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老子智慧与交往中的言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第十四讲+老子智慧与交往中的言说- 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际交往中说话的重要性,人人都知道。数千年来,中国人对于说话是琢磨得又深又透了,比如汉语关于“话”的词语就特别多:“真话”、“实话”、“好话”、“坏话”、“大话”、“空话”、“套话”、“谎话”、“脏话”、“屁话”等等。汉语中有关的谚语、成语也很多:“话里有话”、“实话实说”、“打小报告”、“酒入舌出”、“言多必失”、“多吃一口饭,少说一句话”、“病从口入,话从口出”、“话不投机,半句多”、“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等等,留下了无数的谆谆教导。老子是个大哲人,他也有许多智慧是与交往中的言说有关的,不妨解读一番,以飨今人。
  美言可以市尊
  老子说:“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第62章),王弼本作:“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此文传写多有不同,学者多据《淮南子·人间训》、《道应训》的引文加以改正。“市”,本是指买卖,这里指取得。奚侗说:“'市'当训'取'。《国语·齐语》:'市践鬻贵。'高注:'市,取也。'”“此言美言可以取人尊敬”。吴澄有个注释说:“申言善人之宝,善人以道取重于人,嘉言可爱,如美物之可以鬻卖。卓行可宗,高出众人之上。”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美好的言语可取得别人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被人看重。
  我们从人际交往来看,美好的言语,确实可以让人敬重。这就是“善人之宝”,善人的一个法宝。善人因为有道而被人看重,所以他说出来的“美言”、“嘉言”也使人可爱,也使人敬重。
  我来讲个魏征的“美言可以市尊”的例子。魏征(580-643)是一个敢于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谏的人,他的“美言”不仅博得了当时人的尊重,而且也博得了一代代后人的敬重。
  先来看他有什么“美言”。他写了一篇奏章,被称为《谏太宗十思疏》,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十思”的建议,虽然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但是今天读来还是那么有意义,启发人。这“十思”是:
  一思,看到心爱的东西,“思知足以自戒”。
  二思,要大兴土木等,“思知止以安人”。
  三思,地位高有危险,“思谦冲而自牧”。
  四思,害怕自满自封,“思江海下百川”。
  五思,喜好玩乐,“思三驱以为度”。
  六思,担心自己懈怠,“思慎始而敬终”。
  七思,忧虑视听被闭塞,“思虚心以纳下”。
  八思,害怕谗言邪恶,“思正身以黜恶”。
  九思,赏恩别人,“思无因喜以谬赏”。
  十思,惩罚别人,“思无以怒而滥刑”。
  我想今人好好体味一番,必定从中也会汲取智慧,在人际交往中更上一个层次。这就是一种美言。魏征向唐太宗进谏还有一篇美文,叫《十渐不克终疏》。贞观十三年,魏征看到太宗近来颇好奢侈放纵,恐怕他不能坚持简约到底,就上了奏章。他向唐太宗指出有十个方面“渐不克终”,渐就是渐渐,克就是能够,也就是原来做得不错的,现在时间一长,渐渐不能坚持到底了,所以要提醒一下了。唐太宗这十个方面的“渐不克终”是:
  求马市珍,这是清静寡欲之心渐不克终一。
  轻用民力,这是节俭爱人之心渐不克终二。
  纵欲拒谏,这是损己利人之心渐不克终三。
  远君子近小人,这是慎习与善良之心渐不克终四。
  爱好奢侈,这是淳朴之心渐不克终五。
  批评表扬不慎重,这是任用贤人之心渐不克终六。
  爱好驰骋打猎,这是警戒玩乐之心渐不克终七。
  上下有矛盾,这是要求上下团结之心渐不克终八。
  乐极志满,这是谦虚谨慎之心渐不克终九。
  民生有灾,这是防灾勤政之心渐不克终十。
  这就是“十渐不克终”。据说唐太宗看过以后很感叹,说:“人臣事主,顺旨甚易,忤情尤难,公作朕耳目股肱,常论思献纳。朕今闻过能改,庶几克终善事。若违此言,更何颜与公相见,复欲何方以理天下?自得公疏,反复研寻,深觉词强理直,遂列为屏障,朝夕瞻仰。又录付史司,冀千载之下,识君臣之义。乃赐征黄金十斤,厩马二匹。”(《贞观政要》)唐太宗不仅感动了,赏赐了,而且写在屏障上,朝夕可以看到,提醒自己,又录下来存档,成为历史文献,教育后代。确实,“十渐不克终”和“十思”是吻合的,这两者虽然是针对唐太宗来说的,但是细细想来,一直到现在还是有阅读的价值,对于每一个领导者、每一个现代的企业家来说,不就是这样吗? 
  魏征的“美言可以市尊”,当时就感动过好多人。比如,唐朝的长乐公主将要下嫁,唐太宗特别喜欢这个女儿,因为她是皇后亲生的,于是就下令给有关官吏,她的嫁妆要隆重,是永嘉公主的一倍。永嘉公主是长乐公主的姑妈。
  魏征觉得这种做法不妥当,直言进谏。他用东汉明帝刘庄,即光武帝刘秀封赏自己儿子的事来作比较。魏征说:“当年汉明帝要封赏自己的皇子,说'我的皇子哪能同先帝的皇子相比!'敕令都只封给先帝光武帝的皇子楚王刘英、淮阳王刘延封地的一半。如今你给公主的陪嫁,是给她姑妈陪嫁的一倍,恐怕和汉明帝的意思不一样吧!”唐太宗认为他说得对。入后宮告诉了皇后,皇后赞叹地说:“臣妾多次见陛下称赞、看重魏征,不知是什么缘故。现在看他援引礼义来抑制皇上的私情,才知道他真是社稷之臣啊!臣妾与陛下结为夫妇,多承陛下的恩礼,但每次提什么建议,还都要察看一下陛下的脸色,不敢轻易冒犯陛下的威严,何况他是处在人臣的疏远的地位,却能如此直言诤谏,陛下不能不听从。”皇后比较了自己和魏征,认识到魏征美言之所以美,一是说话有道理,二是敢于冒犯皇帝的威严,三是没有私心,全为了社稷之大业。
  再说唐太宗能有这样的气度,真是很不容易了,不过有时候魏征当面强谏,还弄得唐太宗下不了台,唐太宗也很受不了。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回宫,生气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下人。”长孙皇后很少见到他发这么大的脾气,问要杀了谁。唐太宗说:“还不就是那个魏征,总是在朝堂上当众羞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皇后听了,也不表态,马上退回内室,穿戴好一套朝见的礼服站在庭堂上,唐太宗吃惊地问:“这是干什么?”皇后说:“臣妾听说,如果君主贤明,那么臣下就正直。如今魏征很正直,正是因为陛下贤明的缘故,臣妾怎能不庆贺呢!”这又是长孙皇后的一番美言,唐太宗的满腔怒火被这“及时雨”一样的美言浇灭了。他转而高兴起来了。
  后来魏征死了,唐太宗很伤心,亲自为他写了墓碑的碑文,还说了一番美言,流传于世:“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衣帽;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兴亡的道理;用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过失。我经常用这三面镜子来检查自己的得失。如今魏征去世了,我就少了一面镜子啊!”由魏征的美言,引出了唐太宗的美言,引出了像长孙皇后那样的美言,也对引出一个唐朝的繁荣局面起到了某些作用,这就是后来历史学家称赞的“贞观之治”。这里可以看到老子说的“美言可以市尊”,是可以怎样地“美”,怎样地“市”,怎样地“尊”了!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在人际交往的言说中,老子还说了一条智慧:“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56章)
  这里的意思是,知道的人不言说,言说的人不知道。关于这一段话,也有一些不同看法,一是“知”当作为“智”来讲,比如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说:“'知'者,或并云'智'。”二是有的本子就作“智者不言,言者不智”。三是“言”字,又有人认为不是指一般的言说,而是声教政令,如蒋锡昌说:“是'言'乃政教号令,非言语之意也。”我觉得有相通的地方,因为“知者”与“智者”,一般的言说与特殊的言说如“政教号令”等,都是可以由此及彼的。
  再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智慧演绎起来,非常的美富。从生活中来看,就处处可见,可运用。
  一种情况是知道说不出而不言说,那么相反把说不出的东西还要说出来,那就是“言者不知”了。比如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意思是,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那么这也就是说,“常道”与“常名”想要说而说不出来啊。这好像不好懂,其实也容易理解,比如莽莽苍天,漫漫宇宙,我们在地球上,也到了月亮上,但是还有那么多的星球,人们能说得出那里的“道”来吗?说得出那里的“名”来吗?《庄子·天道》、《庄子·知北逰》都讲到过老子的那种道理。《庄子·知北逰》就说:“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至言去言,至为无为”。
  另一种是知道可以说出来而不说,相反的是不知道不可以说而说出来。
  这里面也有很多的内涵,比如我们有个成语叫“不言而喻”,那就是“知者不言”了。对一个人熟悉了,不用说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再比如在一个特定的形势、场合、背景下,尽管你都知道,但是不该说的就不说,说了反而不如不说的好,甚至还会带来祸害,那你就来个“知者不言”,那真是“智者不言”了。历史与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就是不能把握这一点,不看对象,不看场合,有啥说啥,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甚至一生的后悔。这种“言者不知”,又真是“言者不智”了。这样的例子难道还少见吗?
  再一种情况,是如老子说的“行不言之教”。在人际交往中,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2章)这是说,圣人用无为来处理事情,用不言来施行教化。圣人当然是知者、智者,因此他们是知者不言、智者不言,而且行不言之教。这就是不发号施令,而是以行动说话,因势利导,潜移默化。相反,很多人不是这样。
  我们简单地分析了道理后,再来用一些实例解读。
  春秋时候,齐国的齐景公喜欢射鸟,他让一个叫烛邹的人看管那些捕捉来的鸟,可是一不小心,那些鸟却飞走了。齐景公很生气,命令官吏杀掉烛邹。
  晏子是齐国的国相,知道了这事就对齐景公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当面向他一一指出罪状,然后杀他。”
  齐景公说:“可以。”
  于是就把烛邹叫来,当着齐景公的面列数烛邹的罪状。
  晏子说:“烛邹,你为我们齐王看管鸟却让鸟飞了,这是罪状之一。因为这事,使我们齐王为了鸟而杀了人,这是罪状之二。因为这事,使各国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齐王看重鸟而轻视了人,这是罪状之三。”
  晏子列数烛邹罪状之后,请求杀掉烛邹。齐景公说:“不要杀了,我听从你的指教。”
  这就表现出晏子说话的智慧了,知者、智者知道应该不说什么和说什么,先说什么和后说什么,表面上说什么和深里说什么。晏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