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纵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科幻纵览- 第10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虽然在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中,虚拟背景就已经出现。但相当一部分早期科幻小说是创作于现实环境的土壤中。最初的科幻小说,其背景几乎不离开当时当地,比如《弗兰肯斯坦》、《化身博士》、《大炮俱乐部》等等,后来,在一些由伪旅游小说中,作者开始刻意塑造成不存在的世界。凡尔纳在这方面有突出的表现。从《地心游记》开始,他便精心构造一个个虚拟舞台,供他的演员们表演。“神秘岛”、“机器岛”、“加利亚彗星”、“霍斯特国”等等,都是他精心设计的虚拟舞台。即使是《海底两万里》,由于当时海洋科学还处在萌芽阶段,这部作品中的“海底世界”只是凡尔纳收集科学成果后加工的一个神奇背景。

可以把这些作品与《环月旅行》、《征服者罗比尔》进行对比。《环月旅行》对月球表面的描写基本符合当时的天文学。仅仅是旅行家飞到月球的背景,凡尔纳才“超越”了一次:描写了一次山火爆发。这部作品的宗旨就是介绍月球知识。而在《征服者罗比尔》中,伴随着主人公罗比尔周游世界的飞行,读者看到了各地风光。它们完全是以现实材料为依据的。而在《机器岛》等作品里,凡尔纳只是拿来现有的科学知识,去建立他自己的世界。

再后来,威尔斯于《时间旅行》中,一下子把背景推到几十万年后。从此,“未来时代”成了科幻小说特有的背景。而任何未来时代都不可能不是虚拟的。与此同时,太空剧则把虚拟背景架设于浩瀚宇宙当中。

当然,晚近时期,也有一些科幻小说走回归现实之路。如迈克尔克莱顿的一些作品。不过,异时异地,甚至象虚拟世界、异度空间等子虚乌有的背景,仍然是科幻作品的主要舞台。

于是,创作这些作品首先要安排的不是人物、情节,而是背景。这恐怕是科幻作家与现实主义作家相比,多付出的一份劳动吧。不是每篇科幻作品都要求给出虚拟背景。但拥有虚拟背景的那些作品,往往更被科幻爱好者看好。在它们身上,科幻小说的特色体现得更充分。按照科幻作家的观点就是,能够在这类作品是体会“上帝造世”的感觉。

虚拟背景包括什么?从理论上分析并不复杂。每一个虚拟背景,其实都是大量自设逻辑相互连接构成的。只不过,从单个自设逻辑的自洽性,到一堆自设逻辑各自的自洽性,它们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要安排的对象显然有质的变化。

著名文学评论家董鼎山先生分析了科幻小说的这个特点:科学小说的创作技巧与现实生活小说的创作技巧有所不同。我们如要研究科学小说与文学间的关系,这个认识是必要的。重要的一点是:科学小说的行动并不是由故事中的角色所决定,而是由环境所决定。科学小说的情节不是角色所造成的故事,而是环境所造成的故事。读者的注意力不是被角色性格刻划及角色行动所吸引,而是被一个完全所不熟悉的世界环境所吸引。对科学小说读者看来,“不熟悉的”(无论是人是物)才有意思;“熟悉的”(即人类生活与现世界)就变为味同嚼蜡。当然,小说的内容如是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人类行为与事物,便不成为科学小说。在科学小说中,性格的描写是次要;主要的是新奇环境的描写。(董鼎山《科学小说与文学》,《读书》杂志1981年7期。)

也就是说,现实主义文学中,背景为人物服务。作者着力的是人物,现实主义作品吸引读者的,最后能够留下的印象的往往也是人物性格及命运。而科幻小说则完全相反,人物往往是为了描写背景服务的。而那个背景,当然是作者虚拟的。

甚至可以说,在许多科幻小说里,那个虚拟的背景是真正的主角。比如,三大反乌托邦小说已经成为永恒的经典,但人们并没有记和得其中有哪个突出的角色,它们的价值在于把一个抹杀个性的专制社会虚构在小说里。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四章:虚拟背景(2)

第二节:虚拟背景的构造

虚拟背景的构造可以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一因素的虚拟背景。由单一因素出发,慢慢形成一个全异的世界。

比如,在威尔斯的《神食》里,能够激发生物生长潜力的“神食”就是一个单一因素。没有“神食”,人类社会仍然要按以前的步调前进。而有了“神食”以后,巨型生物不断出现,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在刘慈欣的《超新星爆发》里,那颗离地球几光年的超新星成为形成全新故事背景的单一因素。没有它,世界显然还是我们熟悉的样子。在《时代之舱》中,奥姆真理教发动的全球暴乱成为单一因素。与此类似,许许多多灾难题材的科幻作品,都通过单一因素发展出全新的背景。

这种构造虚拟背景的方法,类似于在一个方程式中引入单一变量来求解。方程式里其它的常量,则是我们身边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个构造过程往往也有时间序列。即现实世界怎么一步步变成那个虚拟背景。小说要么正叙、要么倒叙,总之会描述一下这个变化过程。

另一种虚拟背景,则完全由作者选择的时空背景本身决定的。比如阿西莫夫在《银河帝国三部曲》中构造的银河帝国。以及《银河英雄传说》、《星球大战》等类似作品的背景。每个太空剧,都会塑造出自己的虚拟背景。三大反乌托邦小说里的虚拟社会,叶永烈的“未来市”,韩松的“2066年之美国”。它们是小说中的那个样子,并不需要引入单一因素。这种虚拟背景大多也不需要从时间轴上描写它形成的过程。当一部作品写到“公元3000年”,或者“某某星世界”时,它可以直接从背景形成后的时间段入手。

这些虚拟背景虽然与现实世界完全无关,但却有一个构造它的主线。比如,克莱门特在《重力的使命》中塑造的斯伟克林星,它与人类社会毫无关系,但其异常的重力规律又是一个鲜明的主线。中国科幻小说《解咒人》也是一样,异星上公转几乎等于自转的天文学规律是构造整个虚拟背景的主线。

怎样描写这些虚拟世界,科幻小说在这方面的摸索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早期科幻小说中,虚拟背景通常是借主人公之口,滔滔不绝地陈述的。在陈述的同时,人物本身的描写几乎没有,故事也几乎不发展。比如贝拉米的《回顾》,通篇就是主人公向未来人了解未来世界。自然,这也符合人物身份。一个踏入陌生世界的人,当然要了解那个世界的全貌。但从文学角度,这会放慢故事的节奏。只不过在当时,小说本身的假设足够惊人。足以吸引读者。而在今天,读这么一部拖沓的小说,恐怕只有研究家才能打起精神。

在《神食》中,威尔斯通过一个犯人的眼睛描写了“神食”流行后的世界。这个犯人入狱在“神食”诞生前,出狱在神食普及后。在他的眼睛里,这两个世界的对比十分明显,极具震憾力。在《月球上的第一批人》里,虽然有许多追捕打斗的情节,但主人公起的作用,仍然是读者“参观”月球人世界的“导游”。

在《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小灵通作为记者,当然也是旁观者,他几乎不参与任何事件的发展。作品仅仅通过他的眼睛对“未来市“进行全景展现。

但是,这种静态描写在节奏感和可读性上有明显的缺陷,已经不适应现代读者的要求了。而且,整部作品不是用来写故事和人物,却是用来交待背景,这与其它文学样式大相径庭,与文学作品的一般创作和欣赏规律不合。所以,后来一些的科幻小说,都是在紧张激烈的情节发展过程中,一点点交待虚拟背景的。  

比如在《与拉玛相会》中,大批进入“拉玛”的科学家都成为“导游”。而“导游”的过程不再是可信性、可读性不强的平铺直叙,而是富有戏剧性的探险过程。拉玛世界的本来面目与探险队员的安危交织在一起,大大提高了故事的惊险性。

在《解咒人》中,白昼人、黑夜人和黎明人之间有深刻的矛盾,每个种族内部还有许多派别。再加上作为“解咒人”地球宇航员,小说从头到尾都是在不停地冲突中发展。而背景介绍则伴行在这些冲突中,逐渐展开。有时甚至就是故事的一部分。比如“白昼人”伯莱拜尔进入夜世界,既是一个冒险过程,也是对行星表面三部分背景的展示过程。

科幻小说中对虚拟背景的直述,体现了科幻小说独特的创作目的——塑造背景。科幻作家想表达的,往往就是这些背景,是舞台,而不是舞台上的人物。但这与普通的文学创作规律和读者习惯不合。而通过情节演进来交待背景的方式,提高了创作的难度。因为它给作者制造了目标与手段的矛盾。一方面,他的主要目的是构造一个虚拟背景;另一方面,他的主要手段却是写故事。这对于科幻作者来说,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尽管在现实题材小说里,通过故事介绍背景的写法也是屡见不鲜,但在科幻小说里,这种写法的要求更高。

乔治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创造的虚拟背景,堪称科幻小说中虚拟背景的楷模。他引入了一个“单一变量”——“英社”。这是一个提供极左社会主义的政党,它追求绝对的极权统治,将整个社会倒退到贫困愚昧的状态里。奥威尔对虚拟背景的设计十分细致独到,并且恰当地反映了小说的主题。“英社”党有一句口号:谁拥有历史,谁就拥有未来;谁拥有现在,谁就拥有历史。于是,整部作品里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现在”:由内党、外党和群众构成的社会阶层,全民生活在贫困的配给制下,真理部、仁爱部、和平部、富足部构成的官方机构,和欧亚国与东亚国无休止的战争。甚至,作者对秘密警察的审讯烤打过程描绘之细腻,令读者不寒而粟,感觉那棍棒和皮鞭会加诸自身。

但这个怪异世界的来龙去脉却是十分模糊的。主人公温斯顿作为专门负责篡改历史的“真理部”工作人员,深知真实历史已不存在于记载中,便到处去寻找这个历史。这构成了小说前半部分的主要情节。当然,他可以说是读者的眼线,带着读者去寻找这段历史。因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为什么变得如此荒诞恐怖,正是读者所关心的。但温斯顿一次次失败了。他从普通人的回忆里完全无法了解“英社”党统治之前的时代。

到后来,温斯顿从奥布兰手里得到一本据说是反叛领袖戈斯坦因写的政治著作《寡头集体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而读者也会以为能从大段大段的“引文”中看到真实的历史。但后来才知道,这本书只是奥布兰等“内党”成员奉命编写的,目的是“引蛇出洞”。真实历史仍遥不可知。奥维尔正是在这种巧妙地构造中,令读者深深感受到失去真实历史的可怕。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四章:虚拟背景(3)

第三节:虚拟背景的文学理论价值

不仅科幻小说家爱创造虚拟背景。在其它幻想类文学里,虚拟背景也司空见惯。托尔金在《指环王》中构造的“中土”,几乎独立于小说原作之外,成为一个流行的虚拟世界。而中国新派武侠作家共同创造的“江湖格局”,更是小说里虚拟背景的典型。 

科幻作家们为什么要创造虚拟背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