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唐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武唐春- 第3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裴行俭回京任职的时候,他的府前曾一度车水马龙,但大部求见的人都被拒之门外。裴行俭吩咐下人,私下来拜访的,谁都不见。
    渐渐地,许多人不敢来了。来了也是不被接待,甚至门房直接回绝,不帮你通报,许多人不愿意受到这样的冷遇,即使有事也不来找了。
    时间久了,裴府门前就车马稀疏,除了裴行俭一些关系好的朋友外,其他人都不敢来拜访。
    马前冷落车马稀,对于这样的情况,裴府中的人,已经习以为常了。
    裴行俭也非常享受这样的清静时光,他在府中的时候,基本不会被打扰。
    今日裴行俭处完事后,也早早地回府休息。一些没处理完的事,他也顺便带回府处理。但就在他处理完事,拿起一本书准备好好看一下的时候,却有下人来禀报,说有一位拜访者在府门口等着。
    裴行俭有点不悦,沉着脸喝道:“我不是吩咐过了?除非朝中有重要事传,不然什么人都不见。告诉来人,不见!”
    “是,老爷!”那名下人冷汗直冒地应了声,屁颠颠跑了出去。
    但只过了一会发,那名下人又战战兢兢地回来了,他在门外小声地说道:“老爷,那人不肯走,他说你一定会见他的,他让小的交给你一封信。”
    “哦?!”裴行俭愣了一下,旋即吩咐道:“把信拿进来。”
    “是,老爷!”下人推门进来来,很恭敬地把一封信递给裴行俭,然后垂手低头站在一边,等候吩咐。裴行俭接过下人转递的那封信,打开来看。
    看了几行后,裴行俭紧皱的眉头舒展了开来。一直留神观察裴行俭神情变化的下人,也稍稍松了口气,看来门外那个求见的年青人,与自家老爷关系还真的不一般,人家没对他撒谎。
    裴行俭看完了信后,将信放下怔了一会,终于下了决定,对候着的那名下人道:“将他领进来吧,直接带到书房来!”
    “是,老爷!”下人应了声后,马上飞跑着去传了。
    来求见裴行俭的自然就是李晨。
    来到裴府的时候,门房的傲慢让他挺吃惊,好说歹说,对方同意进去通报。但第一次通报,裴行俭直接回复不见。李晨并不气馁,他将王方翼所写的信交给了门房,告诉门房,裴行俭看到这封信,肯定会见他的。
    门房看李晨的气度不凡,待人处于也不卑不亢,终于答应再去禀报一次。
    还真的没意外,裴行俭看了王方翼的信后,就答应见他了。
    李晨跟着领路的那名下人进到裴府中后,也留神察看裴府的情况。
    他发现,裴府远没有他想象中的那般繁华,可以说一切都很简单,只有不我的几幢楼,房子也显得挺老旧,甚至李晨所住那园子,也比裴行俭这府邸好上很多。
    一路走来的时候,李晨也随口问领路的那名下人一些事,但那下人却不愿意回答任何问题,只是低着头走路。李晨讨了个没趣,也只得闭了嘴。
    走到书房门口,下人在书房门外禀报了声后,里面响起声音,让李晨进去。
    李晨谢了那名领路的下人后,也就推门进去。
    “在下李晨,见过裴侍郎!”李晨向裴行俭行了礼。行礼间,他也留神注意裴行俭的形象。
    裴行俭长的挺英俊帅气,样子与他想象的不太一样,很儒雅的样子,不像是一个久经沙场的武将,脸上有一些沧桑感,看不出实际的年龄。
    时节已经是十一月底的隆冬,天气很冷,裴行俭的书房内生着火炉。在受了李晨的礼后,裴行俭起了身,还了一礼后,笑呵呵地示意李晨在火炉边坐下:“李公子,坐下说话吧。”
    李晨答应了声后,也就在裴行俭的对面坐了下来。“在下冒昧来访,打扰了裴侍郎的清静,还请裴侍郎莫见怪。”
    “李公子客气,某只不过喜欢清静,因此吩咐下去,不接待来访者,冷待了李公子,还请见谅!”裴行俭说话间,闪着精光的眼睛一直盯着李晨看。
    李晨并没被裴行俭审视的目光压迫,很坦然地坐着,从容地回裴行俭的话:“裴侍郎,在下在肃州时候,与王刺史结识,一见如故。王刺史嘱我到长安的时候,一定要来拜访一下你。今日也不知道裴侍郎是否有空,冒昧来访了。”
    “某也接到仲翔的信,他在信中称赞了你一番,希望我能向朝廷举荐你!”裴行俭从案前拿出一封信,放到身前,笑着对李晨说道:“仲翔识人自有其人一套,他认为出色的人,定是很不错。呵呵,某在朝中也听说了你的事,你凭一已之力,解救了突骑施使团,还在肃州的竞武大赛上,表现非常优秀。难怪仲翔会如此大力举荐,不只写信给我,还亲自向朝廷写举荐信。只是某想不明白,你为何不入肃州军中,或者跟随仲翔去安西?”
    “仲翔”是王方翼的字,在裴行俭面前,王方翼是晚辈了,与李晨说起来的时候,就以字相称。
    “在下到长安还有一些事要办,恩师去逝前,也一再叮嘱让我来长安,所以就谢绝了王刺史的好意,直接来长安了!”李晨说着,话题一转,说起了去鄯州的事,“在下来长安的路上,还折道去了鄯州。”
    “哦?!”裴行俭眉头挑了挑,眼神变得更加锐利,“说说你到鄯州的事。”
    “我与两位同伴,在快到鄯州的时候,遭遇到了一队吐蕃侦骑,发生了冲突,我们运气不错,杀死了十四名吐蕃人,将一名吐蕃百户擒获。那名吐蕃百户是禄东赞之子悉多于的亲信,据其招供,吐蕃正在准备年后的战事,也就是说,年后,吐蕃人将会举大军与我青海镇军作战。”
    这事,李晨觉得裴行俭应该知道,毕竟这件事已经禀报给刘仁轨,刘仁轨没有理由不将这样的大事上报朝廷。
    但裴行俭的反应却让他很意外,却见裴行俭皱着眉头问道:“此事当真?为何时没见鄯州的呈报?”
    裴行俭的话让李晨大吃一惊,“裴侍郎,此事工部刘尚书知晓,已经上报刘相公,刘相公没将此事上奏朝廷吗?”
    裴行俭并没回答,只是皱着眉头着李晨,稍一会才道:“李公子,你与我说说这次你到鄯州的所有事吧!”
    李晨答应了声后,也将他这次到鄯州的经过,详细地讲了一遍,求见刘仁轨遭冷落的事也说了出来。说完了,再问道:“裴侍郎,刘相公是不是真的要求朝廷改派李中书令去青海领军?”
    裴行俭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点点头,“是的,刘相公以身体有恙为由,推举李相公去鄯州领军。”
    看裴行俭一副凝重的样子,李晨心里打了个突突,想了一下,压低声音问道:“裴侍郎,外面都在传,刘相公和李中书令有隙,刘相公上禀之事,比被李中书令扣压,或者故意刁难,是否有此事?如今刘相公这样做,是不是报复,公报私仇?”
    李晨说的这么直接,吓了裴行俭一大跳,他瞪着李晨看了一会后,才缓声说道:“李公子,此事非同小可,你千万不可胡言。”
    “是,多谢裴侍郎提醒!”李晨赶紧道谢。
    他发现,说了刚才这么一大通话后,他和裴行俭之间的关系,一下子拉近了。
    人与人相处有时候就这么奇怪,一些人初次见面马上就会熟稔,而一些人交往了很多次,却还似陌生人一样,甚至对方长什么样子都记不清楚。正所谓“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与王方翼、刘审礼、黑齿常之及面前的裴行俭交往时候,李晨都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他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些人是他喜欢交往的人,还是有会说中的“主角光环”,这些历史人物对他这个穿越人另眼相看。
    裴行俭并没马上说什么,而是陷入沉思中。
    他在去年的时候,曾到青海领军,那时候大战一触即发一般,但后来战争却神奇般地没有了,双方军队各自后撤。现在的裴行俭知道,那是因为吐蕃赞普死了的缘故。
    现在吐蕃人又有动作,那说明吐蕃国内局势已经稳定下来,吐蕃人图谋再攻青海。
    这近两年的时间内,我大唐军队没有大的动作,没有趁机攻打吐蕃人,确实是错失了机会。
    现在,情况好像很槽糕,李晨刚才所讲的情况,还有朝中发生的事,让他有这种感觉!

第三十七章 假设
    
    裴行俭的长时间沉默,让李晨有不好的预感,说不定真实的情况比他预计的还要差。
    他也没马上说什么,只是静静地坐着,神情比裴行俭平静多了。
    稍一会后,裴行俭也终于冷静下来,与李晨面对面坐着,端着茶慢慢喝。
    李晨也端起刚刚裴府下人为他送上的茶,吹了吹后,慢慢地喝起来。
    “裴侍郎,你对时局的变化有什么看法?”最终李晨耐不住性子,率先开口打破沉默。
    “青海局势危矣!”裴行俭微微叹了口气,脸色越来越凝重。因为刘仁轨没将擒获一名吐蕃百户,从这名百户口中探知吐蕃军队动静的事上报朝廷,因此裴行俭并不知道吐蕃军队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年后的战争。他以为吐蕃人还没这么快动作,毕竟吐蕃赞普刚刚死掉不久。
    李晨告诉王方翼吐蕃赞普死了,钦陵这一年多来忙着安抚国内诸部落,平灭叛乱的消息已经传回国内,裴行俭也是知道。正国为知道这消息,并认可了其真实性,裴行俭觉得,吐蕃国内局势还没稳定下来,钦陵还会将心思放在国内,无暇对我大唐发动攻击。如果情况真的这样,并没实际领军经验的李敬玄去青海主持军务,也并没什么不可以。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就行了。
    以李敬玄中书令的职位,要镇服青海诸将,那是完全可以的。
    但要是真的有战事发生,以李敬玄的军事才能,那是完全不能胜任。现在李晨告诉他,抓获的吐蕃斥候交待,他们正在准备战事,预备在年后就对鄯州一带发动攻击,这如何不让裴行俭吃惊。
    裴行俭完全清楚事情为何会变成这样,那就是因为李敬玄和刘仁轨在朝堂上争斗的结果。
    李敬玄在总章二年就升任西台侍郎(即中书侍郎),并加同东西台三品,兼任检校司列少常伯(检校吏部侍郎),后升任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又和山东士族联姻,在朝中势力极大。仪凤元年,升任中书令,封赵国公。李敬玄能如此快升迁,主要是因为追随了皇后武则天之故。李敬玄觉得武则天的信任,因此职位越来越高,在朝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不过这让让皇帝李治不喜,他感觉到了朝堂上力量的不平衡。
    而刘仁轨是非常坚定的反对皇后武则天干政的大臣,一向看不起李敬玄,两人一直关系不融洽,并在李敬玄升任中书令后,关系交恶,争斗白热化。刘仁轨原本就非常得皇帝李治信任,李敬玄因为武则天的关系而一再升迁后,李治对刘仁轨越加看重。
    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用在李敬玄和刘仁轨身上都不合适。两个人都是肚量不大的人,特别是李敬玄。因为刘仁轨时常与他有争斗,他对刘仁轨非常厌恶。刘仁轨这些年一直在外领军作战,而李敬玄在朝中。虽然两人同列政事堂,但在朝中的李敬玄话语权明显高于在外领军的刘仁轨。两个人争斗越来越激烈,以致后来刘仁轨每有奏请,李敬玄都持有不同意见,从中阻挠,二人关系形同水火。
    前些日子,刘仁轨上奏,以自己年事己高,吃不消高原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