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传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小楼传说- 第44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楚人一边看着秦人紧急集结,略显惶乱怅然地交出一切,观之可欺,一边咬着牙大出血,掏钱掏粮送瘟神,忙着替这些要走的秦人筹备补给,通关开路,累得汗如雨下。那种愤怒和胆气,都是节节上升。于是楚国官员对秦人钱粮的为难拖延,百姓官兵对秦军的谩骂,甚至攻击,都时有发生。

好在柳恒下了死命令,万事隐忍为上,严禁武力冲突,而方轻尘也让朝廷发了圣旨,自己更是写了措词严厉的信件给各方诸侯,对于这一类事件,要严加查处,绝不姑息,更不可纵容。

最终,大小冲突虽然不绝,到底并未酿成不可收拾的事端。

一个月内,楚人对秦人所爆发出的这些敌意,却也并不能完全算是坏事。虽然大部份秦军都愿意跟随秦旭飞回国奋战,但也有八九千秦军,原本已经或正在准备要和楚人谈婚论嫁,成家立业,就此扎根的。

这部分人,本来,秦旭飞和柳恒,都没有打算强迫他们走。

然而,这一个月里,受到楚人不断的攻击伤害,让所有人都彻底地,清醒地认识到,血的仇恨,要用汗水来洗刷,是怎样的困难。

楚国人并没有忘记仇恨,而失去了大军和上层代言人之后的秦人,零散地生活在楚国的土地上,未来的命运,只怕吉凶难测。

因此,到最后,真正决心斩断牵挂,留在楚国境内的,只有三千余人。他们大多已经是身为人父,家中有了稚子娇儿,或是妻子已经身怀六甲。因此,便是明知艰难,也只有咬牙选择留下,面对和试图化解必然的敌意。

一个月之后,柳恒带领了集结完毕的秦军,正式离开了楚京,向秦国而去。

秦国人,在楚国的势力,自此彻底消失。

——————————

临行之前,柳恒特意上门拜访了方轻尘一次,对他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

顺便,也问了问方轻尘,他可有什么话,让他带给秦旭飞的。

方轻尘毫不客气,冷冷问:“我该有什么话特意要去对他说吗?”

柳恒也不生气,连声称是自己造次了,又闲说两句,便起身告辞。

方轻尘冷眼看他走到厅门处,才淡淡问一句:“你和他的性子天差地别,怎么能做了这么些年的好朋友?”

柳恒笑道:“我与殿下素来相投得很,从来不觉得性情有何差别啊。”

方轻尘冷笑一声:“他哪里有你这般客气能忍。若是换了是他在这里,我这般慢待,他早就出言不逊了。”

柳恒看他神色不善,估摸着这些年,方轻尘怕是没少受自家殿下那直性子的气,莫名地有些好笑起来。

“殿下性情豪迈直爽,但也不是莽撞无礼之人,只有对真正关心的朋友,他才藏不住话,耐不住心,倒绝不是有意冒犯方侯。”

方轻尘冷冷一哼,倒没说话。

柳恒注目看他两眼,心里想着,真说性子,你的刚强果决,狠辣善断,与楚国那个懦弱的太上皇才真个天差地别呢,倒不知你们当年,是怎么结成情谊旧盟的。

只是这话也只能在心里头转一圈,他还没有活腻,这话断然不敢当着方轻尘的面说出口来,只是再次抱拳,陪笑告辞。

方轻尘也没起身送他,安坐原处,看也没多看他一眼,在他退出房门前,终究是漫不经心道:“我看过军报了。他在那边仗着出奇不意,是打了两场胜仗。不过,现在四国都已经知道他这支军队的厉害。三国似乎暂时放下了分歧,有意无意,对他展开了联兵合围,而一直引而不发的燕国,也开始动手了。就凭他那支孤军,想当最后的赢家,你觉得有几成机会。”

柳恒一笑:“我明天就起兵去和殿下会合。全军齐心,又有方侯协助,想来机会还是很大的。”

方轻尘微微一皱眉。

“我何时协助你们。”

柳恒微笑看他,方轻尘冷冷一哂,也不多与他纠缠这种话题,淡然道:“替我提醒他,别忘了我们约定,想要他的人在我这里好好活下去,他就必须是活到最后的那一个。”

柳恒一笑,对着方轻尘深施一礼:“谢方侯关怀,殿下必不会令方侯失望的。”

关怀?

方轻尘有些无力地叹口气。现在他觉得,柳恒和秦旭飞,果然该是好朋友了。这两个人,都一样,总有本事把别人的冷淡,威胁,声明,全部理解成某些充满温情的字眼。

看着方轻尘悻悻然的脸色,柳恒再不敢多留,微笑告辞而去。

而次日,当柳恒领着从全国各地集结而来的秦军,浩浩荡荡地离开京城的时候,方轻尘也同样没有去送。

————————————

秦军开拔了。

楚人密切注意着他们的行军速度和方向。

秦人的军队还未曾行离楚国,在他们的屁股后头,楚国人却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欢庆。

民间敲锣打鼓,皇宫里也连日开宴。不过,朝廷里的气氛,却莫名地紧张起来了。

秦人交出所有权力,很多重要职位,目前还来不及派人接手。就算已经和秦人交接职位的楚国官员,头上顶着的,也多是暂时代办的名义,正式的官职还没有定下来。

南方诸侯们,朝中臣子们,皇室的内外宗亲们,还有明知朝廷现在有很多空缺官职急缺人手,而跃跃欲试的所谓名流仕绅,大儒才子们,都开始拼力争抢。

朝堂上,每天都在为着一个个官职而角力争辩,私下里,官员们也在各方串连。南方的诸侯们,开始派大量亲信入京。说是要面圣道贺,实际上,就是要找机会在朝中占有更多的位置。而北方的旧臣和文人们,也是四处奔走联络,坚决不肯让南方的藩镇过多地掌握朝中权力。

小皇帝整天坐在龙椅上,听着下头的臣子吵来吵去,头晕目眩,无所适从。而方轻尘的则是紧闭府门,谁来拜访游说也不理会。

不过,他虽然没有如大多数人所期盼的那样,出来掌控大局,平定风波,到底还是上朝做了一番表态,私底下,也让赵忘尘向外递了几句硬梆梆的话。

大致的意思就是,大家爱争就争,爱斗就斗。想要得到,就得付出,在正常情况下的争抢,纯属于良性竟争,他不过问,不理会,但如果有人敢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就必须要承担他的全部愤怒了。

不管怎么样,在方轻尘的威慑之下,朝堂的混乱,总算没有发展出什么暴力事件。大部份职位也都有了归属,朝中通过之后,小皇帝没敢立刻用印,而是先让人将名单送到侯府来,给方轻尘过目。

看着那长长的官职名单,方轻尘却只稍微注意了下赵忘尘的职位。

第175章 天有二日

对于送给他“过目”的那一长串官职名单,方轻尘真的是只打算“过目”而已。

一直以来,他都尽量不主动干涉朝政。就算他的意见一定是正确的,他也不想再以先行者,导师的身份,继续去为国家指点道路,而只让别人埋头干活了。

楚国是楚人的,不该属于他这种名不符实的怪物。这个世界是凡人的,象他们这样不该存于世的外来者,介入的最好还是不要太多。

楚国的官员们,必须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决断,自己的担当。他们要面对风波,面对利害,面对内心的欲望,然后,去学会冲突和妥协,学会排斥与融合,学会如何一点点纠正错误,寻找正确的道路。

因此,就算他发现了有些官职的安排不妥当,有些人的能力未必足以担当其位,然而,只要不出大的问题,他也不想立刻指出来。

目前这个结果,是各方势力最终妥协融合达成的统一意见,何必非要打破,又何必不给别人一点点尝试的机会。

秦人匆忙交出权位,很多官职长时间没有人打理。秦军临时征集走大量钱粮物品,很多职位,现在一坐上去,就要面对巨大的压力。这正是最好的磨刀石,可以为国家磨练出人才。

想要尸位素餐谈何容易?如果你不称职,做得不好,各方势力,都在那虎视眈眈盯着,只怕立刻就会有新的人才推出来,接掌原职。所以也用不着太担心。

心意即定,方轻尘对于这些官职安排,基本上是不打算有意见,因此也就没有意见的。所以他只注意看了看赵忘尘。

赵忘尘连升了三级,目前已经可以掌握整个京城的防务了。而本来由他负责的皇宫戍防,则直接提升他原来的副手担当。

其实,以赵忘尘的资历,年纪,就算他是方轻尘的徒弟,在正常情况下,目前也没资格独力掌控整个京城的防务。

然而,楚京本是秦楚共守,这回秦人离去,京中留下来的权力真空实在太大,而京中有军职的官员,象凌方这种单纯的武将,已经离京,去秦人撤防的城池,接掌防务了,而象卓子云这一类文武兼修的,则大部份选择放弃武职,转而谋求政事堂和六部要员的位置。

倒也不是说除了赵忘尘就没有别人了,只是,各方势力对峙着,谁也不放心谁。京城防务这样关键的,保证京中所有人身家性命安全的职位,谁也不愿意看见落到非己方的官员的手里。

各方几番角力之后,最终是大家是选定了由赵忘尘这个不属任何派系,也代表着地位超然的方轻尘的人,来接掌京城防务兵权。

方轻尘自入京以来,就很少干涉政务,几乎不和任何势力为难,也从不偏袒哪一方,再加上他的威望,信用,能得到各方信任的,也只有他的弟子了。

更何况,赵忘尘做人确实很成功。他虽然年少,办事却是老成细心,对朝臣们敬重客气,平时不管谁求他,能帮就帮。因此满朝官员,没有一个不喜欢他的。他又爱广结朋友,就是江湖人物,卑微商人,同他也多有交情。对士兵他也亲切关怀,在军中时,与最低等的士兵同饮同食,更是得到下层的爱戴。

有这么多方面的支持,他最后接掌京城防务,自是顺理成章。而因为皇宫的防务是由他以前的军队,以前的副手继续管理的,无形之中,这楚国的京城,皇宫,一国权力枢纽之所在,基本所有的军力,也都操控在他的掌心了。

赵忘尘以前的官职虽然也不小,但没有资格掌京都防务,所以才临时把他又提了好几级。他现在小小年纪,已是官高位显,难得他居然还是不骄不躁,对谁都客气有礼,毫无架子。

方轻尘淡淡地扫过整张名单,目光在赵忘尘的名字和官职上再三流连,恭敬地站在他身旁,等他回话的官员,小心地跟着他的目光看去,瞧他只盯着赵忘尘三字,不免提起了心,唯恐这位爷要搞什么避嫌,不肯让自己的弟子担任这么位高权重的官职。万一方轻尘真驳回了,要再找个各方面势力都放心的人掌城防军务,可就太难了。

好在最终方轻尘还是什么话也没说,只点点头,把名单一合,递回给那官员:“既然是朝中议定,皇上也同意,我自然没有意见。”

那官员出了一身汗,赶紧接过名单,恭敬地退走。

第二天,盖了皇帝御印的圣旨,和吏部的任命书就到处飞传,无数新官上任,各处都轰轰烈烈,摩拳擦掌地干了起来。

半个月后,柳恒全军已经离开楚境,进入秦国境内的消息传来,又是举国欢腾,多年来,一直笼罩在楚人头上的乌云,总算是散尽了。

民间大小欢庆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朝中也有人建议,要办一场大庆了。至于理由,因着名义上和秦旭飞谛结了秦楚同盟的约定,不好直接针对秦国说什么,那就只能拿皇帝大婚啊,太上皇生日啊,这一类的喜事来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