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儿科要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37-儿科要略- 第2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祛痰保肺之中,再参镇静宁咳之品,宜用保肺涤痰汤。发热脉反沉细,咳则从下逆上,腰背相引痛,必深入 
以发出之,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如咳嗽日久,其势不衰者,则肺气将乏,邪势方张,不补其气,邪必更深, 
宜用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中加入祛痰顺气之品,方能渐次告痊。徒攻其痰,肺必益虚, 
邪必益深,转成虚痨,陷为不治之证矣。故此病后期,宜用保肺扶正汤最妥。兼有他因,则宜就其他因合治之。 
x附方x 
(一)宣肺祛邪汤(自制) 治感冒风寒,形寒身热,咳嗽初起。 
苏叶 薄荷(各一钱) 秦艽 前胡 杏仁 象贝母 橘红 姜竹茹 赤苓(各二钱) 桔梗 甘草(各五分) 
清水煎服。形寒身热,汗不易出,气息不顺者,去桔梗加麻黄三分;头痛者去桔梗加荆芥、防风各一钱; 
身痛者加羌活三分、桑枝三钱;四肢酸楚者加桂枝三分;喉痛者加牛蒡子、黄射干各二钱。 
(二)宣肺涤痰汤(自制) 治伤风咳嗽,身热痰多,气息不平。 
前胡 苏子 杏仁 象贝母 竹茹 陈皮 薄荷 赤苓 连翘(各二钱) 
清水煎服。身热息粗者加麻黄三分;身热气喘,胃热口气者加麻黄五分,石膏三钱;便难者加枳壳一 
钱;呕吐者加半夏钱半;小便少者加通草一钱。 
(三)清肺化热汤(自制) 治伤风咳嗽,熏蒸化热,痰浊胶结,肺胃并热者。 
前胡 知母 栝蒌 淡芩 苏子 竹茹 象贝母 赤苓 当归(各二钱) 
清水煎服。泄泻者去知母、栝蒌、当归,加陈皮、木香各一钱;脾胃气虚,湿重化痰者去栝蒌、知母, 
加半夏、陈皮各钱半,或苍术五分;热势壮盛,痰升气急者,加猴枣一分,或葶苈子一钱。 
(四)咳后调理方(自制) 治普通伤风咳嗽,病虽愈而余波未平,痰多作嗽。 
沙参 白术 旋复花 陈皮 黄 半夏 茯苓 川贝母(各二钱) 甘草 青皮(各一钱) 
清水煎服。气虚者去青皮,以沙参易党参;肠胃余热不清酿化成痰者,加栝蒌、知母各二钱。 
(五)保肺祛邪汤(自制) 治流行感冒,恶寒发热,咳嗽阵作。 
炙百部 炙紫菀(各五分) 旋复花 前胡 杏仁 苏子(各二钱) 象贝母 竹茹 天冬(各三钱) 
清水煎服。身热无汗,咳不爽快者,先去百部、紫菀、旋复花、天冬,加麻黄五分,荆芥、桔梗、秦艽 
各一钱,服一剂以透之,再用前方。其他莱菔子、白芥子、竹沥、制半夏等,俱可量证酌加。 
(六)保肺涤痰汤(自制) 治咳嗽阵作不休,面红身热,有汗不解,痛引胸背。 
炙百部 炙紫菀(各五分) 旋复花 代赭石 竹沥制半夏 前胡 当归(各二钱) 川贝母 天冬(各三钱) 
清水煎服。肾虚而气易上逆者,加生地 磁石各三钱;咳血者去半夏;痰声漉漉,由于水泛者,加桂 
枝五分,葶苈一钱,茯苓三钱。 
(七)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及肾脏发咳,咳则腰背相引痛,甚则咳涎, 
及寒邪犯齿,致脑齿俱痛。 
麻黄 附子 细辛 
(八)四君子汤 见第三章第五节。 
(九)五味异功散 见第三章第六节。 
(十)六君子汤 见第五章第三节。 
(十一)保肺扶正汤(自制) 治顿咳日久,气虚而咳不止者。 
北沙参 人参 白术 黄 麦冬 川贝母 法半夏 旋复花 化橘红 怀山药(各二钱) 
清水煎服。咳久肺气耗散,不能收摄,加干姜、五味子各五分;脾虚泄泻加于术;肾虚泄泻加 
补骨脂;咳血去半夏。 

第六章·咳嗽论治
第三节·内伤咳嗽
属性:x一、痰多咳嗽x 
甲、概况 
内伤咳嗽,咳之属于内因者,或由外感失治,久则转为内伤者亦属之。内伤咳嗽之轻者,十九皆由于痰 
多所致,或因小儿为肥胖之体,外观饱满,中气则虚,虚则湿浊滞而不运,以致化痰;或因小儿脾胃薄弱, 
加以乳食饮食之不调,宿滞逗留,脾失转运,以致化痰;或因小儿口腹之欲,恣食肥甘,胃中浊气郁 
蒸,以致化痰;或因小儿恣食鲜果茶水,水饮停留过多,不及下行,以致化痰;或因小儿屡患感冒,肺气 
疲乏,失其开阖之权,以致化痰;或因小儿居处阴湿之地,阳气被困,浊阴弥漫,以致化痰,及其化痰之后, 
均须假肺为出路,于是皆发为咳嗽。此轻证内伤咳嗽之来由,所以皆为痰多也。惟痰有热痰、寒痰、燥 
痰、湿痰之分,故证状不一,治法各异。热痰之状,多见脉洪面赤,口干唇燥,其痰或浓而色黄,或坚而成 
块,饮食不化,肝胃有热,及感冒后余邪化热均足致此;寒痰之状,多见脉沉面黑,口吐清水,其痰或稀而 
色白,或间有黑点,脾胃虚寒,肺气怯弱,或水饮停留均足致此;燥痰之状,多见脉涩面白,气上喘 
促,其痰涩而难出,或燥如米粒,粘亮而少,时令过燥,肺中有火,或湿邪在肺,从火化而为燥,均足致此; 
湿痰之状,多见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其痰滑而易出,或色白而多,饮食不化,身体过肥,或水饮停留,居 
处阴湿均足致此。此外又有痰饮者,多因热病饮水过多,不加节制,停蓄而致;或寒湿之体,脾阳不 
运,饮水不化而成。其状脉偏细弦,不咳而多嗽,日夜吐痰,清而且稀,甚者喘满心悸,渴饮呕水,此各各 
不同之见证,而可以一言以蔽之,曰∶痰为之祟也。夫痰之为病,虽不尽为咳嗽,或 
为呕为泻,或为痞隔壅塞,或为寒热疟疾,或为眩晕,或为癫狂,或为肿痛,或为结核,或流注于四肢, 
其随气升降,遍身上下,无处不到,乘虚而入,停聚则病,原无一定之可言,然内伤咳嗽之属于痰之为病, 
盖有可得而言者。若再进究其源,则究其痰之来源,而病情即无不了如指掌,治法亦从可悟到矣。 
乙、治法 
内伤咳嗽之初起,饮食起居,虽能如常,然往往无端咳呛,或吐清痰,或吐浓痰,继则饮食不为肌肤, 
咳嗽时作时止,甚者咳伤肺络,竟至咯血。重者亦有恶寒发热,恶寒者表虚也,发热者内蒸也。此时失于调 
治,则病进甚速,若转成虚损之咳嗽,则不易治疗矣。故宜乘其轻浅之时,分别施治。热痰宜用贝母、栝 
蒌、二冬、知母、竹沥、天竹黄、猴枣之属,然治热痰非调气下行,则可酌佐陈皮、青皮、苏子之类以行其 
气。咳不爽者,亦可略用桔梗以提之。寒痰宜用半夏、陈皮、白术、茯苓、生姜、干姜、肉桂、草果、常山、 
附子、硫黄之属,然治寒痰亦宜宣通肺气,则可酌佐薄荷、杏仁、姜制竹沥、白芥子之类以为之导。咳 
不爽者,亦可略用桔梗以提之。燥痰宜用贝母、枇杷叶、栝蒌、桑白皮、杏仁、莱菔子、前胡、炙款冬、天 
冬、玉竹之属,然治燥痰宜养阴清火以生津,则可酌佐生地、当归、白芍、麻仁、石膏、阿胶、玄参之类以润 
其源,间亦须调气为辅,则可酌佐陈皮、青皮、泽泻之类以为之导。咳不爽者,亦可略用桔梗以提 
之。湿痰宜用南星、半夏、苍术、白术、陈皮、茯苓、苡米、枳壳、白芥子、槟榔、浓朴、木香,沉香之属, 
然湿而挟寒者宜温之,湿而挟热者宜清之,脾胃弱而湿滞者,则可酌佐白豆蔻。肉豆蔻、山药、人参、肉桂 
之类以补其气。咳不爽者,亦可略用桔梗以提之。凡内伤咳嗽之初起,大率以二陈汤加减治之。频咳不 
已,吐痰多而且稀者,多由于热,宜加竹茹、川贝。栝蒌之属;时咳时止,吐痰少而且稀者,多兼夹寒,宜 
加杏仁、苏子、薄 
荷、荆芥之属(咳嗽之时,喉间痰声虽似浓稠,而所吐皆为白沫稀涎者,多为虚损咳嗽)。频咳不已,吐 
痰多而黄稠者,多由于热,宜加前胡、知母、贝母、冬桑叶、黄菊花之属;时咳时止,吐痰少而黄稠者, 
湿而兼热,宜加槟榔、浓朴、苡米、白术之属(咳吐黄痰腥臭者为肺痈证,与寻常咳嗽不同)。其由肠胃积 
滞,脾胃不运,以致咳嗽者,宜平胃散加法半夏、贝母、麦芽、神曲之属。其由频患感冒,动辄咳嗽有汗者, 
宜玉屏风散加北沙参、百合、马兜铃之属,或合四君子汤治之。其由过饮不化,水停心下,以致咳嗽呕水者, 
宜茯苓饮或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之。其由咳伤肺络者,始宜治咳之中加三七、茜草、郁金或桃 
仁、大黄以行其瘀,继宜生地、茅根、白芍、丹皮等以凉其血,然后用白芨、沙参、阿胶、冬虫夏草、百合、 
麦冬、熟地、归身、燕窝等以补肺养血。咳嗽久而恶寒者,宜治咳之中,加白术、桂枝、黄 等以扶其阳气。 
咳嗽久而发热者,宜治咳之中,加桑皮、花粉、知母、淡芩、栀子等以去其内蒸,另有痰饮一 
证,多由积饮不化,日久所致,轻者宜小半夏加茯苓汤或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重者宜十枣汤(治实证)、 
肾气丸(治虚证)。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者,此有水可从小便去之,宜 
五苓散。至论痰饮之变化,至为繁复,固当与成人之痰饮同其治法也。 
x二、虚损咳嗽x 
甲、概况 
虚损咳嗽,乃内伤咳嗽之重者。盖咳嗽经久而不治,未有不转成虚损者,亦有病起甚速,始得即成虚损 
者,此必小儿先天太弱,早有预伏之因,或外感误用滋腻之品,泥邪不化所致。虚损咳嗽之来由如此,故其 
证之初起,必先肺气已伤,肾气不能上充,水火之升降失调,痰浊之积滞不行,因之脾胃交困,奉生者 
少,营养既日以乏,病情自日以进,故虚损咳嗽之为病,其源在 
肺,其流所及,则一身全局,莫不有关,脾胃与肾,尤为吃重。又虚损咳嗽,痰未必多,所患者在饮食之 
精华,不为养身之用,徒为成痰之源,所患者在痰虽少而易滞不易行,所患者在痰之到处乘虚以酿病,故 
虚损咳嗽之为病,常面色不华,身体瘦怯,咳嗽反不如外感之甚,亦不如痰多之剧,咯痰亦少,往往数咳 
而一吐,或清晨入晚,略有咳嗽,或低咳数声,或干咳无痰,此津液煎熬所成,盖与其他咳嗽迥异者也。 
此时欲攻尽其痰,不啻攻尽其津液,故治法宜补养脾胃以绝其生痰之源。而痰之已成者,仍宜廓而清之以养 
肺,庶儿生生之气日长,病可由渐而退也。虚损咳嗽之轻者,饮食尚可,瘦削不甚,略有寒热,未至脾胃俱 
伤者,治之尚易,更进则饮食减退,虚热时潮,大便不实,为肺病日进,脾胃俱伤,治之较难。重者潮热似有 
似无,火升面颊微红,胃口全败,思食而不能纳,大便溏泻,手足软弱,一举动则喘而汗出,是肺气将竭, 
脾胃俱败,虚火妄动,元阳无根,多为不治之证矣。昔有肺损、肺痨、肺痿诸名,在小儿为童痨,其实皆虚 
损咳嗽之一类也。至于咳血一症,壮实之人,恒亦有之,未必即为虚损,而虚损咳嗽,亦有至死不咳血者, 
故未可以一概论。若咳血因肺体受创,病邪易侵,及精神恐怖,营养减退,转为虚损为 
较易,固事理之所应有,则证治当亦相同,而可附论于此也。 
乙、治法 
虚损咳嗽之初步,常因肺胃失其清肃,以致熏蒸成热,热伤肺阴,以致燥痰结肺,咳吐不爽,治宜川贝、 
知母、麦冬、款冬、天花粉、马兜铃之属以养肺清热。肠胃有积,则宜白术、木香、陈皮、神曲之类以行气 
化积,忌用麦芽、莱菔等耗气消导之品。其夹外感者,若标急(外邪重)而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