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杂病广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15-杂病广要- 第12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生姜五片,煎至六分,温服不拘时候。(同上) 
紫苏子饮,治呕噎,上气咳逆,因怒未定,便夹气饮食,或食饮毕便怒,以致食与气相逆,遂成膈噎之候。 
真苏子(炒) 诃子(煨) 萝卜子(微炒) 杏仁(泡去皮尖麸炒) 木香(五分) 人参(各一钱) 
青皮 甘草(炙各二钱) 
上 咀,分二服,每服水二盏,姜三片,煎七分服。(医统) 
治噎。 
苏子(研细二钱) 广橘红(二钱五分) 麦门冬(去心五钱) 白芍药(酒炒四钱) 枇杷叶(去毛刷净 
蜜炙三大片) 山楂肉(三钱) 白豆蔻仁(四分先嚼下) 人参(三钱) 
逆水芦根汁一大盏,河水一钟半,同芦根汁,煎至八分,加姜汁三匙,竹沥一杯,饥时服。(《广笔记》) 
治噎膈将成,能下气开郁,用孩儿菊叶(即兰草)、白豆蔻、真郁金、真苏子、芦根,共煮汁,磨沉香 
数分,每日饮之,愈。(《汇言》) 
x破郁通滞诸方x 治五膈气,食饮不下,渐将羸瘦,桃花散方。 
桃花(三两当年者) 槟榔(三两) 缩砂(二两去皮) 马牙硝(二两) 吴茱萸(一两汤浸七遍焙干微炒)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日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钱。(《圣惠》) 
治五种膈气,壅滞气逆,心腹胀痛,宿食不消,宜服 砂丸方。 
砂(一两细研) 沉香(一两) 木香(一两) 诃黎勒皮(一两) 附子(一两) 槟榔(一两半) 
干姜(一两) 桃仁(一百二十粒) 
上件药捣罗为末,入 砂同研令匀,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生姜汤下二 
十丸。(同上) 
治五膈气噎闷,或吐逆不下食, 砂丸方。 
大附子(一个剜去中心肉别和后药研) 砂(水飞过) 丁香(以上各半两) 青橘皮(去白瓤) 
木香 肉豆蔻(各一分) 槟榔(三分生用) 
上以净 砂,内入剜了附子中,和不尽,都将熟面和馒头裹,入灰中 令焦,却和丁香等都杵为末,滴水 
和,再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神巧》) 
治膈气噎塞,不思饮食,附子丸方。 
附子(大者生去皮脐切破生姜汁煮透焙一两) 丁香(半两) 
上二味捣罗为末,细研 砂少许,渗枣内蒸熟,去皮核 
和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温米饮下,食前服。(《圣济》)(按∶又《呕吐》济急丸,《和剂·脾 
胃》煨姜丸,并此类方。) 
治膈气,呕逆不下食,心胸痞闷,噎塞不通,化气丸方。 
木香(炮) 槟榔(生锉各二两) 砂(别研一两) 大黄(炮三分) 丹砂(别研半两) 
上五味捣研为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不拘时候,生姜汤下。(同上) 
噎膈反胃,《邓才清兴》用北庭砂二钱,水和荞麦面包之, 焦待冷,取中间湿者焙干一钱,入槟榔二钱, 
丁香二个研匀,每服七厘,烧酒送下,日三服,愈即止,后吃白粥半月,仍服助胃丸药。(《本草纲目》) 
治气膈,脾胃久冷,心腹痞满,吃食无味,面色萎黄,沉香丸方。 
沉香(半两) 丁香(半两) 木香(半两) 槟榔(半两) 桂心(一两) 诃黎勒皮(一两) 
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 肉豆蔻(半两去壳) 麝香(一分细研) 
上件药捣罗为末,入麝香研匀,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计时候,以姜枣汤嚼下十丸。 
(《圣惠》) 
治五膈气,大黄丸方。 
川大黄(锉碎微炒) 诃黎勒(煨用皮以上各半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温水下二十丸,以微利为度。(同上) 
人参利膈丸,治胸中不利,痰嗽喘满,利脾胃壅滞,调大便秘利,推陈致新,消饮进食。 
藿香(一钱半) 当归(三钱) 木香 槟榔(各二钱半) 人参(三钱) 
甘草(炙五钱) 浓朴(姜制二两) 枳实(五钱) 大黄(酒浸焙一两) 
上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温汤送下,此治膈气之圣药也。一方,汤浸 饼丸,亦可。 
(《宝鉴》) 
治膈弟(此讹字),男妇五膈十噎,酒肉气积等症,并心气疼痛。一服见效,服久饮食如旧,后服十四味 
建中汤,勿服别药。 
木香 砂仁(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三棱 蓬术 槟榔 大黄(各二两) 俱生用 
上为细末,人实者服二钱五分,虚小者服二钱,空心无根井水调下,行三四次,痰气即自下之,忌生冷酒食面食硬 
物之类。(《万应集》) 
治五膈气,喘促,腹胁胀满,胸膈不快,痰逆恶心,不思饮食,莱菔木香散方。 
莱菔子(二两) 粟米(一两半)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一两) 巴豆(肥大者三十枚,去皮,于瓦石器内, 
与上三味同炒,候药焦黑色,拣去巴豆不用。) 木香(一分) 
上五味捣罗为散,用煮莱菔汤调下二钱匕。或以生姜汁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莱菔汤下十五丸,亦得。 
(《圣济》) 
八厘散(秘传),治膈噎神方,不问老幼,并皆治之,其效如响。但病患神昏气短体弱临危者,亦当慎之。 
当归(头身尾俱用) 大黄 硼砂(透明者用) 沉香 广木香 丁香(小者佳。以上诸药,日中曝干, 
如无日色,以微火烘干。) 巴豆(连大壳微炒焦色,去壳,将米子再炒黄色,用纸研去油,各五分。) 
上共为末,各净称五分和匀,贮瓷罐内,每服八厘,用米烧酒热服。行二三次,用冷粥补住。必须察秽物 
净否,方可用补。如补早恐秽物不净,难取捷效。如补迟恐便数太多,有伤元气。此在用药者,合宜消息。服此之后, 
宜健脾养胃,如八物养荣丸、参苓白术散俱效。(《医汇》) 
治噎食方。 
皮硝(三钱飞过) 孩儿茶(一钱) 麝香(五分) 
上为细末,作三服,黄酒送下,永除根不发。(《回春》) 
治噎膈方。 
新锻石(三钱) 大黄(一钱) 
黄酒一钟,煎去渣,服酒。(同上) 
神仙夺命丹,专治噎食。 
乌梅(十三个水浸去核) 砂(二钱) 雄黄(二钱) 乳香(一钱) 百草霜(五钱) 绿豆 黑豆 
(各四十九粒) 
上将乌梅杵烂,前药并豆为末,入梅再捣和匀,丸如弹子大,以乳香少加朱砂为衣,阴干,每服一丸,空心含 
化,待药尽,烙热饼一个,劈破,入热茶泡食之,无碍为验。过三、五日,根据法再服一丸,即愈。极有神效。 
(《心法附余》)《普济良方》不用 砂,用硼砂,名二豆回生丹,日此古今第一回春。 
治气膈痹症。 
阿魏 木香 沉香(各一分) 五灵脂(五分) 
共为末,黄狗贴(当胆)一个,入药阴七日,取出研细末,每服五分,姜汁送下。(《万应》)(按∶《和 
剂》有撞气阿魏丸,其方稍涉繁杂,仍不录。) 
神效噎食方。 
紫金丹(杵烂,按∶此盖治黄肿方) 核桃 杏仁(麸炒) 穿山甲(土炒各一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枣子大,口含化约分七分,三分米汤化下,病从大便而下,如硬即以手取下,次服 
温粥半碗,忌一切荤腥发物。(同上) 
x行血诸方x 凡噎膈有积血者,用桃仁承气汤为丸,食后酒送下五十丸,隔一日服一次,十次,其药韭汁 
糊丸。(《捷法》) 
滋血润肠汤,治血枯及死血在膈,饮食不下,大便结燥。 
当归(酒洗三钱) 芍药(煨) 生地黄(各一钱半) 红花(酒洗) 桃仁(去皮尖炒各一钱) 
大黄(酒煨二钱) 枳壳(麸炒一钱) 
水一钟半,煎七分,入韭菜汁半酒盏,食前服。(《统旨》)(宜与后润血汤参。) 
牡丹煎,治妇人血膈。 
牡丹皮 苦参 贝母(去心) 玄胡索 白芍药 
上等分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二十丸,米饮吞下,无时候。(《妇人良方》) 
韭汁饮。 
生韭汁 醇酒(等分) 每服二合,日二。 
血噎膈者,此方主之。血噎膈者,或因跌扑,或因大怒,血积胸膈,久久凝结,令人妨碍饮食,得热则宽, 
得寒则痛是也。生韭汁能解蓄血之瘀结,佐以醇酒,行其势也。(《方考》) 
《方脉正宗》治膈噎不通,饮食不下,用韭菜汁一碗,和茯苓末四两,作细丸,绿豆大,每服一钱,白汤 
吞下。(《汇言》) 
草灵丹。 
五灵脂(姜汁煮透) 甘草(烧酒煮透) 
焙干为末,每服五分,置掌中,用舌舐下,此方治膈气、 
反胃、呕吐、梅核气及胃脘疼痛,效。(《赤水》) 
夫病有不现经论之异证,则其治亦必有不由绳墨之异法。如王御九仲君,因惊恐受病,时方晚膳,即兀兀欲 
吐而不得出,遂绝粒不食而起居自如。半月以来,医祷不灵,举家无措。向后醇酒膏粱。略无阻碍,惟是谷气毫 
不可犯,犯之辄呕。吴中名师,从未有一识其为何病者。然各逞臆见,补泻杂陈,丹方迭进,牛黄狗宝,虎猪 
猫胞,总无交涉。两三月来,湿面亦得相安,但完谷一试,虽极糜烂,立时返出。延及八月,莫可谁何。偶遇一 
人谓言此疾非药可除,合用生鹅血乘热饮之,一服便安。此虽未见于方书,揆之于理,谅无妨碍。一阳之夜,遂 
宰一鹅,取血热饮,下咽 有声,忍之再三,少顷呕出瘀血升许,中有血块数枚。是夜小试稀糜,竟不吐出。 
其后渐能用饭,从少至多,无借汤药而安云云。远近相传,凡噎膈呕逆,用之辄效。当知噎膈呕逆,虽属胃中血 
枯,若中无瘀结,何致捍格不入。故取同气相感之力,一涌而荡散无余,真补中寓泻之良法。详鹅血可以激发胃中 
宿滞,则生鸭血未为不可,生黄牛血亦未为不可,总取以血攻血而无峻攻伤胃之虞。(《医通》)(按∶原文稍 
繁,兹摘其要。又先教谕《医剩》有鹅血治噎条,宜参。) 
x滋阴诸方x 参茯膏,治五膈五噎,呕逆食不下。 
人参 陈皮 白茯苓 生地黄 麦门冬 
五味,以水一斗煎成膏,入丁香、沉香末各二钱,蜜半碗,姜汁一杯,和匀,每服二匙,粟米饮下,有痰 
加竹沥。(《医统》)(按∶此琼玉膏变方。) 
噎而食物必屈曲,及水饮难下,以润血汤主之(按∶此系前款所引丹溪四物汤加陈皮、桃仁、甘草、红花 
方,更加麻仁、黄芩者)。如大便结秘,加酒蒸大黄(按∶《钤方》更加玄明粉)少许。(《原病集》) 
滋阴清膈饮,治阴火上冲,或胃火太盛,食不入,脉洪数者(按∶此系黄连解毒合四物汤,去川芎,加甘 
草方),水二钟,煎七分,入童便、竹沥各半酒盏,食前服。(《统旨》) 
橘杏麻仁丸,治噎膈,大便燥结。 
橘皮(炒末三两) 杏仁(去皮尖) 麻仁(去壳各三两) 郁李仁(去核五钱) 
上除陈皮,以三物俱捣成膏,用枣仁去核,于石臼内同捣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煎枳实汤 
送下,食前服。(《辨疑》) 
x消饮方法x 邑宰张孟端夫人,忧怒之余,得食辄噎,胸中隐隐痛。余诊之曰∶脉紧且滑,痰在上脘, 
用二陈加姜汁、竹沥。长公伯元曰∶半夏燥乎?余曰∶湿痰满中,非此不治。遂用四剂病尚不减,改大半夏汤, 
服四帖胸痛乃止,又四帖而噎亦减,服二十剂而安。若泥半夏为燥而以他药代之,岂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