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小农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幸福的小农民- 第12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细细想来,爸妈亲说得很有道理。当他们再问什么集最大时,便能准确地说出是年集最大。

年集最大是个什么概念呢?孙刚觉得与九十年代的春季物资交流会规模基本不相上下。

那时寒假里的最大乐趣,就是由妈妈领着去赶年集了。

得知赶集消息的孙刚,兴奋得夜里睡不好觉,梦里净是穿着新衣的小伙伴,小女孩捂着耳朵躲在墙角,调皮的男孩子故意将单个的鞭炮点燃,随手甩在小女孩们的脚下,一声炸响紧跟着一声尖叫,快意酣畅的男孩子随即像一群活泼的猴子四散逃掉。

在梦中笑醒的他,被细心的妈妈掖了被角。

天色微亮,便催着妈妈起床做饭,而妈妈沉着地笑着刮他的鼻子:“小皮猴,快起来洗手洗脸,今天一定让你赶年集赶个够。”

穿衣戴帽,洗脸刷牙,出得门外,呼朋引伴,但见被和煦的阳光笼罩其中的乡村,缕缕炊烟像一棵棵长在乡村年味里的树木,被零星鞭炮炸响的晨风醺得摇摇晃晃。

爱出风头的大公鸡,调皮地从一个柴垛跃上另一个柴垛,从一个土堆飞上另一个土堆,用它有力而悠长的吟唱引领着昔日乡村最朴素、最悠闲、最抒情、最纯净的交响乐。

隔了这矮矮的石墙,听见邻居大娘、婶子们与母亲相互打着招呼,相约着去镇上赶这年末岁尾的年货大集。

只等妈妈喂罢鸡鸭猪养,刷罢锅碗瓢盆,孙刚急忙跑着前去打开紧闭的大门,村头巷尾已满是急着赶年集做自由交易的街坊,他们或骑自行车、或推着小车,或赶着车,或步行,老人孩子们欢笑着,形成乡村年前里一道不可或缺的独特景观。

几里地之外的年货大集上,已有震天的鞭炮声在清脆地炸响,年味就在人们匆忙的脚步声里,就在人们爽朗的笑意里,就在街头车水马龙的喧闹中,就在这集市上飘来的乡情浓郁的热闹声中,乡村的空气里聚满了浓烈的年的气息。

凡是年货没有备齐的,孩子没有置办新衣的,都需要在街上东走西逛,精挑细选,准备个盆盈钵满。

乡下人很要面子,走亲串友或伺候亲戚,总要倾其所有,鸡鸭鱼肉、瓜桃李果,烟酒糖茶,样样不可或缺。

条件好些的家庭,自然置办得齐全一些,自然全家老少欢天喜地;日子过得紧帮一些的,心里感叹着好过的年与难过的春,他们思虑着要在春天里买肥料、买种子、买秧苗、给孩子交学费,而算计着以后的省吃俭用。

赶年集的人们,一路在比较着今年的收成与来年的打铺,羡慕着人家的孩子在学校里发了几张奖状,也算计着什么东西该买什么不买。

女人们则无可奈何地叹息着,老的该买小的该买,唯独自己的不该买。

年集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膨胀了好多倍,年集的外围都是集市驻地的乡亲设立的看车处,自行车、手推车等等交通工具,可以按照规定的区域放置。

集市上分成蔬菜市、衣帽市、家具市、杂品市、鞭炮市等多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是人山人海,每个板块都是物尽其有。

衣帽市,琳琅满目的新衣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小孩子并不懂得或计较衣料的好坏,感觉只要颜色鲜艳,与自己原先的衣服形成鲜明的对比就可以了。

蔬菜瓜果与小孩子关系也不大,反正年后走亲戚时缺不了好吃好喝。

真正在意的却是母亲能不能接受孩子捶足顿胸的软缠硬磨,那上百头、上千头的手工大鞭炮,那缠了一圈又一圈的万头长鞭,那竹筒般细长的花炮,那需要用脚跺响的踩炮,那向墙上猛摔的摔炮……

尤其是为了引人注目,他们将手工卷制的白皮大火鞭起劲地燃放着,震耳欲聋的炸响声至今还在孙刚童年的记忆里回响着。

岁数尚小的亲戚家的女孩子,妈妈也要想得到。

和鞭炮市紧临的是一些红黄相映的宫灯和灯笼,还有货摊上那些紫色的、黄色的、红色的、雪青的纸花,用一根细细的铁丝做了支架,粘在上面也分外的显眼。

现在想来,那些价格低廉的纸花,打扮了女孩子天真活泼的童年时光,现在已经做了母亲的她们,定是发自内心内心地感慨着时光的无情流逝,用酸涩的心情和复杂的眼光去回眸着遥远岁月里的自己。

女孩子胆子小,多是不敢玩鞭炮的,手里拿着那些发着轻微声响的“滴古点,”扑簌簌冒着接连不断的碎火星,在胡同和大街上游来串去,她们身穿花花绿绿的新装,发间佩戴了鲜艳夺目的纸花,足以让这些女孩子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

想是农村的母亲受了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的启发,杨白劳唱道: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我无钱不能买,扯下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他用一根红头绳将闺女喜儿打发得在自己面前又蹦又跳,又说又笑。

孙刚很是佩服这些母亲琢磨透了这些女孩子的心思,花很少的钱便能打发她们个个笑逐颜开。这些蕴藏喜悦和酸涩的年集,让人深刻体会出了父辈们生活的不易和父母抚养孩子们的艰辛。

历史已踉踉跄跄而去,岁月已蹀躞走过,赶年集的日子像是从孙刚的童年记忆里划出的一条长长的琴弦,弹奏着坦诚、友善、豁达和宽容的乐曲。

年集里的那缕缕阳光,仿佛给孙刚储备了绿色的向往;赶年集的日子又像是雪花翩跹,灵捷如蝶,让孙刚对童年岁月充满了沦肌浃髓的理解和刻骨铭心的热爱。

回想到现在,现在的年集对孩子们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街上热闹,有新衣服,有鞭炮,有花花的玩具。

孙刚和妈妈去了几次,就把年货全买回来了,糖烟酒和鞭炮就由爸爸抽空去买。

街上人太多了,车子根本就开不进去,只好停在镇边小叔的家门口,买了那么多东西还要一点点儿的背的车上,可把孙刚给郁闷惨了。

最后几个集市,没什么东西要买了,孙妈还是约着婶子一起去逛,看还有什么需要去买的。接过孙刚说什么也不去了,在家里看门。孙爸就有空去逛逛了,买些鞭炮、烟酒、礼品之类的,过年用来走亲戚。

年味儿越来越浓了…………

……

199。 过大年

199。  过大年

临近过年,女人们纷纷出动,将家里的衣物被褥拿出去洗,洗去一年的尘埃,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

幸福,其实对农村人很简单,就是给一个盼头。

农村女人的幸福更实在,好吃好喝的让给男人,希望男人更有力气来扛住家庭的重担,亲戚来了吃饭,农村女人也不上桌,剩的饭菜,就将就在灶间吃完了。

村里在外地打工的都会赶在除夕前回到家中,往日安静的村庄也因此变得热闹起来。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凑在一起聊起在外面的见闻和经历,垂髫小儿、白发老人在一旁听得是津津有味。

进入腊月二十以后,孙刚家逐渐开始蒸馒头、切肉、打鱼、打扫房屋、买鞭炮。

打上来上百条鱼,给亲戚朋友每家几条,这样他们过年就不用买鱼了。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主要活动为打发灶王爷上天,通常在傍晚进行,连同灶君一块洒酒焚烧,口中念念有词,让他上天多说好话,并摆有贡品。

灶君像旁的对联通常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我知道你想衣锦把家还”,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刚过,几乎是一夜间的功夫,大街小巷,超市店铺,到处都在播放这首《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在这首委婉动听,深情绵长歌声的催促下,猛然从繁忙的工作中被唤醒,于是人们争先恐后的置办年货,大包小包的选购过年的东西,年的距离跐溜一下,便渗透到每个人的心里。

在过年饭菜的准备上,豆腐也是不可少的。磨出来的豆腐是一整个盆子大小的,然后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将豆腐块放在水里面,隔三四天换一次水,天气又冷,不会坏,这样一直可以吃到正月底。

过年走亲戚之时,到了亲戚家,主人必然准备一碗米酒(醪糟),里面加几个荷包蛋。

过去的时候,客人看到米酒后,都是要强行将鸡蛋捡下来,说自己不喜欢吃鸡蛋,其实就是想给鸡蛋留给主人家的孩子吃。

孙刚小时候,一年很难吃几回鸡蛋,到了过年走亲戚,看到米酒,将里面鸡蛋吃完,米酒就剩下来了,为此常常遭到爸妈的呵斥。

米酒的做法,孙刚也会,自己曾经做过。

今年孙刚打算做一盆子米酒,先是将糯米蒸熟,然后放入盆内,放点甜酒曲,然后散点温水,不断地用手搅拌,直至酒曲均匀渗透。

然后放入陶瓷大盆内,盖上高粱竿的锅盖,放在灶台上,灶台一天三顿做饭,会有温度。一周内,酒香飘出来,即可食用。

倒在碗里发出略带酒气的清香,吃到嘴里酸甜可口。

在冬日的早晨或晚上,坐在火盆边,喝着滚烫的醪糟,浑身顿生暖意。

对于孙刚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享受。

整理好里里外外的卫生,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除了准备各项过年的用品,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过油”,在这几天中,要挑选一天,支起油锅,炸一些肉,鱼,豆腐,丸子等油炸食品。

过去生活水平低,一年吃不了多少油水,所以在过年时,要多吃些油炸食品,补补油水。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平时什麽东西都能吃得到,可这“过油”的习俗还在继续。

今年是腊月二十九过大年,所以二十九的上午还有“半拉集”,也就是说还有一个上午的集市。

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逢集,凡是年货未备齐的人家,便早早地动身赶到集市,不管价格贵还是便宜,抢购好最后一批年货后,人们就急急忙忙回家了。

年货办齐了的话,就不用敢这个半拉集。所以,很多家庭上午,都在忙着贴春联。

大门口贴了对联,就表示开始过年了,有来要帐的,就不要进门了,等来年再说吧。

除了各个门口的对联外,要写各式各样的福字和春字,贴到所有能贴的角落:粮囤上要贴“五谷丰登”;羊圈猪圈等地方要贴“牛羊满圈,六畜兴旺”;牛圈等要贴“槽头兴旺”;车上要贴“出入平安”等吉祥的对联。

对联一贴完,过年的喜庆气氛马上就出来了。

今年春节,孙阳没有假期,只有阳历三月份才有探亲假,那个时候刚好能赶上孙刚结婚。

现在,贴春联的任务都包在孙刚堂兄弟身上,因为大伯、小叔、爷爷,还有自己家的院子和各个房门,所以刚吃过早饭,大家便开始忙碌起来,把买好的春联拿出来,裁剪、归类、打浆糊,一忙就是一上午。

前几年,孙刚还分不清春联的上下联,后来才慢慢总结出了规律。

还有就是,贴门芯的时候,那个“福”字,以前孙刚老是正着贴,现在才知道“福”要倒着贴。名曰:福倒了,福到了。

相传古代有一位大财主过六十大寿,请了一名秀才赐“福”字墨宝,准备贴在门上以添吉祥之气,秀才写好后,财主亲自拿去贴在门上,偏偏这个财主不识字,把“福”倒着贴在门上。

到了晚上贺寿的人陆续前来,看到这个“福”字贴倒了,就议论纷纷。这事传到大财主的耳甲,他气得肺都快炸了,连忙命人找来秀才要加以重责。

秀才明白缘由后,并没有急于申辩,而是仰首哈哈一笑:“恭喜!恭喜!老爷子,您的福到了啊!”

“臭小子,你把‘福’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