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的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西方哲学的故事- 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发,任她骂去,过了一会儿,桑蒂普索性端起一盆洗脚水向夫君兜头泼来,把苏格拉底浇成了只落汤鸡,她的夫君呢,只抹了抹脸上的水珠,不慌不忙地说:“我知道,打过雷后一定要下雨的。”这位桑蒂普女士凶是凶,但也怨不得她。苏格拉底是个只爱智慧不爱家的人,成天在外找这个找那个“辩证”,用今天的流行话来说,叫“侃大山”,从来没有给过妻子爱的温暖,对孩子也不闻不问,像没有一样。他自己常上学生家吃宴席,但从来不管家里只有白水的锅,这样的丈夫算得上好丈夫吗?这样的父亲算得上个好父亲吗?就冲这点,桑蒂普就该泼他洗脚水,好让他清醒清醒头脑。何况桑蒂普女士对他并不是一味地泼洗脚水,相反是外表冷若冰,心里热如火,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当苏格拉底被处死之后,她虽然已是满头白发,却仍伤心得肝肠寸断,泣不成声。辩论与沉思现在我们来谈谈苏格拉底的作息时间表。苏格拉底的日常生活真是要多简单有多简单,他所做的事常有两个:沉思及与人辩论。
每天,他一早起来后,就在雅典的大街小巷串来串去,找这个,找那个,上至将军法官,下至皮匠乞丐,与他们进行对话、辩论,以寻找他所要找的真理,或者也有一段时间,想找一个比他自己聪明的人。
他的身边经常围着一大帮人,这些人中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有的是未来的将军,有的是穷措大,还有的是像柏拉图一样的阔少。这群人把苏格拉底当做老师,把他的每一句话铭记在心。苏格拉底经常带着他这群学生各处兜风,让他们听听他如何把将军、贵人、执政官们弄得下不了台,只有承认自己是笨蛋。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言,他就像只牛蛇一样,总能找到皮薄的地方,狠狠咬对手一口。
46 
他通常是给别人一个间题,让别人回答,然后从其滔滔雄辩中找漏洞,间一句“toti 〃 ,意思是“它是什么”,让别人回答,又再间,如此下去,他总能找到别人回答中的薄弱之点,直问得人张口结舌,没了下文为止。当然,在这类考问中苏格拉底最后总能找到他所要求的答案:如什么是正义之类。但那被间者却不会因此而欣喜― 当真理与胜利相较时,一般人总会觉得胜利更可心一点。
除了辩论,苏格拉底做得最多的另一件事就是沉思,他经常不知不觉地陷入沉思,忘却了整个世界。这里也有一个故事:
有一天早晨苏格拉底在想着一件他不能解决的事,他又不愿意放下这件事,所以他不断地从清早想到中午,― 他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地想着。到了中午人们就注意起他来了,来来往往的人传说着苏格拉底从天一亮就站在这里想事情。最后,晚饭以后天黑下来,有几个伊奥尼亚人出于好奇,就搬来他们的铺盖,睡在露天里,为的是要守着苏格拉底,看他究竟会不会站一整夜。他就站在这里一直站到第二天早晨。天亮起来,他向太阳做了祈祷,才走开了。
这件事记录在《 筵话篇》 里。
辩论与沉思,这就是苏格拉底主要的日常行为。他当然也像我们平常人一样需要吃喝拉撒。就如喝酒吧,他平时是不大喝酒的,但一喝起来,谁都不是他对手。对吃喝玩乐这一套,他不是爱,也不是不爱,而是打心眼儿里不关心,就像老玩童周伯通对“武功天下第一”尊号的感觉一样,不是不在乎,是压根儿没这念47 
头。
他的日常行为与他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他为了追求智慧而活,不是为了追求生活而活。
真正的军人苏格拉底的事迹还有两个:一是他曾被神证明是最智慧的希腊人;二是他曾从军。
我们先说第一件。苏格拉底经常地在雅典城各处游荡,找人辩论,但谁也辩不过他。这种活动其实在古希腊是非常流行的,就像今天的街头棋局一样,棋盘一铺就开战,两个人下十个人看,你要是不服气,也可以上去杀一盘,最厉害的就号称“棋霸”。苏格拉底则是古希腊的“辩霸”,往大街一站,随便找个人,有时人也找他,就辩起来,看谁辩得过谁,结果是,胜者洋洋得意,负者垂头丧气。尽管有理由相信苏格拉底不是个赢了就洋洋得意的人,但输给他的人却总难免垂头丧气,对胜者恨之入骨。正如后来他自己在受审判时所说,这是他之所以被判死刑的原因之
也许是由于他从来没有辩输过的缘故吧,就有好事者― 多半是苏格拉底的手下败将― 去阿波罗神庙求俄了,也许他想知道有谁比苏格拉底更聪明,好找来给自己出口气。但阿波罗神借祭司的口回答说:
“再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的希腊人了。”
对此苏格拉底的回答是:“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
这个阿波罗神庙在德尔斐,上面有句话您可能听说过,那便是:“人啊,你要认识自己。”
苏格拉底的事迹之二就是他曾经是一名战士,而且是一名优秀的战士。他曾经冒着生命危险在战场救过战友的命,有一个48 
叫阿尔西拜阿底斯的战友是这样描述苏格拉底当兵时的情形的:
我们的供应被切断了,所以就不得不楞腹行军,这时候苏格拉底的坚持力真了不起,― 在战争中常常会发生的这类情势之下,他不仅比我,而且比一切人更卓绝:没有一个人可以和他相比。… … 他忍耐寒冷的毅力也是惊人的。曾有一次严霜,― 因为那一带的冬天着实冷得可怕,― 所有别的人不是躲在屋里,就是穿着多得可怕的衣服,紧紧把自己裹起来,把脚包上毛毡;这时只有苏格拉底赤着脚站在冰上,穿着平时的衣服,但他比别的穿了鞋的兵士走得更好;他们都对苏格拉底侧目而视,因为他仿佛在鄙夷他们呢。
这就是苏格拉底,一个真正的士兵,就像他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一样。
伦理学弄祖苏格拉底总是用找别人聊天的方式来探讨他的哲学,不是填鸭式地告诉人家真理是怎么回事,而只是用问间题的方式让别人自己来作答,来找出要得出的答案。所以,苏格拉底将自己比做接生婆,而将他间的人比做孕妇,而所要寻求的答案就是未出世但已然存在于孕妇腹中的胎儿了。至于苏格拉底所探讨的东西,也与前面的毕达哥拉斯和德漠克里特不一样,不是自然界的事,苏格拉底说过自己对物理学是十窍通了九窍,也就是一窍不通。他对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水还是土毫不关心,他所关心的乃是什么是善,什么是正义之类,也就是今天的伦理学所关注的间题。
49 ? ~叮
因此,苏格拉底可称是哲学三大块之一的伦理学的真正鼻祖。
他对于这些问题的一个共同观点是:在正义、善等这类德行与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人是因为无知而犯罪,智慧则可以消除罪恶。
仁应蒸淤现在我们要谈苏格拉底一个最主要的事迹了:他的死。
对于古希腊哲学史而言,也许对于整部西方哲学史而言,很难说有比苏格拉底的死更震撼人心的事件。
我将分三节讲述这个悲壮的故事。
被捕有一天,苏格拉底被逮捕了,故事从这里开始― 其实也许早就萌芽了。
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捕?官方所说的他的罪状是这样的:“苏格拉底是一个作恶者,是一个怪异的人,他窥探天上地下的事物;把坏的说成好的,并且以这一切去教导别人。”简而言之就是说他教坏了青年们。
谁都知道这是莫须有的罪名。他被捕的真实原因是因为他乃是雅典民主制的敌人,是与雅典民主制相对立的贵族造反派的精神领袖。
因此,苏格拉底一天没死,民主制的当政者们就一天不安。因此,他们要找苏格拉底算账。
听到这个,您也许立马对苏格拉底产生了恶感,认为他是拥护专制的坏蛋。我本人也是民主的坚决拥护者,但在这里,我得说明我们所拥护的乃是今天的民主制,而非那时雅典的民主制。50 
要知道,这种民主制与我们现代的民主制压根儿不是一码事。那时所有的官员,尤其是将军与法官等大官,都不是经什么民主选举而产生,而是经过抽签抽出来,他们也随时随地可能被公民们提升、罢职甚至处决。一句话,在治国者与治国才能之间根本没有什么关系。
古希腊著名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在他的《 骑士》 一剧里形象地描述了这种民主制的特色。剧情是这样的,一个将军试图劝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当时民主派的领袖克里昂的职位,下面是他们的对白:
卖香肠的人:请告诉我,像我,一个卖香肠的人,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大人物?
将军:这是世上最容易的事。你己经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卑贱的出身,受过在市场中买卖的锻炼,蛮横无礼。卖香肠的人:我想我还不够格。
将军:不够格?看来你似乎有一个非常好的良心。你父亲是一位绅士吗?
卖香肠的人:老天爷作证,不是的!全家老小都是无赖。将军:幸运儿!你要担任公职的话,已有一个多么好的开端啊!
卖香肠的人:可我几乎不识字。
将军:惟一的麻烦就在于你什么都知道。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者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鄙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绝好的机会。
这虽然有点儿夸张,但雅典民主制实际上也与这差不多,苏51 
格拉底反对的就是这点― 他认为像补鞋要找懂得补鞋的匠人一样,治国也要找懂得治国之道的智者,所以他公开地讽刺、反对这种民主制的治国方式。
这就是他被捕的真实原因。
审问被捕之后,开始审讯了。
法官与陪审团成员自不必说,都是当权的民主派,他们大多数人判他有罪。
这时,按照雅典民主制的法律,有两种可能的方式:一是苏格拉底自认有罪,并可以要求较轻的处罚;二是由法官与陪审员们来定罪定罚。
若这时苏格拉底提出一种法官们认为勉强合适的惩罚方式,他本来可以免于死刑的,但他提出的却是这样一种惩罚:30 米尼罚金。
这30 米尼不知到底有多少,也许相当于我们的300 来块钱吧,反正不是个大数目,这笔钱他的学生们,包括柏拉图,答应为他负担。但法庭不但没有同意,反而被大大激怒了,他们认为这是苏格拉底有意轻视他们。
结果,按规矩,雅典的最高法院迪卡斯特里法院,参加审判的成员有1000 名之多,绝大多数同意判决处苏格拉底以死刑― 饮毒鸿而死。
就刑苏格拉底其实一开始就知道他被捕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也为自己做了出色的辩护,根本就不承认所指控的罪名,可惜的是,他的辩护太出色了,所以民主派就更要处死他了。即使在狱中的时候,苏格拉底也有机会轻易逃之夭夭,他的弟子们已经替他买通了所有可能阻挡他逃脱的人。但苏格拉底断然拒绝了― 他不愿违反法律。他认为法律一旦制定,不管合52 
理与否,作为一国之公民就必须遵守。
这一天终于来了。他的弟子,伟大的柏拉图,是这样记载的:
他站起来,叫我们稍候,就和克里同一块儿走进浴室去了。我们一边等待,一边说着话,大家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他就像一位我们正在失去的父亲,而我们就要孤独地去度过自己的余生了… … 太阳落山的时刻临近了,他在里面已经呆了很长时间。终于,他出来了,又和我们坐在一起? 一大家只是相对无言。很快,狱卒走了进来,站在他身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