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沧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越沧海- 第33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要讨灭大理国,实际上便是要达到两个目标:第一个,必须降服17个‘州’,确保建立我汉人政权同样的统治体系;第二个,便是让南中37部族至少名义上臣服我吴越,并且输诚纳款。第二条目前并不要求一步到位地做到让那些黑白彝人乃至傣族和说不出名字的族群做到如同广南西道的蛮夷那般驯服,只要有个大义名分便可,因此,我们的敌人也不算很多。在段思聪势大的时候,三十七部固然会因为段氏二十余年之统治而协同作战,但是绝对不可能和段氏直接控制的十七州兵那般用命。”

    钱仁俊说得头头是道,林仁肇也是非常赞同,听了以后,又补充了一个问题:“都护,既然南中之地五十年内有大长合、大义宁、大理国先后更迭;三朝所依赖的主要势力又以黑白彝交替掌权。如今大理国是段氏高氏的白彝压到了当初大义宁的杨氏黑彝。那么我军一旦突破东川郡、石城郡,到达鄯善府、威楚府,是否便能让杨氏黑彝控制的这两府倒向我军,为我所用呢。”

    “这一点却是不可期待太过。林都帅有所不明,既然这两族叫做黑彝白彝,而不是彻底分为两族,便是因为自南诏以来,彝人皆以彝人的整体利益为重,很少会出现‘彝奸’这样的存在。而且彝人之间争权夺位、改朝换代,也不如汉人那般要置被颠覆之国的王室权贵于死地的程度,杨氏的大义宁亡国了,如今还不是活得好好地,在自己的势力所及的那数府范围内一言九鼎?若是我吴越大军进犯,对于杨氏来说也是从他本族的势力上下刀子,自然是要殊死抵抗的。

    只不过若是我军将来绕过鄯善府、威楚府等州城,直插大理府周边四府,杨氏倒是有可能暂且作壁上观,以保存实力等待段氏高氏军力先与我军互相消耗。只是纵然如此,我军却绝对不敢如此大意——南中作战,辎重军粮本就跟进困难,若是在我军后路留下如此强敌据点,若是战事稍显胶着,杨氏便出兵断我后路粮道着实是不妥啊。”

    林仁肇闻言也是默然,“若是彝人之间如此团结,倒是颇似春秋分封的古风了——五霸争衡,却不灭国;倒不似中土历朝历代那般如战国七雄你死我活,无所不用其极且住!既然杨氏有可能以民族大义为重、不会放我军深入其后,但是这却不符合汉人的思想传统。何况我军此番足有六万之众,南中作战不适合大军猬集列阵,本就该分兵数处进击。既然这样,我军不如如此如此”

    钱仁俊听了林仁肇附耳过来的一番解说,顿时眼前一亮,“此计倒是不妨一试——不过咱倒是扯得有些远了。如今连石城郡东川郡等边镇都还不曾拿下,却是已经想到了深入敌后直插昆明湖之后的事情了,说出去岂不令人以为我等自大?还是先去整备进兵事宜,此计从长计议,若是时机合适,再行不迟。”

    。。。

    。。。


第388章 不该出现之人



    从富源砦西行,便已经一寸官道也无了,一支吴越骑军当先在山谷间行军,旁边还有步军随行,帮着填坑砍树开道。虽然距离东川郡城还有八十多里地、距离石城还有一百二三十里,不过若是从地界来论,这块地方着实已经算是大理国东川郡的地盘了。

    因为南中之地不适合大规模的骑兵应用,所以此番出征大军中,林仁肇从杭州带来的三万亲从都只有一个都、五千人是铁骑都的骑军,而今已然扩充到2万规模的吴越中央直属骑兵部队,还有四分之三或在杭州镇守,或偶尔轮换去日本的关东平原杀人放火镇反。

    来得人少,钱惟昱自然不会把顾长风排出来亲自督军,而是在亲从都骑军里面挑选一个都指挥使带兵即可。考虑到可靠性的问题,半路出家管骑兵的刘彦琛得了这个差使——刘彦琛是杜叔詹的死党,当初先王钱弘俶被外戚孙氏之乱所害的过程中也是跟着混了从龙拥护之功的。虽然不比老上司杜叔詹那般因为和大王有表兄弟之亲那般受信重,但是独领一都的精锐骑军还是够格的。此番南中作战骑兵只是策应力量,稳妥是第一重要的属性。

    刘彦琛在大军中前部缓缓而行,在他身侧还有几个军官簇拥着策马而进,大多数人是亲从都或内牙军的故旧,除了浙南、闵人之外,便多是淮南兵出身——两广和江西的兵用来做骑兵部队确实不太合适,哪怕是浙南和闵地的彪悍山民,也不过是体格和耐力韧劲儿上有一定优势。即便配合了吴越军方的科学训练和加强营养,真要练出一等一的强大骑兵部队,那也是非得有个十选一的筛汰率的,这也是吴越国多年征战扩充之下,骑军依然不过两万的原因。

    不过,既然说的是“大多数”军官都是浙闽和淮南人,那就说明也有例外。比如刘彦琛左侧一匹战马上,便坐着一个身着山文甲喉轮护肩、手足套着弹性钢片护臂护腿、躯干被锻钢板甲包裹起来、里头还衬着丝绸和钉皮衬里的雄壮军官。身材看去起码有一米九几高矮,手挺一杆丈二镔铁陌刀挥洒自如。紫铜色的面容肤色,一看就很有山西狠人的气质,应该是出自五代时分天下强军产地的河东之地。

    从盔甲上面装饰的颜色来看,此人不过是一个指挥使,比刘彦琛低两级,刘彦琛却常常与之言谈,显然是看重此人——不过,一般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长官爱才而看重部下军官固然是一种可能性,实际上却不能排除这个下级军官被更高层的领导重视,甚至有“上达天听”的能耐——从二人言谈的内容语气来看,显然是后一种情况。

    “杨制使,我吴越骑军,比之北人如何啊?杨制使在北地时也算见多识广,可曾想过南国亦有如许雄师?”

    “杨制使”这三个字的称呼,如果在后世看过《水浒传》的人耳中听着,定然会产生一种“莫非东京城里卖刀杀人的青面兽杨志穿越过来了?”的错觉。不过这个杨制使却并非如彼人也,只是恰好姓杨,官在指挥使而已。

    “大王麾下兵备严整,器甲精良,虽天下一等强军不可敌也。臂力雄强搏战骁勇,亦可与辽国铁骑相当。只是马术骑射尚在辽汉之下。不过能够做到如此,已经是令人叹为观止了,对付南人各部,绰绰有余。”

    刘彦琛听了心中略有两三分不喜,不过也知道此人说的是实情。大王还真是“唯才是举”啊,一个几个月前被高丽海商用重贿反间倒腾回来的北汉下级弃将,值得如此重视么?莫非北人和咱吴越人在骑军将领上当真有这么大的素质差距不成?到了交战之时,倒是要看看这厮手段!

    

    那个被称作“杨制使”的指挥使军官,便是晋北太原人士、半年前还在北汉军中担任一个骑军军使(虞侯)的杨继业了,至于他为什么会出现在吴越军中,其中还有一段颇为歪打正着的曲折经历。

    建隆二年春末夏初,当时正值昭义军节度使李筠被赵匡胤大军剿灭,北汉刘承钧在赵匡胤果断决然的全力北进反扑之下也着实打了两个败仗,此前支援李筠捞到的好处几乎全部都吐了出来。

    从建隆元年年初开始,由钱惟昱资助指使、对外打出“高丽舶主、豪商”名号在辽国和北汉境内行商的王大世就已经广结贿赂、收买辽国和北汉权贵多行方便。如今到了李筠覆灭、北汉也没了什么价值的时候,自然这伙高丽海商也该撤走了。

    这个年代北汉和辽国的朝臣自然还是应该颇有爱国之心的,不过因为王大世本来就是去资敌的,给了贿赂也没做过祸害辽国和北汉的事情,自然吃得开。那些一开始还心虚的汉辽文武观察了许久王大世在北国的私下作为之后,也只能理解为“这是一个极端仇视南人,崇拜北国的高丽国际友人”。至于为了这事儿去高丽国内探查消息的人自然也是有的,只是人家本来就是高丽海商,钱多钱少官府怎么管得着呢?

    不过,这里面却有一个蝴蝶效应不小心起了作用:当初,钱惟昱在*王大世送上门来求破的外甥女儿、新罗末代王后的幼女金孝恩之后,便很放心地给了王大世大批钱粮去北地运作。临走的时候,钱惟昱不甘心白白资敌,还招呼王大世好生结好一些北国的文武人才,原本钱惟昱是想着有朝一日真到了讨伐北地的时候,可以多多少少有点民族主义的借力,也没真期望王大世做成什么大事儿,只是想让自己花了钱后多听个响儿而已。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钱惟昱也着重提醒王大世注意找几个人,其中便包括杨继业。

    后世《杨家将》里吹嘘得犹如武神的杨老令公,历史上其早年的经历却是无人熟悉,便是史书也是一笔带过。钱惟昱对这一块原本不甚了然,以为杨继业如今已经是北国名将了,结果王大世到了北汉之后,行商贿赂资敌之间略一查访,发现北汉骑军中还真有一个叫杨继业的军官,但是只不过还是一个二十六七年纪的中级军官而已——这其中,钱惟昱忽视了杨继业的年纪和其成名的年代,要负很大的责任。杨继业真正爆发出国士之名,那也得将近二十年后了,与辽人的大战,则要再晚上五到八年,可以说是和辽人的耶律休哥、耶律挞烈同时代的猛人。现在才赵匡胤立国初年,三十岁不到的人才做到“副团长”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王大世在北汉私下银弹外交的时候,便已经跟杨继业建立了不错的关系,当然,也仅限于不错的关系而已。建隆二年四月,王大世眼看自己即将离开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对于钱惟昱曾经叮嘱注意结好的人才自然也更加上心盘算了一番。算计下来,钱惟昱交代的那几个英才,就属杨继业如今地位还低,算不上多被重用。思忖再三,便决定来一下狠的。

    王大世在契丹和北汉混了将近一年,也知道北汉和契丹官场一些门道——比如如今辽国南院大王耶律挞烈麾下最受宠的契丹族文官便该数南院枢密使室昉了(汉官当中最受信任的应该是幽州韩家人)。因为北汉与辽国是“叔侄之国”,刘承钧一直靠着辽国的南院大王罩着,所以每次派遣使者到燕京去的时候都会重金结好室昉,让他帮着在耶律挞烈面前说说好话。室昉这人属于收钱呢也不避讳,但是从不出卖辽国国家利益的人。如果刘承钧的要求有损辽国利益,他就会直接翻脸把贿赂交给耶律挞烈,然后直陈其情。

    王大世摸清了这个情况,便趁着刘承钧又一次例行公事派遣使者去燕京进贡的时候,让人假借杨继业的名义,重金数万两贿赂室昉,假意求契丹人帮他私下在主公的正使那里美言几句。这种要求,室昉当然是不会拒绝的。

    可惜的是,“杨继业行贿室昉以图美言升迁”这件事情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行事不密,结果发生了小范围的泄密室昉当然不会认这种屎盆子,趁着事态发酵之前把自己给撇清了

    王大世不是什么智计卓绝的人,所用的反间计也非常幼稚。但是胜就胜在一个动机上——杨继业如今还只是一个虞侯呢!在常人的想法里,谁会花那么大代价陷害一个虞侯?而且动辄动用数万金?也只有认识到杨继业未来数十年发展价值的穿越客会去这么干了。

    然后,杨继业便在运作之下“不容于北汉”,幸好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