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理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00个理由- 第1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清朝,清廷虽有组织修编《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辞书之举,但当时就有人看出来了,一个叫王播的书生说,清廷“名为修书,而古书亡矣!”根据近人的考证,在修编《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被焚毁的古籍总共不下十万种!对清朝统治者有所不满、或对明朝有所怀念的书籍统统禁毁,而且连与程朱理学相抵触的书籍也都不得超生。如李挚的书籍就因为“排击孔子,别立褒贬……尤为罪不容诛。” 
  到了康雍乾三朝,祖孙三个一条路子——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文字狱造下来,一个比一个凶悍。不能在文字中出现“胡、虏”等字眼,必须要避皇帝的名讳,否则都是“大逆之罪”。最后,连“清风明月”四字用了,都会叫你人头如蒜头一样落地。凡涉及“悖逆”文字,不但作者惨遭杀戮,还要连累刻、印、售、购者连坐,“失察”官员降职甚至处斩。康熙年间发生的庄廷栊案,700多人被杀,18人被凌迟处死,庄廷栊等两人虽然在案发时已死,仍被开棺戮尸,雍正年间的吕留良文字狱,处斩128人,吕留良虽死去多时,仍被“挫骨扬灰”。乾隆在位六十年,制造了一百二十起文字狱,几乎一年两起,残杀数千人…… 
  由于极其严酷的言论环境,除了极少数隐居遁世的明朝遗老,如黄宗曦,顾炎武,吕留良等,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竟然找不出一个有个性尊严和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有的是一片片出自于文化太监笔下的阿谀之作,多的是一堆堆出自于精神侏儒书斋的无风险也无实际价值的考据勾沉。鲁迅说清统治者“杀尽了汉人的骨气和自尊”。先生还称清朝是“一个无声的中国”。整个清朝,可称为不朽之作的仅《红楼梦》、《儒林外史》两部,前书有传说作者还是一个叫“空空道人”的隐居明朝遗老,曹雪芹不过批阅成书而已。 
  而整个唐朝,有记载的只有一起文字狱。那是在唐高宗发动对高丽的一次战争前,有个叫元万倾的诗人,写了一首诗给高丽人打招呼:唐军将要来犯,赶快备守鸭绿江天险。结果唐军江边而退。元万顷此举,实为叛国叛军,罪不容恕。唐高宗却没有要他的脑袋来平息众怒,只是把他充军到岭南了事。不久,居然又把他招回来,封给他一个著作郎的官职。武则天在唐代君主中大概是口碑最差的一位,但对文人同样十分地洒脱大度,“唐初四杰”之一骆宾王,曾为反武则天势力写下义正词严的讨伐檄文,直斥武则天为“狐媚惑主”,武则天读后却只是“嘻笑”,不仅没有加害骆宾王,乃至清剿“骆宾王反革命集团”,反而埋怨大臣,为什么早没能将骆宾王此等优秀的人才罗织到朝廷中来?! 
  与清朝皇帝比起来,唐代君主们有着何等雍容雅致的气度!不但容得下骆宾王,也容得下具有鲜明的“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的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还容得下为民请命、报忧不报喜的杜甫:“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在那个不但令日本人痴迷、也让许多知识分子神往的时代里,生长出了迄今为止中国诗穹上最伟大的双子星座——李白,杜甫。更涌现出一大批璀璨的群星:王勃,陈子昂,贺知章,骆宾王,王维,刘禹锡,白居易,孟浩然,李商隐,柳宗元,王昌龄,岑参……由此,创造出华夏文明举世瞩目的一大顶峰——云蒸霞蔚、流光夺目的唐诗。 
  统治者是否自信、从容,对待思想的生产者与历史的记录者——知识分子是否开明、宽容,有着潜意识里的敬畏之心,可能是唐、清两朝“盛世”的根本不同。 
  面对列强环伺的天下大势,清朝皇帝们以不变应万变,那就是尽量减少和西方的往来,康熙曾说:“通海口子甚多,此时无碍,若千百年后,中国必受其害矣”。于是在厉禁天主教传播以后,又实行严格的限关政策,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利之所在,瑕衅易滋”,于是更定章程,千方百计将洋船限制在广州。到了咸丰时代,朝廷宁可放弃海关税收,也不要西方各国公使入住北京。这也根本不同于海纳百川、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一旦西方人破门而入,清军的火器不管用了,龚自珍献给林则徐的所谓秘密武器,仍是明朝的战船和火炮。而慈禧还一度寄希望于义和团的巫术和一桶桶泼过去的猪血、狗血,能够打败洋人…… 
  闭关锁国的后果是,进一步加快了中国落后于世界的进程,中国成了自己成语“井底之蛙”的最生动的注脚。1793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来华看了三个月,他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清朝的衰落,将之视为“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拥有的仅仅是庞大的外表”,预言它迟早会“不再有纪律和安全”,“英国将从这一变化中获得比任何其他国家得到更多的好处。” 
  果不其然,“康乾盛世”结束后不到半个世纪,鸦片战争就爆发了,中国随之陷于此后一百余年丧权辱国的苦难渊薮。 
  如果硬要痴人说梦,一相情愿,说康雍乾三朝可以和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比肩并论,那麽这个“太平盛世”,只是病入膏肓、瘦骨嶙峋的皇权专制社会最后一次短暂的回光返照。在弦歌不缀、水袖翻飞之下——社会深层次的政治、经济矛盾,火山灰一样黑压压地堆积,最终导致了乾隆末期山崩河决般的大溃败。有学者认定,从世界史的角度看,这决不是什么“盛世”,而是“未世”,是严重的历史倒退。   
  两岸的皇帝们(8)   
  倘若仅仅是如《还珠格格》《乾隆下江南》一样的戏说,不过是给小资们做了消食醒酒的话梅,给底层大众做了卸下白日打拼疲乏的精神按摩,这也算是一种功德。但以上那些不计工本、出笼周详的鸿篇巨制,显然不是为着给人民消遣的。 
  那为着什么呢? 
  为着充分满足中国老百姓集体无意识里千百年来都难以磨灭的“明君”、“青天”、“圣人”情结? 
  为着在早已以谋略之国著称的一个国度,在官场上,有更厚黑的谋略可资揣摩,有更多的潜规则可供操作? 
  或者,因为一切历史其实都是当代史,某些人如此热衷为“康乾盛世”摇旗呐喊,莫不是关于当代,他们有什么惊世之言要说? 
  不管其内涵有什么,有多深,我敢肯定的是如何评判早已覆灭的皇权,这成了看待当代社会政治、文化演进的一只晴雨表。     
  第六章 共犯结构   
  德国人民(1)   
  我想先说说德国人民。 
  这一章也许会有些冗长,但绝对是有必要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常问:位于欧洲文明的中心,诞生过康德、黑格尔、歌德、席勒、贝多芬、马克思、爱因斯坦等天才巨匠的一个伟大民族,怎么会冒出以希特勒为代表的纳粹这么个毒焰四喷的怪物?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成为战败国,次年被迫签署了割地赔款的《凡尔赛条约》。条款非常苛刻,作为德国的宿敌——战胜一方的法国,大抵是要趁此将德国变成一个农业国。除了赔款,德国的工业重镇鲁尔区被法国控制,大量的钢铁和优质硬煤被法国人拖走,阿尔萨斯和洛林也被法国收回。德国当时所承受的屈辱,大约不在甲午战争后的中国之下。 
  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影响,在德国西部巴伐利亚州的慕尼黑,成立了一个寿命短暂的慕尼黑苏维埃共和国。这场革命是德国共产党发动的,其最高领导人是李卜克内西、卢森堡等人。这些共产党领导人后来都被杀害,革命遭到镇压,革命“果实”也被“资产阶级性质”的社民党人,也就是后来的魏玛共和国所“窃取”。但德国人仍把帐全算在共产党人身上,当时的德国人特别是军人,都非常气愤,他们认为战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共产党在后方罢工、革命,向前方捅了一刀。 
  1919年,纳粹党(即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党)在慕尼黑成立。自一成立起,纳粹党的宣传机器便有了犹太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一说, 它的理由是:马克思是犹太人,李卜克内西、卢森堡是犹太人。从来就是俄国人口中绝对少数的犹太人,竟在俄国苏维埃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中占到了75%。纳粹党极力散布犹太人要夺权、要夺取全世界,有一个全球性的针对德国的犹太阴谋。 
  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的一家啤酒馆里拘押了巴伐利亚州政府的主要领导人,随后他和希姆莱、罗姆及后者的一帮追随者跳上卡车,挥动着老德意志帝国的旗帜,向巴伐利亚的驻军司令部进发,他们占领了整座大楼,设立路障。他们打算一旦州政府垮台了, 即组织更多的队伍向柏林进军,推翻签署了《凡尔赛条约》的魏玛共和国政府。然而,这场后来被称作“啤酒馆暴动”、使希特勒一举成名的政变,很快就被镇压下去,希特勒、罗姆被拘禁,希姆莱等人被解除武装,遣送回乡。但希特勒在服刑8个月又20天以后,走出兰德斯堡监狱,他在狱中写下了《我的奋斗》。 
  此后几年,在工业化已经较发达的德国,在一些青年们圈子里,开始厌倦被巨大的、冷冰冰的机器几乎完全覆盖了的城市,他们愿意回归自然——在野外升起小帐篷,点燃篝火。围坐篝火周围,弹吉他、唱歌,跳舞……纳粹党人渐渐发现这一回归自然的价值的愿望是可以利用的,即由这些青年圈子转型到当时纳粹党的外围组织——褐衫队并不特别困难,不过加上一些让青年们怀想老德意志帝国伟大的太阳祭奠及相关的活动,让青年们更多、更自觉地喊出“德国觉醒”的口号,而为了实现这一神圣目标,暴力则是政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青年们开始相信了,越来越多的人乐意加入褐衫队。这个准军事组织每周五、周六都上街游行或举行集会。除了工作外,青年们几乎一切时间都属于褐衫队。 
  尽管如此,这时希特勒还无法靠选举上台,1928年纳粹党只获得2。6% 的选票。很多德国人仍不喜欢他——他的一小撮胡子像一块剪得方正的黑色膏药贴在上唇,看起来十分可笑。声音也尖尖的,如老鼠牙在墙壁上钻洞,又常常大喊大叫,歇斯底里,显得有几分诡异。至于存在一个全球性的犹太阴谋,亦让德国人民觉得离他们还很遥远。一句话,虽然利用了青年,但直到1930年时为止,纳粹党在德国的政坛上,还只是个小政党。 
  进入三十年代后,美国华尔街股市的崩盘,所谓著名的“黑色星期一”,造成了全球经济不景气。世界农产品价格下跌,使得乡间日益贫穷。1923—1924年期间,为偿还《凡尔赛条约》中规定的战败国赔款,德国向美国借了巨额外债,更雪上加霜的是,美国此时开始要求偿还。德国成了当时世界上经济最萧条的国家。1931年,全德有5万个公司破产,5家大银行倒闭,失业人口高达550万人。那时,每个星期五,失业人口都在失业救济局的门口排队,每人可以领到5马克。其他的日子,许多人没有钱买食物,人们在大街上云一样晃来晃去,口袋里放着午餐时用的汤勺,期望走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