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儿科要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37-儿科要略- 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调涂,内服宜金液丹、固真汤、圣惠生干地黄丸之属。至于囟门突起,则有实有 
虚,实者因胎热或外感受邪,虚者因乳哺不节,寒热不匀,赃腑不调,气虚浮肿,各宜因证治之。 
x附方x 
(一)六味地黄丸 治肾精不足,虚火上炎,面生雀斑,头 
目眩晕,咽喉燥痛,口舌疮裂,耳聋齿摇,腰膝痿软,骨热酸 
痛,足跟痛,小便淋秘或不禁,遗精梦泄,水泛为痰,自汗盗汗,亡血消渴,尺脉虚大,妇人经事不调, 
小儿虚损,肾疳脑热,疮毒。 
熟地(砂仁酒拌九蒸九晒杵膏,八两) 山萸肉(酒润炒) 干山药(炒。各四 
两) 丹皮(酒洗微炒) 白茯苓(人乳汁制焙) 泽泻(淡盐酒拌炒。各三两) 
研为细末,和地黄膏加炼蜜为丸,如梧子大。作汤服即六味地黄汤。 
(二)扶元丸 治小儿先天不足,后天羸弱。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 熟地 茯神 黄 (蜜炙) 山药(炒) 炙甘草 当归 白芍 川芎 石 
菖蒲(各等分) 
姜枣水煎服。 
(三)加味六君子汤 治伤寒病后,脾胃虚弱,肠滑泄泻,发热微痛,小儿脾疳泄泻。 
人参 白术 茯苓 黄 山药 甘草 缩砂仁(各一两) 浓朴 肉豆蔻(面裹煨。各七钱五分) 
研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饭汤调下。痰多者加陈皮、半夏。 
(四)六味丸 六味地黄丸之简称。 
(五)小续命汤 治中风不省人事, 斜瘫痪,麻木眩晕, 
涎鸣反张,暗哑厥冷,及风痹香港脚,外显六经形证者。 
麻黄(去根节,泡) 桂枝 甘草(炙) 杏仁(去皮尖,研) 白芍(酒洗) 川 
芎防风 人参 黄芩(各一钱四分) 防己(二钱) 大附子(炮,去皮脐,七分) 
除附子、杏仁外,捣为粗末,后入二味和匀,分作二剂,加姜枣清水煎服。如无汗恶寒,倍麻黄、杏 
仁;有汗恶风,倍桂枝、白芍;无汗身热不恶寒,去附子倍甘草加知母、石膏;有汗 
身热不恶风,倍桂枝、黄芩加葛根,无汗身凉脉沉而细,倍附子加干姜;有汗无热,畏寒脉沉,倍 
桂枝、附子、甘草;肢节挛痛,麻木不仁,脉缓,加羌活、连翘。尚有其他种种加减应用之法不备录。 
(六)加味地黄丸 治肾水枯竭,虚火上炎,咳嗽烦渴,食减形悴,小便频数,白浊阴痿,或黑夜晴 
明,口疮龈烂喉痛,或吐泻日久,津液亏耗,口干作渴,或五脏俱损,寝汗发热,或痰 
气上涌,手足厥冷,腿肿脚瘦,痈疽等证,常服除渴疾,壮气血。 
熟地(八两) 山药(四两) 山萸肉(五两) 白茯苓 牡丹皮(各四两) 泽 
泻(三两) 肉桂(六两) 五味子(三两) 
一方加炙鹿茸二两,研为细末,入熟地膏炼蜜或米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七)八味丸 治命门火衰,肾虚火炎,小便秘涩,流注鹤膝,口舌生疮,或耳 虚鸣,香港脚入腹等证。 
熟地(八两) 干山药 山萸肉(各四两) 白茯苓 牡丹皮 泽泻(各三两) 肉桂 附子(各一两) 
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若乳母命火衰,儿饮其乳致病者,子母同服。一方无肉桂加五味子。 
若虚寒过甚,宜去丹皮、泽泻,加杜仲、牛膝、五味、鹿茸之属。 
(八)苣胜丹 治发不生。 
苣胜(一合) 当归(洗,焙干) 生干地黄 芍药(各一两) 胡粉(铅粉,五钱) 
先以苣胜、胡粉研细,次入诸药捣箩为细末,令匀,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煎黑豆汤送下。 
(九)菖蒲丸 治小儿心气不足,不能言语。 
石菖蒲(三钱) 人参(五钱) 丹参(二钱) 天门冬 麦门冬(各一两) 赤石脂(三钱) 
一方无赤石脂,有赤苓、远志、甘草。 
(十)菖蒲丹 治小儿数岁不能语。 
菖蒲(九节者,一寸) 远志(去心) 桂心(各一两) 酸枣仁 人参 黄连(各五钱) 
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芡实大。 
(十一)五苓散 治水分有热,小便不利,烦渴,或水饮内停,脐下悸。 
茯苓 猪苓 白术(土炒) 泽泻 肉桂 
(十二)宽气饮 消痰,逐水,进食,通利关节,除胸膈痞结,治蓄气而成搐,传变急慢惊风,气逆不和,精神昏 
倦。 
枳壳 枳实 人参 甘草 
惊风发搐,姜汁葱汤同调服。 
(十三)清肺饮 补肺气,养脾胃,定心气,治仲夏暑邪。 
白芍(五分) 人参 升麻 柴胡 甘草(各四分) 天门冬 麦门 
冬(各三分) 陈皮(三分半) 黄芩 黄柏(各二分) 
(十四)雄黄散 外用治痈疽发背,紫晕疼痛不止。 
雄黄 黄丹 乳香 没药(各五钱) 粟米小粉(三两) 草乌头 天南星 络石 百合(各一两) 白芨(二两) 
研为细末,温水调敷。 
又方∶雄黄 黄柏 槟榔 川大黄 麒麟竭(各七钱五分) 麝 
香(一钱) 川连(一两) 白芷 木香 川芎 桂心(各五钱) 当归(三钱) 
研为细末,腊猪脂调令匀,涂于绢上,治痈疽赤肿疼痛,未得脓溃(贴肿处,候脓溃后,用膏药搜脓生肌)。 
(十五)碧玉丸 治痰嗽,气喘胸满,饮食减少,睡不得宁,烦躁有热。 
青黛 生明矾 生南星 滑石(各二钱五分) 轻粉(五十贴) 全蝎(十五尾,去尖毒) 巴豆(四十九粒) 
研为细末,姜汁煮糯米粉为丸。 
(十六)如意膏 治痰喘。 
半夏(炮制) 天南星(炮制,各一两五钱) 
研为末,生姜汁和匀,炙干,再和姜汁,候干,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至二丸。 
(十七)龟胸丸 治龟胸高起。 
川大黄(酒煨) 麻黄(去节) 百合 桑皮(姜汁炒) 木通 枳壳 甜 
葶苈(微炒) 杏仁(炒黑) 芒硝(各等分) 
研为细末,以杏仁、芒硝同研如脂,炼蜜和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葱白汤化下。 
(十八)圣惠大黄丸 治龟胸,肺热壅滞,心膈满闷。 
大黄(七钱五分) 天门冬(焙) 百合 苦杏仁(麸炒) 木通 桑白皮 甜葶苈(隔 
纸炙紫) 朴硝(各五钱) 
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 
(十丸)百合膏 润肠去积。 
百合(一两) 朴硝 杏仁(汤浸去皮尖) 桑白皮根 木通 川大黄 天门冬(去心。各五钱) 
研为极细末,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饮送下。 
(二十)水龟溺 即龟尿,治耳聋(滴入)口哑,中风舌喑(点舌下),龟胸龟背(摩患处),亦治小 
儿惊风口闭,此物走窍透骨,故为治喑聋之品。取尿法∶用三脚竹架顶起龟腹,令足 
无着,不得爬动,置大盆中以受其尿,若尿不出,以麝香或冰片细末渗其鼻,自下。 
(二十一)松蕊丹 治龟背。 
松花(洗焙干) 枳壳(麸炒) 独活 防风(各一两) 川大黄(炮) 前胡 麻黄(去根节) 桂心(各五钱) 
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粥饮送下。 
(二十二)四君子汤 治呕吐泄泻,气短面白,声微肢困,食少不化,口舌生疮,吐血便血, 
以及胎前产后诸病,凡属于脾胃虚弱细软脉象者皆可治。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二十三)四物汤 治一切失血体弱,或血虚发热,肝邪升旺,或痈疽溃后,晡热作渴,及妇人月经不 
调,脐腹 痛,腰中疼痛,或崩中漏下,或胎前腹痛下血,产后血块不散,恶露不 
止,凡属于血液亏少之病皆可治。 
熟地(血热换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二十四)调元散 治小儿先天不足,颅解肌瘦,腹大神昏,及五迟等证。 
干山药(五钱) 人参 白茯苓 茯神 白术 白芍药 熟地 
黄(酒洗) 当归(酒洗) 黄 (蜜水炙。各二钱五分) 川芎 甘草(炙。各三钱) 石菖蒲(二钱) 
研为末,每服二钱,加姜二片,枣一枚,水煎服。 
(二十五)玉乳丹 治婴儿头缝开解。 
钟乳粉(根据古法制炼者) 柏子仁 干熟地黄(根据法蒸焙者) 当归(洗焙 
干。各五钱) 防风 补骨脂(炒。各一分) 
共为细末,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乳食前茴香煎汤送下。 
(二十六)狗脑丸 治小儿喜摇头,解颅。 
狗脑(一个) 五加皮 甘草(炙) 白术 防风 钟乳石 干地黄(各一分) 牛黄(二分) 
以狗脑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米饮送下。 
(二十七)天南星散 外用,治产后吹奶,小儿重 ,重龈,囟开,鼻塞。 
天南星(大者微泡去皮) 
研为细末,温汤调,以鹅翎蘸涂患处,小儿米醋调涂绯帛上,贴囟上,炙手频熨之,立效。 
(二十八)王氏封囟散 外用,治囟脑开张,咳嗽鼻塞。 
柏子仁 防风 天南星(各四两) 
研为细末,每用一钱,猪胆汁调匀,稀稠得所,摊在绯绢帛 
上,看囟子大小剪贴,一日一换,不得令干,时时以汤润动。 
(二十丸)三辛散 外用,治小儿解颅。 
细辛 桂心(各五钱) 干姜(七钱五分) 
研为末,姜汁和敷贴颅上,面赤即愈。 
(三十)乌附膏 外用,治囟门陷。 
生川乌 生附子(各五钱) 雄黄(二钱) 
研为末,用生葱和根叶细切,烂杵,入前药末同煎,作成膏,贴陷处。 
(三十一)金液丹 治阴极发躁,厥冷脉伏,爪甲唇青,自汗吐利,小便不禁,或阴结畏寒,二便不 
通,及小儿脾胃虚寒,吐利,肢厥,神昏,多睡露睛,口鼻气冷,将成慢惊。 
舶上硫黄(五两) 
研细水飞,入沙罐内,铁盏盖定,铁线缠口,铁钉旋紧,水调赤石脂封口,盐泥固济,候干埋地坑,以三 
足钉钉于地,将罐置钉上,另用一盏,盛水置罐上,再用盐泥固济,慢火烧养七日 
夜,再加顶火,用炭十斤为度,候冷取出,用柳木槌于乳钵中研细,每末一两,用蒸饼(小麦面加酵糟蒸成之 
物品)一两,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腹时熟汤或姜汤或米饮送下。 
(三十二)固真汤 治吐泻痢后,胃虚脾慢,四肢口鼻气冷,沉困不省人事。 
人参 附子 茯苓 白术(各二钱五分) 黄 (蜜炙) 山药 肉桂 甘草(湿纸裹煨透。各二钱) 
每服二三钱,清水加姜枣煎服。 
(三十三)生干地黄丸 治小儿十岁不行。 
生地黄 当归(焙) 防风 酸枣仁(微炒) 赤苓 黄 川芎 羚羊角 羌活 甘草( 
炙微赤) 桂心(各等分) 
捣烂,和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食前温酒送下,量儿大小加减。 

第三章·儿科特征
第六节·疳证
属性:小儿肠胃受伤,变生诸证,以疳证为最剧,亦最为复杂难治。推其起因,实由初生调护无方,其后饮 
食失节所致。一由小儿一面吃乳,一面恣食肥甘,积郁既久,热伤肠胃;一由小儿食不运化,积久生虫,虫 
既内生,虽能食而不肥;一由小儿数岁,犹恋乳食,生养不足,脾胃之气暗耗;一由小儿吐泻之后,妄施 
攻伐之药,津液枯竭,肠胃疲惫;一由乳母喜怒失常,饮食乖度,或交合之后以乳哺儿,均足致此。疳证之 
初起,常现身体发热、面黄肌瘦之象,及时治之,十愈八九;其已成者,多见头皮光急,毛发焦稀,腮缩 
鼻干,口馋唇白,两眼昏烂,揉鼻 眉,脊耸体黄,斗牙咬甲,焦渴自汗,尿浊泻酸,腹胀肠鸣,癖结潮 
热,酷嗜瓜果、咸酸、炭、米、泥土等物,诸般证状,此时按证施治,亦可十愈六七。若因循坐误,或治 
失其法,则生生之气日薄,未有不由重而危,由危而不救者。或日在大人为痨,在小儿为疳,疳者干也,明 
为精血败竭之病,故疳之一证,其造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