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儿科要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37-儿科要略- 第1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脉宜和缓而不宜洪数,但要和平有神,切忌虚大无力。若见浮而无根,数如雀啄,细而欲散,萦萦如蛛丝, 
索索无胃气,迟而欲绝,滴滴如屋漏,沉而时见如鱼跃者,皆死候也。又六部之外,有冲阳脉者,胃脉 
也,太溪脉者,肾脉也,胃为后天之主,肾为先天之根,故痘证以此二脉为最关紧要。二者之中,以太溪为 
尤重,倘病至六部无脉,生死难辨,宜急诊此脉,若悠悠不断不急,此元气尚在,犹 
或可活。若二脉先绝,纵六脉犹存,亦为凶候。此痘证脉法之大概也。 
x六、痘证舌苔x 
痘证大都有苔,与痧疹同,大约自发热以至报点,皆为白嫩之苔,或白浓之苔,自起胀以至灌浆,皆 
为黄嫩之苔,或黄 
糙之苔。然有不尽然者,或一起即白苔,迄灌浆止而无甚变化。如痘证虽发热而能食,二便照常,纵白苔稍 
浓,黄苔稍干,皆非重证,殊不必因苔而滥施补托,或猛用克伐也。至苔见干黄,气息粗盛,或见焦黄,其 
质深绛,则气郁血热,虽欲疏达,必参辛凉,虽欲提托,必寓滋阴。又有舌忽胀大者,总由心 
火胃热,舌喑者,风痰为患,舌生芒刺,急宜凉下,重舌、木舌、弄舌者,总宜视舌之红绛,一以败毒清热 
为治,俱宜慎用辛温,以防劫津也。有舌缩者,宜分寒热,热者刺破舌尖,血多红紫而流利,寒者刺破舌尖, 
血多紫暗而似凝,惟痘证舌缩,总以热为多。至若灰苔,或由寒湿内积,或由内伤火衰,报点以迄起 
胀见此,大率热势不盛,必以补托为先,祛湿为后。若黑苔则无论发热以至结痂见此,皆为危候也。 
x七、治痘须知x 
痘证变端,瞬息不同,较痧疹尤为复杂,上列审证之法,虽见一斑,然宜忌顺逆,犹未详尽,特再采诸 
家之说,节录若干条于下∶ 
(一)痘证发热,体实者虑其邪盛而不易报点,体虚者虑其气弱而不易报点,然报点之后,经过有起 
胀灌浆结 三时期,每期亦均有变端之可能,危症或可起于顷刻,故治痘用药,贵在随 
时消息,朝夕不同,不足为异,不若痧证透后,绝少危症也。 
(二)视痘吉凶,全在形色,当其报点之后,颗粒逐渐显明,尖圆坚浓者吉也,起胀之形,发荣滋长 
者吉也,灌浆之形,饱满充足者吉也,结 之形,敛束完固者吉也。若初出空如蚕种,或密似针头,起胀粘 
聚模糊,肌肉虚浮,灌浆形色暗晦,或清薄或干枯,结 枯朽剥蚀,或焦黑或散漫者,皆为凶也。 
(三)痘证形色之辨,固为重要,然形色相较,色尤重于形,宁可有色无形,不可有形无色。盖形属 
乎气,气可旺于斯须,色属乎血,补血难图速效,故察痘之色,宜以光明红活为上 
乘,若形平塌而色红活,证虽剧必有可治,若色晦滞而形光圆,证虽轻必尚有可虑也。又以面部之形色言, 
痘证面赤者多吉,面青者多凶也。 
(四)痘证吉凶,又可验之于部位。大抵从正额及两颧先见者多顺,人中口鼻先见者多险(一说口鼻年寿 
先见两三点者为顺),若未见点而口唇目胞预为浮肿者亦险。至报点起胀之时,头面渐次浮肿者,此毒瓦斯发 
越,欲作脓血也,如疮尖而圆,磊落红活者,亦属顺证。又可验之于耳纹,耳纹以少为顺,条匀直上 
者顺,分枝缠绕者凶,若横过发际者,多属危证。耳纹之色,以水红色者为顺,淡红色者次之,大红色者为火 
甚,紫黑青色者,多属危证。 
(五)痘证吉凶,又当验之于老嫩,痘证自始至终,喜老而恶嫩。苍淳者,色之老也;肥实者,形之老 
也;浓浓者,浆之老也;浓坚者, 之老也。娇艳者,色之嫩也;浮虚者,形之嫩也;稀清者,浆之嫩也, 
薄软者, 之嫩也。总之老者多顺而易于成功,嫩者多险而难于施治。 
(六)痘证吉凶,又可辨之于疏密,密者多凶,疏者多吉,然疏者若谵妄大热,唇舌燥裂,烦躁不宁, 
大小便秘,此毒壅不出,阳邪遏于里,虽疏未得为吉。密者若铺排磊落,大小匀净, 
眠食皆安,二便如常,或密于手足,虽密亦未足为害也。 
(七)痘证身痛者多属重证,或由热毒内作,或由血虚不能营养。大抵初发时即痛者,为血气凝滞,毒 
壅而作痛也;灌浆时忽痛者,为血虚热盛,不能胜邪也。收 后忽痛者,为血液枯燥,余邪未净也。至于 
痘疮上作痛,在灌浆未成之前,由毒瓦斯变化未成,郁而作痛,此其常也。毒化脓成,其痛自己,若肉如刀 
割,肤如锥刺,叫号不宁者,则皮伤肉败,多属危症。 
(八)痘证发热,最忌腰痛。腰痛失治,易致不能起胀,或 
起胀后旋即黑陷,故腰痛较身痛尤为剧证。大抵痘未出而骤热腰 
痛者,此肾脏火毒炽盛也,宜急用百祥丸或水调玄明粉以下夺其毒势。发热时腰痛者,宜羌活当归汤或人参 
败毒散,斟酌进之。痘出胸腰疼痛,叫唤不宁者,宜用豆豉三两,胡椒一钱,共捣烂,又将生姜四两捣汁 
调匀,炒温敷痛处,以定其痛势。至腰痛时,腰下见紫黑成片如蚤啮者,为肾坏不治之绝症。 
(九)痘证腹痛,多由热毒或食积所致。然亦当分察虚实与时期,大概痘未出而腹痛者,若发热烦躁, 
作渴饮冷,大便坚实者,此热毒壅滞,宜用疏利之品;若腹中有块者,此气滞也,宜用运化兼发散之品;痘 
乍出乍隐而腹痛者,此伏毒也;痘未出尽,便秘而痛者,此燥屎与毒相并也,俱宜七物升麻汤。痛时身 
不甚热,口不作渴,时或发寒,时或呕吐,肠鸣自利,六脉虚细,面青手足冷者,此脾胃虚寒也,宜黄 建 
中汤加木香、青皮。痘已出尽而腹痛者,气已虚而血仍热,宜以紫草饮发之。至靥后发热,粪黑腹痛者,此 
蓄血也,宜犀角地黄汤清利之。毒瓦斯弥漫,便血日夜无度,腹痛啼哭者,宜牛黄汤解之。如见气粗口 
臭,唇舌青白,身发战动而痛者,此毒归脏腑,胃烂成脓,或发热时心腹绞痛,胀满疼痛,其痘陷伏者, 
均为毒恶之气攻刺肠胃之危证,法在不治。 
(十)痘证腹胀,多由毒郁肠胃。若胃中伏热,小便赤涩而胀者,宜导赤散加滑石、紫草;面黄烦躁, 
小便利大便黑者,为瘀血在黑,宜犀角地黄汤加穿山甲;若痘干紫而胀,不大便者为血热毒盛,宜紫草承 
气汤。至腹胀而大便利者,半属虚胀,切忌克伐。凡痘证腹胀,口中如烂肉臭者,或当起发之时,倒陷而腹 
胀者,皆为不治。 
(十一)痘证肠鸣失气皆属危候,盖肠鸣为胃败而中气下陷,失气为脾败而谷气下脱,痘疮见此,则生 
养之气俱虑不足也,亟宜大补中气而佐以升提,或可挽救。 
(十二)痘证溺血,痛者易治,不痛者难治,此证因蓄毒蕴 
于心经,心失其主,血随毒激,故奔散妄驰,法当清心解毒,酌用导赤散,切忌升麻、黄 之属。若小便涩 
结,血条如棉线,欲尿则号哭痛不可忍者,急用炒山栀末、青龙须草汁调服,再以木 
通汤饮之自愈。若黑如豆汁者,法在不治。 
(十三)痘证泄泻,常虞气陷,故恒较痧疹之泄泻为可虑。大抵痘未出而先泻者此邪并于里,肠胃热 
甚而传化失常,宜清热解毒,即痘出一二日而泻者,亦为挟热,只宜疏托,不必止泻。痘已出齐而泻者,此 
邪并于表,正气方逐邪气,故不能运化水谷,法宜补气。若四五朝后,泄泻数行,痘色顿减者,宜升发之。 
痘起胀时,骤泻不止,危在旦夕者,宜异功散,不应急用豆蔻丸,或白术散以止之。若热毒作泻,必有热之 
见证,宜加味四苓散。九十朝后,已结 而作泻者,宜解毒调中,使余毒自下传导而 
出,不宜收涩,以免后患。总之痘证泄泻,仍以察形色为主,若浆色不正,根盘不化,血散不敛,此毒在内, 
宜重透托;若浆色颇正,根线紧绕者,虽泻无碍,惟泻之次数,不宜过多,日泻一 
二次者,不可轻止,日泻十数次者,亦不可不虑也。 
(十四)痘证痢疾,多因湿热郁于肠胃,气血受伤所致,若不速治,则外脓内痢,表里俱虚,元气易陷 
,变成重症。急宜治痘为主,兼用参 补托。惟实症腹痛滞下者,则不妨微利之。 
(十五)痘证发痒,其候不同,有初发时,便爬搔不停者,此邪气欲出,皮肤闭密,其火游移往来,灼 
肤而痒,非恶候也,宜升发之,使皮肤纵缓,腠理开通,邪气得泄,则疮出而痒去。有痘将收敛而痒者,此时 
其脓已成,邪气散而正气复,营卫和畅,致令身痒,亦非恶候,宜谨护之,勿令搔破复溃,破者以白 
龙散或败草散敷之。其有起胀灌浆,血已化水,水未成脓之时,其毒未化而浑身搔痒不宁者,此为恶候, 
宜急按症状施治。大抵气虚者能作痒,血热者亦能作痒,须视其痘色紫赤,饮食能进而 
痘形充足者,则属血热,治宜凉血解毒,如色不红活,乳食不进, 
痘形不足者此属虚寒,治宜温补。此又治痒之大法也。 
(十六)痘疮倒陷,有毒陷、血陷、黑陷、白陷、灰陷、顶 
陷之别,寒热各异,虚实迥殊,宜详为辨别之。 
(十七)痘证禁条繁多,尤忌触秽。盖人身荣卫,遇香则通行,触秽则凝滞,痘疮一证,既全赖气 
血和畅,方易成功,若荣卫凝滞,则热毒无由发泄,必至变证百出,即过于芳香,亦能走窜元气,均不可犯。 
如四五朝痘犯秽恶,变成焦紫,倏时喘急者,宜取嫩丝瓜皮蒂,焙研为末,蜜调服下,以通利解秽。色变 
灰白爬痒难忍者,宜附子、黄 煎服,以温暖烘托。触犯香类,痘顶焦黑奇痒者,宜用升麻、苍耳子浓 
煎浴之,酌用生地、防风、蝉蜕、当归、白芍、人参、黄 、赤豆、红花、橘皮、甘草 
之属,水煎服。触犯尸气,痘疮陷伏,口中吐沫者,急用芫荽、大枣、熟艾烧烟熏之,并用芫荽、生姜酒煮 
汁入辰砂少许调服。其他如月经、房室、荤腥、油气以及漆气、烟气、锣钹、金镇、 
生人、六畜等,俱在禁忌之类。 
(十八)痘证预防诸秽,宜用枣子烧烟熏之,既可解不正之气,更能荣卫和畅,开胃进食。如为房室、 
经水、生产诸秽所犯者,但频烧自解。若防发痒则以桦皮相和烧之。为酒厌者,则以 
葛根、茵陈烧烟解之。为五辛厌者,则以生姜烧烟解之。为尸气及疠气所犯者,则以大黄、苍术烧烟解之。 
为狐犬牲畜厌者,则烧枫球解之。又总解诸秽,以乳香烧烟熏之,以胡荽酒喷之。 
(十九)痘证有成脓而溃烂者,因痘出太甚,皮肤不固,脓汁淋漓,疼痛不已,不可着席者,宜卧芭 
蕉叶上,用败草散贴之,或白龙散裹帛扑之。痘出已定,而脓汁淋漓不能干敛,大便不通者,宜牛黄丹利之。 
若脓血杂流者,宜百花膏、生肌散之属。 后患此,为余毒失于解利,宜消毒散。痂久不落者,用 
百花膏。夏月痘烂生虫,及为诸虫咬伤,臭恶不可近者,宜蝉花 
散,外用生寒水石细末干掺之。至有 裂出血者,大便不通,宜 
四顺清凉饮。小便如血,宜犀角地黄汤。总之溃烂出血,皆为有余之火所致,身必发热,恶寒者则绝少也。 
(二十)痘证疮色黑陷,多由邪火太炽,真水枯涸所致,宜夺命五毒丹、一字金丹,外用胭脂蘸拭疮上。 
痘初出时,毒盛攒聚成片,形色黑溃者,急用针刺破,吮去黑血,以四圣散涂之。 
毒壅心者,用玳瑁水磨浓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