其人必多欲,当见劳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