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通史 第五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五卷- 第3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最高范围的。他的性与天道之说如下: 
夫子之教人文行忠信,而性与天道在其中矣,故曰不可得而闻。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
者是丘也。”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是疑其有隐者也;

不知夫子之文章,无非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子贡之意,犹以文章与性与天道为二,故曰:“子如不言,则
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是故可仕可止,可久可速,无一而非天也;恂恂便便,侃侃
誾誾,无一而非天也。
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孟子以为尧舜性之之事。夫子
之文章,莫大乎“春秋”。“春秋”之义,尊天王,攘戎翟,诛乱
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 
今人但以“系辞”为夫子言性与天道之书,愚尝三复其文,。。 
所以教人学“易”者,无不在于言行之间矣。。。(同上卷七“夫
子之言性与天道”条) 
炎武以性与天道和人事言行文章只是一件事,外于言行文章就没有所谓
性与天道。这道理是从唯物观点出发的。然而他的贫乏的事物观念仅限于个
人的伦理关系,这就落到超历史超阶级的唯心论去了。他的天命与性命之说
如下: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其在于人日用而不知,莫非命也。
故“诗”“书”之训有曰:“顾諟天之明命”,又曰:“永言配命, 
自求多福。”。。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然则
子之孝,臣之忠,夫之贞,妇之信,此天之所命而人受之为性者也。
故曰:“天命之谓性”,求命于冥冥之表则离而二之矣。(“日知
录”卷六“顾諟无之明命”条) 
这比夫之“命日受而性日生”之说稍逊色。因炎武以为命之降仅不外于
动作礼义威仪之则,而在冥冥中听天由命,就成一种宿命观了。他把宋明儒
以来所讲的法宝,性命天道,从空虚形式拉到人生活动中,倡言经验以外无
超经验的东西,人生以外无超人生的天道,这在形式道理上是正确的思想。
但他之所以有经验主义的因素,也在于他主张经验的科学(社会的道理占主
要点)以外不重视高级的理性的认识,所见所闻的归纳以外不重视个别经验
以上的世界观,这是经验主义所同具的色彩。然而自然的合法则运动,社会
的合法则运动,思维的合法则运动,一方面根据人类历史的经验才认识出来, 
另一方面更是在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中所反映出来的指导人类实践的体系。
因为,日常行为的实践固然是现实的,但仅依据经验,就不可能把握现实性
的内在本质。因此,人伦关系的经验论就不正确了。又例如炎武企图以日常
经验的家族制,作为主要武器而反抗清王朝的统制,就没有理论的价值了。
黑格尔说: 
倘若我们不为着观察而走到背后,或者在背后并无得以观察的
东西,那末在那种确然隐藏着内在底帷帐背后,显然看不出什么
来。但同时在一定的事情现存的场合,是可以接近于背后的,而且
关于表象,现象,及内在的真实性果然在何处这个问题之知识,显
然是严密意味的运动之结果,而这运动是把认识方法即判断知觉及
悟性等溶解于自身之中的。(“百科词典”,二三二页。) 
“背后”的秘密,如“货币”这一件东西,曾在外表上迷惑了人类的实
践行为,而发现货币的内在秘密则是从历史的全体性中才知道的。
货币是历史运动的结果,这一运动过去迷惑了人类认识,然而在一定的
历史条件之下,被马克思揭露了。

这里,我们仅仅说明炎武理论上的局限性。但如果有人不了解或一知半
解于认识论,死抱着教条而放弃个体的研究,则炎武有很多不朽的教训是可
以做他们的老师的。
炎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是光辉的。清儒以来多批评他有不讲义理的缺
点,这种批评是似是而非的。他不但讲义理之学,而且还讲唯物论的义理之
学,不过他的理论中有经验主义的因素罢了。前人不了解他与经验主义的关
系,所以常不能作出正确的批评。我们要知道:第一,炎武的反理学思想是
比较夫之宗义更有力些。他不但对于宋明学者树起反理学的命题,而且在他
的学问道路上创作了许多范例,例如“日知录”这一具有时代解放意义的成
功的作品,对于中古玄学的打击是厉害的。第二,他所依据的方法,是有进
步意义的。在这一点上,与其说由于经验论,不如说由于遵守着形式逻辑(见
本章第二节)。第三,他的方法也有历史的局限,与世界经验主义者相同, 
而不能如梁启超说的它是可以全盘继承的理论。我们指出他有经验主义的因
素,和指出夫之有循环论的因素是一样的,不是随意在给古人带帽子,这正
是批判的研究所不可缺少的。炎武不能不有障于所见所闻的个别经验,夫之
也不能不有障于超经验的均衡理论。他们的伟大正在于他们不是无条件的, 
反之,是在有限的甚至错误的试验中洞察出真理的粒子来。他们的思想要比
太极图的白圈黑点高明到万倍。
炙武的思想在思想史上是与玄学不能两立的,故性命天道的旧说,必然
要被他否定,以之还原于一般的道德生活中。他的还原术至为纯熟,没有一
句话不是披上经学的文句来讲的,如上面所引的“知止”,“文行忠信”, 
“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日知录”一条之成所以费日至多,正因
为他善于披上经典外衣而说当代人要说的话。下面便是用“行己有耻”,“博
学于文”二句孔子的话,讲出他自己的哲学: 
。。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
其解也。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
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也,则曰“行
己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
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
禄永终”。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
学而上达”。。。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
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
于夫子,而其门弟子之贤于子贡,。。我弗敢知也。“孟子”一书, 
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间,与
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以伊尹之元圣,尧
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伯夷
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
下不为。是故性也,命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
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
也。。。我弗敢知也。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 
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
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 
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呜呼,士而不先言

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
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亭林文
集”卷三“与友人论学书”) 
在这里,炎武一方面力辟宋明以来离开事物而只言心言性;另一方面, 
阐明圣门之学,即在“多学而识”,即在“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换句
话说,求理求道,即在日常事物之中,即在孜孜不断地向外界的学习之中。
所以他说“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
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炎武所提出的这两个节目,所谓“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看来好像不
相关联,但仔细地加以研究,就知道他是针对了明末的士风来讲的。“知耻” 
是在消极方面有所不为,在积极方面对于天下国家的人类事业,耻躬之不逮, 
不像一种堕落的实用主义者认为什么“善后会议”都可以试验试验。所以他
说“博学于文”之“文”,不是一般文人之文,而耻则是耻于做八股,耻于
讲性命,对于人类事业应有责任心。他批评旧的“文”说: 
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吾见近日之为文人为讲师者, 
其意皆欲以文名以讲名者也。子不云乎,“是闻也,非达也”。默
而识之,愚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 
二十三)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
为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
菑畬;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
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
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 
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食我实”者也。。。“宋史”言欧阳永
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
及物。(“日知录”卷十九“文人之多”条) 
反之,他所谓“文”是这样的: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
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
矣。(“日知录”卷十九“文须有益于天下”条) 
君子博学于文,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
容,莫非文也。(同上卷七“博学于文”条) 
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亭林文
集”卷四“与人书”三) 
这样看来,他所谓“文”,即他所言“传曰:‘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日知录”卷七“博学于文”条)。文是人文主
义,博学于文即研究古今变革,化成天下的有益学问,所谓“惟君子为能体
天下之物”(“日知录”卷六“致知”条)。这一近代启蒙的思想,可以说
是中古思想的解放。它“在本质上,也是城市发展的产物,因而,也是市民
发展的产物。哲学仅仅是按自己的方式来表现那与中小市民发展为大资产阶
级的过程相适应的思想。”(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六三页。)据此,他以为“耻”即不为旧文“人”而为新文“人”,即他说
“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这种“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乃是社会关系
的总和”(马克思:“费尔巴哈论提纲”,载同上书,七四页)。由炎武这

个经世之人看来,“人”耻于做小天井的工作;由他的爱国主义讲来,“人” 
耻于做亡国奴。

第二节 顾炎武的方法论
炎武没有王夫之那样的认识论,只有判断以后“验于事物”的方法论。
这里,我们要明白,他的观点是从求验的方法,即怎样地“博学于文”来出
发的。“四库全书提要”说: 
炎武学有本原,博赡而能通贯,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 
而后笔之于书,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