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之大宋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浴火重生之大宋中兴- 第14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盾牌手掩护,开始投手雷。”张大勇高声喊叫着。
    侥幸冲到城墙下的蒙古士兵以为躲开了火炮发射的角度,但更大的厄运还在等着他们。
    手雷象下雨一样从天而降,城墙下面立刻变成了沸腾的油锅,爆炸声一个接着一个,密集得简直快赶上过年放的鞭炮了。
    没有死角,没有安全的地方,只有爆炸的火光与横飞的弹片。蒙古兵拼命射向城墙上的箭支在光复军盾牌手严密的防护下,对光复军的伤害十分有限,而光复军则毫不留情地使用一切武器在远、中、近各个距离施展着无情的杀戮。
    伯颜在后阵把前方的一切都看在眼里,到了此时,他终于明白索多、百家奴,包括达春都会被光复军所击败,逃回来的败兵对光复军的描述中为什么带着恐惧。这样的对手确实平生未见。
    看来自己对光复军的了解还是不够啊,不论从武器装备,军心士气,战术特点,此时的光复军与几年前灭宋时的宋军相比都是天壤之别,看来自己是轻敌了,这几个看起来不大的小据点也不是好啃的地方。
    “难道长生天不再眷顾蒙古人了吗?”伯颜想着。
    “丞相,再派人上吧!”格日勒红了眼睛,勒住被炮声吓得蹦跳的战马,问道。
    “鸣金,把兄弟们撤下来。”伯颜瞪了格日勒一眼,向传令兵下令道。
    几千蒙古人的生命让伯颜开始重新考虑战术对策,战争形式已经变了,再不是倚仗弓强马快便能取胜的时代了,他无奈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第二十六章 不战而胜的设想

       
    第二十六章
    第一、我军的火炮还远不是光复军的对手,与其对射,徒取其辱;
    第二、光复军在火器使用上已经非常娴熟,远近搭配,十分有效;
    第三,我军的战马要抓紧时间进行适应性训练,从今天在战场上的表现来看,它们对爆炸声和火光过于敏感,容易受惊,难以驾驭;
    第四,要重新考虑对光复军的战略战术,不能还照以往的战法,要重视光复军,研究光复军,以老眼光看人是不行的;
    第五,抛弃轻敌思想,充分估计到此次南下作战的艰巨性,迅速征调造船工匠,全力造船,没有船,要过江那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经过一天的战斗,伤亡了万把人的蒙古人终于见识到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战斗方式,普通士兵们求战的心态有所低落,将领们也都谨慎起来。经过几个时辰的讨论、争吵,总算总结制定出了几条经验和方法。
    “丞相大人,对光复军在江北的据点该如何处置,难道就这样放弃了?”格日勒张口问道。
    “当然不是,我已经抽调京西两路、淮南两路的新附军前来助阵。”伯颜扫视了一眼帐内的众将,回答道。
    “新附军?他们怎么会是光复军的对手,况且他们不可信任,达春的失败与汉军的倒戈投降是分不开的。”老将塔多不无忧虑地提出了疑问。
    “他们当然不是光复军的对手,可却是很好的消耗品。”伯颜阴冷的声音传了过来,“光复军既然打着消耗战的主意,咱们就不能让其如意,让蒙古武士白白地牺牲,你们说,要是照今天这个样子一个城一个城地打下去,要死多少人才能进入江南,打到福建路许汉青的老巢。”
    “这个,恐怕…”格日勒皱起了眉头,欲言又止。
    “等蒙古兵打光了,那些新附军会老老实实地听命吗?”伯颜继续说道,“我一次只调三、五万新附军,在十几万蒙古大军的眼皮底下,他们想贪生怕死也做不到。”
    “丞相高见,就让新附军先去消耗光复军,等光复军疲惫了,咱们蒙古兵再上。”一个中万户在旁恭维道。
    伯颜长叹了一声,“当年南下灭宋时,别说是这小小的堡垒,便是坚城大镇,咱们蒙古军也是势如破竹。如今却对这几个弹丸之地一筹莫展,真是让人无奈啊!”
    “丞相大人不必伤感,我们只是不适应光复军的战法,再加上其火器犀利,才小有失利,只要假以时日,我军必能击败光复军。”格日勒宽慰道。
    ………………………………………
    乃颜是成吉思汗幼弟帖木哥的玄孙,东道诸王首领塔察儿之孙。他继承了帖木哥和诃额仑夫人的份地和塔察儿的封地,占据了东北大部分地区。其国土占东道诸王领地的十分之九,军队有十二万,实力强横,一直不肯向忽必烈称臣,想要自立为大汗。
    伯颜率大部蒙军南下后,西北诸王海都﹑笃哇进攻按台山﹐元朝以重兵防御西境。乃颜认为时机已到,联络了其他东道诸王哈赤温后纳舍儿、合丹、哈撒儿后王失都儿,以及阔列坚后王也不干等人后,又与海都等西北诸王进行联络,开始了叛乱。(史载:乃颜于1287年叛乱,兵败后被忽必烈所杀,其余部于1291年被全部消灭。)
    乃颜利用忽必烈解散大忽台,自立为汗,并且毒死了大忽里台推举出来的阿里不哥等短处,广为宣传,叛乱伊始,便得到了辽东大部分蒙古部族与诸王的支持,又与许汉青达成了秘密盟约,得到了军火武器的支援,兵势很强,又没有了伯颜这样一位名将的威慑,乃颜的十字军迅速夺取了辽阳重镇,半个月内横扫辽东。迫使元军退至豪州(治今辽宁彰武)﹑懿州(今辽宁阜新东北)以西。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北元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南有许汉青的光复军,西北海都展开攻势,辽东乃颜又起兵叛乱,沿海又有光复军海军的骚扰劫掠,一下子四面受敌,形势危急异常。
    “镇国公,你看忽必烈会不会将伯颜大军调回,北上平叛呢?”张世杰看过情报,问道。
    “依我看,暂时不会有这个可能。”许汉青摇了摇头,“乃颜虽然兵势很盛,但无论从地域、资源、人力上来看,却是处于下风,这次忽必烈多半要亲征,能调动的汉军估计在三十万左右,再加上五、六万蒙古军,乃颜未必能讨了好去。”
    “乃颜不是还有镇国公支援的火炮和手雷吗?应该不会很快被打败吧?”张世杰说道。
    “我们当然希望他能坚持的长久一些,除了继续供应武器外,我已经给许汉桂的海军传了信,让他们在适当的时候帮乃颜一把,实在不行,就让乃颜退过鸭绿江,进入高丽,有海军在鸭江上挡着,忽必烈想毕其全功也很困难。”许汉青笑着说道。
    “伯颜的大军这些日子只是进行了几次小型的试探进攻,不知道打着什么主意?”小皇帝看不到打仗,有些郁闷。
    “据情报司的消息,伯颜率领的蒙古军正在进行一些适应性的训练,而且正抽调汉军前来助阵,看来伯颜对于蒙古士兵的伤亡还是很在意的,要另找炮灰了。”许汉青解释道。
    “那咱们有什么应对的行动吗?”小皇帝好奇地问道。
    “陛下,陈吊眼率军已经进入了广南西路,张天河的部队也已经开始进攻荆湖南路了,咱们只要能与伯颜对峙下去,北元便抽调不出更多的兵力来救援其它地方。”许汉青顿了顿,继续说道,“每占领一个地方,咱们的实力便增强一分,而且新兵的训练正在加紧进行,再有两三个月,咱们便能得到十万新兵的补充。”
    “而伯颜则不同,北元多面作战,所需的物资过不了多久便会捉襟见肘,而且咱们的经济封锁也该起到作用。忽必烈除了向自己治下的百姓增加赋税,征粮征款外,我想不出他还会有什么解决的办法。”许汉青笑着仔细给小皇帝剖析道。
    “残酷索取之下,民不聊生,北元必起内乱,咱们也许不必进攻,伯颜便会支持不下去了。”小皇帝若有所悟地回答道。
    “不错,这是连锁反应,有句话说的好,功夫在棋外。”许汉青开怀一笑,“战争便是如此,冲锋陷阵只是一个方面,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呢,不一定非要刀对刀,兵对兵,在战场上来解决。”
    “当然,针对伯颜的军事行动还是要展开,不能让他们太安逸了不是,火枪旅、骑兵师、特种营都已经开始准备,咱们要给鞑子好好地上一堂终生难忘的课。”
第二十七章 重心转移

       
    今天,每一位被称为军事家的人,大概都读过一位普鲁士人——克劳塞维茨写的书《战争论》。在这部书中,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胜利通常产生于各种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总优势。”他认为,任何战斗都是双方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较量。最后谁在这两方面剩下的力量最多,谁就是胜利者。值得指出的是,克劳塞维茨非常重视战争中的精神因素。他认为:“不能忽视精神因素,因为正是精神状态对军事力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几年前,当伯颜率蒙古大军顺流而下,直取临安,席卷江南的时候,南宋无论是官还是百姓,都竟相奔逃,少有坚决抵抗,至死不降的。德佑二年(1276)蒙元兵临临安城下时,那些高唱“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忠臣们则纷纷弃国出逃,以至太皇太后谢道清无奈地下诏:大宋养士三百年,并没有对不住你们。今天国家有难,为什么你们都弃国而去?”许汉青对着小皇帝侃侃而谈。
    “主子们豢养了一帮奴才,自然是用来看家护院的。但是叫主子们万万想不到的是:败家的却正是这帮奴才。国破家亡在即,这群平时“誓死效忠”的奴才往往在后院放火,给后背捅刀子,为新主子欢呼万岁。当经过一番天翻地覆,待得尘埃落定,便又以一副嘴脸出现,高唱新主子的隆恩圣德,叹服新主子乃为“真命天子”。然后跪在新主子脚下,重新张牙舞爪。”叹了口气,许汉青面色凝重。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邓光荐显然并不十分赞同许汉青对小皇帝的灌输。
    “邓大人所说有理,可是到那个时候是不是有些晚了。”许汉青笑着说道。
    “而现在伯颜大军再次南下,江南军民又是处于怎样的一种精神状态呢?在思想上、行动上又是如何应对的呢?”许汉青将几张报纸和几份情报递了过来,“陛下请看,这便是江南军民现在的精神状态,如果这样还打不过蒙古人,真是没天理了。”
    “泉州举行拍卖会,为前线战事募捐,共得白银两百余万两,其中杨太后捐出的凤冠更是拍出了天价。”小皇帝轻轻念道,“母后竟然连凤冠都捐出来了,那可是当年母后被御封皇后时所戴的凤冠,价值连城。”小皇帝颇有些惊讶地说道。
    “杨太后真是深明大义,此举不仅能感召市民百姓,更显示了抗蒙到底的决心。”许汉青赞赏地点着头,“陛下,请看这些来自各地的情报,江南百姓虽然还很穷困,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各地报名参军的青壮年已经超过了二十万人,这还不包括投降的新附军,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当年朝廷下旨号召起兵勤王,可应者寥寥,如今无论富庶商人还是穷苦百姓皆十分踊跃,真是让人惊讶啊!”邓光荐看着报纸和情报,也赞叹道。
    “这也是拜蒙古人所赐啊!如果不是这帮畜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江南百姓要不是身受其苦,也不会这么快地团结起来,奋起反抗啊!”许汉青慨然叹道,“如今只是给了百姓们一块自己的土地,给了他们做人的尊严,一个安定生活的希望,他们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