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有饭吃比什么都重要。更何况鞑子和汉人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这时候需要的也不过是一个带头站出来的人,刘家恰成了不二人选。
外面分粮,刘成方带着众人商量之后的发展之计。
刘永安:“濠州是咱们的老家,这个地方一定不能丢了,必需要守住。”不仅刘家的妻儿老小在这儿,就是奔投刘成方的人,大部分也附近十里八乡认得的熟人,不能前面砍别人,后面家被人抄了。
刘成峦:“咱们刘家都是敢打敢拼的好儿郎,但是独木难成桥,治理濠州的人选,还是要找个有经验的。”
一干子子侄辈都道:“此人非四叔莫属。”
刘成峦:“你们这些眼皮子浅的人,这点小事就想到了你们四叔,咱们这会儿能把濠州抢到手,接下来的滁州就不是问题,接下来还会越来越多。”
刘成贵:“咱们刘家除了四哥和长安,当过官的也就是三郎、五郎、六郎。”
这是刘家从兄弟之间的排行。三郎是刘永辉,之前是县尉;五郎是他儿子刘永志,中了秀才之后在杂造局,刘永安他们之前贩粮所用的那些大刀就是从他那儿偷偷打造的,不过打造这些大刀还是刘成方任濠州知府时候的事情,刘成方并不知情,都是王菁偷偷让他干的;六郎是刘永胜的一母同胞的大哥,也是秀才,之前在定远做过半年县丞。
照刘成贵的想法,使力的都是刘家自己人,现在有了好处肯定也要分给他们这些人才行。
刘永志的精明更胜他爹一筹,知他是为自己谋划,忙道:“我觉得之前的同知汤泉不错,自四哥不愿意娶公主之后,吴知府处处与我们为难,汤泉却处处维护我们,像之前四嫂交待的大刀,他早知道但从来没有为难过咱们。”
刘成峦道:“咱们团结一心,好好干,能打到京里也说不准,退一万步来讲,仍旧用之前的那些愿意和咱们合作人,这样也利于以后的发展,就算出了事也多一些人担着。”刘家根基太浅,根本没有做知府的人才,就算有这样的人才还要让他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然,这不过是婉转的说法罢了,事实上,刘成峦本就是个迂腐书生,若不是被逼无奈,他才不想让儿子干这些提着脑袋来做的活计。
不过,他这些话倒是启发了刘成方,决定每个地方到手之后,若是当地官员合作,本身名声还不错的话就不把人换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支持和拥护他们。
“知府就用汤泉,但守城的将军要用咱们的自己人。大家可以推荐,也可以自荐。但必需守得住才行。”刘成方说道。
刘永胜:“我推荐四哥。他本身之前就是官,就算是吴知府故意找碴、使坏的时候,三百里之内的男女老少见了他也要称一声‘三爷’,他又读过书学过武,带着大伙运粮的时候更是使了大力气,让他守着才让人放心。”
这话一说出来,大家纷纷赞成。
刘永安道:“大家现在先别想着分封、做官,咱们所有人加起来还不到两万,别说朝廷,就韩岭手下随便开一拔人马过得,咱们也只有乖乖听话的份,咱们现在最需要做的事,就是抢地盘、扩大队伍;别人愿意跟着咱们干,主要是想活命,想活命就得填饱肚子!这才是正事,赶紧抢几个大仓库是正经。有了粮食才有更多的人愿意跟着咱们,不然咱们也就是秋后的蚂蚱,没几天好蹦跶的。”
这话说得不怎么好听,但大家觉得很在理。
“读书多的人就不一样,长安一开口,我这悬着的心就放回肚子里了。”刘万明说道。
他比刘成方还高一辈,刘永安要喊他“九爷”,平时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给侄子、孙子辈们讲三国演义,在刘家向来很有威望。此话一出,得到了刘家全体人一致通过。
“麻雀再小也是肉,不如趁现在,咱们过去把近处的山头都抢过来。不图别的,就图把咱们的人数再往上加一加,壮大些声势。”
刘万明:“下次再开会,咱们只选几个代表就成了,让外姓人也参加才不会寒了其他人的心。”
刘成峦道:“九叔这话说的极在理。”他干别的不成,但做为一母同胞的大哥,支持起自己的弟弟来,一点都不含糊。“若是咱们自己人觉得老四分得不均,处理得不公平,可以找九叔聊。”言外之意,不能背地里起哄。
刘万明本是刘氏一族的族长,在本朝宗法的力量比律法还管用,让大家去找刘万明,也是缓和内部矛盾的好办法。
众人一致赞成。从濠州南下直奔定远,到定远的时候根本没动一兵一卒。郭之兴早已经鼓动众人将定远拿下了。
得了定远,他们的人数增加了一倍还要多。
大家信心倍增,五万人马直奔滁州而去,他们到的时候到正好是三更,一城人好梦正酣,有人至死还不明白是出了什么事。
不过杀的只是本地知府,仍是把同知给扶正做了知府。(。)
第二百三十二章 埋怨()
攻下滁州,刘成方麾下的人马已经达到八万。
大家全都变得喜气洋洋起来,于是又坐下来开了一次会。
这次开会,已经不像上次一样只要是刘家的男丁全喊了过来,只选了刘家一些奋勇杀敌的人过来。亲增了徐清、汤泉、郭之兴等人。
刘永安则不遗余力的游说众人,速度结集人马,为夺取金陵做准备。金陵这个时候已经由周太。祖更名为集庆,但是不管它叫什么名字,富庶华美却是其他地方所不及的。
据刘菁送回来的情报,金陵有三十万的驻军,让他们这八万的杂牌军去攻打对方三十万的驻军,简直是以卵击石,愚蠢极了。
徐清建议先攻下和县、采石、太平,为进攻集庆做准备。这一次的会议,刘永安推荐徐清任大将军。他本就是众人的武功师傅,博才多学、素有威望,又是刘家的女婿,他做将军比任何人都合适。
刘永辉则留在了濠州,保护家人,也保护所抢到手上的第一个山头,天天可以在家里闲话八卦。
顾氏:“安哥儿都回来了,菁菁怎么没跟着一道回来?莫不是因为要诛九族,被安哥儿先给藏起来了吧?”
也难怪顾氏会这般想,实则刘家的众人不致这么认为的。年轻人在外面砍得热火朝天,兽血沸腾,家里一干没事干的人可不就是拿着些闲话好下饭。
顾氏虽支持儿子造反,但对造反的事并不乐观。
刘永辉忙摆手:“娘可别乱说,菁菁现在在别处忙着呢。你道安哥儿在京为啥这么快知道家里的消息,这可全是菁菁的功劳。若不是她把手里的银钱都拿出来一路铺过来,咱们能事先知道狗皇上要砍咱们的头?老七说她这一次一共花了十几万呢。”
顾氏:“十几万?她手里有这么多吗?”
刘永辉:“光镜子就有五万,还不用说霍山的茶山,鸡鸭这些养殖,种香菇,食百味的分红,四婶给她的嫁妆她又全带回来了。
顾氏忍着笑意道:“人太能干了也不是好事,你四婶前个儿还在说,你四叔逼着让她跟菁菁道歉。不然就要纳小。”
自进门之后,张氏隐隐事事压她一头的架势,这一压就是二十多年!
如今要去给儿媳妇道歉,也难怪顾氏要背地里取笑这位妯娌。
之前张氏要刘永安休王菁的动静闹得确实有点大,刚好那时候顾氏就被刘永安请去劝和张氏。
张氏怕刘家众人对儿子和丈夫有意见,将所有的担心全都一字不漏地倒苦水倒给了顾氏。各房已经分家,顾氏不想让别人说她瞎掺和四房的家务事,只劝张氏凡事先和刘成方商量。
张氏:“子方心里已经够苦了,我不想为这点小事直接找上她。”
结果儿子早和丈夫通了气,单把她给漏在了一边。顾氏由此推断出刘永安怕他娘找王菁的碴,把人给藏起来了。
顾氏十分好奇:“菁菁在做什么?”
刘永辉:“做的可多了。咱们之前那些粮食从哪来的只怕你们都不知道吧?”
顾氏:“不说是买的吗?”
刘永辉:“真这么好买,粮价怎么可能这么贵?”
顾氏:“这和菁菁有什么关系?”
刘永辉:“关系大了。老七那三十多艘船,有四分之三是菁菁的。咱们贩粮的时候用的大刀,都是菁菁托着老五做的。”
顾氏:“你四婶估计天天都都在后悔,拖一段时间你四叔忘了这件事,就成了。”
刘永辉:“我四叔又不是专门让她道歉的。”不过是恐吓罢了,这些年刘成方不知收到了多少美人,还不是都拒绝了。又猜测着:难道那个时候四叔就在为造反做准备了?然后他自己又否定了。
四叔这人虽然有些心机,但却一心想往上爬,不然前几年也不会钻营斗鸡,菁菁就是那个时候开进冒头的,虽然不明显,但他家和四房的关系好,他娘知道许多四房的陈芝麻烂西瓜的小事,可惜他那时候觉得菁菁很矫情,没太注意她罢了。
可若是没有王菁的船,他们买粮根本不会这么顺利,更不可能从这次的灭族危机中逃出生天来。这么一想,他不自觉的就为王菁说起好话。
另外,王菁还是他和赵嫣然的媒人。
之前,他本以为王菁是为了赵嫣然才给他们创造机会,后来再看她和红云和伙做生意,请刘永胜帮忙,才明白她一直把自己当成是刘家人的,所以才对他们这些人这么好。
顾氏见儿子默然,以为是在骗自己,忍不住反驳道:“她个妇道人家,难道还真有什么事别人都不行就非她不可?”
刘永辉皱眉:“菁菁得罪您了?”
顾氏:“那当然。你四叔和你四婶也不知是怎么想的,当年那么多人想嫁安哥儿他们不同意不说,直接给他娶了个童养媳。她既然想嫁安哥儿,当时就应该明明白白的拒绝了乔家,乔家哥儿现在还没成亲呢。”
刘永辉:“媒人又不会问当事人的意见,你要守孝,自然是表示拒绝了。乔家若真有诚意,逢年过节应该到王家走动才对吧?他们去过一次吗?乔家若做事有规矩一些,会逼死亲生孙女吗?”
顾氏:“关键是你姨母接了这做媒的差事,把乔家得罪的太狠了。”
刘永辉道:“姨母天天比官媒还忙,怎么也不关心一下红英?”
顾氏横儿子一眼:“有你这种巴不得妹子赶快嫁人的哥哥吗?”
刘永辉忙讨饶:“妹妹一辈子不嫁人,我养她也没什么,只是娘真觉得这样对她好吗?”
顾氏:“若不是菁菁天天喊她陪她私会乔家哥儿,她也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刘永辉吃惊极了,目瞪口呆了半天,才后知后觉的点头道:“原来妹妹有过这样的心思。”可这事能成吗?他们家拿什么去配三品大员?更不要说乔朝阳现在已经是从五品了,并且还是皇上面前的红人。
顾氏照儿子的头就一巴掌,“原来你也觉得这事成不了!”
刘永辉: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
他虽没说出来,但神情就是这么回事。
顾氏:“等你四叔赶走鞑子做了皇上,你爹至少要封个王爷,你妹就是郡主,怎么配不上他?”
刘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