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怔了半晌,玉雪的双颊飞上红晕,连带的圆润可爱的耳垂也是粉红,那双清澈的眸子微微缩了缩,口气却无半点退让道:“带我去见阿毓。”
    王靖之微微一笑,他略微一挥衣袖,风流气度不减分毫。阿桐又是一愣,低着头,钻进了王靖之的马车。
    王靖之端坐在马车中,一卷发旧的书简遮住了他半边容貌,只能看见那双清亮的眸子,略微低垂着,看着手中的书。
    阿桐一双小手不由得握紧下身的衣摆,咬着牙道:“我都听见了!”
    王靖之自清冷的鼻尖发出一声“恩”,却未抬眼看阿桐一眼。
    阿桐不禁怒气横生,刚想说些什么,却转而一笑,这一声嘲讽的笑意后,阿桐冷淡的道:“我相信王君方才所言。”
    王靖之眉头微微一挑,轻轻的叹了一口气,将书简放下,抬眸看向阿桐,双手交叉在宽袖之中,不自居的转动着右手上的指环,笑着道:“那又如何?”
    阿桐气急,怒道:“如何?”他一手指着车外,一边道:“你睁眼瞧瞧!阿毓对你情深义重,透彻如她,聪敏如她,会不了解回到金陵后,将因你而遇千难万险?”阿桐身子不自觉的前倾,略微摇头道:“她对你却从无一丝悔意。”说到最后,阿桐的声音越来越低,他惊异的发现,王靖之眸中的那抹一闪而过的心疼。
    阿桐忽然想起,王靖之今日到皇兄面前,是为杨毓要加封的。
    他长舒一口气,缓缓的道:“我不欲令阿毓不悦,不会与她言说。”他眸光一转不转的看着面前这一抹清高淡雅的身姿。低低的道:“阿毓那女郎,值得王君真心爱重。”
    马车转过淮水,停靠在北岸的一个小巷子前。
    不远处的巷口,亦是停靠着一辆不起眼的青顶马车,马车中人略微挑开车帘,一双细长的眼紧盯着不远处那两道走进巷子的身影。
    那人不由自主的抚上长须美髯,略微沉吟一瞬,唇间扬起讥讽的笑意,缓缓的对面前那一袭白袍,周身疏淡之人道:“如此,君安心矣?陛下不过封他为司空之职,一空职,又何必介怀?”
    那白袍之人略微擤擤鼻子,眸光有些犹疑,缓缓的道:“当真沉迷女色?是我多思?”他的鼻音浊重,一口的洛阳腔,不过短短几个字,让人听了却觉得字字抑扬顿挫、音调优美。他不解的摇摇头,对车夫道:“行之。”
    青顶马车悠悠起行,伴随着木质车轱辘压过石板路,说发出的“嘎吱”声,消失在烟波笼罩的淮水边。
    杨毓独坐在种满白莲的水榭中,手指拨弄着七弦琴,琴声悠扬,带着疏懒。她一身青蓝色杂琚裙,清风伴月似的青蓝色,映衬着她莹白的肌肤,显得更外肆意艳丽。
    杨毓随性而着,王靖之远远的瞧着她,皓白的手腕轻舒慢抬之间,姝丽无匹的容色,携着一身清傲。
    王靖之脚步微微顿了一顿,竟然这般开怀?
    他双目炯炯如岩下电,深邃的眸子遥遥望着她,唇角不自觉的扬起,露出齿如排玉。
    杨毓突觉一道熟悉无比的目光,微微扬起头,正瞧见木廊远处光华耀眼的少年。杨毓怔了,琴声戛然而止。
    :“阿毓!”阿桐欣喜的瞧着她,快行了两步,穿过木廊。
    :“拜见殿下。”杨毓微微俯身行礼又侧身对王靖之行礼道:“拜见王司空。”
    王靖之淡然一笑。
    阿桐呆怔一瞬,面色有些愕然,清澈的双眸带着不可置信,他睁着清澈如水的双眸,玉雪可爱的小脸隐隐的有了些少年之貌,他声音中带着毫不掩饰的伤心,讷讷的道:“阿毓是在怪我未将身份告知于你?”
    杨毓淡然的笑了笑,缓缓的走向阿桐,而阿桐那双清澈的眼,一瞬不瞬的盯着她。
    杨毓慢条斯理的抬起手,举过阿桐的头顶。
    阿桐心间“砰砰”直跳,不知杨毓到底要做什么。下一瞬,一只莹白温暖且略带丰腴的小手,抚上阿桐头顶的软发,狠狠的揉了揉。
    :“阿毓。”阿桐心间一颤,抬起眼,看向面前温柔的女子。
第一百七十五章 何以不受() 
:“我为何怪你?”她的声音如碎玉般轻灵,字字滴落,滋润在他的心田。
    阿桐双眼微微泛红,鼻子喃喃,低低的道:“既然如此,你为何向我行礼?”
    杨毓笑着收回手道:“这是金陵,不是聊城抑或当初我不知晓你的身份,我一低等士族,怎能托大,不与殿下行礼?”
    阿桐低低的反抗道:“我不喜你如此多礼。”
    杨毓偏偏头,看向阿桐,眸光闪着许久不见的狡黠道:“阿桐喜我欺负于你?”
    阿桐顿时小脸泛红,却并没有反对。
    杨毓略微抬眼向那一直负手含笑,立于一旁的一身淡紫之人。
    那人分明身着华衣,还是那个淡雅如月的人,杨毓却自他身上看出一丝寂寞。
    一种令她不看透的寂寞,萦绕在他清冷自持的身姿上。
    这种感觉,让杨毓不知不觉蹙起眉头,这让她觉得,他离她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遥远。远的比天上的月亮还要远,她看不清,摸不着。
    :“靖郎。”杨毓自红唇中溢出两字。
    王靖之突然发现自己的出神,被这轻声的呼唤,拉回现实。
    他转过眸,凝望着杨毓。
    那双眼中,似蒙上了浓浓雾气,令她看不透。她想开口问问,究竟是怎么了?嘴唇微微蠕动一下,她扬唇而笑。
    :“许久未与郎君琴箫合奏,不知郎君今日是否有兴致?”杨毓笑着,一袭蓝衣飘舞,一池白莲摇曳。
    :“好。”王靖之清冷的唇角微微扬起。
    身后的下仆递上木盒,王靖之自取出通体翠绿的玉萧放在唇边。
    萧声柔和典雅,调子低沉委婉,似寄托着宁静悠远的沉思。杨毓转身回到琴案边,素手无一丝犹疑的抚上琴弦,琴箫相合,古朴而自然之声。
    她指尖或糅或吟之间,低音明亮浑厚,低音缠绵清越。琴箫之声悠悠飘散在小院中,飘到了淮水两岸,这一阙曲,并非哪位名家所做,只不过是他们二人心有灵犀,即兴所作的。
    然而,这两人于乐理上的造诣,又如此高超,虽是信手拈来,却不落俗套。
    它通脱古雅犹如林下之风,且实且虚超脱现实之境。
    它低低吟诉他们彼此互相的倾慕,它昂昂高歌说着不能用语言倾诉的悸动。
    不知不觉间,金陵城中最喧嚣的淮水,回归了它最初的宁静。来往的士族庶民呆呆的站在原处,他们纷纷陷入沉思。
    直到这一曲音落。
    街市上的马车、泛舟淮水的小船,仍沉寂良久。
    王靖之骨骼均匀的手指轻转玉萧,扬唇笑道:“卿卿请为此曲命名。”
    杨毓低低的思索一瞬,复又抬眸看向身前清隽绝世的少年,笑着道:“得遇郎君,如再生一世,除却“再世操”阿毓再想不出另一曲牌。”
    王靖之又露出杨毓熟悉无比的灿然一笑,他微微点头道:“好。”
    :“圣旨到!”
    :“圣旨到!”
    :“圣旨到!”
    三声呼喊,一声比一声更近。
    杨毓下意识的抬眼看向王靖之,却见他唇角含笑。
    正在发怔着,清一色玄色官服的内监来到。
    为首的内监杨毓是见过的,正是昨日入城,始终站在司马安身后的那位青年内监。
    他的长相清秀,唇红齿白,气质昂昂,与其他内监相差实在太大。也正因如此,杨毓才将这只不过一面之缘之人记得如此清晰。
    那内监双手负于身后,微微昂着头,唇角微扬,实足的傲气。眸光瞥过杨毓身侧的王靖之与她身后的阿桐,顿时愣住,这才微微低下头,道:“杨氏阿毓,奴替今上来传旨,还不跪下接旨?”
    杨毓并未在意他的轻视,心底暗自叹着,难道是他?
    心里想着别的事,她已经双膝跪地,施了大礼:“臣女接旨。”
    那内监朝着王靖之与阿桐微微俯身,算是打过招呼。
    阿桐笑道:“李中宦,你好大的威风!”
    那内监眸光一转,笑着道:“回二皇子,奴不过例行公务。”
    阿桐撇撇嘴背过手去,未再出言。
    李石笑着道:“王君,奴可否传旨?”
    王靖之略微点头,并未出言。
    李石满意的转过头,身后的内监递上明黄的卷轴。
    李石朗声道:“天子有诏:杨氏阿毓,于国危难之时,行巾帼义举。虽为妇人,其行可叹,其为可赞。又古琴造诣高深,赐大司乐职,统领三千乐师。”
    大司乐,当朝有此官职?
    三千乐师,又在何处?
    杨毓抿唇而笑,神色无一丝不悦,她双手举过头顶,声音清亮道:“谢陛下隆恩!”她这毫无迟疑的模样,李石倒是一愣。
    这女郎是不知这官职乃是周朝之职,当朝哪里有这么一个官职?唇角不禁勾起轻蔑。
    杨毓神色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接过了这圣旨,她双眸炯炯的看向李石,腰线挺直,风姿湛然。
    她轻轻勾起唇角,低声道:“可否劳烦天使代阿毓传句话给今上?”
    李石不禁侧目看向杨毓,面色有些狐疑,却道:“贵人言重,你受大司乐之职,虽不必参与国事,若想传句话或来往宫中,只需递上红本即可。既奴在此,为贵人传话也是荣幸。”
    杨毓点头笑道:“烦请天使与今上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毓得天子垂青,心领隆恩。然,毓一妇人,性有所不堪,外不殊俗。拜老、周为吾师。慕天地而任自然。实不能受此款爱,望君上悯,如此雅谑,再莫提起。”她淡然的将刚接到手中的圣旨,毫不在意的推回了李石手中。
    杨毓这一番话的意思,令李石仿佛以为自己幻听,他不可置信的看着杨毓,这观将软糯的小姑子,竟然拒绝了今上的官职?
    一句雅谑,算是给今上的台阶,可依今上的脾性,会接受?
    李石眸光闪出一丝不悦,淡漠的道:“女郎之言,奴句句谨记,这便回宫复命。”
    宏大的仪仗来去匆匆,只留下一室清风。
    王靖之面色有些踌躇,拧着眉道:“何以不受?”
    杨毓微微扬起头道:“不能受。”她转眸看向王靖之,笑着道:“郎君,敢问郎君,此一有名无实之职,与阿毓有何用处?既郎君为阿毓讨了这人情,怎能空受?”她双眸闪过浓浓的狡黠,一扭身,往府外走去。
    王靖之看着她张扬的模样,竟忍不住一笑,他自坐在小榭中,对目瞪口呆的阿桐道:“去瞧吧,金陵城明日便要沸腾,届时不知阿毓还是否能常常有空见你。”说着,王靖之一甩衣袖,自然而然的执起杨毓的茶盏,抿了一口清茶。
    阿桐有些疑惑,却不理王靖之那副漫不经心的模样,随着杨毓的脚步出了杨府。
第一百七十六章 流言蜚语() 
静墨与祺砚分别立在杨毓身侧,杨毓就端坐在杨府门口,熏香袅袅升起,琴案安放。
    淮水北岸比邻乌衣巷,来往的皆是王谢高士,突见一小姑身着青蓝衣,面容欺霜赛雪,她一身清高,浑似置身世外,不再红尘。
    一队宫中仪仗悠悠远去,但见那小姑素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